CT心肌灌注成像的研究進展

2020-12-05 醫脈通

作者:代旭,張佳胤,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放射科

 

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目前心肌功能成像的重要方法,利用SPECT或MRI可對心肌灌注狀況進行定性評估,為臨床治療決策的制訂提供依據。然而,SPECT的空間解析度有限,無法提供詳細的冠狀動脈解剖信息,並且存在輻射劑量較高的不足;MRI雖然對於顯示心肌血流灌注和心肌瘢痕/纖維化方面有獨特優勢,但掃描時間較長、同樣存在無法評價冠狀動脈解剖的限制。

 

相比SPECT和MRI,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能對冠狀動脈解剖情況進行評價,CT心肌灌注成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能對心肌灌注程度進行評估,故CT可同時從解剖和功能兩方面對冠狀動脈進行綜合評估。

 

多中心臨床試驗CORE320結果表明,CCTA結合CT-MPI能夠準確診斷具有血流動力學意義的冠狀動脈病變。此外,定性向定量評估的轉化使CT-MPI診斷性能得到提高;與SPECT相比,CT-MPI的輻射劑量有所減少。因此,CT解剖和功能一站式成像有望成為冠心病診斷評價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現就CT-MPI的研究進展予以綜述。

 

1.圖像採集方案

 

目前心肌灌注掃描方案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即CCTA掃描,藥物負荷心肌灌注掃描,延遲強化掃描。藥物負荷心肌灌注掃描階段常用的藥物是腺苷,在腺苷作用下正常冠狀動脈分支擴張、血流量增加,當存在冠狀動脈狹窄時,病變冠狀動脈在用藥前為保證心肌血流供應,遠端血管已出現代償性擴張,用藥後擴張程度不明顯,血流量增加程度低於正常冠狀動脈,這種差異導致了相應心肌節段出現灌注差異,表現出心肌缺血的症狀,在圖像上也表現為病變血管供血區心肌低密度影。

 

目前就是否先進行藥物負荷掃描的問題存在爭議。先行藥物負荷心肌灌注掃描,在藥物的作用下,更容易檢出心肌缺血;若先進行CCTA掃描,在心肌缺血部位對比劑停留時間長於正常心肌,會使藥物負荷灌注掃描階段缺血心肌與正常心肌CT值差別降低,降低缺血心肌的檢出率。但先行CCTA掃描也有一定優勢:先進行CCTA掃描,隨後根據CCTA掃描結果,即有無冠狀動脈分支狹窄,再決定是否進行藥物負荷心肌灌注掃描,判斷是否存在心肌缺血,這樣可以減少檢查輻射劑量和患者檢查成本。

 

目前,CCTA掃描結合藥物負荷顯像方案的有效輻射劑量在4~6mSv,結合多種掃描方案(低電壓、前瞻性心電門控方案),更有效地減少了有效輻射劑量,第三代雙源CT的有效輻射劑量小於第二代雙源CT。但兩種方案都存在導致診斷準確度降低的因素。可通過增加掃描間期、提高CT的時間解析度來減少上述因素的影響。有學者認為,根據實際臨床目的來選擇掃描方案更有效。

 

試驗結果發現,首先進行CCTA掃描,可最大限度地從CCTA評估結果中獲益:對於中低風險患者來說,先進行CCTA掃描評估,可以排除阻塞性冠心病;對於高風險患者或者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來說,嚴重鈣化灶或置入支架會導致CCTA評估困難,推薦首先進行藥物負荷掃描評估心肌血流灌注。有研究在嚴重鈣化和支架置入後人群中採用藥物負荷掃描結合CT血管造影,證明了該方案的臨床價值。

 

2.靜態CT-MPI

 

靜態CT-MPI是根據單次掃描圖像中心肌CT值大小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程度的方法,對比劑首次通過心肌時,其彌散量與圖像中CT值呈正相關,故一般選擇在注射對比劑後採用追蹤技術或者自動觸發技術,在主動脈或左心室CT值上升期或達峰值時一次獲取心臟CT圖像。利用靜態CT成像,可以定性評估心肌灌注缺損程度,由於對比劑進入缺血心肌的時間長於正常心肌,所以圖像中缺血心肌的CT值低於正常心肌;根據不同掃描階段心肌CT值的變化,將心肌分成可逆性心肌缺血和不可逆性心肌缺血:在藥物負荷灌注掃描階段出現心肌缺血,而在CCTA掃描階段表現正常則為可逆性心肌缺血,若未恢復則為不可逆性心肌缺血,後者常提示心肌梗死或心肌冬眠。

 

當存在心肌梗死時,對比劑進入和離開心肌的時間均有延遲,所以與正常心肌節段相比密度更低,並在延遲強化掃描圖像中,對比劑瀦留使梗死心肌CT值高於正常心肌,故可利用以上原理判斷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由於這種定性的方法需要與正常心肌CT值對照,如果出現全心肌缺損,則會出現漏診可能。除了定性評估心肌灌注外,也有研究利用半定量評估方法對心肌灌注程度進行評估。

 

一般將低CT值的區域與正常心肌節段相比,根據每一節段灌注缺損嚴重程度進行分級或者根據左心室CT值進行標準化比較;還可以計算單位心肌厚度CT值的變化,來評估心內外膜下心肌之間灌注的差異,其結果與核素成像半定量評估結果相關性較好。靜態CT-MPI只能獲取一個樣本數據,錯過對比劑的峰值會導致組織對比度降低,出現假陰性的結果。同時靜態CT-MPI受到硬化線束偽影的影響,在左心室下壁基底部常出現低密度影,影響心肌灌注評估的準確性。

 

3.動態CT-MPI

 

動態CT-MPI是指獲得對比劑注射後一段時間內的多個連續圖像的方法,可根據不同時間點心肌內對比劑濃度的動態變化繪製出時間-密度曲線,利用相應模型計算出參數來定量評估心肌灌注狀況。目前定量評估心肌灌注量的方法主要基於雙房室模型,利用去卷積或者Patlakplot分析方法,根據時間-密度曲線數據推導出心肌血流動力學參數。評估心肌血流動力學的參數[平均通過時間、心肌血容量、心肌血流量(myocardial blood flow,MBF)]中,MBF可較好地反映心肌灌注情況。

 

一系列臨床研究表明,MBF值不僅能較準確地評估心肌灌注情況,大致區分缺血心肌和梗死心肌,還可早期識別出糖尿病患者和高血壓患者異常心肌血流分布。在一項以心臟MRI為金標準的臨床研究中,重度心肌缺血和心內膜下梗死的MBF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在臨床實踐中,單獨使用CT-MBF來區分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價值有限。研究證實,MBF結合CT計算的血流儲備分數(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能進一步提高存在血流動力學意義的狹窄病變的診斷準確性,結果顯示,MBF結合CT-FFR的診斷準確度達到79%。

 

相對於靜態CT-MPI,動態CT-MPI更容易發現平衡性心肌缺血以及微血管功能障礙。多項研究表明,異常MBF值患者群體中存在心血管疾病不良預後,說明了定量MBF圖像的診斷預後價值。不同研究間MBF截斷值變異性較大。在無阻塞性冠心病患者中,MBF值變化範圍較大,表明微血管的生理性變化也可導致心肌血流量的變化。MBF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故需要正常人群大樣本數據來確定MBF的正常範圍。故在一些研究中使用MBF指數、相對MBF值或者全心肌範圍內MBF值對心肌灌注程度進行評估,結果表明全心肌範圍內MBF值診斷準確性更高。

 

計算心內膜下密度值和心外膜平均密度值之比還能得到心肌的透壁灌注指數(transmural perfusion ratio,TPR)。研究結果表明,靜態CT-MPI能夠評估心肌跨壁灌注量的差異,且具有良好的診斷性能。Coenen等的研究證實,TPR能夠預測存在血流動力學狹窄的病變,聯合MBF可以提高診斷準確度,受試者工作特徵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線)曲線下面積為0.78。然而,心肌運動偽影會對TPR值產生影響。總之,動態CT-MPI技術的發展提高了絕對定量評估準確性,減少了平衡性心肌缺血和微循環阻塞對診斷的影響。

 

4.圖像偽影

 

心肌灌注程度的評估中,受到設備技術和圖像處理方法的限制,常導致圖像偽影出現,常見的有運動偽影、硬化線束偽影、重建偽影等。圖像採集過程中,心臟運動和呼吸時胸壁運動常導致運動偽影的產生,在圖像上常表現為與冠狀動脈病變血流供應範圍不一致的低密度影,只存在於部分心動周期中。較高的心率和設備的低時間解析度增加運動偽影產生的概率;此前應用較廣泛的64排CT,縱向掃描範圍為4 cm,掃描整個心臟需5~8個心動周期;隨後320排螺旋CT使縱向掃描範圍增加到16 cm,在1個心動周期內就能完成對整個心臟的掃描;而雙源CT的發展也使設備時間解析度得到提高:第二代和第三代雙源CT的時間解析度通常能達到66~75ms,設備技術更新降低了運動偽影產生的概率,提高了診斷準確度。

 

在對比劑增強的CT成像中,主動脈和左心室內高濃度對比劑吸收低能量光子,使剩餘高能量射線衰減係數增加,在高密度主動脈和左心室結構周圍產生低密度區域,此為硬化線束偽影,該類偽影常出現在下壁基底部,由於與心肌灌注缺損表現相似,所以常導致假陽性的結果。通常調整算法後,硬化射線偽影出現的概率會降低。有動物實驗結果發現,前瞻性心電門控觸發的快速管電壓切換技術中,低能級圖像中硬化線束偽影程度較高能級圖像低。未來需要更多研究探索設備改進和圖像後處理方法來減少硬化線束偽影。

 

5.臨床應用現狀

 

5.1診斷

 

多項單中心臨床研究證實,利用CT-MPI診斷心肌缺血的可行性,一項納入12項研究CCTA和CT-MPI在低風險冠心病患者中陰性預測值差別的薈萃分析表明,CT-MPI診斷低風險患者的準確度與CCTA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臨床研究進一步發現,定性和定量CT-MPI評估能較為準確地診斷冠心病,尤其在血管狹窄具有血流動力學意義時,定性評估的ROC曲線下面積可達0.82,定量評估的準確度可達92.5;當CCTA聯合CT-MPI評估診斷冠心病時,準確性更高:多項單中心臨床研究證實了CCTA/CT-MPI聯合診斷冠心病的可行性,隨後多中心臨床試驗CORE320結果表明,CCTA聯合CT-MPI可以正確識別冠狀動脈血管造影中狹窄程度>50%以及SPECT中存在灌注缺損的患者,其ROC曲線下面積為0.87。

 

在冠狀動脈嚴重鈣化和支架置入術後患者中,CCTA/CT-MPI結合診斷冠心病的準確度高於單獨利用CCTA;兩者聯合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陰性預測值、陽性預測值分別為93%、100%、100%、71%,ROC曲線下面積為0.97。與其他研究相比,該方案放射劑量以及對比劑注射量都有所減少。臨床上,若患者鈣評分>400或患者已行支架置入,建議使用CCTA聯合CT-MPI進行評估,為治療決策提供依據。此外,現正在進行的多中心臨床試驗PERFUSEtrial(NCT02208388,Clinical-Trials.gov)旨在研究比較根據FFR和根據CT-MPI結果來指導冠心病進一步治療(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或藥物保守治療)的結果、預後、生存質量、治療費用等之間的差別,此研究預計2019年完成第一階段結果分析。

 

5.2評估預後

 

有研究表明,單獨利用CCTA能夠評估冠狀動脈解剖情況,進而預測未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發生率;Meinel等的多中心臨床試驗表明,陽性的CT-MPI評估結果與未來MACE發生相關,且病變數量與危險比呈正相關,在調整年齡、性別等相關心血管危險因素後,血管狹窄和缺血區域數量仍與MACE發生風險相關,且風險比可達4.76(P=0.0026),故可將病變數量指標納入風險程度分級。Cantoni等的一項納入了21項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利用CT-MPI和CCTA來預測MACE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此外,大型多中心臨床試驗CORE320的2年隨訪研究結果表明,利用CCTA聯合CT-MPI預測短期(行血管再通術30d後)和長期(行血管再通術182d後)MACE發生風險的能力與SPECT聯合ICA預測結果相似,前者ROC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68和0.71,後者分別為0.69和0.71,尤其對有血流動力學狹窄病變的患者,CCTA/CT-MPI表現出更高的預測價值(P=0.0470)。研究不僅證實了CT-MPI在冠心病預後評估中的作用,還明確了CCTA聯合CT-MPI對冠心病進行「一站式」診斷、病情評估、預後評價的作用,在無創性心血管影像診斷領域中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6.展望

 

既往的臨床研究證實了CT-MPI在冠心病診斷中的價值,在CCTA結合CT-MPI時,冠心病診斷準確度可進一步提高;同時也證實了CCTA結合CT-MPI對冠心病預後的預測價值。隨後的研究進一步探索了CCTA結合CT-MPI掃描的最佳方案和MPI在不同患者群體中的應用價值,同時尋找減少輻射劑量和圖形偽影的新方法,優化臨床治療路徑,減少檢查、治療費用,提高CCTA和CT-MPI臨床診斷價值。隨著人工智慧在疾病診斷和預後中的應用,未來還可以利用機器學習來分析CT-MPI評估數據,結合臨床檢測結果更加準確診斷疾病,並為臨床決策提供依據。

 

來源:代旭,張佳胤.CT心肌灌注成像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8,24(17):3472-3476.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缺血性心臟病心肌特徵的CT掃描研究進展:心肌存活顯像
    冠狀動脈疾病(CAD)對心肌的血流動力學影響可以通過幾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其中一種方法是心肌灌注成像(MPI)。傳統上,MPI是由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或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或最近三維MRI研究。這些方法目前無法對冠狀動脈進行解剖評估。結合解剖和功能評估使用計算機斷層掃描(CT)是理想的方法,因為它提供了使用一種模式進行完整的CAD評估的可能性。
  • 辣椒素受體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保護作用的研究進展|辣椒素...
    研究進一步發現,TRPV1的激動劑辣椒素也能顯著改善糖尿病小鼠的心肌損傷 。這些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在糖尿病鼠中,NGF誘導的心肌保護作用是通過TRPV1‑CGRP這條信號通路來介導的。Randhawa等 研究發現,在大鼠腹股溝水平系上血壓袖帶,連續4個周期(I/R時間分別為5 min)進行RIPC刺激後,將分離的大鼠心臟置於Langendorff裝置上進行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誘導心肌I/R損傷,在使用辣椒素(10 mg/kg)和RIPC刺激後能顯著降低梗死面積,減少乳酸脫氫酶、肌酸激酶的釋放,改善左心室舒張壓、左心室內壓最大上升速率、左心室內壓最大下降速率和冠狀動脈血流速率
  • 能譜CT在冠狀動脈成像中的應用進展
    將低能級的能譜成像應用於心肌灌注及冠狀動脈掃描,與傳統CT相比,CNR及SNR均明顯增高。Raju等對102例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探討能譜CT降低碘負荷的可行性,發現將濃度為320 mgI/ml的對比劑稀釋10倍,60 keV重建圖像的CNR及SNR近乎等同於常規對比劑濃度掃描圖像,可在不影響診斷結果的前提下減少碘負荷50%以上。
  • 心臟磁共振在左室心肌緻密化不全診斷及風險評估中的研究進展
    本文現就CMR在LVNC中的應用及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1. 2.3心肌首過灌注及延遲增強心肌活性成像 LVNC患者心肌首過灌注成像可呈透壁性、肌壁間或心內膜下心肌灌注缺損,延遲期可出現心內膜下心肌強化此外,有學者認為當冠狀動脈造影排除了心外膜冠狀動脈供血異常,LVNC心肌收縮力下降與心內膜下微循環灌注異常有關,相關屍檢證據也支持心內膜下心肌缺血是由微循環病變引起,也是造成LVNC病理生理異常的主要因素,LVNC的心肌灌注特點也恰好解釋了這一觀點。
  • 楊黃恬研究組合作發現溶酶體膜蛋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
    該研究報告了溶酶體膜蛋白LAPTM4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I/R)中的保護作用和調控機制,進一步揭示了溶酶體在心肌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並為發展心臟修復治療新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心血管疾病是當今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心肌病是其中最致命的一種。及時的進行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臟的必需步驟。
  • 溶酶體膜蛋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和自噬調控新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溶酶體膜蛋白LAPTM4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I/R)中的保護作用和調控機制,進一步揭示了溶酶體在心肌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並為發展心臟修復治療新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心血管疾病是當今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心肌病是其中最致命的一種。及時的進行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臟的必需步驟。
  • 「CT」正式定名「計算機體層成像」
    本次公布的名詞共1954條,均有定義或注釋,內容包括:總論、普通X射線成像技術、數字X射線成像技術、計算機體層成像技術、磁共振成像技術、介入放射學技術、X射線防護、對比劑、影像存儲與傳輸9部分。包括X射線攝影、計算機 體層成像、磁共振成像、超聲檢查和放射性核素顯像等。
  • 盤點2012年心臟影像學新進展
    本文著重闡述心臟斷層成像方面的重要研究,側重於對臨床實踐有支持作用的新證據,例如負荷灌注顯像和其他能推動臨床實踐發展的新手段。一、灌注顯像可以說,2012年對心臟影像學影響最大的研究成果並不是來自影像學方面的論文,而是來自FAMEⅡ試驗。
  • 實時心肌造影超聲可確定需要血管重建的病人
    用微泡造影劑的低功率超聲成像系統能夠檢測室壁運動異常,也可在沒有放射性核素心肌成像的輻射劑量的情況下分析心肌灌注,波特解釋說。
  • 多模態分子影像的研究進展
    本文擬對多模態分子影像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Qin等的研究實現了單一報告基因探針的三模態成像,與傳統的將不同報告基因聯合在一起實現多模態顯像不同,其利用帶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編碼的質粒轉染人乳腺癌細胞MCF-7,TYR是黑色素生成的限速酶,黑色素能吸收光實現光學成像,將黑色素與18F-FHBG結合,實現PET成像,且因黑色素帶有大量的陰離子,與鐵結合後實現了MRI,將MCF-7-TYR接種於荷裸鼠前臂,具有較好的載體光聲成像
  • 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支架置入術後高灌注腦出血的研究進展
    頭部MRI也被用於輔助判斷HPS,T2加權成像和液體衰減反轉恢復成像可以較好地顯示腦水腫。單光子發射計算機體層攝影(SPECT)可以早期顯示CT未發現的HPS徵象,且在SPECT上術後1~3d的持續過度灌注可用於評估發生HPS的危險。
  • 腦白質高信號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還有大量的研究表明,WMH與認知功能的障礙和其他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而隨著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WMH的研究近年來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筆者將以磁共振為代表,主要從影像學方面對WMH的研究進展進行敘述並提出展望。 1.
  • 重視胸部CT診斷技術的發展及應用
    一、冠狀動脈CT數字減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技術的新進展 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二、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分數-CT和心肌CT灌註:CT功能成像的希望與困惑 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分數(fractional flow reserve
  • 超聲波CT成像測試儀在大橋工程應用分析
    在大型橋梁基樁的超聲波檢測中,為了準確確定異常部位的尺寸,將CT成像技術引入到超聲波檢測中,實際工程應用結果表明,這種技術具有解析度高、缺陷定位準確、檢測結果直觀、圖象清晰等特點。接下來,巖聯小編介紹基樁超聲波ct成像測試儀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效果。
  • 超聲造影及彈性成像評價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研究進展
    超聲造影及彈性成像評價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研究進展
  • 基於細胞外基質仿生工程心肌構建的研究進展
    工程心肌:將支架聚合物與合適的種子細胞結合起來,構建類似於天然心肌的組織工程,可植入心臟受損區域,替換壞死心肌組織以修復心功能。構建工程心肌的3大基石是合適的支架、合適的種子細胞和合適的構建方法。背景:細胞外基質及其組成成分構成的貼片、粉末和水凝膠等材料已作為支架,與多種幹細胞及其衍生細胞一起被用於構建仿生工程心肌組織。目的:綜述基於細胞外基質的仿生工程心肌構建的研究進展。
  • 彩色光譜成像,架PCI精準診斷之橋
    在獲得常規CT圖像的同時,可以獲得多參數能量成像,如虛擬單能級成像、碘密度圖、有效原子序數圖、虛擬平掃圖等。 因其突破了常規CT僅依靠CT值和解剖結構成像的局限,在提高冠脈支架圖像質量、精準分析支架再狹窄、心肌功能評估、提高輻射安全性和造影劑安全性等方面已得到很好的應用。
  • 科學家發現ROS保護心肌細胞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活性氧簇(ROS)在間歇性低壓低氧(IHH)保護心臟抵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和新機制。 及時恢復血液灌注是臨床上治療缺血性心臟疾病的基本原則和手段,但該過程伴隨著嚴重再灌注損傷的發生。缺血再灌注造成的鈣離子超載和ROS大量釋放是心肌細胞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主要原因。但ROS還可作為重要的信號分子參與細胞保護。
  • 心肌缺血怎麼造成的
    心肌缺血怎麼造成的  心肌缺血是近些年發病率比較高的一種疾病了,已經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它是指心臟的血液灌注減少,導致心臟的供氧減少,心肌能量代謝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臟正常工作的一種病理狀態  3、缺血性心肌缺血的緩慢而持久的心肌缺血  可以造成心肌廣泛瀰漫性的纖維化,形成充血性缺血性心肌缺血。這也是導致心肌缺血的原因的重要因素。
  • 缺血性心肌纖維化研究有進展
    黑龍江省哈爾濱醫科大學楊寶峰院士團隊發現了心肌缺血性心肌纖維化發生的新機制,即微小核苷酸(miRNAs)對缺血性心肌損傷、心肌纖維化起到了不同層面的調控作用。相關論文近日在國際著名雜誌《循環》發表。  心肌纖維化是慢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重構、心功能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