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光譜成像,架PCI精準診斷之橋

2020-11-25 騰訊網

心臟支架植入術後複查:你不可不知的IQon光譜CT檢查

近年來,隨著支架技術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多的冠心病病人會選擇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PCI),來解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導致的冠脈狹窄,以達到改善心肌供血的目的。

然而,仍有一部分病人在植入支架後會發生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ISR)、冠脈血栓形成等併發症。

因此,準確評價支架內再狹窄對PCI術後隨訪具有重要意義。PCI術後一般建議介入治療後6-9個月內進行複查冠狀動脈造影(CAG)或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CCTA)檢查。

由於CCTA無創、耗時短的優點,在PCI術後無明顯胸痛病人複查中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經濟性,從而被廣泛應用。

1

常規CT在支架清晰成像上的技術進步和尚存的問題

隨著多層螺旋CT的發展,CCTA掃描和成像模式有了很大突破,包括轉速加快、探測器加寬、高清算法的應用、低劑量檢查方案等,為臨床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CCTA評價冠脈支架的主要限制是CT設備在時間解析度、空間解析度和鈣化及金屬支架偽影問題,導致支架和管腔內顯示欠清。

圖1:常規CT(飛利浦iCT,8cm寬探測器,0.27s轉速)的傳統算法(左)和高清算法(右)在支架的顯示對比

圖2:SCCT指南: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檢查

結合美國心血管計算機斷層掃描學會(SCCT)指南及對疾病檢測的臨床需求,目前常規CCTA在冠脈支架評價上仍面臨很多挑戰:

在支架金屬偽影抑制、支架內膜增生狹窄顯示能力上仍需提高。

尤其鈣化斑塊嚴重、直徑小於3mm的支架評估不佳。

輻射劑量、對比劑使用危害。

CCTA僅能顯示解剖信息,不能反映病變心肌的血流動力學特徵。

2

IQon光譜CT多參數成像在PCI術後的創新性應用

IQon光譜CT有別於常規CT,獨特的立體雙層探測器設計,實現了對X線不同能級的區分。

在獲得常規CT圖像的同時,可以獲得多參數能量成像,如虛擬單能級成像、碘密度圖、有效原子序數圖、虛擬平掃圖等。

因其突破了常規CT僅依靠CT值和解剖結構成像的局限,在提高冠脈支架圖像質量、精準分析支架再狹窄、心肌功能評估、提高輻射安全性和造影劑安全性等方面已得到很好的應用。

圖3:支架再狹窄光譜多參數顯示:(A)常規CT圖像(B)虛擬平掃(C)單能級40keV (D) 單能級200keV (E) 無水碘圖(F)碘圖(G)去碘圖(H)強化組織圖(I)有效原子序數圖

1.提高診斷敏感性

來自日本Minamino 心臟病醫院提供的系列CT成像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案例,該系列圖對比了PCI術後病人複查後的常規CT冠脈成像、光譜多參數圖像。

圖4:常規CT冠脈成像、光譜低能級60keV、光譜高能級200keV對比(從左到右)

圖5:光譜有效原子序數圖、無水碘圖、DSA(從左到右)

▎圖像分析:

常規CCTA顯示LAD支架受金屬偽影幹擾和圖像分辨能力限制,難以評價支架和腔內情況;

光譜多參數圖像顯示:低能級(60keV)增強了冠脈血管顯示,高能級(200keV)抑制金屬偽影觀察支架,有效原子序數圖和無水碘圖對顯示支架腔內更敏感,發現了常規圖像漏診的支架內再發狹窄,結果與DSA一致。

盛京醫院和德國科隆大學為探討光譜參數在支架的作用,做了一項離體支架研究,分析了40-200keV能量區域的共161個單能級圖像,每一個能級都可以保持全薄層低噪聲,為臨床診斷提供了額外信息。

圖6:盛京醫院和德國科隆大學離體支架研究

光譜CT支架研究表明:光譜單能級圖像明顯優化支架內腔可視性,增加0.22mm的可視內徑,提升22%的支架再狹窄診斷準確性[1,2,3]。

對於伴有嚴重鈣化的冠脈管腔狹窄程度精準評估是常規CT面臨的難題,但通過IQon光譜CT可增加約50%的鈣化周圍可視管腔面積,36.7%的病人因此被重新分類,避免了不必要的過度治療[4,5]。

2.一站式心肌功能評估

心肌灌注檢查是診斷心肌缺血的靈敏指標,也是評價冠狀動脈支架治療效果的可靠依據。換言之,狹窄情況並不能代表和評價心肌血供,評價支架狹窄最好同時評價心肌功能。

現行的心肌灌注評估方式首選核醫學,其次是核磁,而這兩種設備都不是急診必備,需要預約。CT心肌灌注由於其輻射劑量較大,操作複雜難以常規開展。

IQon光譜CT多參數能量圖像判斷冠脈斑塊性質及狹窄程度的同時,可以利用能量信息分析靜態心肌灌注信息,並且因其成像技術利於避除硬化束偽影[6],所以可以準確評估心肌是否缺血,並常規化使用。實現了心臟血管評估與心肌評估的同步化,重新定義了一站式檢查。

一例肥胖(BMI:35.7kg/m2)病人慾進行雙低檢查,現以注入35ml造影劑,3.5ml/s流速,前門控掃描,有效輻射劑量1.3mSv。獲得以下圖像:

圖7:常規圖像軟組織窗和調整窗寬窗位之後對支架和心肌的顯示

圖8:光譜高能級(150keV)、低能級(50keV)、無水碘圖、有效原子序數圖

圖9:光譜40keV、碘密度圖、有效原子序數圖對心內膜下心肌灌注缺損的顯示;DSA圖

圖像分析:

常規CCTA圖像即使在調整窗寬窗位之後,對於支架和腔內也難以明確判斷,低能級(50keV)提升冠脈造影劑顯示效果,高能級(150keV)抑制金屬偽影顯示支架,有效原子序數圖和無水碘圖清晰顯示了支架內再發狹窄,在40keV、有效原子序數和碘密度圖上顯示了LCX供血區域心內膜下心肌灌注缺損,這在常規圖像上是難以顯示的。

且常規CCTA在肥胖病人應用低輻射劑量和低劑量造影劑時,檢查時會帶來圖像噪聲的加大和冠脈顯示欠佳,而光譜圖像均保持了更低的噪聲水平,帶來更好的圖像質量。

在臨床實踐中,IQon光譜CT一站式完成了從黑白成像到彩色成像、從單一參數到多元參數的功能實現,多管齊下,讓冠脈支架病變完美呈現。

3

總結和展望

IQon光譜CT匠心獨具的設計,使光譜CCTA評價PCI術後具有以下特點:

相較於傳統CCTA,提供了多參數光譜信息,對於CCTA支架內再狹窄的診斷準確性評估,尤其直徑小於3mm支架評估帶來了幫助;一站式CTA評估及心肌血供評估,為冠脈疾病診斷帶來新的思路。

每一次檢查,均能提供常規圖像信息和光譜多參數信息:不改變傳統檢查流程,不產生任何額外步驟和輻射劑量,同時獲得常規圖像和光譜圖像,能夠前瞻式和回顧式光譜分析,使光譜檢查臨床常規化開展具有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Hickethier T, Baessler B, Kroeger JR, et al. Monoenergetic reconstructions for imaging of coronary artery stents using spectral detector CT: In-vitro experience and comparison to conventional images. J Cardiovasc Comput Tomogr. 2017;11(1):33-9.

[2]Zhang D, Xie Y, Wang Y, et al. 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 of Virtual Monoenergetic Imaging Improves Stent Visualization in Lower Extremity Run-Off CT Angiography by Dual-Layer Spectral Detector CT. Acad Radiol. 2019.

[3]Bratke G, Hickethier T, Bar-Ness D, et al. Spectral Photon-Counting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Coronary Stent Imaging: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Clinical Impact for the Delineation of In-Stent Restenosis. Invest Radiol. 2019.

[4]Rajiah P, Abbara S, Halliburton SS. Spectral detector CT for cardiovascular applications.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nkara, Turkey). 2017;23(3):187-93.

[5]Van Hedent S, Grosse Hokamp N, Kessner R, et al. Effect of Virtual Monoenergetic Images From Spectral 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on Coronary Calcium Blooming. J Comput Assist Tomogr. 2018;42(6):912-8.

[6]Fahmi R, Eck BL, Levi J, et al. Quantitative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in a porcine ischemia model using a prototype spectral detector CT system. Phys Med Biol. 2016;61(6):2407-31.

相關焦點

  • 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引進首臺彩色光譜CT:火眼金睛辨早癌
    該設備將CT從黑白時代帶入彩色時代,實現了多參數精準診斷。  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醫學影像學科在診療環節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作為影像學利器的CT設備更是功不可沒。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引進首臺彩色光譜CT  「彩色光譜CT的投入使用,為大量疾病的影像學診斷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診斷信息,使得某些疾病尤其是腫瘤得以早期發現和診斷,幫助體檢客戶『揪出』更多的隱匿病灶,實現疾病的早期幹預,大大提升了客戶滿意度。」遊濤說。  資料顯示,光譜CT是全球首款以光譜探測為成像基礎的彩色CT。
  • 黑白X射線變彩色 醫學彩色成像讓醫學診斷向新技術邁進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phys.org 2018年7月12日消息,紐西蘭科學家首次使用了採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粒子跟蹤技術改造的MARS光譜X射線掃描儀對人類進行了3D彩色X光檢查。
  • 多光譜成像技術在農業生產的精準管理和作業研究中應用
    光譜成像技術將光譜分析技術和成像技術結合起來,它既能獲取樣本的光譜信息也能獲取空間信息,並且能同時獲取樣本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特性。光譜圖像通常是三維(3D)的,由二維的空間信息和一維的光譜信息組成。根據波段的多少,光譜成像技術可以分為多光譜成像技術和高光譜成像技術。
  • 光譜成像:光譜學的未來?
    可攜式光譜儀可以測量350~2500nm的寬光譜範圍,並且可以通過對各種光譜進行計算得出營養指數,這些指數可以反應植物的健康狀況或葉綠素及氮含量等指標。然而,對葉片的小樣本檢測並不能代表整個區域的生長狀況。 標準彩色(RGB)航空照片可以提供整個田野的圖像,但是在健康的植物田地中卻存在葉子變色的區域,此時基於簡單RGB彩色照片的解釋是非常局限的。
  • 2021年病蟲害重發態勢,高光譜成像在精準農業這樣應用
    對病蟲害的早期監測方法目前仍然停留在主要靠人工肉眼來識別、判斷,存在效率低、誤差大、滯後性嚴重等弊端;也有提前施藥來預防病蟲害的發生,但會產生用藥不精準、時機不成熟,造成農藥浪費,環境汙染的問題。而且隨著社會老齡化問題的逐漸嚴重,農戶單打獨鬥作業方式的弊端日益凸顯,越來越不符合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 多光譜成像技術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魔咖色域,ID:Mycolordo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多光譜成像是多波段光譜圖像獲取、處理、複製、顯示等系列技術的簡稱;通常認為在可見光譜段的多光譜圖像的光譜解析度大於10nm,該解析度能夠以較高的精度擬合或重建自然界中多數目標的輻射光譜或反射光譜信息
  • 高光譜成像光譜儀簡介及其應用概述
    在位於昌平小湯山的「國家精準農業研究示範基地」小麥實驗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的「基於3S技術的小麥條銹病監測預警」採用熱氣球進行近地遙感監測小麥條銹病初步獲得成功,這在我國尚屬首次。在農業應用中,通過高空間和高光譜解析度的航空與航天遙感,來及時(平均2天~3天一次)地提供農作物長勢、水肥狀況和病蟲害情況,稱之為「徵兆圖」(Symptom Maps),供診斷、決策和估產等使用。為了實時地獲取數據,需要反覆利用航空遙感或利用各個小衛星建立全球數據採集網。
  • 細分萬物之像,記錄千譜之圖——高光譜成像感知與信息分析
    太陽光通常是白光,但當它通過三稜鏡折射後,會形成由紅、橙、黃、綠、藍、靛、紫順次連續分布的彩色光譜,覆蓋了大約在390~770納米的可見光區。當人們掌握更為先進的「分光」技術時,可以將物質的反射光進一步進行光譜細分成像,形成光譜圖像。光譜圖像通常可以看成是紅、綠、藍(R、G、B三個波段)彩色圖像的擴展,同時也可以表徵更多的波段。
  • 高光譜成像技術及其應用(附:IR近紅外成像技術及其應用)
    作為全球最知名的高光譜生產廠商Specim的中國區代理,易科泰生態技術公司可以提供全面的高光譜成像技術應用創新方案。高光譜成像技術可以為癌症的光學診斷提供新工具  案例4:2013年發表的「Non-InvasiveMeasurementofFrogSkinReflectivityinHighSpatialResolutionUsingaDualHyperspectralApproach
  • 多光譜與高光譜成像技術的區別
    多光譜、高光譜甚至是超光譜首先是應用於衛星的遙感,遙感技術已經成為人類獲得地球以及其他星球信息重要的手段之一。利用遙感成像系統得到的地球資源信息已成為人類開發、合理的利用、管理和監測地球資源及環境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在農業、地質、森林、水利、土壤、海洋、環境、大氣研究等領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Videometer推出新品手持式近視距多光譜成像系統
    多光譜成像傳感器是用於監測不同環境中農作物和植被的有效工具。植物的生理學,形態學或生物化學信息可以通過非接觸的方式以及不同維度、尺度下評估。例如,利用多光譜傳感器用於植物表型分析或精準農業中的生理脅迫研究。截至目前,市面上有各種非成像和成像高光譜傳感器可供選擇,這些儀器進行測量的過程相當複雜,高光譜數據處理複雜,迫切需要波段較多的便於數據分析的手持式多光譜表型成像系統。
  • 光譜成像知多少
    光譜成像技術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其前身是多光譜遙感成像技術。由於光譜成像具有良好的信息獲取能力,光譜成像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已經發展出多種光譜成像技術,成像光譜儀產品不斷更新換代。色散型光譜成像技術和幹涉型光譜成像技術都是通過推掃或擺掃的方式獲得目標的二維空間信息和一維光譜信息,對平臺的穩定性要求很高,且在同一次曝光中獲取所有譜段的光譜信息。採用濾光片的光譜成像方案,無論是採用多個濾光片並行獲取多個波長的圖像信息,還是採用依次切換濾光片的方式,都需要根據系統的光譜響應來設置合適的曝光時間,從而獲得最大的信噪比。
  • 高光譜成像技術在生物醫學方向的新應用
    什麼是高光譜成像技術高光譜成像技術(HSI)是一種結合成像和光譜的混合模式,通過在二維檢測器陣列的每個像素處收集光譜信息,產生空間和光譜信息的三維數據集。根據空間成像方式的不同,成像光譜儀主要分為擺掃式成像光譜儀、推掃式成像光譜儀和凝視式成像光譜儀。
  • 關於無人機高光譜成像相機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情況詳解
    簡介 成像技術和光譜技術是傳統的光學技術的兩個重要方向,成像技術能夠獲得物體的影像,得到其空間信息;光譜技術能夠得到物體的光學信息,進而研究其物質屬性。20世紀70年代以前,成像技術和光譜技術是相互獨立的學科,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成像光譜技術迅速發展起來,它是一種快速、無損的檢測技術,具有光譜解析度高、多波段和圖譜合一的特點,能在大尺度範圍內識別地表並深入研究其地表物質的成分及結構。目前成像光譜技術已經成為遙感技術的發展趨勢之一,並在軍事偵察、海洋遙感、地質勘探、植被分析等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 計算光譜成像的前沿進展簡介
    當前成像系統普遍採用的三色成像(紅綠藍,RGB)只能拍攝三個光譜通道,無法直接從圖像中分析拍攝對象豐富多彩的光譜特徵;而高光譜成像可以拍攝更多的光譜通道(幾百甚至上千個),能為拍攝的場景或物體提供更多的顏色信息,從而可以廣泛應用於環境監測、軍事國防、文物與考古分析、醫學診斷、食品監管和地質探勘等各大領域。
  • Imec即將震撼展示首款短波紅外(SWIR)波段高光譜成像相機
    然而,有研究預計將有超過一半的商用多光譜及高光譜成像應用需要鑑別1000~1700nm波段的短波紅外(SWIR)光譜數據。該款帶有USB 3.0和乙太網(GIGE)接口的高光譜成像儀目前正在與戰略合作夥伴進行認證中。 Imec集成成像和視覺系統業務開發經理Jerome Baron解釋道,「InGaAs成像行業正處於發展的轉折時期。
  • Phase One多光譜成像解決方案有多牛
    今年年初,Phase One在文化遺產領域就推出了全自動多光譜成像(MSI)高解析度解決方案。多光譜成像(MSI)的原理是利用特殊的相機、光源和濾鏡,拍攝多個波長的光形成多個圖像,有的光譜肉眼可見,有的不可見。獲得的多張圖像被用於各種文物的物質和表面分析,從而確定可讀性、真實性、年代、材料特性以及分布。
  • 彩色X射線掃描時代即將來臨!
    現在,紐西蘭的一家公司開發了一種生物成像掃描儀,可以生成骨骼、脂質和軟組織的彩色三維圖像。而這要歸功於CERN 用於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傳感器晶片。掃描儀研發公司Mars Bioimaging描述了與黑白到彩色攝影類似的飛躍。在傳統的CT掃描中,X射線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作斷面掃描。
  • 淺談高光譜成像技術在世界名畫賞析領域的應用
    高光譜圖像是將成像技術和光譜技術相結合的多維信息檢測技術,它能夠同時探測目標的二維幾何空間與一維光譜信息,獲取高光譜解析度的連續、窄波段的圖像數據。高光譜擁有著可捕獲物質的「指紋光譜」這一特性,在文物修復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將介紹一些美國SOC系列文物高光譜成像系統在國外文物保護領域的一些典型應用範例。
  • 高分一號衛星光譜成像能力達國內最高水平
    未來,高分一號將在國土資源調查與動態監測、環境與災害監測、氣候變化監測、精準農業信息服務以及預防災害和實施災後救援等方面,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需要,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以應用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有專家稱高分專項是「天眼」工程,是建立我國戰略性空間基礎設施的重大工程,對確保我國空間信息資源的自主權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