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臟病心肌特徵的CT掃描研究進展:心肌存活顯像

2021-01-15 澎湃新聞

原創 趙喜同學 XI區

大家好,歡迎大家訪問XI區!

冠狀動脈疾病(CAD)對心肌的血流動力學影響可以通過幾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其中一種方法是心肌灌注成像(MPI)。傳統上,MPI是由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或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或最近三維MRI研究。這些方法目前無法對冠狀動脈進行解剖評估。結合解剖和功能評估使用計算機斷層掃描(CT)是理想的方法,因為它提供了使用一種模式進行完整的CAD評估的可能性。由於最近的技術發展,心肌CT灌注成像(CT-MPI)在功能評估方面具有潛力。有兩種主要的CT方法來顯示和量化心肌灌注,靜態和動態CT-MPI。

如果不採取幹預措施,心肌灌注損傷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心肌損傷。灌注成像主要集中於發現缺血和梗死,而延遲強化成像則特別關注梗死的檢測。延遲強化成像主要應用於MRI,這是目前評價心肌梗死(MI)的參考標準。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使用碘造影劑的CT也可以評估心肌的存活率。

來自荷蘭和德國的學者最近發文,回顧心肌缺血和梗死的功能性心臟CT分析的不同選擇(參見:),並對現有的技術進行綜述。

心肌存活顯像

使用MRI或CT的生存顯像是基於MRI和CT造影劑(釓和碘)在壞死心肌細胞的細胞內積聚的原理。晚期碘增強CT(LIE-CT)與晚期釓增強MRI(LGE-MRI)有許多相似之處,後者是目前心肌梗死(MI)檢測和生存能力評估的臨床金標準。在心肌梗死的急性期,由於壞死心肌細胞膜破裂,造影劑體積增加。在較老的梗死灶中,壞死細胞被纖維化的、富含膠原的組織組成的瘢痕組織所取代,這也導致造影劑的體積增加。這可以通過延遲圖像採集上的超增強區域來實現。LIE-CT高增強不是心肌梗死的特異性,而是顯示心肌組織細胞外基質擴張,其中心肌梗死可能是最常見的。其他引起過度強化的原因是非缺血性心肌病、澱粉樣變和結節病。

技術信息和要求

LIE-CT可以使用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SECT或DECT。DECT提供了材料分解的可能性,允許重建多級keV圖像和定量碘圖。從理論上講,這將通過利用低keV圖像或碘圖提高碘含量來提高LIE-CT的使用率。

DECT評估對金屬植入物盛行的患者群體特別有意義,因為這組患者不適合進行MRI評估。

輻射劑量

據報導,輻射劑量在2到5mSv之間,主要使用低劑量採集協議,利用較低的管電壓。降低管電流並不如降低管電壓有效。雖然管電流的降低降低了輻射劑量,但其代價是圖像質量的不可接受的降低,從而顯著降低了MI檢測的準確性。

另一種減少輻射劑量的策略是使用前瞻性心電(ECG)門控。前瞻性觸發的使用已經顯示出能夠顯著降低輻射劑量,同時與LGE-MRI保持良好的一致性。此外,掃描協議可以設置為大螺距模式(在第二和第三代雙源CT系統上可用)。與LGE-MRI相比,這種大螺距模式有可能降低LIE-CT採集的輻射劑量,使輻射劑量低於1 mSv,同時達到90%左右的精確度。

圖像協議

造影劑給藥

LIE-CT成像協議中的一個主要變量是造影劑給藥方案之間的差異。目前,LIE-CT主要採用兩種方案,即所謂的單次給藥方案和連續給藥方案。在更常用的bolus方案中,除了先前CCTA採集所用的造影劑外,沒有額外的造影劑注入。在連續給藥方案中,在CCTA和LIE-CT採集之間持續注入額外的對比劑(30-90毫升,0.1-0.3毫升/秒)。持續輸注被認為可以保持持續高的血管內濃度梯度,使造影劑緩慢地進入梗死組織,從而增加梗死心肌和健康心肌之間的衰減差。儘管目前還沒有關於哪種造影劑給藥方案更優的共識,但大多數關於LIE-CT的文獻使用單一的給藥方案。

一項研究表明,與單次推注方案相比,推注連續輸注方案產生了更好的圖像質量。這種圖像質量的提高是由梗死心肌和健康心肌的衰減差增加引起的,與單次推注技術相比,與MRI的相關性稍高。連續給藥方案的主要缺點是左室血池衰減增加,可能掩蓋了小的心內膜下梗死。因此,建議在對比劑給藥和掃描採集之間增加大約5分鐘的等待時間。

採集時機

另一個重要參數是關於造影劑給藥的LIE-CT採集時間。LIE-CT研究報告的時間間隔為5-15分鐘。

一些研究發現,使用5-10分鐘延遲的方案沒有差異,而其他研究表明,單次推注法的最佳延遲介於3-5分鐘之間,而連續推注法的最佳延遲介於10-15分鐘之間。為了優化LIE-CT工作流程,必須確定儘可能早的時間點,以便在考慮對比劑管理協議的情況下進行準確診斷。

圖像分析

定性分析

與LGE-MRI一樣,LIE-CT圖像可通過高增強識別梗死心肌。延遲強化模式是潛在疾病最可靠的決定因素。與非梗死區的鑑別是很重要的。DECT採集為LIE-CT採集的視覺分析提供了一些額外的優勢。VMI圖像或碘濃度圖可以幫助增強特定的圖像特徵。研究表明,低keV圖像或碘圖更適合於LIE-CT分析,見圖7。

圖7 左側圖像顯示了從低到高的不同級別的keV LIE-CT圖像,藍色框中的圖像代表傳統的軸位LIE-CT採集。右圖代表碘圖。紅色箭頭表示心肌梗死區的過度強化。

梗死面積和強化模式

一些梗死的特徵對於預測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較大的心肌梗死與心肌功能不全密切相關,並增加將來發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風險。因此,在分析LIE-CT圖像時報告梗死面積是很重要的。

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增強模式。梗死心肌的特點是高增強局限於特定的血管區域,因為它通常是由冠狀動脈狹窄直接引起的。除此之外,心肌梗死通常始於心肌的心內膜下部分,並根據嚴重程度進行跨膜擴張。高強化與低強化相結合顯示出與室壁變薄、射血分數、微血管阻塞和左室重構的相關性比單純的高強化更為密切,並預示著未來的MACE。在PCI術後的研究中,LIE-CT圖像上的低密度區域對MACE的預測具有更高的預測性能。

半定量分析

跨壁範圍

心肌透性程度的半定量評估有助於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後,因此應予以報導。在每個AHA-17節段的LIE-CT圖像上,心肌梗死的心肌壁百分比(≤25%,26–50%,51–75%,和≥76%)可以報告。與心內膜下心肌梗死患者相比,跨壁梗死患者在6個月的隨訪中表現出更差的左室功能恢復,並且因心力衰竭住院的頻率更高。儘管在灌注圖像上測得的梗死穿透性與隨訪心肌功能不全的相關性比跨壁LIE-CT增強更好,但與心內膜下異常相比,跨壁梗死與預後的相關性更高。

診斷準確性

與LGE-MRI相比,LIE-CT在鑑別高增強梗死區和梗死面積方面表現出了極好的一致性。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8%和94%。然而,關於這一主題的研究很少,而且缺乏數據。由於目前低解析度的LIE-CT增強是一種不可行的選擇。

比較技術

表1概述了上述每種技術的規格。

未來展望

這篇文章就目前心肌組織定性的所有CT技術進行綜述,這些技術接近臨床應用或已成為以病人為中心的研究課題。然而,有一些最近發展的技術顯示了有希望的初步結果。

光子計數CT是一個很有前途的硬體發展方向。光子計數CT使用了一種新的能量分辨x射線探測器,它能夠計算入射光子的數量,測量光子能量,並提供能量解析信號。光子計數CT有潛力提供光譜信息作為每一次掃描的一個組成部分,改進了對比增強掃描的CNR,並提高了空間解析度。這將為評估冠狀動脈斑塊或支架內再狹窄或同時評估不同目的的多種造影劑帶來新的可能性。

最有前途的軟體開發之一是利用大數據和計算能力來分析這些數據。其中一個早期的發展是使用紋理分析(TA),它是指一個客觀和定量的指標集量化圖像的紋理。TA提供了量化特定疾病組織特徵的潛力,可用於檢測肉眼無法檢測到的異常。

因此,TA有可能在心臟CT圖像中檢測心肌梗死,而這些圖像可能被忽視,特別是當梗死面積很小,閱片醫生經驗有限,或者讀閱片醫生對心肌沒有足夠的關注時。TA已經被用於其他的檢查方法,比如MRI,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TA有可能成為CT分析工具。

需要密切相關的一個主題是放射組學,它被定義為從圖像中提取大量的定量特徵,以創建大數據集,其中每個異常都由數百個參數描述。從這些大數據集中,可以建立參數和臨床表現之間的相關性。一些研究表明了放射組學在CT圖像中的潛力。放射組學可以用來從CT圖像中檢測出能夠區分多個心肌的模式。通常,機器學習算法被用來分析這些大量的數據,並找到通常複雜的潛在關係,從而使我們進入下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AI)已經能夠處理大量、實時、高解析度的數據集。考慮到心臟CT成像的複雜性,AI提供了通過自動化測量、減少可變性和優化心臟CT評估效率來縮短評估時間的可能性。心臟CT研究中發展階段AI算法的數量正在迅速增加。目前,大多數人工智慧應用仍然集中在相對簡單但勞動密集的程序上,如鈣評分、冠狀動脈斑塊分析和心臟脂肪定量。然而,新的研究正在合併使用大型資料庫進行風險評估和預測。一些研究表明人工智慧有助於MPI分析。

全文編譯自:van Assen, Marly & Vonder, Marleen & Pelgrim, Gert Jan & Doeberitz, P. & Vliegenthart, Rozemarijn. (2020).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myocardial characterization in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 state-of-the-art review. European Radiology Experimental. 4. 10.1186/s41747-020-00158-1. 僅供專業人士參考,不用於商業用途。

2020年8月14日

原標題:《缺血性心臟病心肌特徵的CT掃描研究進展:心肌存活顯像》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缺血性心肌纖維化研究有進展
    黑龍江省哈爾濱醫科大學楊寶峰院士團隊發現了心肌缺血性心肌纖維化發生的新機制,即微小核苷酸(miRNAs)對缺血性心肌損傷、心肌纖維化起到了不同層面的調控作用。相關論文近日在國際著名雜誌《循環》發表。  心肌纖維化是慢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重構、心功能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 CT心肌灌注成像的研究進展
    現就CT-MPI的研究進展予以綜述。 1.但先行CCTA掃描也有一定優勢:先進行CCTA掃描,隨後根據CCTA掃描結果,即有無冠狀動脈分支狹窄,再決定是否進行藥物負荷心肌灌注掃描,判斷是否存在心肌缺血,這樣可以減少檢查輻射劑量和患者檢查成本。
  • 再生醫學新方法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取得臨床進展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戴建武再生醫學團隊與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教授團隊合作,開展了國際首個可注射膠原支架材料結合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  戴建武介紹,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以及強大的營養和分泌功能,幹細胞移植是心肌再生領域的研究熱點,但其治療效果仍存在爭議。一些研究表明幹細胞移植後容易擴散,很難在損傷部位定植存活,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如何促進幹細胞在心肌損傷部位的定植是幹細胞治療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 CVIA 述評|影像學新方法臨床應用及評估女性穩定性缺血性心臟病
    與男性相比,對女性穩定性缺血性心臟病(SIHD)的評估可能會給臨床醫生帶來獨特的挑戰。傳統的疑似SIHD診斷測試方法主要是為識別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CAD)而設計的,且大多數結論主要是來自大量男性標本的研究,而對於女性患者運用傳統的方法可能導致預測過度,而不區分真正的風險,無法科學的準確的篩選出其中高危女性人群。
  • 2020ESC指南共識|心肌細胞老化與心臟保護
    圖2:相關代謝改變1、代謝重塑心臟新陳代謝的變化,是導致心肌老化和缺血性心臟病心臟功能受損的主要原因。在非增殖性細胞(如心肌細胞)中,端粒酶的表達在出生後即被沉默,導致端粒的顯著減少和DNA損傷增加,從而導致細胞衰老加速。因此,端粒的大小可能是心臟缺血性疾病有重要意義的生物標誌物,以旨在重新激活內源性端粒酶和修復端粒的治療性幹預措施的主要目標。4、轉錄組改變在心臟衰老和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前模型中,轉錄網絡的變化已經被整證實。
  • 科學家把藍細菌植入心臟,要通過光合作用給心肌供氧!
    心肌缺血是心臟病的常見症狀。 然而,即使經過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或各種介入治療後,心臟病患者仍然存在著大量的微血管供血不足 [3]。因此許多急性心梗患者即使經過手術倖存下來,也難逃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厄運 [4]。
  • ...報導膠原生物材料聯合幹細胞引導心肌再生取得的臨床研究原創成果
    作為國際上第一個可注射支架材料結合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首次證明了可注射材料聯合幹細胞用於心臟病治療的臨床安全性及可行性,並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為後續大樣本臨床試驗奠定了基礎。這也是戴建武團隊繼首次成功開展卵巢早衰再生修復、子宮內膜再生修復、脊髓損傷再生修復等一系列再生醫學原創成果後,探索心肌再生取得的又一重要原創成果。
  • 科學家發現ROS保護心肌細胞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活性氧簇(ROS)在間歇性低壓低氧(IHH)保護心臟抵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和新機制。 及時恢復血液灌注是臨床上治療缺血性心臟疾病的基本原則和手段,但該過程伴隨著嚴重再灌注損傷的發生。缺血再灌注造成的鈣離子超載和ROS大量釋放是心肌細胞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主要原因。但ROS還可作為重要的信號分子參與細胞保護。
  • 基於細胞外基質仿生工程心肌構建的研究進展
    細胞合成和分泌的大分子物質組成的複雜三維微環境,主要由膠原蛋白、糖胺聚糖、纖維蛋白、彈性蛋白、層粘蛋白和幾種其他的糖蛋白組成,能為細胞提供物理支持與適宜微環境,從而誘導細胞黏附、存活工程心肌:將支架聚合物與合適的種子細胞結合起來,構建類似於天然心肌的組織工程,可植入心臟受損區域,替換壞死心肌組織以修復心功能。構建工程心肌的3大基石是合適的支架、合適的種子細胞和合適的構建方法。
  • 心肌缺血怎麼造成的
    核心提示:相信大家對於心肌缺血肯定都不陌生,心肌缺血是近些年發病率比較高的一種疾病了,心肌缺血怎麼造成的,大家都不是很了解。對於家裡又老人的人來說,了解一些疾病知識還是有好處的。   相信大家對於心肌缺血肯定都不陌生,心肌缺血是近些年發病率比較高的一種疾病了,心肌缺血怎麼造成的,大家都不是很了解。
  • 心臟磁共振在左室心肌緻密化不全診斷及風險評估中的研究進展
    本文現就CMR在LVNC中的應用及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1.Dawson等通過對比研究還提出了一種基於大量正常人CMR掃描得出的肌小梁參考值的評估方法。此外,有學者提出了受累心肌節段緻密層最大收縮厚度作為一種輔助診斷指標與其他心肌病相鑑別,Grothoff等使用超聲心動圖驗證了這一說法,但對LVNC診斷來說,這些研究結果尚需更廣泛的臨床來驗證。
  • 第二期全國《核素心肌顯像規範化應用》培訓班在太原圓滿閉幕_縣域...
    由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心臟學組主辦,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山西省分子影像精準診療協同創新中心、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醫院承辦的第二期全國《核素心肌顯像規範化應用》培訓班於2016年8月26日下午~27日在山西省太原市順利召開並圓滿閉幕。
  • 任駿團隊共同揭示線粒體泛素連接酶在缺血性心肌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報導了Irisin在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新機制,並為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思路。  Irisin是一種由心肌和骨骼肌分泌的細胞因子,最近的研究表明Irisin具有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潛力,其保護機制與內質網應激及線粒體功能調節密切相關。
  • 心肌缺血的症狀有哪些?發現其中任何一個症狀都要注意
    很多人都認為心肌缺血這類疾病都是中老年人才會得的,但現在年輕人由於長期熬夜、吸菸、喝酒造成其發病率逐年升高,30歲左右因心臟問題而死亡的人數越來越多。今天就來講一講心肌缺血是什麼,該怎樣預防。什麼是心肌缺血?
  • 磁共振延遲釓強化技術在非缺血性心肌病中的研究進展
    目前,LGE評估NICM的研究越來越受重視。現就磁共振LGE在NICM中的研究進展予以綜述。 1.其在病理上通常表現為非特異性心肌細胞肥大、變性、纖維化同時存在,隨著病程進展纖維化程度逐漸加重、心肌收縮力及射血分數降低,進而發展成心力衰竭伴左心室重構;進一步發展表現為左心室容量增加,心室壁變薄,心室成球狀擴張,最終可導致進行性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等不良心血管事件。
  • 美媒:研究人員發現逆轉心肌老化的途徑
    參考消息網1月10日報導 美媒稱,研究人員或許已經發現了一種能夠令果蠅老化的心肌「恢復青春」的途徑,這一進展可能為罹患心臟病的老年人帶來新的治療方法。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月7日報導,艾奧瓦州立大學遺傳、發育和細胞生物學助理教授白樺(音)領導的一項研究最近發表在學術期刊《自噬》雜誌上,該研究探索了導致果蠅心肌機能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的遺傳機制。白樺說,研究團隊恢復了中年果蠅的大部分心臟機能,而中年果蠅與中年人經歷了很多類似的心臟疾病。
  • 人類成纖維細胞可轉化為心肌細胞 有望治療心臟病
    原標題:人類成纖維細胞可轉化為心肌細胞 有望治療心臟病   (記者常麗君)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23日(北京時間)報導,在心臟病發作後,受害最嚴重部位的心肌細胞會喪失跳動能力,埋沒在疤痕組織裡。去年,研究人員曾在活小鼠身上將成纖維細胞轉變成了跳動心肌細胞。格萊斯頓心血管與幹細胞研究實驗室主管迪帕克·斯裡瓦斯塔瓦說,他們最近在培養皿中用人類細胞也實現了這一轉變。   「在心臟中,成纖維細胞在所有細胞中佔了約50%,這是個很大的庫存,有一天能把它們利用起來,通過重編程變成新的心肌細胞。」
  • 盤點2012年心臟影像學新進展
    2012年心臟影像學方面有很多重要文章發表,重點集中在心血管磁共振(CMR)和心臟計算機斷層掃描(CT)領域。本文著重闡述心臟斷層成像方面的重要研究,側重於對臨床實踐有支持作用的新證據,例如負荷灌注顯像和其他能推動臨床實踐發展的新手段。
  • 心外膜和心肌共同祖細胞的特徵獲揭示
    心外膜和心肌共同祖細胞的特徵獲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51:36 英國牛津大學Shankar Srinivas和劍橋大學John C. Marioni研究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起「死」回生,浙大團隊發現挽救心肌死亡新策略
    該成果首次體內揭示膜蛋白Slc7a11能夠通過阻斷心肌細胞發生鐵死亡而有效逆轉鐵蛋白缺失導致的心肌病,有望成為心臟疾病防治新靶點,讓心肌細胞起「死」回生。心臟疾病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心肌細胞作為一種典型的非分裂細胞,一旦發生損傷則永久性缺失,其死亡是心臟損傷與疾病的共同致病基礎。一直以來,抑制心肌細胞死亡是保護心臟功能、防治心臟疾病的關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