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MRI)系統

2020-11-30 電子產品世界

概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99806.htm

  磁共振成像(MRI)系統能夠提供清晰的人體組織圖像,系統檢測並處理氫原子在強磁場中受到共振磁場激勵脈衝的激發後所生成的信號。

  氫原子核的自旋運動決定了它自身的固有磁矩,在強磁場作用下,這些氫原子將定向排列。簡單起見,可以把靜態磁場中的氫原子核看作一條拉緊的繩子。原子核具有一個共振頻率或「Larmor」頻率,具體取決於本地磁場強度。如同一條繩索在外部張力作用下發生共振。在典型的1.5T MRI磁場中,氫原子的共振頻率近似為64MHz。

  


  適當的磁共振激勵或者是RF脈衝激勵(頻率等於氫原子核諧振頻率)能夠強制原子核磁矩部分或全部偏移到與作用磁場垂直的平面。停止激勵後,原子核磁矩將恢復到靜態磁場的狀況。原子核在重新排列的過程中釋放能量,發出共振頻率(取決於場強)的RF信號,MRI成像系統對該信號進行檢測並形成圖像。

  

  MRI成像系統原理框圖

  靜態磁場

  MRI成像需要把病人置於強磁場內,形成有序的氫原子核。通常有三種方法產生磁場:固定磁鐵、磁阻(電流通過傳統的線圈)、超導磁鐵。固定磁鐵和磁阻產生的磁場強度一般限制在0.4T以下,無法達到高解析度圖像所要求的場強。因此,大多數高解析度成像系統採用超導磁鐵。超導磁鐵體積大且結構複雜,需要把線圈浸入液態氦中,使溫度保持在絕對零度附近。


相關焦點

  • [The Basics of MRI 5.5]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5.5
    網站:https://www.cis.rit.edu/htbooks/mri/index.html原著:Joseph P. Hornak, Ph.D.在此給出了一些在磁共振成像中非常有用的傅立葉變換對。由於磁共振成像與傅立葉變換對的振幅係數相關不大,因此在示例中我們暫且忽略傅立葉變換對的振幅係數。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MRI)行業發展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MRI設備由磁體系統、譜儀系統、計算機重建和圖像顯示系統組成,其中譜儀系統是MRI的核心控制中心。 隨著MRI技術日趨成熟,應用範圍日益廣泛,它已成為一項常規的醫學檢查手段,廣泛應用於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以及癌症的診斷。
  • MRI系列|(三)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參數
    往期磁共振系列推送請參閱:MRI系列|(一)磁共振原理MRI系列|(二)彌散張量成像原理1.磁共振成像原理簡介組織間弛豫時間上的差別,是磁共振成像的成像基礎。磁共振成像的過程:與CT 相似,把檢查層面分成Nx,Ny,Nz……一定數量的小體積,即體素 ,用接收器收集信息,數位化後輸入計算機處理,獲得每個體素的T1值(或T2值),進行空間編碼。用轉換器將每個T值轉為模擬灰度,而重建圖像。圖1 實現整個人體成像的步驟是:首先用數學方法將整個人體分成若干個體積單元、然後在每個體積單元內進行信號累加,從而得到一系列呈現不同灰度的體素。
  • 2020年全球磁共振成像(MRI)設備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三大巨頭...
    從上世紀50年代誕生以來,磁共振成像(MRI)技術經過了不同的發展階段。1984年,美國FDA批准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用於臨床,醫用磁共振設備市場開始迅速發展。目前,MRI技術已經成為醫學影像技術中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診斷手段,全球市場規模約60億美元。
  • MRI成像基礎(1)--MRI發展簡史
    雷蒙德·達馬迪安MRI掃描設備設計手稿1973年,化學家保羅·克裡斯琴·勞特伯和物理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爵士在荷蘭的中心實驗室搭建完成了最初的磁共振成像系統1983 年,美蘇核危機愈演愈烈,美國放射學會推薦將核磁共振(NMR)改為磁共振(MR),以此緩解民眾尤其是患者對於核醫學的擔憂,磁共振成像的術語也便沿用至今。
  • 我國建成大型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 達國際先進水平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建成大型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該系統是亞太地區第一臺磁體強度為9.4T、磁體口徑為400mm的大型哺乳動物高場磁共振成像系統,各項技術指標都達國際先進水平。目前,該系統的一系列相關設備,包括譜儀、梯度水冷機組、射頻功放、梯度功放、作業系統軟體等全部到位。
  •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福永人民醫院所申報的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MRI...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福永人民醫院所申報的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MRI(1.5超導)一套及X線計算機斷層掃描儀CT(64排)一套項目招標公告  項目名稱: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MRI(1.5超導)一套及X線計算機斷層掃描儀CT(64排)一套  招標文件下載時間:2018年07月06日16:10至07月23日14:15  開標時間
  • [The Basics of MRI 6.5~6.6]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6.5~6.6
    網站:https://www.cis.rit.edu/htbooks/mri/index.html原著:Joseph P. Hornak, Ph.D.磁共振成像中的選層是指選擇被成像物體的一個層切面(有一定的厚度)內的所有自旋塊。選層的原理可以用共振方程來解釋。選層的獲得是通過在施加射頻脈衝 RF 時同時施加一個一維線性梯度磁場。一個 90o 脈衝與一個梯度磁場協同作用將可以使被成像物體的某一特定層面內的自旋塊偏轉 90o 。這一過程可以用下圖來描繪。
  • 磁共振成像能否取代CT成像
    點擊查看 最近有好多患者及其家屬認為磁共振沒有輻射,又顯示的很清楚,還能多方位成像,優點那麼多,不理解為什麼醫生還讓他們來回折騰?做了CT還要做磁共振檢查?做了磁共振還要做CT呢?
  • 陽新縣人民醫院採購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MRI)項目招標公告
    當前位置:首頁 > 招標投放 > 陽新縣人民醫院採購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MRI)項目招標公告 2018-12-19 08:54:14 來源:中國檢測網 網絡轉載 閱讀: 次 陽新縣人民醫院採購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MRI)項目招標公告 日    期:2018年12月18日  招標編號:HBSJ
  • 磁共振(MRI)內耳掃描技術
    該序列為水成像,主要用於觀察耳蝸、半規管,前庭結構、神經管徑、內聽道及神經的走行等情況。掃描完成後進行後處理多平面重組及3D成像等。後處理基線分別垂直於神經走行和平行於神經走行。橫斷面:AX 3D TOF MRA,橫斷面TOF血管成像序列複製Ax3DFiesta-c定位線,但建議適當增加範圍及FOV。
  • 新一代高性能短磁體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 ASTA 1.5T
    企業全稱:奧泰醫療系統有限責任公司企業簡介:奧泰醫療系統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5年,是一家紮根中國、胸懷世界的高科技醫學影像技術公司,致力於研發、製造和銷售醫用超導磁共振醫學成像系統(MRI)、CT、DR、乳腺機、彩超等高端醫學影像診斷設備核心部件和整機。
  •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上一篇科普文,其中提到,磁共振成像正是基於不同組織的弛豫時間不同,反應在圖像上有明有暗的差異。相比於弛豫,成像最大的功能在於選層和定位,即圖像能反映樣品內部結構、解剖信息等。那磁共振成像是如何實現選層定位的,其原理(相比於弛豫)又有什麼不同?相比於其他技術,磁共振成像對操作者的要求更高。只有了解其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成像的結果才能得到準確的解釋。
  • Anal Chem:磁共振成像系統助力酶促成膠過程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梁高林教授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鍾凱研究員課題組利用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中的9.4T磁共振成像系統對酶促成膠的過程開展研究並取得新進展。超分子水凝膠作為一種生物材料有著廣泛的應用。然而水凝膠中封裝的水分子的特徵尚未闡述清楚。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能自組裝成納米纖維並且在磷酸脂酶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凝膠的前體。
  • 2019磁共振成像基礎與前沿技術高級培訓班成功舉辦
    磁共振成像系統是人體結構和功能成像的強大工具,近年來已成為醫院裝備現代化和醫療診斷水平高低的典型標誌。然而磁共振成像學科交叉多、理論體系複雜、技術門檻高,對於磁共振成像技術開發者和使用者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行業發展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
  • 磁共振成像信號 及 脈衝序列-斯坦福課程
    這裡推薦斯坦福公開課程-MRI Signals and Sequences(磁共振成像信號和脈衝序列)。
  • 李睿: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現狀及進展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現狀及進展. 磁共振成像, 2016,7(2): 142–148.磁共振成像設備是綜合了物理、電子、材料、計算機、數學、醫學等學科高新技術的現代化儀器。磁共振成像具有高軟組織對比度、多對比度成像、任意截面成像、無電離輻射等諸多優勢,在血管壁成像方面,磁共振成像可以滿足上述3個條件,具有廣闊的發展和應用空間。
  • 西門子推出最新磁共振成像乳腺掃描儀
    這種場強為1.5T的系統是西門子在磁共振成像(MRI)領域的最新創新,具備針對乳腺檢查的專用解決方案。70釐米的大孔徑磁體與以往的系統相比提高了檢查舒適度,尤其是對於肥胖患者和幽閉恐怖症患者而言,在某種情況下,它甚至使這部分群體能夠首次進行磁共振成像檢查。
  • 麻省理工學院推出了一種基於磁共振成像MRI技術的可攜式傳感器
    這款可攜式設備基於與磁共振成像(MRI)相同的技術,但因其無需成像,故能以低成本的方式在更短時間內獲取測量結果。 Lina Colucci曾是MIT健康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研究生,是該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該論文發表在7月24日出版的《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