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小談|常用商業化超高解析度顯微鏡概覽(含圖)

2020-11-24 儀器信息網

使用顯微鏡,是為了實現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顯微鏡一直是生物學家從事研究工作、探尋生命奧秘必不可少的利器。為了看到更精細的生命體精細結構,研究人員對顯微鏡技術更高解析度的追求從未停止。

早在19世紀初,John Herschel和George Airy分別提出,點光源通過理想透鏡成像時,由於衍射而在焦點處形成的光斑。這種中央明亮、周圍有一組較弱的明暗相間同心環狀條紋的光斑,在第一暗環以內的的中央亮斑稱作艾裡斑,在數學中通常用點擴散函數PSF來表示[1,2]。如圖所示,當兩點之間的距離大於埃裡斑時,才能被解析出來,可以被解析的最小距離即為解析度。

德國物理學家Ernst Abbe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解析度的解析方程Angular Resolusion,可以用來描述人眼、相機、物鏡等一系列成像設備的解析能力。他將這個假說應用的物鏡上第一次提出了物鏡的數值孔徑(NA)的概念,並在1873年提出了決定物鏡解析度的方程[3]。1896年,Lord Rayleigh對這個方程做了z軸的測算[4]。具體如下:

其中d代表解析度,表示可以解析的兩點之間最小距離;λ代表入射光波長;NA即為數值孔徑,由光的最大入射夾角決定。

 

圖1:(a)埃裡斑示意圖,中央明亮、周圍有一組較弱的明暗相間同心環狀條紋的光斑。(b)可以解析的兩個相鄰埃裡斑。(c)無法解析的兩個相鄰埃裡斑。(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此,20世紀的顯微鏡生產商們主要通過提高物鏡的數值孔徑來提高物鏡的解析度。但是,由於衍射的存在數值孔徑的提高是有極限的,衍射極限限制了系統的解析度。

極限是用來打破的

幾十年以來,研究者們採取了不同策略進一步了提高顯微鏡的解析度。 有一些盡在衍射極限之外適度地提高了解析度,比如共聚焦成像時採用更小的針孔大小、藉助於反卷積或者神經網絡算法[5,6]、4Pi顯微鏡[7]和結構光照明顯微鏡技術[8]等等,這些技術不需要特殊制樣,解析度提升一般在2倍左右(100-150nm)。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兩種被稱為Nanoscopy的超高顯微技術:一類是採用受激輻射或其他方法對發射光PSF進行擦除的確定性超高解析度顯微鏡,如STED、GSD、RESOLFT和SSIM等[9,10];另一類是基於螢光分子隨機定位的超分辨技術,使得相鄰的螢光分子在不同時間發光,從而將它們分辨開來,如STORM、PALM、PAINT、dSTORM等等[11,12]。這兩類技術都可以將顯微鏡的成像解析度推進到100nm以內,相較於螢光分子定位技術而言,第一類技術對生物制樣要求相對容易,因此在常規生物實驗室研究中應用更加廣泛。

常用商業化超高顯微技術

隨著技術的發展,硬體和軟體都更趨於穩定,超高分辨顯微技術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商業化產品。由於成像技術和成像需求的多元化,根據成像需求和樣品特點來選擇合適的超高解析度顯微鏡技術對用戶來說相當重要。在此,我們針對幾類常見超高分辨顯微鏡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中應用做簡要介紹。

(1)反卷積計算技術

這是一類最早走進生物學應用的超高解析度技術,它主要基於圖像計算。只要有光線傳播就存在卷積現象,在光學成像過程中也是如此。一般來說顯微鏡成像中的信號模糊主要受卷積和噪音兩方面因素影響。因此,採用適合的採樣方式和去卷積算法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圖像的解析度和信噪比。這類技術對物鏡的品質要求較高,需要物鏡的PSF參數達到可以計算的標準才能有比較好的效果;另外,傳統的去卷積技術也對成像的像素點密度有所要求,需要參考Nyquist定律來判斷採樣頻率是否達到需求。

 

圖2. (a)PSF在成像過程中的影響。(b)螢光顯微鏡圖片去卷積前(右)和後(左)

(圖像來源於網站)

目前市場上此類產品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反卷積顯微鏡,另一類是單獨的反卷積軟體。一般來說,反卷積顯微鏡是基於寬場螢光顯微鏡設計的自動化成像系統,綜合考慮了特定物鏡的PSF、採樣頻率和相對應的反卷積算法,因此成像速度快、操作簡單。而單獨的去卷積軟體需要用戶了解該圖像處理方法對樣品、物鏡和採樣方式的要求,並匹配合適的分析方法。雖然操作有一定的門檻,但是這類軟體針對的顯微鏡種類較多,從螢光顯微鏡到共聚焦乃至超高解析度顯微鏡都有相應的算法,一般成像技術都可以通過去卷積算法進一步提高解析度。

(2)基於共聚焦的超高技術

針孔(Phinhole)是雷射共聚焦顯微鏡成像中的必要組件,在共聚焦成像中通過針孔來去掉焦平面以外的雜散光,從而實現層掃的效果。而針孔的大小除了影響層掃的厚度之外還影響成像的解析度。當針孔縮小時,層掃厚度變薄、xy和z軸解析度提高(PSF減小)、可檢測的信號減少。我們可以使用較小的針孔大小(0.5AU)和去卷積技術結合得到解析度和信噪比較高的圖像。 

圖3. 共聚焦側向解析度與針孔大小的關係。在針孔小於1AU的情況下,針孔越小解析度越高。(圖片來源於網絡)

由於上述方法在實際使用時會大大降低光效率,無法對較弱信號實現超高解析度成像。近幾年來,基於這種解析度提高方式也有兩類商業化產品推出,一是基於陣列檢測器的Airyscan技術,它利用帶有32 個同心排列的檢測元件一次性採集1.25 AU的信號。單個檢測元件可以檢測0.2AU左右的信號,在針孔變小和點結構光運算的基礎上,成像解析度和靈敏度都得到了明顯地提高。另一種是基於轉盤共聚焦的超高成像技術,以yokogawa的為例,這種技術並通過光學變倍達到針孔信號擴束的效果並採用點結構光運算,提高解析度。


圖4. (a)Airyscan檢測器示意圖[13]。(b)Sora轉盤共聚焦示意圖。
(右圖來源於網絡)

這兩種技術總體上來說解析度相當,在120-150nm左右,去卷積處理後都可以進一步改善圖像解析度和信噪比;相較而言,Airyscan對弱信號更加靈敏,而基於Sora等技術的成像速度更快。

(3)基於結構光照明的超高技術

1995年,早在SIM的概念提出之前,Guerra便通過光柵旋轉的方式得到了更高解析度的圖像,隨後的研究發現通過類似照明手段和傅立葉變換的方法可以收集到觀察區域外的頻域信號從而能夠重構出更高解析度的圖像。這種光學成像技術近年來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有更多的照明方式和相應算法出現,而這種成像方式也融合到多種成像技術中用以提高成像的效果,可以提高螢光顯微鏡、全內反射顯微鏡、光片顯微鏡等成像技術的解析度。 

圖5. 光柵式結構光照明螢光顯微鏡技術重構示意圖。(a)寬場螢光顯微鏡成像結果。(b)結構光照明成像結果,箭頭部分指的是高頻信息。(c)經過獲取不同格柵位置的圖像計算得出七個不同組分的高頻信息。(d)將七組分擬合得到包含高頻信息的高解析度圖像。(圖像來源於網絡)

目前商用的SIM技術主要集中在螢光顯微鏡和全內反射顯微鏡,解析度為100-120nm之間,對樣品折射率和樣品厚度有一定的要求,廣泛應用於活細胞成像中。

(4)基於受激輻射損耗的超高技術

除了前面提到的縮小針孔之外,使用受激輻射的方法將埃裡斑變小也可以進一步地提高解析度,這種方法也被稱為受激發射損耗(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STED)顯微鏡。受激輻射,即處於激發態的發光原子在恰好是原子兩能級能量差的外來輻射場的作用下,發出與外來光子的頻率、位相、傳播方向以及偏振狀態全相同的光子的現象。由於這種現象造成原螢光發射波段信號被擦除的效果,甜甜圈形狀的同心圓受激輻射光使得螢光光斑變小,從而進一步得提高了解析度。

 

圖6. STED成像方式示意圖。(a)STED成像中用於激發光的光斑。(b)STED成像中用於受激輻射的光斑。(c)實際成像過程中的光斑。(圖像來源於網絡)

十幾年以來,這種成像技術發展迅速,cwSTED、gated STED、3d STED、MINFLUX等技術的出現,使得STED成像光漂白更小、3D成像效果更好也更加易用。相較於Airyscan和Sora技術,STED樣品的優化對於成像效果影響明顯。結合去卷積算法,一般生物組織樣品的解析度可以達到40-60nm。但是,STED樣品經常需要對螢光探針和制樣方法進行優化,尤其在進行多通道成像和Z-stack成像時。

結語

結合平時的應用,針對生物組織樣品成像中常見的幾種商業化超高解析度技術做了簡要綜述。超高解析度技術發展迅速、種類繁多,每一種超高成像技術都有明顯的優勢和短板,因此針對不同的應用目的做出相應的選擇對於用戶而言非常重要[14]。希望此次分享,能夠為其他用戶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Herschel, J. F. W. (1828). Treatises on physical astronomy, light and sound contributed to the Encyclopaedia metropolitana. R. Griffin.

[2] Airy, G. B. (1835). On the diffraction of an object-glass with circular aperture. TCaPS, 5, 283.

[3] Abbe, E. (1873). Beitr?ge zur Theorie des Mikroskops und der mikroskopischen Wahrnehmung. Archiv für mikroskopische Anatomie, 9(1), 413-468.

[4] Rayleigh, L. (1896). L.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respecting the separation of gases by diffusion and similar processes. The London, Edinburgh, and Dublin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nd Journal of Science, 42(259), 493-498.

[5] McNally, J. G., Karpova, T., Cooper, J., & Conchello, J. A. (1999).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by deconvolution microscopy. Methods, 19(3), 373-385.

[6] Wang, H., Rivenson, Y., Jin, Y., Wei, Z., Gao, R., Günayd?n, H., ... & Ozcan, A. (2019). Deep learning enables cross-modality super-resolution i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Nature methods, 16(1), 103-110.

[7] Egner, A., Verrier, S., Goroshkov, A., S?ling, H. D., & Hell, S. W. (2004). 4Pi-microscopy of the Golgi apparatus in live mammalian cells. Journal of structural biology, 147(1), 70-76.

[8] Gustafsson, M. G. (2000). Surpassing the lateral resolution limit by a factor of two using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Journal of microscopy, 198(2), 82-87.

[9] Willig, K. I., Rizzoli, S. O., Westphal, V., Jahn, R., & Hell, S. W. (2006). STED microscopy reveals that synaptotagmin remains clustered after synaptic vesicle exocytosis. Nature, 440(7086), 935-939.

[10] Xue, Y., & So, P. T. (2018). Three-dimensional super-resolution high-throughput imaging by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STED microscopy. Optics express, 26(16), 20920-20928.

[11] Rust, M. J., Bates, M., & Zhuang, X. (2006). Sub-diffraction-limit imaging by 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 (STORM). Nature methods, 3(10), 793-796.

[12] Betzig, E., Patterson, G. H., Sougrat, R., Lindwasser, O. W., Olenych, S., Bonifacino, J. S., ... & Hess, H. F. (2006). Imaging intracellular fluorescent proteins at nanometer resolution. Science, 313(5793), 1642-1645.

[13] Huff, J. (2015). The Airyscan detector from ZEISS: confocal imaging with improved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super-resolution. Nature methods, 12(12), i-ii.

[14] Schermelleh, L., Ferrand, A., Huser, T., Eggeling, C., Sauer, M., Biehlmaier, O., & Drummen, G. P. (2019).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demystified. Nature cell biology, 21(1), 72-84.

作者:李曉明 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分子影像平臺


相關焦點

  • 超高解析度顯微鏡:顯微鏡發展史上的新突破
    顯微鏡技術經過長期發展,加之近年來物理學界接二連三出現的重大科研進展,終於,在2008年,顯微鏡發展史上的新成果——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為科學家所研製出。人們預言,它定會成為生物學家的好幫手。
  • 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的應用
    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正在不斷改變我們對細胞內部結構及運作的認識。不過在現階段,顯微鏡技術還是存在著種種不足,如果人們希望顯微鏡能在生物研究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就必須對其加以改進和提高。
  • 超靈敏海森結構光超高解析度顯微鏡研發成功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聯合華中科技大學發明了一種超靈敏結構光超高解析度顯微鏡海森結構光顯微鏡 (Hessian SIM),實現了活細胞超快長時程超高解析度成像
  •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明了超靈敏海森結構光超高解析度顯微鏡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聯合華中科技大學發明了一種超靈敏結構光超高解析度顯微鏡海森結構光顯微鏡 (Hessian SIM),實現了活細胞超快長時程超高解析度成像,能辨清囊泡融合孔道和線粒體內嵴動態。
  • 中國海洋大學超快速超高解析度雙光子雷射共聚焦顯微鏡、高解析度...
    一、項目編號:SDSHZB2020-260(招標文件編號:SDSHZB2020-260)   二、項目名稱:中國海洋大學超快速超高解析度雙光子雷射共聚焦顯微鏡、高解析度雷射共聚焦顯微鏡、組織切片研究系統等設備採購項目   三、中標(成交)信息
  • 顯微鏡解析度破紀錄,兩位中國學者《Nature》刊文|獨家...
    創紀錄超高解析度:0.000000000039m    眾所周知,電子顯微鏡之所以能夠獲得遠高於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是因為電子波長遠小於可見光的波長,但是電子顯微鏡的透鏡卻沒有這種相稱的精度。Muller 稱,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透鏡的數值孔徑。
  • 超級透鏡把顯微鏡解析度提高5倍
    ■最新發現與創新  新華社華盛頓8月12日電 (記者林小春)中國和英國研究機構的科學家12日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常見的二氧化鈦納米粒子製備一種固態半球超級透鏡,能把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提高4到5倍,大幅突破了常規光學顯微鏡的極限解析度。
  • ...組研製新型可逆光激活螢光蛋白實現長時間超高解析度活細胞成像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孫育傑課題組近日成功研製新型可逆光激活螢光蛋白GMars-Q,從而實現了基於並行RESOLFT原理的長時間活細胞超高解析度成像。該項工作近日在國際著名期刊ACS NANO以封面文章發表。
  • 北京2017年度雷射共焦超高分辨顯微學學術研討會召開
    會議現場  北京市電鏡學會秘書長張德添、北大醫學部何其華、北大醫學部第一醫院王素霞等多位業內專家主持會議。(CLEM),該技術具有的優勢包括:解析光鏡未見結構、實現電鏡多色標記、準確區分小目標物、長距離結構關聯性等。
  • 德美三位科學家因超解析度顯微鏡獲諾貝爾化學獎
    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眾所周知,光學顯微鏡是生物學家們深入了解細胞和組織內部微小結構的一雙眼睛。但是,由於光線具有衍射特性,所以無法將光線聚焦到非常小的焦點上。因此一直以來,傳統的光學顯微鏡一直無法分辨兩個距離非常近(這個距離小於觀察波長的一半)的物體,光學顯微鏡的最大解析度只能達到橫向200納米,縱向600納米。
  • 解析度突破了世界紀錄的電子顯微鏡有多厲害?
    文章稱,研究人員憑藉電子顯微鏡(電鏡)像素陣列檢測器(EMPAD),使電鏡達到了0.39的解析度,刷新了世界記錄。電鏡雖然能觀測到單個原子,但即使在這個解析度下,它也並不能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電鏡的鏡片具有稱為像差的內在缺陷。為此人們開發了像差校正器,正如Muller所說,它就像「顯微鏡的眼鏡」。而為了校正多個像差,需要一個不斷擴展的校正元件收集器。
  • 生物物理所研製出分子尺度解析度幹涉定位顯微鏡
    光學顯微鏡自1590年由荷蘭詹森父子創製伊始,即成為生命科學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進入21世紀,藉助螢光分子,科學家將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由約一半光波波長(250 nm)拓展至幾十納米,並興起了超高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用於「看到」精細的亞細胞結構和生物大分子定位,相關工作榮膺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 顯微鏡解析度 - CSDN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研發了多種超解析度技術,遠遠超出了衍射J限,能夠觀察到分子尺度的細節。SRM技術可以將細胞結構解析為亞細胞水平,從而獲取有關細胞組分的3D結構的信息,並可以觀察到單分子共定位。圖1: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中,成像是通過將來自點光源的光線會聚到像平面上的單個點來實現的。超出光衍射的限制,防止了射線的較精確會聚,從而導致物體的圖像模糊。顯微鏡的解析度取決於點擴散函數(PSF)的大小,或對象在某個點的三維強度分布。在STED中,應用環形炸彈耗盡型雷射器,其零點與激發雷射焦點的zui大值重疊。
  • 淺談影響數碼顯微鏡解析度的兩大因素
    對於顯微圖像的數位化,其最高頻率就是由物鏡的極限解析度決定的,採樣頻率也稱為空間採樣率,一般實際應用時要求空間採樣率為物鏡的極限解析度的2.8倍左右。顯微鏡的極限解析度r是由物鏡的數值孔徑NA和波長λ決定的,滿足式①                    因此波長越短,顯微鏡的極限解析度越高。
  • 新型X射線顯微鏡技術全腦高解析度快速成像
    電子顯微鏡具有納米級別的超高解析度,但是獲得即使很小的神經環路的三維圖像也需要收集數百萬張圖片,耗費大量的時間。光學顯微鏡成像速度快,但是空間解析度不高。 高能X射線(> 10 keV)由於其強大的穿透力和亞納米波長,因此在採集三維成像具有高時空解析度,滿足觀察神經亞細胞結構的需求。
  • 世界上最強大科研用顯微鏡將啟用 解析度35皮米
    世界上最為強勁的顯微鏡已經完成安裝、調試,即將啟用,預約使用該設備的相關科學家和企業已經排起長龍。該部掃描透射電子全息顯微鏡(STEHM)重7噸、高4.5米,解析度35皮米(一皮米為一兆分之一米),相當於人類正常視力的2000萬倍,是該類顯微鏡的世界首部。此前顯微鏡最高解析度為49皮米,設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國家實驗室。
  • 超高倍顯微鏡 - 醫療設備 - 中國好軍醫
    【作用機理】:在高級生物顯微鏡的基礎上【優 點】:1、具有極好的靈活性和互換性,能提供詳細的分子級顯微圖譜;2、能夠準確的看到細菌、微生物的病理變異情況,為科學的檢測提供了詳實依據;3、超高放大20000倍,最高解析度0.2微米,能看到普通顯微鏡無法觀察到的微觀圖像,發現了平時被遺漏的信息,從而提高診斷的檢出率和靈敏性;4、直接觀察各種分泌物中的各種有形成份
  • ...超高解析度屏幕何時普及?(全文)_蘋果 iPhone 4S_液晶顯示器...
    近期,我們在知名電子商城上看到了非常多採用了2560×1440超高解析度IPS面板設計的27英寸顯示器,它們的售價非常低廉,因此銷量也非常出色,起到了促進超高解析度顯示器發展的作用。難道高解析度時代已經來臨了?今天,我們就為大家詳細的分析一下在多個產品線中,超高解析度屏幕究竟何時能夠普及。
  • 低溫電子顯微鏡終於打破了原子解析度的障礙
    低溫電子顯微鏡揭示了載鐵蛋白的原子細節,載鐵蛋白是一種中空的球形蛋白質複合物,可存儲鐵 如果要繪製蛋白質的最小部分,則只有幾種選擇:可以哄騙數百萬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使用X射線晶體學對其進行分析。
  • 數據分析的幾種常用方法概覽
    數據分析常用方法概覽(之一) 對數據進行分析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對比分析法、分組分析法、結構分析法、交叉分析法、漏鬥圖分析法、矩陣分析法、綜合評價分析法、5W1H分析法、相關分析法、回歸分析法、 聚類分析法、判別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時間序列、方差分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