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電子顯微鏡終於打破了原子解析度的障礙

2020-11-25 騰訊網

低溫電子顯微鏡揭示了載鐵蛋白的原子細節,載鐵蛋白是一種中空的球形蛋白質複合物,可存儲鐵

如果要繪製蛋白質的最小部分,則只有幾種選擇:可以哄騙數百萬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使用X射線晶體學對其進行分析。或者,您可以凍結蛋白質的副本並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較低解析度的方法,稱為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現在,科學家們首次將cryo-EM的解析度提高到了原子水平,從而使他們可以精確定位各種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其解析度可以與X射線晶體學相媲美。

「這真是太神奇了,」密西根大學安阿伯分校的低溫電磁學專家梅拉妮·奧希說。「要看到這種細節水平,那就太漂亮了。」由於提高的解析度可以準確顯示出複雜的細胞機器如何執行其工作,因此,冷凍-EM的改進將為生物學帶來無數的新見解。

為了繪製蛋白質結構圖,自1950年代後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使用X射線晶體學。通過用X射線轟擊結晶的蛋白質並分析X射線彈跳的方式,科學家可以算出蛋白質可能的組成和形狀。X射線束,檢測器和計算機功能的數十年改進使該方法變得快速,準確。但是,當蛋白質過大,在核糖體等複合物中起作用或無法結晶時,這種方法就不能很好地起作用,就像細胞膜中的許多蛋白質一樣。

相比之下,研究人員在不需要結晶的冷凍蛋白質的副本上使用冷凍電磁發射電子。檢測器記錄電子的偏轉,先進的軟體將圖像拼接在一起,算出蛋白質的組成和形狀。日本的研究人員此前曾表明,他們可以將一種可以結合併存儲鐵的腸蛋白質-載鐵蛋白(Apoferritin),將分辨力範圍縮小到1.54埃(尚未完全達到分辨單個原子的程度)。現在,藉助電子束技術,檢測器和軟體的改進,來自英國和德國的兩組研究人員將其範圍縮小到1.25埃或更高,並且足夠銳利,可以計算出單個原子的位置,今天在《自然》雜誌上報導。

增強的解析度可能會加速結構生物學家已經開始向冷凍電磁法轉變。目前,該技術僅適用於異常堅硬的蛋白質。接下來,研究人員將力爭用剛性較小的大型蛋白質複合物(例如剪接體,蛋白質和RNA分子的大型複合物)從擬定轉化為蛋白質的RNA中剔除「內含子」,以達到類似的高解析度。

相關焦點

  • 《自然》雜誌:低溫電子顯微鏡達到了原子解析度水平
    在今天的《自然》雜誌上,刊登了一篇重要研究論文,題為:「低溫電磁法測定原子解析度的蛋白質結構」,這種稱為低溫電子顯微鏡的結構生物學技術已經獲得了在蛋白質中定位單個原子的能力。許多科學進步都依賴於儘可能詳細地直接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並且越來越致力於可視化對人類疾病具有關鍵作用的生物成分的原子結構。核磁共振光譜,X射線晶體學和低溫電子顯微鏡是目前使用的三種主要結構生物學技術。在這三種方法中,低溫電子顯微鏡已成為當前確定大型動態複合物結構的有效方法,事實證明,其他方法很難獲得這種認知。
  • 東京大學採用磁性材料研發電子顯微鏡 實現原子解析度成像
    透射電子顯微鏡可以看到在光學顯微鏡下無法看清的小於0.2um的細微結構,這些結構稱為亞顯微結構或超微結構。要想看清這些結構,就必須選擇波長更短的光源,以提高顯微鏡的解析度。1932年Ruska發明了以電子束為光源的透射電子顯微鏡,電子束的波長要比可見光和紫外光短得多,並且電子束的波長與發射電子束的電壓平方根成反比,也就是說電壓越高波長越短。傳統的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分辨力限制在0.2nm。
  • 結構生物學裡程碑: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時代來臨
    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低溫電子顯微鏡之一:低溫電子顯微鏡通過電子束對冷凍的生物分子進行成像,從而得到分子的三維結構。  Herderson等人省略了染色的步驟,把菌視紫紅質的單層晶體放到金屬網格中,然後用電子顯微鏡進行成像。Agard表示,這個過程裡,你看到的是蛋白的原子。這在當時是很大的進步,因為當時人們都認為不可能利用電子顯微鏡解析蛋白結構。Henderson等人在1975年發表了這一成果。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低溫電子顯微鏡領域發展迅速。
  • 冷凍電子顯微鏡首次看到了單個原子
    改變分子成像技術的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稱為冷凍電子顯微鏡,可產生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可分辨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通過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達到原子解析度,研究人員將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了解蛋白質的工作原理,而這些工作原理是其他成像技術(例如X射線晶體學)無法輕易檢查的。
  • 新冠病毒原子圖曝光:低溫電子顯微鏡助力研製疫苗
    (圖像源自新聞視頻截圖)2月19日,美國科學家團隊宣布,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冷凍電鏡(cryo-EM)技術,創建了首個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3D原子尺度結構圖。低溫電子顯微鏡立功美國科學家利用中國公開提供的病毒遺傳密碼,開發了一個病毒刺突蛋白的樣本,然後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對刺突蛋白進行成像。美國科學家還通過冷凍電鏡Cryo-EM解析出新冠病毒首個S蛋白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發現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的在多數時候其三個受體結合域中的一個發生了旋轉,使得其更容易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相互作用。
  • 我們通過顯微鏡看到的原子,是原子的原子核,還是包括電子在內的...
    我們通常在所謂的電子顯微鏡下看到「原子」,即解析度達到原子尺度電子顯微鏡的高解析度圖像。可以看到電子原子,」這是STM(在公眾更好地了解)和HRTEM(事實上,幾乎所有的TEM),但它是一個球面像差校正透射電鏡、乾等,一些重建技術如三維原子探針可以看到「在某種意義上的原子,在這裡暫不介紹。第一個概念的表達,所謂成像,需要用一定的對比度來反映物體的形態。
  • 電子冷凍顯微鏡:利用廉價技術製作高解析度圖像
    哈勒-維滕貝格馬丁路德大學(MLU)的生物化學家們使用標準電子低溫顯微鏡獲得了令人驚訝的好圖像,與更複雜的設備拍攝的圖像不相上下。他們幾乎在原子水平上成功地確定了鐵蛋白的結構。他們的成果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近年來,電子低溫顯微鏡變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在揭示蛋白質結構方面。
  • 解析度突破了世界紀錄的電子顯微鏡有多厲害?
    單個原子的間距從原子鍵全長到完全重疊時的間距不等。來源:康奈爾大學7月19日,美國康奈爾大學應用和工程物理系教授David Muller、John L.文章稱,研究人員憑藉電子顯微鏡(電鏡)像素陣列檢測器(EMPAD),使電鏡達到了0.39的解析度,刷新了世界記錄。電鏡雖然能觀測到單個原子,但即使在這個解析度下,它也並不能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電鏡的鏡片具有稱為像差的內在缺陷。為此人們開發了像差校正器,正如Muller所說,它就像「顯微鏡的眼鏡」。而為了校正多個像差,需要一個不斷擴展的校正元件收集器。
  • 最新研究成果: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限制,看到晶體原子中的電子
    通過分析這種輻射的特性,研究人員合成了一些圖片,說明了電子云是如何在固體晶格中的原子中分布,解析度為幾十皮米,也就是十億分之一毫米。這些實驗為一類新的,基於雷射的顯微鏡鋪平了道路。、化學家和材料科學家以前所未有的解析度窺探微觀世界的細節,了解並最終控制材料的化學和電子特性。
  • 最新研究成果: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限制,看到晶體原子中的電子!
    可見光光學顯微鏡使科學家能夠看到活細胞等微小物體。然而,可見光顯微鏡不能辨別電子是如何在固體中的原子間分布。通過分析這種輻射的特性,研究人員合成了一些圖片,說明了電子云是如何在固體晶格中的原子中分布,解析度為幾十皮米,也就是十億分之一毫米。這些實驗為一類新的,基於雷射的顯微鏡鋪平了道路。
  • 科學: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以原子方式分辨光束敏感材料的圖像!
    科學: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以原子方式分辨光束敏感材料的圖像!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工作人員設計了一種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採集光敏材料的原子分辨圖像的方法。「電子束敏感材料的高解析度成像是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最困難的應用之一。突出的挑戰是使用極低電子劑量獲取圖像,這是尋找晶體時固有的時間限制在樣品損壞之前的區域軸,精確的圖像對準和離焦值的準確確定,「餘漢教授解釋說。
  • 東大等開發出顛覆常識的電子顯微鏡,無需強磁場直接觀察原子
    在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的尖端測量分析技術與機器開發項目中,東京大學與日本電子公司組成的聯合開發小組,開發出了採用新結構透鏡的劃時代電子顯微鏡(圖1)。以前必須在有磁場的條件下才能觀察原子,而新開發的電子顯微鏡全球首次實現了原子的直接觀察,開發小組利用新顯微鏡詳細觀察到了具有磁特性的功能性材料(磁性材料)的原子。
  • 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將生物化學帶入新時代
    評選委員會說,科學發現往往建立在對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進行成功顯像的基礎之上,但是在很長時間裡,已有的顯微技術無法充分展示分子生命周期全過程,在生物化學圖譜上留下很多空白,而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將生物化學帶入了一個新時代。
  • 顯微鏡解析度破紀錄,兩位中國學者《Nature》刊文|獨家...
    從 16 世紀的光學顯微鏡發明以來,400 年後的 20 世紀初,電子顯微鏡的發明突破了光學顯微鏡固有的衍射極限(大約 200 納米),能夠輕易的分辨出單個原子。但對於亞原子尺度的世界,這個解析度還遠遠不夠。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
    圖片來源:PAUL EMSLEY如果想繪製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選擇不多: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
  • 物理學家將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提高到約0.039納米,這確實了不起
    美國物理學家發明了一種新的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將圖像的最大解析度提高到了0.039納米。為此目的,他們使用了投影術的方法,這樣可以在不同條件下獲得大量衍射光譜的重建圖像。為了實現這種方法,科學家們降低了電子束的能量,並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探測器來捕獲少量的散射電子。
  • 科學網—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
    本報訊 如果想繪製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只有兩個選擇: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
  • 超高解析度顯微鏡:顯微鏡發展史上的新突破
    顯微鏡技術經過長期發展,加之近年來物理學界接二連三出現的重大科研進展,終於,在2008年,顯微鏡發展史上的新成果——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為科學家所研製出。人們預言,它定會成為生物學家的好幫手。
  • 掃描電子顯微鏡入門
    光學顯微鏡以可見光為介質,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為介質,由於電子束波長遠較可見光小,故電子顯微鏡解析度遠比光學顯微鏡高。光學顯微鏡放大倍率最高只有約 1500倍,掃描式顯微鏡可放大到10000倍以上。 2. 根據de Broglie波動理論,電子的波長僅與加速電壓有關:λe=h / mv= h/ (2qmV)1/2=12.2 / (V)1/2 (?)
  • 是誰發明了電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的原理解釋
    用電子束來製造顯微鏡,關鍵是找到能使電子束聚焦的透鏡,顯然一般光學透鏡是無法會聚電子束的。儘管放大率微不足道,但它卻證實了使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可形成與光學像相同的電子像。經過不斷地改進,1933年盧斯卡製成了二級放大的電子顯微鏡,獲得了金屬箔和纖維的1萬倍的放大像。1937年應西門子公司的邀請,盧斯卡建立了超顯微鏡學實驗室。1939年西門子公司製造出分辨本領達到30埃的世界上最早的實用電子顯微鏡,並投入批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