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採用磁性材料研發電子顯微鏡 實現原子解析度成像

2020-12-05 儀器網

透射電子顯微鏡可以看到在光學顯微鏡下無法看清的小於0.2um的細微結構,這些結構稱為亞顯微結構或超微結構。要想看清這些結構,就必須選擇波長更短的光源,以提高顯微鏡的解析度。1932年Ruska發明了以電子束為光源的透射電子顯微鏡,電子束的波長要比可見光和紫外光短得多,並且電子束的波長與發射電子束的電壓平方根成反比,也就是說電壓越高波長越短。傳統的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分辨力限制在0.2nm。

日前,東京大學研究小組採用磁性材料研發電子顯微鏡,新設計的磁性物鏡,終於實現了對材料的亞空間解析度直接原子解析度成像,在試樣位置處殘餘磁場小於0.2mT!該新型電子顯微鏡,有望促進納米技術的研究開發取得重大進展。

 顯微鏡以顯微原理進行分類可分為偏光顯微鏡、光學顯微鏡與電子顯微鏡和數碼顯微鏡。

偏光顯微鏡是用於研究所謂透明與不透明各向異性材料的一種顯微鏡,在地質學等理工科專業中有重要應用。光學顯微鏡通常皆由光學部分、照明部分和機械部分組成。無疑光學部分是最為關鍵的,它由目鏡和物鏡組成。早於1590年,荷蘭和義大利的眼鏡製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電子顯微鏡有與光學顯微鏡相似的基本結構特徵,但它有著比光學顯微鏡高得多的對物體的放大及分辨本領,它將電子流作為一種新的光源,使物體成像。掃描隧道顯微鏡亦稱為「掃描穿隧式顯微鏡」、「隧道掃描顯微鏡」,是一種利用量子理論中的隧道效應探測物質表面結構的儀器。數碼顯微鏡是將精銳的光學顯微鏡技術、先進的光電轉換技術、液晶屏幕技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開發研製成功的一項高科技產品。從而,我們可以對微觀領域的研究從傳統的普通的雙眼觀察到通過顯示器上再現,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關焦點

  • 東大等開發出顛覆常識的電子顯微鏡,無需強磁場直接觀察原子
    在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的尖端測量分析技術與機器開發項目中,東京大學與日本電子公司組成的聯合開發小組,開發出了採用新結構透鏡的劃時代電子顯微鏡(圖1)。以前必須在有磁場的條件下才能觀察原子,而新開發的電子顯微鏡全球首次實現了原子的直接觀察,開發小組利用新顯微鏡詳細觀察到了具有磁特性的功能性材料(磁性材料)的原子。
  • 清華材料學院實現原子面分辨測量材料軌道與自旋磁矩
    實現自旋構型與材料結構的原子尺度協同定量表徵,是理解、預測與調控磁性材料的物理性質的關鍵近五十年以來,傳統的磁成像手段如中子衍射、X射線磁圓二色譜、電子全息等,成像解析度達到微米或納米尺度,均無法實現原子分辨。實現自旋構型原子尺度成像,在當今材料科學基礎研究中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在設計製造高密度、低功耗、快速的存儲器件、推進信息與通訊技術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重大科學突破:實現最小核磁共振成像,能對單個原子成像!
    梨花女子大學基礎科學研究所量子納米科學中心(QNS)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世界上最小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取得了重大的科學突破。在與美國同事的國際合作中,科學家們用新技術來可視化單個原子的磁場。核磁共振成像作為診斷成像的一部分,在醫院中例行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測的是人體中紡錘波的密度,紡錘波是電子和質子中的基本磁,傳統上,核磁共振掃描需要數十億個自旋。
  • 《自然》雜誌:低溫電子顯微鏡達到了原子解析度水平
    在今天的《自然》雜誌上,刊登了一篇重要研究論文,題為:「低溫電磁法測定原子解析度的蛋白質結構」,這種稱為低溫電子顯微鏡的結構生物學技術已經獲得了在蛋白質中定位單個原子的能力。研究人員報導了使用稱為單粒子低溫電子顯微鏡的方法獲得的最清晰的圖像,從而首次確定了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這些進展將幫助研究人員以前所未有的解析度更好地了解蛋白質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工作方式,並有可能幫助設計更好的療法。
  • 科學: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以原子方式分辨光束敏感材料的圖像!
    科學: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以原子方式分辨光束敏感材料的圖像!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工作人員設計了一種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採集光敏材料的原子分辨圖像的方法。「電子束敏感材料的高解析度成像是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最困難的應用之一。突出的挑戰是使用極低電子劑量獲取圖像,這是尋找晶體時固有的時間限制在樣品損壞之前的區域軸,精確的圖像對準和離焦值的準確確定,「餘漢教授解釋說。
  • Science: 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在二維磁性材料研究中的突破性應用...
    導讀:  自2017年來,二維磁性在單層材料中的實現使得二維磁性材料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範德瓦爾斯磁體讓我們對二維極限下的磁性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不同磁結構的範德瓦爾斯磁體使得實驗上探究二維下的磁學模型成為可能。
  • 金屬所等實現晶界三維原子結構成像
    晶界作為材料中廣泛存在的重要缺陷,它的結構和行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多晶材料的物理、化學和力學性能。晶界結構和行為的研究一直是材料科學的研究焦點之一。雖然透射電子顯微技術的發展已將材料研究推進到亞埃尺度,但是由於晶界結構本身的複雜性以及傳統透射電鏡二維投影成像模式的限制,人們對實際晶體材料中的晶界結構的認知極其有限。
  • 我們通過顯微鏡看到的原子,是原子的原子核,還是包括電子在內的...
    我們通常在所謂的電子顯微鏡下看到「原子」,即解析度達到原子尺度電子顯微鏡的高解析度圖像。可以看到電子原子,」這是STM(在公眾更好地了解)和HRTEM(事實上,幾乎所有的TEM),但它是一個球面像差校正透射電鏡、乾等,一些重建技術如三維原子探針可以看到「在某種意義上的原子,在這裡暫不介紹。第一個概念的表達,所謂成像,需要用一定的對比度來反映物體的形態。
  • 世界最好顯微鏡問世 可用肉眼看到單個原子
    (TEAM0.5)是美國基礎能源科技局、美國伊利諾斯州大學和FEI與德國CEOS二家顯微鏡公司聯手開發而成的。傳統的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有限,不能讓研究人員從原子水平來研究材料。此最新的顯微鏡可以達到0.5埃的解析度,是一個碳原子直徑的4四分之一,比最小氫原子的直徑還要小,從而可以讓各個學科的科學家描述原子級別的結構,能比先前更加準確地分析化學物質。
  • 顯微鏡解析度破紀錄,兩位中國學者《Nature》刊文|獨家...
    近日,康奈爾大學應用與工程物理系(AEP)教授 David Muller 教授與物理教授 Sol Gruner、Veit Elser 合作,開發出的電子顯微鏡像素陣列探測器(EMPAD)獲得了電子顯微鏡成像解析度的最新世界紀錄——0.000000000039 m。
  • 俄用巨磁阻抗研發掃描磁性顯微鏡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莫斯科8月25日電 (記者董映璧)俄羅斯國家研究型工藝技術大學利用巨磁阻抗傳感器研發出掃描磁性顯微鏡。藉助這種顯微鏡可以看到被研究對象表面附近的局部磁場的圖像。新設備的優點是無創性、高解析度和良好的磁靈敏度以及簡單的設計。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刊登在《磁學和磁性材料》雜誌上。
  • 低溫電子顯微鏡終於打破了原子解析度的障礙
    低溫電子顯微鏡揭示了載鐵蛋白的原子細節,載鐵蛋白是一種中空的球形蛋白質複合物,可存儲鐵 或者,您可以凍結蛋白質的副本並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較低解析度的方法,稱為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現在,科學家們首次將cryo-EM的解析度提高到了原子水平,從而使他們可以精確定位各種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其解析度可以與X射線晶體學相媲美。 「這真是太神奇了,」密西根大學安阿伯分校的低溫電磁學專家梅拉妮·奧希說。
  • 已實現電子光量子幹涉對電磁場進行全息成像!
    在傳統全息照相術中,膠片可以用非散射光的參考光束記錄從被成像物體散射出單色光的幹涉圖樣。然後,科學家可以用參考光束複製品來照亮所生成的圖像,從而創建出原始物體的虛擬圖像。全息術最初是由物理學家丹尼斯·加伯於1948年提出,目的是提高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並通過光學演示。
  • 物理學家將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提高到約0.039納米,這確實了不起
    美國物理學家發明了一種新的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將圖像的最大解析度提高到了0.039納米。為此目的,他們使用了投影術的方法,這樣可以在不同條件下獲得大量衍射光譜的重建圖像。為了實現這種方法,科學家們降低了電子束的能量,並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探測器來捕獲少量的散射電子。
  • 盤點2017年國內外那些光學及電子顯微鏡最新研究成果
    光學和電子顯微鏡作為光學儀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項研究工作穩步推進,成果驕人!中科院實驗室成功研製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當代生命科學研究對光學顯微技術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更高的空間解析度、更大的成像深度、更快的成像速度。特別是對於生物活體顯微成像來說,生物組織對光的散射使得噪聲大大增強,嚴重影響了空間解析度和成像深度。
  • 利用X射線晶體學及冷凍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確定大分子結構
    生物大分子採用的三維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們在不同細胞過程中的作用。從X射線晶體學到冷凍電子顯微鏡的幾種不同的成像技術已成功地用於眾多大分子的結構表徵。圖片來源:Sergei Drozd / Shutterstock.com什麼是大分子?
  • 金屬科研「神器」:掃描電子顯微鏡原理及應用
    電子顯微鏡利用電子成像,類似於光學顯微鏡使用可見光成像。由於電子的波長遠小於光的波長,所以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要高於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整個電子鏡筒必須處於真空狀態。像電子顯微鏡的所有組件一樣,電子槍也被密封在特殊的真空室中以保護它不受汙染、振動和噪音的影響。除了保護電子槍不受汙染,真空環境有利於得到高解析度圖像。若非真空環境,鏡筒中可能存在其他原子和分子,它們與電子相互作用,使電子束髮生偏轉,從而降低圖像質量。高真空環境也提高了鏡筒內檢測器對電子的收集效率。
  • 美科學家研發出新型聚焦離子束顯微鏡
    由於儀器本身的限制,顯微鏡偶爾也會「騙人」。比如,電鏡就無法很好的觀察不能導電的材料,並且它的高能量還會損傷一些樣品。為了努力從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的世界中獲取更多的真相,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的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套採用鋰離子源的低能聚焦離子束顯微鏡。   儘管新型顯微鏡的解析度不如掃描電鏡或氦離子顯微鏡(HIM),但它可以更清楚的觀察非導電材料,並能更清楚的觀察樣品表面的化學成分。
  • 不用顯微鏡,靠人類的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原子和原子核嗎?
    ,即使利用光學顯微鏡也只能放大2000倍左右,達到亞微米的尺度,還是無法看到原子。而且由於可見光衍射極限的限制,當兩點的距離足夠小的時候,衍射效應就非常明顯了,所以,光學顯微鏡的最大解析度也只有200 nm,和原子的尺度還差了很多量級。要想看清尺度更小的結構,必須選擇波長更短的激發源,以提高顯微鏡的解析度。通常科學研究中對微觀形貌的觀察,採用的是以電子束為光源的電子顯微鏡。
  • 掃描電鏡不適合測磁性材料嗎?——安徽大學林中清33載經驗談(11)
    【作者按】一直以來的觀點都認為磁性材料不適合用電子顯微鏡來觀察。理由似乎無可辯駁:電子顯微鏡的關鍵部件,磁透鏡,會將磁性材料磁化並在透鏡表面形成吸附。造成的影響是電鏡性能大大的下降,若情況嚴重,會使得電鏡無法形成圖像。正是基於這一緣由,許多電鏡室將磁性材料拒之門外,拒絕對這類樣品進行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