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好顯微鏡問世 可用肉眼看到單個原子

2021-01-13 電子產品世界

                                  
                             在2個金晶體相遇處,是通過複雜的原子排列連接在一起的

       【搜狐科學消息】 據美國《科學日報》今日報導,世界最強大的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已經在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安家落戶,可以清晰地看到原子,從而使分析化學物變得極為簡單,只用看一眼他們就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78121.htm

 

                    

                                                         TEAM 0.5到達0.5埃的解析度

 

  解析度達0.5埃

  傳輸電子失常校正顯微鏡(TEAM0.5)是美國基礎能源科技局、美國伊利諾斯州大學和FEI與德國CEOS二家顯微鏡公司聯手開發而成的。傳統的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有限,不能讓研究人員從原子水平來研究材料。此最新的顯微鏡可以達到0.5埃的解析度,是一個碳原子直徑的4四分之一,比最小氫原子的直徑還要小,從而可以讓各個學科的科學家描述原子級別的結構,能比先前更加準確地分析化學物質。
 
   TEAM項目負責人尤利•達蒙解釋說,此顯微鏡由於解析度出眾,成為世界最好的顯微鏡,而且,其對照和低信噪比也比他人更勝一籌。「由於其信噪比如此好,可以對一個個原子調焦,再加上足夠好的靈敏度,可以獲得單個納米粒子的3維原子結構的立體信息。」

  為達到這種解析度,TEAM 0.5採用了最可能的先進技術,包括超穩定電子裝置、改進的失常校正器和特別明亮的電子源。球面像差是由鏡頭形狀導致的,會使圖像降級,使光點看起來像圓盤,校正之後能產生戲劇性的驚人效果,使圖像面目一新。在此新顯微鏡中,一系列不同幾何形狀的多極磁鐵鏡頭可塑造電子束。達蒙說:「電子顯微鏡校正球面像差理論上早就可行,但直到最近才成為實際應用。」這是因為當今的穩定電子裝置可減小漂移,還有快速的電腦能實時連續地進行調焦。據介紹,TEAM 0.5可校正更高序列的失常,包括球面像差。

 

 


                                               
 
                                                                          組裝中的TEAM 0.5

 

  可以搖動金原子

  在FEI公司進行的初步測試中,此顯微鏡能看到2個金晶體接觸時單個原子及其它們搭建的「納米橋」,只有幾十埃寬,將2個晶體連接起來。從一個方向到另一個方向,研究人員看到單個金原子在不斷變換位置。

  TEAM 0.5的基本系統已經在運轉,經過一系列嚴格的調試和調整之後,它將在2008年10月對外開放使用。不過,研究人員現在還在對它進行改進,附加組件和設施正在完善和調試之中,包括控制室顯示屏和高畫質電視。

    為了解決單個原子在結構中的位置,得從不同角度進行拍照,之後,電腦重組此樣品的3D斷層X光掃描圖或CAT掃描圖。為做到這一點,此顯微鏡得可以在電子束下傾斜和旋轉樣品,向各個方向移動樣品,這一功能要求正在開發之中。

  現在使用的是比樣品階段更小的機器,新的TEAM階段將通過此顯微鏡縱列全部布置好。當電流加大時,如此操縱樣品會導致變形,新的TEAM階段將可以控制和複製此樣品的位置和姿態,精確度小於十億分之一米。TEAM I顯微鏡將在2009年初安裝。TEAM I還將校正圖像束的像差,這在之前是從來沒有做到的。當透鏡以不同角度折射不同波長的光或電子時,就會產生像差。

  目前,TEAM 已經有了競爭對手,去年2月,美國和日本東京理工大學聯手在打造有競爭性的S/TEM顯微鏡,將很快勝過TEAM項目的0.5埃解析度和亞埃3D成像能力。


 
 


相關焦點

  • 冷凍電子顯微鏡首次看到了單個原子
    改變分子成像技術的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稱為冷凍電子顯微鏡,可產生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可分辨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通過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達到原子解析度,研究人員將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了解蛋白質的工作原理,而這些工作原理是其他成像技術(例如X射線晶體學)無法輕易檢查的。
  • 不用顯微鏡,靠人類的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原子和原子核嗎?
    人類的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原子和原子核嗎?這是一個讀者的問題,他談到他眼前經常出現一些小黑點,他懷疑自己是不是具有特異功能,可以直接看到原子或者原子核。,即使利用光學顯微鏡也無法觀察到原子,更不要說肉眼了,你如果觀察到了,也許只是你有生理性飛蚊症,看到的只是眼睛裡的雜質而已。
  • 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的最小的東西是什麼?怎麼樣才能看到原子?
    當然,人類要看到這個世界,還是需要光這個傳輸信息的媒介,通過光才能接受外部世界的視覺信息。其實諸如細菌,細菌甚至塵蟎之類的東西都在我們周圍,但我們的肉眼看不見。我們的肉眼(具有正常視力的普通眼,不受任何其他工具的輔助)可以看到小至約0.1毫米的物體。從角度來看,人通常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最細小的東西是人的頭髮(用肉眼和在顯微鏡下)和蝨子(用肉眼和在顯微鏡下)。
  • 擒住單個原子的掃描隧道顯微鏡 1982年4月27日
    能不能把「單個原子」抓住,用什麼工具「夾住」它? 1981 年,科學家格爾德·賓寧和海因裡希·羅雷爾,成功地研製出了一臺儀器,不僅能觀察到物質表面的原子結構,還能把原子夾起來挪動。這臺儀器叫做「掃描隧道顯微鏡」,它使人們第一次觀察並操縱了原子。它利用了微觀粒子的「隧道效應」,把隧道電流的強弱轉化為空間信號,通過電腦分析得到樣品表面單個原子的情況,還能把原子間距及排列狀態用圖像顯示出來。
  • 超級顯微鏡下的另類小世界
    四年以前的1982年,他和Heinrich Rohrer發明出了一臺可以觀察到組成物質的原子的顯微鏡。這臺顯微鏡不但能能探測到原子——也能移動原子。  幾個世紀以來,人類想要看到超越肉眼解析度的圖像只能依靠光線和各種鏡頭。但是自從1930年起,人類第一次超越了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
  • 顯微鏡放大40億倍,能看到什麼?盧瑟福100多年前看到了原子核!
    光學顯微鏡是我們進入微觀世界的必備工具,但它卻不是萬能的,根據它的光學結構與可見光波段的波長範圍,它的的極限放大倍數是有限的!>R≈λ/2R為物體最小可分辨距離,λ為入射光的波長,假如我們肉眼能看到的上限紫光與紫外波長380nm極限計算的話,大約是是190nm,按我們肉眼極限解析度在25mm時的極限解析度0.2mm計算的話,那麼放大倍率為:D=0.2/190×10^6=1050倍左右現代光學顯微鏡的極限解析度大約為1500-2000倍,那是因為顯微鏡的等效視物距離跟肉眼對比的
  •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僅由7個原子構成
    量子點(quantum dot)是納米大小的發光晶體,有時也被稱為「人造原子」。雖然這個量子點非常小,長度只有十億分之四米,但卻是一臺功能健全的電子設備,也是世界上第一臺用原子故意造出來的電子設備。它不僅能用於調節和控制像商業電晶體這樣的設備的電流,而且標誌著我們向原子刻度小型化和超高速、超強大電腦新時代邁出的重要一步。
  • 新技術實現『原子手』 可移動分子內單個原子
    科學家使用超快雷射脈衝將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探針作為超快『原子手』,實現了在萬億分之一秒內推動分子內的單個原子(ShutterStock)新研究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礎上,向探針施加超快雷射脈衝,實現了在萬億分之一秒內這樣短的瞬間,以可控的力度推動了分子內的單個原子。
  • 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問世!走進北大科學家的量子科學世界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了解北大科學家的量子科學世界吧!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查閱文章八年磨一劍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是一種空間解析度可以達到原子量級的微觀探測工具。
  • 八年磨一劍,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問世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了解北大科學家的量子科學世界吧!八年磨一劍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是一種空間解析度可以達到原子量級的微觀探測工具。這次,江穎團隊在高分辨空間成像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超高時間分辨,最終研製出「超快STM」這一強大的實驗工具,不僅能看到單個原子和電子,還能實時跟蹤原子和電子的超快運動過程。
  • 苦尋200年,人類終於看到了原子的樣子!英德科學家拍到原子影像
    原子是構成我們這個世界的基本單位,不同的元素正是不同結構的原子,這些不同的原子形成的組合構成了不同的物質分子,我們所見的這個世界便是由原子和分子組成的。那麼作為我們這個世界的基本構成的原子,到底是什麼樣呢?
  • 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使病毒這種可怕的隱形殺手無處藏身!
    1675 年的一個雨天,列文虎克從院子裡舀了一杯雨水用顯微鏡觀察。他發現水滴中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小生物在蠕動,而且數量驚人。在一滴雨水中,這些小生物要比當時全荷蘭的人數還多出許多倍。以後,列文虎克又用顯微鏡發現了紅血球和酵母菌。這樣,他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微生物世界的發現者,被吸收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
  • ​重大科學突破:實現最小核磁共振成像,能對單個原子成像!
    梨花女子大學基礎科學研究所量子納米科學中心(QNS)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世界上最小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取得了重大的科學突破。在與美國同事的國際合作中,科學家們用新技術來可視化單個原子的磁場。核磁共振成像作為診斷成像的一部分,在醫院中例行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測的是人體中紡錘波的密度,紡錘波是電子和質子中的基本磁,傳統上,核磁共振掃描需要數十億個自旋。
  • 放大多少倍可以看到原子核,電子顯微鏡能看到多小的粒子?
    不要以為放這麼大就可以看清原子內部了,還早著呢。所謂原子內部就是原子核,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組成。原子核直徑的數量級為10^-15m,也就是說比原子直徑還要小10萬倍。那麼這個原子直徑有1米了,再小10萬倍有多小呢?只有0.01mm,也就是百分之一毫米,10個微米。人的眼睛能夠看到最小的張角約0.07毫米,看到的這個原子核還是在人肉眼分辨極限以下,更別說看到內部了。
  • 我們通過顯微鏡看到的原子,是原子的原子核,還是包括電子在內的...
    我們通常在所謂的電子顯微鏡下看到「原子」,即解析度達到原子尺度電子顯微鏡的高解析度圖像。可以看到電子原子,」這是STM(在公眾更好地了解)和HRTEM(事實上,幾乎所有的TEM),但它是一個球面像差校正透射電鏡、乾等,一些重建技術如三維原子探針可以看到「在某種意義上的原子,在這裡暫不介紹。第一個概念的表達,所謂成像,需要用一定的對比度來反映物體的形態。
  • 放大多少倍可以看到原子核,電子顯微鏡能看到多小的粒子?
    我們簡單計算一下放大多少倍能夠看到原子核。原子直徑的理論數量級約10^-10m,也就是100億分之一米,放大100億倍,原子看起來就有1米直徑。不要以為放這麼大就可以看清原子內部了,還早著呢。所謂原子內部就是原子核,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組成。原子核直徑的數量級為10^-15m,也就是說比原子直徑還要小10萬倍。那麼這個原子直徑有1米了,再小10萬倍有多小呢?只有0.01mm,也就是百分之一毫米,10個微米。人的眼睛能夠看到最小的張角約0.07毫米,看到的這個原子核還是在人肉眼分辨極限以下,更別說看到內部了。
  •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獲新突破,精度達單個原子|科學要聞
    · 生物技術 ·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獲新突破,精度達單個原子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通過利用電子顯微鏡對冷凍固定的生物大分子進行成像,通過計算機軟體對所攝取的生物大分子圖像進行圖像處理和計算,並確認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形狀。
  • 八年磨一劍 北大研製出國內較快掃描隧道顯微鏡
    顯微鏡是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是人類進入原子時代的標誌。可以說顯微鏡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物之一,因為在它發明出來之前,人類關於周圍世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所觀察到的,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回東西。
  • 原子比頭髮絲還細100萬倍,單個原子的大小怎樣測出?
    小小的原子是物質的基本組成單位,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原子非常小,比人類的頭髮還要細100多萬倍。那麼,物理學家是如何「量出」原子的大小呢?在原子中,質子和中子通過強核力束縛在一起形成原子核,電子通過電磁力與原子核束縛在一起。原子核是原子中心的一個很小區域,這裡幾乎構成了一個原子的全部質量,原子核外的其餘原子部分大都是空的。雖然電子質量佔比非常小,但它們決定了原子的大小。
  • IBM利用磁共振對單個原子成像,未來用於量子計算機
    不同的顯微技術,使科學家能夠看到細胞中的遺傳序列,原子力顯微鏡圖像的解析度甚至能達到原子級別。但IBM阿爾馬登研究中心和首爾基礎科學研究院的科學家,已經將成像技術向前推進了一步,開發出一種全新磁共振成像技術,能夠提供物質前所未有的細節,甚至是樣品中單個原子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