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實現『原子手』 可移動分子內單個原子

2020-09-22 超燃視線

科學家使用超快雷射脈衝將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探針作為超快『原子手』,實現了在萬億分之一秒內推動分子內的單個原子。此僅為示意圖。(ShutterStock)

新研究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礎上,向探針施加超快雷射脈衝,實現了在萬億分之一秒內這樣短的瞬間,以可控的力度推動了分子內的單個原子。

超快速顯微鏡所用的探針在分子表面掃描的情形,研究者比喻說,就像留聲機的唱針在唱盤上移動一樣。德國雷根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Regensburg)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光波的作用下,探針可以控制分子移動方向。

原子和分子構成了物質世界中幾乎任何物質。它們之間遵循量子學規律產生互動後,組成有著無盡的功能的各種複雜系統。現在科學家已經能夠觀測到非常微觀層面粒子互動的情形,但是如果能控制它們的互動,那在化學反應、細胞內生物代謝過程,或是以新的方式捕獲太陽能等領域都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相對於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物體,原子、分子是微觀世界內的物體。它們之間也有作用力、距離、時間範圍這些物理特性,但是必須用微觀世界專用的單位才能測量和描述它們。

比如,它們之間的距離用埃(Ångström,符號Å)來表示,1埃相當於10的負10次方米。原子和分子發生移動的時間間隔也微乎其微,一般都不到幾個皮秒(picosecond,符號ps),1皮秒相當於10的負12次方秒。

因此,要直接移動微觀世界的原子,需要一個能在極短的時間範圍內施加作用力的工具。

三十多年前,科學家發現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向單個原子施加靜態作用力。新研究在此基礎上,造出了世界上獨有的一個將飛秒(10的負15次方秒)雷射脈衝與結合掃描隧道顯微鏡結合的設備。

研究稱,因為光是電磁波,它的振蕩載波可以作為超快作用力,施力的瞬間還不到一個振蕩周期的時間範圍。當研究人員將超快光波作用於顯微鏡的探針,他們果然可以向分子的特定區域施加一個超快的作用力。

「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使用光照下的探針作為超快『原子手』,推動分子內單個的原子。」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佩勒(Dominik Peller)說。

這份研究發現,這種超快作用力足以觸發分子的振動,所產生的運動幅度有39%的可能性可以改變分子開關的狀態。佩勒說:「我們能按照需要控制振動的振幅和方向,由此可以在飛秒範圍內調整分子產生特定反應的可能性。」

相關焦點

  • 前沿| 量子計算新進展,MIT聯手哈佛用雷射束實現單個中性原子的囚禁
    2016-11-04 機器之心選自MIT作者:Jennifer Chu機器之心編譯參與:杜夏德近日MIT哈佛的量子研究團隊發明了一項新技術,用雷射束將原子從原子云中一個一個孤立出來,而且不帶電荷。目前他們已將創造出了由 50 個原子構成的原子陣列,其中的每個原子都能單獨控制。科學家們會用照相機拍下這些被囚禁的原子及其位置的圖像,然後基於這些圖像,操作雷射束的角度,來移動單個原子形成任意數量的不同組態(configurations)。原子、光子和其他量子粒子天生頑固;很少處於停頓狀態,同一種量子粒子間常常產生碰撞。
  • 第一次,冷凍電鏡看見單個原子!
    2020年10月22日,這兩個課題組在Nature背靠背發表論文,正式向全世界宣告了這一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看見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蛋白分子的三維精確原子結構解析對生物學領域中生理過程機理研究至關重要,對原子結構、配位環境更加精確的理解能夠對蛋白功能作用過程和機制進一步理解。隨著硬體和軟體進步,雖然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度得到進一步提高,但是仍然難以在較高的解析度中對每個原子成像。
  • 中國科大實現原子和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最新的研究標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該項成果已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 中科院精密測量院詹明生團隊相干合成單個分子開啟原子-分子體系全面相干操控研究大門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另一方面,冷分子有著比冷原子更豐富的內部能級,因而被視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量子資源,可被用於超冷化學、凝聚態體系的量子模擬、檢驗基本物理學的精確測量、量子信息處理等諸多前沿科學研究中。為了充分發揮超冷分子體系的優勢,人們需要具備對單個分子的完全操控的能力。然而,同樣由於分子複雜的能級結構以及分子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在實驗上製備和操控單個冷分子極具挑戰性。
  • 科研人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帶領的研究團隊,與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是量子體系調控的夢想與挑戰。
  •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獲新突破,精度達單個原子|科學要聞
    · 生物技術 ·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獲新突破,精度達單個原子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通過利用電子顯微鏡對冷凍固定的生物大分子進行成像,通過計算機軟體對所攝取的生物大分子圖像進行圖像處理和計算,並確認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形狀。
  • IBM利用磁共振對單個原子成像,未來用於量子計算機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仔細地開發設計新材料。不同的顯微技術,使科學家能夠看到細胞中的遺傳序列,原子力顯微鏡圖像的解析度甚至能達到原子級別。但IBM阿爾馬登研究中心和首爾基礎科學研究院的科學家,已經將成像技術向前推進了一步,開發出一種全新磁共振成像技術,能夠提供物質前所未有的細節,甚至是樣品中單個原子的細節。
  • 【人民網】中國科大實現原子和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最新的研究標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項成果已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 原子和分子間「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
    「糾纏」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實現量子計算等重大應用的基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合作,成功製備出原子和分子間的「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開闢出構建多體系複雜量子信息處理器的新路。
  • Science:國際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包括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國內外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 太好了,又一科學技術突破:實現一維多原子分子磁光阱!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超冷原子中心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極性自由基氫氧化鈣(CaOH)的一維(1-D)磁光陷阱(MOT),其新研究技術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這項技術通過使用輻射雷射冷卻技術冷卻CaOH來實現。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然而,從原子相干地生成分子從而實現原子-分子之間的相干轉化,看似一步之遙,實則面臨眾多挑戰。為了充分發揮超冷分子體系的優勢,人們需要具備對單個分子的完全操控的能力。然而,同樣由於分子複雜的能級結構以及分子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在實驗上製備和操控單個冷分子極具挑戰性。
  • 意外發現登上Science封面:如何長距離精確移動單個分子
    如果把球的體積縮小到分子級別,單個分子的運動能不能像傳球與接球一樣精確地控制?在超高真空和低溫下(<7 K),他們使用STM針尖操縱二溴三芴(DBTF)分子在原子級平坦的Ag(111)表面上旋轉,在一個特殊的穩定取向下,DBTF單分子表現出意料之外的高移動能力,可在Ag(111)表面上以0.1 Å的極高空間精度單方向長距離移動(長達150 nm)。而且,通過施加電場產生靜電力,可以選擇性地排斥和吸引單分子,從而實現在兩個探針之間單個特定分子的精確移動。
  • 原子有顏色嗎?為什麼光學望遠鏡看不見單個原子?
    熱輻射的關鍵是許多原子相互作用的一種突現特性。因此,單個原子不能發出熱輻射。即使我們把「有顏色」的定義擴展到熱輻射,單個原子仍然沒有顏色。白天的天空就是一個例子,說明了單個小分子是如何通過瑞利散射來表現出顏色的。
  • 科學家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本報訊(記者袁一雪)中科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科學》。
  • ​重大科學突破:實現最小核磁共振成像,能對單個原子成像!
    在與美國同事的國際合作中,科學家們用新技術來可視化單個原子的磁場。核磁共振成像作為診斷成像的一部分,在醫院中例行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測的是人體中紡錘波的密度,紡錘波是電子和質子中的基本磁,傳統上,核磁共振掃描需要數十億個自旋。
  • 冷凍電子顯微鏡首次看到了單個原子
    改變分子成像技術的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稱為冷凍電子顯微鏡,可產生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可分辨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通過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達到原子解析度,研究人員將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了解蛋白質的工作原理,而這些工作原理是其他成像技術(例如X射線晶體學)無法輕易檢查的。
  • 光學鑷子實現捕捉原子的新壯舉!
    在一項新研究中,由物理學家Cindy Regal領導的團隊表明,可以將單個原子群組織成大型網格,其效率是現有方法無法比擬的。孤原子是利用量子物理的潛在構件,如果研究人員能夠用雷射捕捉並控制這些微小的物質,就能創造出行為怪異的新型材料,還可能帶來量子計算機,有朝一日可能取代傳統的數字處理器。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另一方面,冷分子有著比冷原子更豐富的內部能級,因而被視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量子資源,可被用於超冷化學、凝聚態體系的量子模擬、檢驗基本物理學的精確測量、量子信息處理等諸多前沿科學研究中。為了充分發揮超冷分子體系的優勢,人們需要具備對單個分子的完全操控的能力。然而,同樣由於分子複雜的能級結構以及分子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在實驗上製備和操控單個冷分子極具挑戰性。
  • 科研人員實現 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新華社武漢10月11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外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為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這一成果實現了對原子之間核間距自由度的相干控制,開啟了原子-分子體系所有自由度全面相干操控的研究大門。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9月25日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