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發現登上Science封面:如何長距離精確移動單個分子

2020-12-03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傳球與接球是很多球類運動的基本功,一人發力將球傳出,隊友卸力穩穩將球接住,只要不失誤,就能打出漂亮的進攻或防守。如果把球的體積縮小到分子級別,單個分子的運動能不能像傳球與接球一樣精確地控制?

傳球與接球的……失誤……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很難辦吧……估計不少人都會這麼想,因為大家都知道原子級別的運動基本上都遵循隨機原則。的確,在表面上原子和分子的熱誘導擴散通常是一個隨機過程,包含原子表面晶格上不相關的躍動。也就是說,分子在表面上熱運動的主要形式,就是從一個晶格「跳」到相鄰晶格,距離有限,方向隨機。熱運動不能指望,那麼有人可能會想到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針尖來誘導分子的位移,不過在目前的報導中,STM誘導的單分子的受控位移距離都很短,通常也是從一個晶格跳到相鄰晶格,再長一點的也不過幾個納米,且方向控制也成問題。


近日,奧地利格拉茨大學Leonhard Grill課題組的一個意外發現,可能為單分子在表面上的受控長距離運動找到了新的思路。在超高真空和低溫下(<7 K),他們使用STM針尖操縱二溴三芴(DBTF)分子在原子級平坦的Ag(111)表面上旋轉,在一個特殊的穩定取向下,DBTF單分子表現出意料之外的高移動能力,可在Ag(111)表面上以0.1 Å的極高空間精度單方向長距離移動(長達150 nm)。而且,通過施加電場產生靜電力,可以選擇性地排斥和吸引單分子,從而實現在兩個探針之間單個特定分子的精確移動。這一過程非常類似於兩個球員之間的精準傳球。相關工作被選為當期Science 封面文章。

當期封面。圖片來源:Science


Leonhard Grill課題組最初設計DBTF這個分子(下圖A),是為了在金屬表面上生長分子線(Science, 2009, 323, 1193–1197)。在使用STM操縱技術研究平坦Ag(111)表面上分子取向對其擴散性能的影響時,他們意外發現,當DBTF分子在Ag(111)表面上旋轉至某一特殊取向(

)時,在STM圖像中會顯示出一條貫穿整個圖像的直線(如下圖D,以下稱「直線」),有意思的是,當他們繼續掃描相鄰區域(下圖D上方或下方區域),這條直線依然存在而且方向絲毫沒有改變。這引起了研究者的好奇,這條直線怎麼產生的?為什麼同樣條件下其他取向的分子保持幾乎靜止的狀態(下圖C、D)?


可移動的DBTF分子。圖片來源:Science


研究表明,這條「直線」實際上是特殊取向下移動能力大幅增加的DBTF分子的一種表現。它們在一個方向上可以高速移動,但在空間上卻局限於另一個方向上的一個原子行。換句話說,Ag(111)表面上的一行原子就像是一條軌道,DBTF分子在其上可以沿著軌道快速移動,但不會脫軌。在STM掃描過程中,每當針尖從這條「軌道」上經過時,針尖之下就會吸引一個DBTF分子,從而在STM圖像上表現為一條明亮的「直線」。不管掃描方向如何改變,該「直線」總是會出現在表面相同的位置。

不同方向快掃描下發現「直線」存在周期性內部結構。圖片來源:Science


這一發現為什麼重要?DBTF分子的這種定向高速移動發生在原子級平坦的Ag(111)表面上,擴散勢壘非常低,幾乎可以視為各向同性。而其他實現分子定向擴散的研究,表面上都存在各向異性的擴散勢壘,比如使用硫醇linker來引導分子的單向「步行」(Phys. Rev. Lett., 2005, 95, 166101)。


為什麼是DBTF分子呢?一方面由於其是線性分子,另一方面,兩端的溴原子與銀表面的相互作用增大了旋轉勢壘,而在特定角度下發生一維平移的勢壘相對更低,這使得該分子可以保持在預定的平移「軌道」上,不會發生旋轉「脫軌」。而去掉兩端溴原子的三芴(TF)分子,在移動過程中則會自發的改變方向。

DBTF和TF分子。圖片來源:Science


當特殊取向的單個DBTF分子被STM的針尖吸引,就可以在Ag(111)表面上實現了長距離的直線可控移動。從下圖區域I定向移動到區域II,移動距離長達150 nm。別小瞧這個距離,DBTF分子的長度僅有約2 nm,分子在Ag(111)表面的定向移動距離是自身長度的75倍。

單分子的長距離受控位移。圖片來源:Science


在不同偏壓條件下,STM針尖對分子可以呈現吸引力或者排斥力,其作用力來自靜電作用。因此,控制兩個STM針尖一排斥一吸引,就可以讓DBTF分子在兩個STM針尖之間實現直線雙向移動。單分子可以在150 nm的距離內「發送」或「接收」。類似於兩個高水平球員之間的相互精準傳球。


偏壓決定了分子與STM針尖的吸引或排斥。圖片來源:Science


研究者還測了DBTF單分子移動的速度。DBTF分子在兩個STM針尖之間移動49 nm的時間不到2 ms,因此,研究者估計單分子的速度下限為25 μm/s,實際速度可能要比這個大得多。此外,單分子移動的橫向精度非常高,約為0.1 Å,即STM的橫向解析度。也就是說,單分子的移動軌跡是一條非常直的直線。

單分子「發送」與「接收」及移動速度測定。圖片來源:Science


通過提高STM的時間解析度,可以測量不同表面上不同分子運動的絕對速度,並使分子運動與化學和結構性質直接相關。除了精確的空間位置外,這些實驗還可以確定動量和動能,測量擴散過程中或單分子與其他吸附質碰撞後的能量耗散,進一步研究分子擴散的機理。另外,分子的高精度雙向移動,也為未來分子編碼、解碼以及高空間精度的「分子電報」傳輸提供了可能 [1]。


Control of long-distance motion of single molecules on a surface

Donato Civita, Marek Kolmer, Grant J. Simpson, An-Ping Li, Stefan Hecht, Leonhard Grill

Science, 2020, 370, 957-960, DOI: 10.1126/science.abd0696


參考文獻:

[1] Molecular Telegraphy

https://news.uni-graz.at/en/detail/article/molekulare-telegraphie/


(本文由小希供稿)

相關焦點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谷歌量子計算模擬化學反應登上Science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編輯:張倩、杜偉原子和分子是受量子力學控制的系統,用量子計算模擬化學反應,或許是最好的方法。去年 10 月,谷歌宣布實現的論文登上了《自然》雜誌封面,成為科技領域關注的焦點。
  • Science:國際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包括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國內外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 Science封面:谷歌實現量子化學模擬,迄今為止全球首例
    其發表的題為《超導量子比特量子計算機的 Hartree-Fock 近似模擬》(Hartree-Fock on a Superconducting Qubit Quantum Computer)的成果論文,當天便登上了《自然》雜誌封面。
  • Science封面:谷歌實現量子化學模擬,迄今為止全球首例!
    其發表的題為《超導量子比特量子計算機的 Hartree-Fock 近似模擬》(Hartree-Fock on a Superconducting Qubit Quantum Computer)的成果論文,當天便登上了《自然》雜誌封面。
  • Science重磅:突破瓶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超冷分子有著比超冷原子更豐富的內部能級,具有廣泛地潛在應用,例如超冷化學、凝聚態體系的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檢驗基本物理學的精確測量、量子信息處理等諸多前沿科學研究。然而,由於分子複雜的能級結構以及分子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在實驗上製備和操控單個超冷分子極具挑戰性。
  • Science:開發出一種小到足以移動單鏈DNA的「分子料鬥」
    2018年9月6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構建出一種能夠通過蛋白納米管移動單鏈DNA的「分子料鬥(molecular hopper)」。這種小型分子料鬥的工作原理是按順序產生和破壞簡單的連接到一個納米級軌道上的化學鍵。這能夠利用較小的電勢加以打開、關閉或逆轉,從而最終可能讓它適合用於納米孔DNA測序裝置中。Bayley說,「能夠控制分子運動是構建納米級機器的最高目標。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 將量子計算機當作神經網絡,首次模擬化學反應,谷歌新研究登上Science封面
    由於量子系統的參數數量和複雜度都隨粒子數的增加而指數級增加,因此除了極小的系統以外,所有其他量子化學方程式都無法得到精確解。量子計算機可以利用獨特的量子力學特性來處理其經典計算機難以進行的計算,從而可以實現複雜化學過程的模擬。
  • 新技術實現『原子手』 可移動分子內單個原子
    (ShutterStock)新研究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礎上,向探針施加超快雷射脈衝,實現了在萬億分之一秒內這樣短的瞬間,以可控的力度推動了分子內的單個原子。德國雷根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Regensburg)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光波的作用下,探針可以控制分子移動方向。原子和分子構成了物質世界中幾乎任何物質。
  • 谷歌量子計算登Science封面,首次對化學反應進行量子模擬
    Science封面,他們成功用12個量子比特模擬了二氮烯的異構化反應。這已經是谷歌量子計算機第二次登上頂級學術期刊封面了去年10月,谷歌的量子計算機因為實現了「量子優越性」登上了Nature封面,僅用了200秒就解決了超算需要1萬年才能求解的量子電路採樣問題。
  • 武漢物數所Science:國際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分子冷卻,比原子冷卻要更難,因為分子更重,更難以對雷射起作用。雖然,科學家於2010年使用雷射,成功把分子冷凍到接近絕對零度。然而,即便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光學捕獲和操縱單個原子和單個分子,至今仍然存在許多重大關鍵難題懸而未決。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谷歌量子計算模擬化學反應登Science
    去年 10 月,谷歌宣布實現「量子優越性」的論文登上了《自然》雜誌封面,成為科技領域關注的焦點。時隔不到一年,谷歌量子計算又登上了《Science》封面。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期刊中,Google AI 量子團隊探索了這個複雜的問題,相關研究登上了 Science 封面。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谷歌量子計算模擬化學反應登Science
    機器之心報導編輯:張倩、杜偉原子和分子是受量子力學控制的系統,用量子計算模擬化學反應,或許是最好的方法。去年 10 月,谷歌宣布實現「量子優越性」的論文登上了《自然》雜誌封面,成為科技領域關注的焦點。時隔不到一年,谷歌量子計算又登上了《Science》封面。這一次,他們用量子計算機進行了一次化學模擬,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用量子計算機進行的最大規模化學模擬,揭示了通往量子化學系統逼真模擬的路徑。根據支配化學過程的量子力學定律對該過程進行精確的計算預測是一種進行化學領域前沿探索的工具。
  • 中科院精密測量院詹明生團隊相干合成單個分子開啟原子-分子體系全面相干操控研究大門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另一方面,冷分子有著比冷原子更豐富的內部能級,因而被視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量子資源,可被用於超冷化學、凝聚態體系的量子模擬、檢驗基本物理學的精確測量、量子信息處理等諸多前沿科學研究中。為了充分發揮超冷分子體系的優勢,人們需要具備對單個分子的完全操控的能力。然而,同樣由於分子複雜的能級結構以及分子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在實驗上製備和操控單個冷分子極具挑戰性。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論文登上《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大多數的機器人都需要體積龐大且需要電力的電機,電池成為機器人運行的必需品,而電池的大小限制著機器人的「體型」,即使是最小的電池也有50毫克重的虎甲蟲重量的10~20倍。
  • AlphaZero誕生一周年:登上Science封面,完整論文首次公開
    大數據文摘出品作者:魏子敏、蔣寶尚阿爾法元(AlphaZero)誕生一周年之際,《自然(Science)》雜誌今天以封面文發布了阿爾法元(AlphaZero論文連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2/6419/1140《Science》雜誌評價稱,能夠解決多個複雜問題的單一算法
  • Science:單個細胞分裂錯誤導致一連串具有癌症特徵的突變
    BFB循環的主要機制尚不清楚,尤其是在這種循環中,染色體橋如何斷裂的關鍵特徵。此外,根據經典BFB模型預測的簡單DNA序列重排模式並不常見於癌症基因組中。相反,BFB循環的DNA序列特徵往往伴隨著其他的基因組重排,包括另一種災難性的突變模式,即染色體碎裂(chromothripsis)。
  • 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憑感覺」跋山涉水如履平地
    機器人頂級期刊《Science Robotics》新一期的封面又出現了機械狗的身影,它就是瑞士 ANYbotics公司打造的 ANYmal 機器人。既然這麼難,那ANYmal是如何做到如履平地的呢?為了應對意外事件,例如意外的地面接觸,地形變形和腳滑,機器人控制器需要快速產生符合以下多個目標的全身軌跡:平衡,避免自碰撞,抵消外部幹擾和運動。基於這些要求,ANYbotics 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魯棒的控制器,僅用聯合編碼器和慣性測量單元,這是腿式機器人上最耐用最可靠的傳感器。
  • 2021年第一篇《Science》封面文章誕生!|science|選擇性|滲透性|...
    與此同時,該論文登上了2021年第一期《Science》期刊的封面。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4/72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所產生的納米級PA形態如何與在此類膜中觀察到的性能相關聯。  在此,研究者描述了一種方法,來量化三維(3D)納米尺度的聚合物質量變化對一系列四個反滲透膜(PA1到PA4)的PA活性層內的水傳輸的影響。
  • 人類首次完全利用AI發現「史上最強抗生素」,登上《細胞》雜誌封面
    文|機器之心MIT 科學家用深度學習模型發現的「halicin」抗生素分子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廣譜抗菌能力,這是人類首次完全使用人工智慧的方法發現新抗生素。研究人員表示,halicin 可以消滅一些世界上最危險的細菌。他們的這一研究登上了生命科學頂級期刊《C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