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國際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2020-11-05 科轉雲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包括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國內外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10月16日,該重要研究進展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



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一直以來是量子體系調控的孜孜追求,是夢想也是挑戰。從雷射冷卻原子到超冷原子再到原子量子計算,對原子體系量子態的操控達到了非常精密的程度。然而,從原子相干地生成分子從而實現原子-分子之間的相干轉化,這看似一步之遙,實則面臨眾多挑戰。


另一方面,冷分子有著比冷原子更豐富的內部能級,因而被視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量子資源,可被用於超冷化學、凝聚態體系的量子模擬、檢驗基本物理學的精確測量、量子信息處理等諸多前沿科學研究中。為了充分發揮超冷分子體系的優勢,人們需要具備對單個分子的完全操控的能力。然而,同樣由於分子複雜的能級結構以及分子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在實驗上製備和操控單個冷分子極具挑戰性。


通向單分子操控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基於光阱中完全操控單原子的能力,進而從少體原子合成單分子(如圖1)。此前雖有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組演示了在光阱中利用光締合技術將一對異核原子合成單個雙原子分子,但由於受限於光締合過程中伴隨的自發輻射所引起的強的退相干效應,使得無法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圖1.在光阱中將兩個原子相干合成一個分子,同時實現兩原子量子體系中原子態與分子態的可控相干疊加


為了克服合成單分子過程中的退相干問題,詹明生團隊另闢蹊徑,首創了一種單分子的相干合成的方法,即所謂的原子自旋與相對運動波函數耦合(Spin - Motion Coupling,縮寫為SMC)的新機制。

首先,他們選用微波而非雷射合成分子,相比後者,微波不對原子產生自發輻射等退相干效應;

其次,在SMC機制支配下,光阱中的原子之間的相對運動波函數偏離分子相互作用勢的中心,從而導致與弱束縛態波函數之間的重疊積分得到增強,也就是原子-分子間的微波躍遷的概率得到增強,最終實現了處於囚禁勢基態的單個分子(85Rb87Rb)的相干合成。

同時他們通過人為調整微波強度,實現了光阱中雙原子與單個分子之間長壽命的拉比振蕩,即實現了兩原子量子體系中原子態與分子態的可控相干疊加(如圖2)。


圖2:原子-分子之間的相干拉比振蕩


SMC方法與通常的Feshbach共振和光締合不同,可用於無Feshbach共振的雙原子(如重要的鹼土金屬系統)合成單分子;同時相比於通常的光締合方法,該方法避免了光締合過程存在的退相干缺陷,是一種純淨的分子態操控方法,具有優越的相干性。


這項工作標誌著對原子之間核間距自由度的相干控制,開啟了原子-分子體系所有自由度全面相干操控的研究大門。為基元化學反應過程相干控制、量子少體束縛態的相干合成及其量子調控提供了可能性。以相干的方式操控量子少體束縛態系統的內外態將對化學物理、核物理以及粒子物理中的少體問題的研究發揮獨特的促進作用,具有潛在的重要的科學價值。


《科學》雜誌通過First Release方式在線發表了該重要研究進展。何曉東、詹明生為通訊作者。何曉東與博士生王坤鵬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先導專項和青促會的資助。


論文連接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9/23/science.aba7468

相關焦點

  • Science重磅:突破瓶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2020年10月16日,《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詹明生、何曉東研究團隊在超冷分子領域的重大進展,他們首創了一種單分子相干合成的新方法,即原子自旋與相對運動波函數耦合(SMC)的新機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 武漢物數所Science:國際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分子冷卻,比原子冷卻要更難,因為分子更重,更難以對雷射起作用。雖然,科學家於2010年使用雷射,成功把分子冷凍到接近絕對零度。然而,即便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光學捕獲和操縱單個原子和單個分子,至今仍然存在許多重大關鍵難題懸而未決。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然而,從原子相干地生成分子從而實現原子-分子之間的相干轉化,看似一步之遙,實則面臨眾多挑戰。此前雖有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組演示了在光阱中利用光締合技術將一對異核原子合成單個雙原子分子,但由於受限於光締合過程中伴隨的自發輻射所引起的強的退相干效應,使得無法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 科學網—科學家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一直以來是量子體系調控的追求。通向單分子操控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基於光阱中完全操控單原子的能力,進而從少體原子合成單分子。此前雖有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組演示了在光阱中利用光締合技術將一對異核原子合成單個雙原子分子,但由於受限於光締合過程中伴隨的自發輻射引起的強退相干效應,無法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9月25日,該重要研究進展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 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一直以來是量子體系調控的追求。從雷射冷卻原子到超冷原子再到原子量子計算,對原子體系量子態的操控達到了非常精密的程度。然而,從原子相干地生成分子從而實現原子-分子之間的相干轉化,看似一步之遙,實則面臨眾多挑戰。
  • 科研人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帶領的研究團隊,與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是量子體系調控的夢想與挑戰。
  • 科研人員實現 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新華社武漢10月11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外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為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這一成果實現了對原子之間核間距自由度的相干控制,開啟了原子-分子體系所有自由度全面相干操控的研究大門。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9月25日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 科學家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本報訊(記者袁一雪)中科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科學》。
  • 科研人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新華社武漢10月11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外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為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這一成果實現了對原子之間核間距自由度的相干控制,開啟了原子-分子體系所有自由度全面相干操控的研究大門。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9月25日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 中科院精密測量院詹明生團隊相干合成單個分子開啟原子-分子體系全面相干操控研究大門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9月25日,該重要研究進展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  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一直以來是量子體系調控的孜孜追求,是夢想也是挑戰。從雷射冷卻原子到超冷原子再到原子量子計算,對原子體系量子態的操控達到了非常精密的程度。然而,從原子相干地生成分子從而實現原子-分子之間的相干轉化,這看似一步之遙,實則面臨眾多挑戰。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2018-09-07 09:49:00來源:央廣網
  • 進展|相干合成超快光場的全相位鎖定調控
    實現多束不同光譜超快雷射脈衝,特別是飛秒雷射脈衝的相干合成,不僅可以有效提高雷射脈衝的總能量,也是獲得亞周期雷射脈衝的重要手段,並能突破單束雷射脈衝所能提供的峰值功率限制的瓶頸。因此,超快雷射脈衝之間的同步與相干合成已成為近年來雷射物理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其關鍵技術之一是脈衝之間的全相位鎖定與調控,所涉及的兩個主要變量分別是單個脈衝的載波包絡相位(Carrier-Envelope Phase,CEP)及反映兩束脈衝包絡相位差的相對延時(Relative Timing,RT)。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運用量子技術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從而向運用單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環境中的構像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邁出了重要一步。該工作發表在2018年9月出版的《自然-方法》上[Nature Methods 15, 697–699 (2018)],並被選為五篇封面標題文章之一。
  • 中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9月7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運用量子技術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從而向運用單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環境中的構像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邁出了重要一步。
  • 中科大首次實現通訊波段碳化矽色心的室溫自旋操控!
    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王俊峰等人與其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碳化矽中氮-空位(NV)色心的室溫相干操縱,並且實現了單個NV色心的可控制備和光探測磁共振譜的探測。這種色心的發光波長在通訊波段,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網絡中具有重要用途。該成果於2020年6月1日發表於國際物理學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並被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專題報導。
  • 中科大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記者9月7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運用量子技術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從而向運用單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環境中的構像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邁出重要一步。
  • 首次將二維光譜應用於分離分子系統
    博科園-科學科普|求贊 求關注由弗萊堡大學物理研究所的Frank Stienkemeier教授和Lukas Bruder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首次將二維光譜應用於分離分子系統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的過程通常發生在非常短的時間尺度上,比十億分之一秒還快,而且是基於許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到目前為止,這使得破譯精確的微觀機制變得困難,例如光電轉換或光合作用的能量。博科園-科學科普:相干二維光譜學涉及對一種材料發射的超短雷射脈衝,這種方法使研究人員能夠跟蹤這些過程的動態。
  • 意外發現登上Science封面:如何長距離精確移動單個分子
    如果把球的體積縮小到分子級別,單個分子的運動能不能像傳球與接球一樣精確地控制?在超高真空和低溫下(<7 K),他們使用STM針尖操縱二溴三芴(DBTF)分子在原子級平坦的Ag(111)表面上旋轉,在一個特殊的穩定取向下,DBTF單分子表現出意料之外的高移動能力,可在Ag(111)表面上以0.1 Å的極高空間精度單方向長距離移動(長達150 nm)。而且,通過施加電場產生靜電力,可以選擇性地排斥和吸引單分子,從而實現在兩個探針之間單個特定分子的精確移動。
  • 中國科大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同時,由於鑽石傳感器的尺寸在原子量級,可以實現納米尺度的空間分辨能力。因此,鑽石傳感器可以實現單個分子探測,並能通過磁共振譜學解析其結構和動力學等信息。  杜江峰團隊此前的研究已經表明,基於鑽石傳感器能夠探測單個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譜[Science 347, 1135–1138 (2015)],實現了單分子磁共振的首次突破。
  • 超快光纖雷射技術:用於相干合成的合束-分束集成器件
    在這種相干合成裝置中,一般採用偏振分束器(PBS)用於合束(如圖1(a)所示),不過這種裝置複雜度較高,而且隨著合成通道數的增多,佔用體積也會越來越大。德國耶拿課題組提出了分段反射率分束器(SMS)的合成辦法,如圖1(b)(c)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