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2020-12-06 中安在線網站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9月7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運用量子技術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從而向運用單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環境中的構像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邁出了重要一步。該工作發表在2018年9月出版的《自然-方法》上,並被選為五篇封面標題文章之一。

  磁共振技術能夠在溶液環境準確無損地獲取物質的組成和結構信息,是目前研究生物分子結構和動力學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然而,傳統的磁共振技術受限於探測靈敏度,其研究對象通常為數十億分子的宏觀體系,無法實現單分子的研究。杜江峰院士團隊利用鑽石中的氮-空位點缺陷作為量子傳感器,它在綠色雷射和特定頻率微波脈衝的調製下,形成對磁信號敏感的量子幹涉儀,將微弱的磁信號放大為量子相位信號,並利用光學手段進行讀出。同時,由於鑽石傳感器的尺寸在原子量級,可以實現納米尺度的空間分辨能力。因此,鑽石傳感器可以實現單個分子探測,並能通過磁共振譜學解析其結構和動力學等信息。

  該工作為在水溶液環境中研究單個生物分子的結構和功能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法,是朝向細胞原位單分子研究邁出的重要一步。以此為基礎,和掃描探針、梯度磁場等技術相結合,未來可將該技術應用於生命科學領域的單分子成像、結構解析和動力學檢測,從單分子層面理解生物特性和生命功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審稿人評述該工作:「單分子技術是當代生命科學的發展至關重要的一項技術,實現單個DNA分子的探測及其動力學行為研究將引起相關領域科學家很大的興趣」。

  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石發展、孔飛和趙鵬舉為該論文並列第一作者,杜江峰院士和覃智峰教授為該文通訊作者。此項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安徽省的資助。(記者聶靜潔)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運用量子技術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從而向運用單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環境中的構像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邁出了重要一步。該工作發表在2018年9月出版的《自然-方法》上[Nature Methods 15, 697–699 (2018)],並被選為五篇封面標題文章之一。
  • 中國科大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銜的研究團隊運用量子技術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從而向運用單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環境中的構像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邁出了重要一步。
  • 中科大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記者9月7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運用量子技術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從而向運用單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環境中的構像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邁出重要一步。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新聞...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2018-09-07 09:49:00來源:央廣網
  • 我國科學家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的探測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提出並實驗實現了一種基於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量子傳感器的高分辨順磁共振探測方法
  • 中科大首次實現通訊波段碳化矽色心的室溫自旋操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碳化矽色心自旋操控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王俊峰等人與其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碳化矽中氮-空位(NV)色心的室溫相干操縱,並且實現了單個NV色心的可控制備和光探測磁共振譜的探測。
  • 中科大實現千赫茲級譜線解析度單自旋順磁共振
    中新網合肥6月10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提出並使用一種基於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量子傳感器的高分辨順磁共振探測方法,獲得了千赫茲(kHz)譜線解析度的單自旋順磁共振譜。
  •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我科學家首次在室溫大氣環境下探測到單個蛋白質分子磁共振譜 2015-03-11 光明日報 李陳續 楊保國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大實現千赫茲級譜線解析度的單自旋順磁共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提出並實驗實現了一種基於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量子傳感器的高分辨順磁共振探測方法,獲得了千赫茲(kHz)譜線解析度的單自旋順磁共振譜。電子順磁共振譜學技術是當代重要的物質科學研究手段,常用來獲取分子的動力學、結構等信息。該技術一個主要的發展方向是從儘可能少的樣品中獲取儘可能精確的信息,這需要同時提升空間解析度和譜線解析度。近幾十年來,得益於新的探測技術的出現,空間解析度不斷提升,甚至實現了納米尺度下單個自旋的順磁共振檢測。
  • 中科大首次實現零磁場核磁共振的普適量子控制
    記者6月21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彭新華教授課題組與德國亥姆霍茲研究所、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合作,首次實現零磁場核自旋體系的普適量子控制,並發展了用於評估量子控制和量子態的方法,這一成果有望推動零磁場核磁共振在生物、醫學、化學及基礎物理領域中的應用。
  • 科研人員實現千赫茲級譜線解析度的單自旋順磁共振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提出並實驗實現了一種基於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量子傳感器的高分辨順磁共振探測方法,獲得了千赫茲(kHz)譜線解析度的單自旋順磁共振譜。
  • 中科大電子順磁共振譜學技術實現千赫茲譜線解析度單自旋順磁共振
    電子順磁共振是由不配對電子的磁矩發源的一種磁共振技術,可用於從定性和定量方面檢測物質原子或分子中所含的不配對電子,並探索其周圍環境的結構特性。對自由基而言,軌道磁矩幾乎不起作用,總磁矩的絕大部分(99%以上)的貢獻來自電子自旋,所以電子順磁共振亦稱「電子自旋共振」(ESR)。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然而,從原子相干地生成分子從而實現原子-分子之間的相干轉化,看似一步之遙,實則面臨眾多挑戰。為了充分發揮超冷分子體系的優勢,人們需要具備對單個分子的完全操控的能力。然而,同樣由於分子複雜的能級結構以及分子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在實驗上製備和操控單個冷分子極具挑戰性。
  • Science:國際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包括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國內外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 中科大實現世界首次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中科大實現世界首次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吳長鋒/科技日報 2020-08-12 08:19
  • 聚焦磁共振新技術新應用 ——第二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8)召開
    本次會議依託成熟的網絡會議平臺,致力於為國內外的廣大磁共振工作者提供一個突破時間地域限制的學習和交流平臺,促進和加強國內磁共振工作者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從而推動磁共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向俊鋒介紹道,由於元素周期表中近120種元素幾乎都有核磁活性的同位素,常用的寬帶探頭能夠檢測的原子核近60種,核磁共振技術用途非常廣泛。在報告中,向俊鋒從液體、固體核磁波譜兩個方面,以技術和應用進展為主線,對國內外磁共振波譜進展進行總結,並對其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 中科大:報國攀高峰 創新做引擎(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重溫囑託看...
    突破量子世界的前沿奧秘,探求人體抗癌的關鍵機制……今年以來,中科大的高質量學術成果「井噴」,已有10篇論文登上國際三大頂尖學術期刊。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中科大。「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我們要增強使命感,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奮起直追、迎頭趕上。」他的殷切囑託為學校發展指明了方向。
  • 中科大自旋磁共振實驗室團隊一半來自少年班 習近平點讚
    在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自旋磁共振實驗室,他考察自主研發的低場核磁共振設備、電子順磁共振設備,了解原創性單分子磁共振設備和超分辨磁共振譜儀在醫療、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實踐應用。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教授杜江峰告訴總書記,年輕的科研團隊中,有一半來自科大少年班。習近平稱讚道:「後生可畏啊!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這項研究結果突破了光學成像手段中衍射極限的瓶頸,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一個納米以下,對了解微觀世界,特別是微觀催化反應機制、分子納米器件的微觀構造,以及包括DNA測序在內的高分辨生物分子成像,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也為研究單分子非線性光學和光化學過程開闢了新的途徑。該成果於北京時間6月6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