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的探測

2021-02-25 中科清研科學技術研究院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提出並實驗實現了一種基於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量子傳感器的高分辨順磁共振探測方法,獲得了千赫茲(kHz)譜線解析度的單自旋順磁共振譜,這種新型方法能夠應用於單個生物分子的探測。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電子順磁共振譜學技術是當代重要的物質科學研究手段,常用來獲取分子的動力學、結構等信息。然而受制於不可控的外界噪聲的幹擾,其譜線解析度卻停留在兆赫茲(MHz)量級,這阻礙了進一步在單分子層面解析結構、局域環境等信息。要想突破當前的譜線解析度限制,需尋求克服環境噪聲的新方法。

除了主動抑制噪聲,另一種更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讓被測自旋天然地對噪聲免疫。在特定磁場等條件下存在著一類特殊自旋態,這些自旋態能夠抵抗外界磁場噪聲的擾動,電子在這些自旋態之間躍遷產生的譜線就會窄化。這種物理現象廣泛存在於離子阱、核磁共振以及磷矽等體系中。

為了觀測到譜線窄化,實現高解析度譜學探測,還需要消除NV傳感器自身帶來的譜線展寬。科研人員受到核磁共振中關聯探測的啟發,設計了一種適用於零場的順磁共振關聯序列,極大地壓制了NV傳感器的本徵展寬。用此新方法,研究人員在實驗中成功實現金剛石中單個氮原子電子自旋的窄化躍遷探測,相較傳統方法譜線解析度提升了27倍,達到8.6kHz,這是目前基於金剛石量子傳感器微觀順磁共振譜學的最高指標。

這種新型方法能夠應用於單個生物分子的探測,得益於譜線解析度的提升,可以更加精細地分析單分子的結構信息、動力學變化以及局部環境特徵等。

相關焦點

  • 中科大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記者9月7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運用量子技術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從而向運用單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環境中的構像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邁出重要一步。
  • 中國科大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同時,由於鑽石傳感器的尺寸在原子量級,可以實現納米尺度的空間分辨能力。因此,鑽石傳感器可以實現單個分子探測,並能通過磁共振譜學解析其結構和動力學等信息。  杜江峰團隊此前的研究已經表明,基於鑽石傳感器能夠探測單個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譜[Science 347, 1135–1138 (2015)],實現了單分子磁共振的首次突破。
  • 中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9月7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運用量子技術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從而向運用單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環境中的構像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邁出了重要一步。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運用量子技術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從而向運用單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環境中的構像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邁出了重要一步。該工作發表在2018年9月出版的《自然-方法》上[Nature Methods 15, 697–699 (2018)],並被選為五篇封面標題文章之一。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2018-09-07 09:49:00來源:央廣網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然而,從原子相干地生成分子從而實現原子-分子之間的相干轉化,看似一步之遙,實則面臨眾多挑戰。為了充分發揮超冷分子體系的優勢,人們需要具備對單個分子的完全操控的能力。然而,同樣由於分子複雜的能級結構以及分子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在實驗上製備和操控單個冷分子極具挑戰性。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為了充分發揮超冷分子體系的優勢,人們需要具備對單個分子的完全操控的能力。然而,同樣由於分子複雜的能級結構以及分子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在實驗上製備和操控單個冷分子極具挑戰性。 通向單分子操控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基於光阱中完全操控單原子的能力,進而從少體原子合成單分子(如圖1)。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新聞...
  • 科學家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本報訊(記者袁一雪)中科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科學》。
  • 科學網—科學家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本報訊(記者袁一雪)中科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2020年10月16日,《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詹明生、何曉東研究團隊在超冷分子領域的重大進展,他們首創了一種單分子相干合成的新方法,即原子自旋與相對運動波函數耦合(SMC)的新機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 科學家探測到宇宙生命分子生物進程關鍵步驟
    科學家探測到宇宙生命分子生物進程關鍵步驟  科學家利用綠岸射電望遠鏡探測到距離地球25000光年處的巨型氣體雲。  來自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NRAO)的科學家安東尼認為:我們在星際氣體雲中發現DNA和胺基酸形成的基石物質酷似生命形成的種子,如果這些分子出現在環境適合的行星上,那麼很可能會演化出其他形式的宇宙生命。新發現的星際分子與最終具有生命的分子之間還存在許多過程,科學家對這之間的詳細過程仍然不清楚。但這片星際氣體云為這些疑問提供了新的見解,暗示其中可能存在指向生命形成的關鍵步驟。
  • 武漢物數所Science:國際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科學家從未停止對單原子和單分子的追逐。20世紀60年代後期,美國物理學家Arthur Ashkin開啟了雷射操縱微粒的研究工作。1986年,Arthur Ashkin正式發明了光鑷技術,開啟了人類對單個原子、分子和生物細胞的序幕。受到這些工作的啟發,朱棣文發展了一種用雷射冷卻俘獲原子的方法。1997年,朱棣文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科研人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帶領的研究團隊,與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是量子體系調控的夢想與挑戰。
  • 新技術實現『原子手』 可移動分子內單個原子
    科學家使用超快雷射脈衝將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探針作為超快『原子手』,實現了在萬億分之一秒內推動分子內的單個原子(ShutterStock)新研究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礎上,向探針施加超快雷射脈衝,實現了在萬億分之一秒內這樣短的瞬間,以可控的力度推動了分子內的單個原子。
  • Science:國際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包括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國內外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當一束雷射聚焦到金屬針尖與襯底之間的納腔時,就會產生很強的高度局域化的等離激元電磁場,後者會顯著增強針尖下單個分子的拉曼散射信號。右上圖為分子拉曼光譜,右下圖為拉曼成像圖和強度分布曲線。 據文章通信作者之一董振超教授介紹,印度科學家拉曼於1928年發現了光子被物質分子散射後能量發生變化的光散射現象,並在兩年後因此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亞洲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拉曼散射中光子的能量變化通常起源於分子振動能量與入射光子能量的疊加,因此拉曼散射光中包含了豐富的分子振動結構的信息。
  • 科研人員實現 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新華社武漢10月11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外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為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這一成果實現了對原子之間核間距自由度的相干控制,開啟了原子-分子體系所有自由度全面相干操控的研究大門。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9月25日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 科研人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新華社武漢10月11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外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為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這一成果實現了對原子之間核間距自由度的相干控制,開啟了原子-分子體系所有自由度全面相干操控的研究大門。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9月25日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 與十億分之一秒的時間賽跑,終於實現看到單個分子結構的技術!
    利用實驗和計算數據的結合,科學家發現了優化來自高強度X射線束脈衝的途徑。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追求以原子解析度看到單個自由形式分子結構的能力,這被許多人稱為成像的「聖杯」。一種可能的方法是將極短、高強度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XFEL)脈衝對準樣品材料。但是這種超快成像技術也會摧毀目標,所以時間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