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十億分之一秒的時間賽跑,終於實現看到單個分子結構的技術!

2020-11-26 騰訊網

利用實驗和計算數據的結合,科學家發現了優化來自高強度X射線束脈衝的途徑。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追求以原子解析度看到單個自由形式分子結構的能力,這被許多人稱為成像的「聖杯」。一種可能的方法是將極短、高強度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XFEL)脈衝對準樣品材料。但是這種超快成像技術也會摧毀目標,所以時間是至關重要的。

美國能源部(DOE)阿貢國家實驗室(DOE)的研究人員,正在通過實驗和計算機模擬相結合的方式推進這項研究工作,希望了解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脈衝如何與目標相互作用。現在由Argonne原子分子光學物理小組在化學科學和工程部領導的一個小組精確地指出了一個重要、經常被忽視的參數,它可能會影響實驗結果:即時間。其研究瞬態共振在單個蔗糖納米簇超快成像中的作用,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

例如,在原子尺度上檢查三維結構的能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病毒,並更有效地將藥物輸送到人體。今天,這種分析需要把要研究的材料放在晶體形式上。生物粒子被固定在這種非天然的形式中,因此當X射線擊中它們時,光束就會散射,產生一種可以用來理解分子結構的衍射圖案。但是許多類型的生物系統不能很好地結晶,而且晶體可能太小而不能產生良好的衍射圖案。或者,結晶可能會改變結構,阻止觀察處於自然狀態粒子的能力。

與飛秒級的時間賽跑

要在不使物質結晶的情況下創建散射圖案,需要一束像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一樣的超強光束,在令人難以置信的快速爆發中閃現。合著者、阿貢物理學家Phay Ho說:對於這種類型的實驗,需要非常強烈的脈衝,這會很快摧毀樣本,所以使用這種方法時,需要使用非常短的脈衝,以便在樣品被銷毀之前收集所有散射信號。這場與時間的賽跑是以飛秒為單位(一飛秒等於十億分之一秒)。為了研究不同的參數如何影響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實驗的結果:

跨學科的研究小組,使用史丹福大學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研究了蔗糖單個納米簇。阿貢傑出研究員、論文合著者琳達·楊說:在基於儲存環的光源上觀察到晶體,如阿貢的先進光子源(APS),而不是XFEL(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通常大小在10微米左右,在這項研究中看到的結構至少要小200倍(納米級)。研究人員隨後將實驗數據與在阿貢領導力計算設施(ALCF)的超級計算機Mira上運行的計算進行了比較。

這涉及到一大批分子模擬,跟蹤了4200萬個粒子與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脈衝的相互作用。合著者之一、ALCF和Argonne計算科學部門的計算科學家克里斯多福·奈特(Christopher Knight)說:當你有一臺像Mira這樣的機器時,就可以運行大量的模擬,可以同時進行所有的模擬,可以在進行這項特殊研究所需的時間尺度上運行它們。研究發現,當涉及到蔗糖上的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脈衝時,越短越好。

希望放大成像結果的科學家可能會使用200飛秒的脈衝長度,但事實證明還是太長了。如果使用這麼長的脈衝,實際上大大降低了信號,為了進行這種類型的成像,脈衝應該只持續幾飛秒。重要的是不僅要看光子數量,還要看每單位時間的光子數量。計算機建模將幫助研究人員優化未來的實驗,重點放在將產生最佳結果的參數上。要拿到光束時間來做這些實驗並不容易,這些數據將對找出下一步要嘗試的最佳脈衝條件非常有用。

博科園|研究/來自:阿貢國家實驗室

參考期刊《自然通訊》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測量到有史以來最短時間,它是十億分之一秒的萬億分之一
    以我們自身的經驗來看,時間似乎是連續的,但是根據量子世界的規則來說,時間是一份一份的。最小的時間是普朗克時間,它是光走過普朗克長度所經歷的時間,也是我們理論上所能測得的最小時間間隔。但是,實際上,我們並不能測得那麼小,那麼我們能測到的最小時間間隔是多少呢?
  • 新技術實現『原子手』 可移動分子內單個原子
    科學家使用超快雷射脈衝將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探針作為超快『原子手』,實現了在萬億分之一秒內推動分子內的單個原子(ShutterStock)新研究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礎上,向探針施加超快雷射脈衝,實現了在萬億分之一秒內這樣短的瞬間,以可控的力度推動了分子內的單個原子。
  • 首次將二維光譜應用於分離分子系統
    ,從而在分子水平上更精確地追蹤相互作用過程。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的過程通常發生在非常短的時間尺度上,比十億分之一秒還快,而且是基於許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到目前為止,這使得破譯精確的微觀機制變得困難,例如光電轉換或光合作用的能量。博科園-科學科普:相干二維光譜學涉及對一種材料發射的超短雷射脈衝,這種方法使研究人員能夠跟蹤這些過程的動態。
  • IBM打造世界最小動畫片 人物由單個分子製成(圖)
    45x24納米(1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的圖片組成。    IBM還用分子製作了這部電影的海報。大家看到的影片截圖是在顯微鏡下放大了1億倍後的效果。   原題:IBM打造世界最小動畫片 人物由單個分子製成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5月1日報導,全球科技巨頭IBM今年早些時候利用一氧化碳分子打造出一部時長1分鐘的動畫片《男孩和他的原子》(A Boy and His Atom)。
  • 中科大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記者9月7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運用量子技術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從而向運用單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環境中的構像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邁出重要一步。
  • 科研人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帶領的研究團隊,與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是量子體系調控的夢想與挑戰。
  • 利用工業雷射設備,產生了十億分之一秒的脈衝
    一阿託秒是一秒的十億分之一。將檢測精度提高到阿託秒級別,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在微觀尺度上研究電子的快速運動,進而揭示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方式,從而為太陽能發電、生物化學和醫療診斷等研究提供信息。Chini團隊以分子氣體(如氧化亞氮)替代稀有氣體,用工業雷射設備產生了1.6個周期的脈衝。研究人員表示,單周期脈衝也是在技術範圍之內能夠達成的目標。論文第一作者、UCF物理系博士生John Beetar認為,氣體類型和脈衝的持續時間是影響實驗結果的關鍵因素。他說:「如果試管中充滿了分子氣體,尤其是線性分子氣體,由於分子傾向於與雷射場對齊,會表現出增強效應。
  • 我國科學家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的探測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提出並實驗實現了一種基於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量子傳感器的高分辨順磁共振探測方法
  • 中國科大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磁共振技術能夠在溶液環境準確無損地獲取物質的組成和結構信息,是目前研究生物分子結構和動力學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然而,傳統的磁共振技術受限於探測靈敏度,其研究對象通常為數十億分子的宏觀體系,無法實現單分子的研究。
  • 物理突破,科學家測量到了有史以來最短的時間間隔
    簡化一下,就是一個輕粒子穿過一個氫分子所花費的時間,量化為齊普秒。1齊普秒 為10^(-21)秒。法蘭克福歌德大學的研究人員測量結果的示意圖,一個光子(黃色)穿過氫分子(兩個紅色原子核),這產生了研究人員測量到的幹涉圖樣。事實上,研究人員能夠測量光子穿過氫分子所需要的時間,他們自己測量的時間是247齊普秒。齊普秒是用絕對數字衡量的最短時間單位,相當於十億分之一秒的萬億分之一。
  • Science:國際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包括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國內外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然而,從原子相干地生成分子從而實現原子-分子之間的相干轉化,看似一步之遙,實則面臨眾多挑戰。為了充分發揮超冷分子體系的優勢,人們需要具備對單個分子的完全操控的能力。然而,同樣由於分子複雜的能級結構以及分子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在實驗上製備和操控單個冷分子極具挑戰性。
  • 新技術使分子計算機實現任意演算
    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分子科學研究所大森賢治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近日宣布,他們利用10萬億分之一秒的高強度紅外雷射脈衝,成功向一個分子中的量子力學原子狀態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是目前研究生物分子結構和動力學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因此,鑽石傳感器可以實現單個分子探測,並能通過磁共振譜學解析其結構和動力學等信息。杜江峰院士領導的團隊此前的研究已經表明,基於鑽石傳感器能夠探測單個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譜[Science 347, 1135–1138 (2015)],實現了單分子磁共振的首次突破。該實驗中的蛋白質分子被生物膠固定在鑽石表面。
  • 世界最小:僅1個分子大小電動馬達誕生
    一個正丁基甲基硫醚分子放在一個乾淨的銅質平臺表面,此時其結構中的單個硫原子充當了轉動軸的角色,圖中以藍色表示          北京時間9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近期成功製成有史以來最小的電動馬達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圖註:基於鑽石傳感器實現水溶液中的DNA分子探測  據了解,磁共振技術能夠在溶液環境準確無損地獲取物質的組成和結構信息,是目前研究生物分子結構和動力學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然而,傳統的磁共振技術受限於探測靈敏度,其研究對象通常為數十億分子的宏觀體系,無法實現單分子的研究。中國科大杜江峰院士團隊利用鑽石中的氮-空位點缺陷作為量子傳感器,它在綠色雷射和特定頻率微波脈衝的調製下,形成對磁信號敏感的量子幹涉儀,將微弱的磁信號放大為量子相位信號,並利用光學手段進行讀出。
  • 中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9月7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運用量子技術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從而向運用單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環境中的構像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邁出了重要一步。
  • 科學家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本報訊(記者袁一雪)中科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科學》。
  • 世界最好顯微鏡問世 可用肉眼看到單個原子
    此最新的顯微鏡可以達到0.5埃的解析度,是一個碳原子直徑的4四分之一,比最小氫原子的直徑還要小,從而可以讓各個學科的科學家描述原子級別的結構,能比先前更加準確地分析化學物質。     TEAM項目負責人尤利•達蒙解釋說,此顯微鏡由於解析度出眾,成為世界最好的顯微鏡,而且,其對照和低信噪比也比他人更勝一籌。
  • 人類第一次直接觀測到激發態的電子結構
    圖註:科學家們首次直接看到了光碟機動化學反應的第一步。 他們在SLAC上使用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以捕獲當光撞擊到稱為CHD的環形分子時電子分布的幾乎瞬時變化。 在30飛秒或十億分之一秒的百萬分之一內,電子云變形為更大,更彌散的雲,與受激電子狀態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