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工業雷射設備,產生了十億分之一秒的脈衝

2020-09-05 科學大觀園雜誌


非線性指數與相移。

一阿託秒是一秒的十億分之一。將檢測精度提高到阿託秒級別,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在微觀尺度上研究電子的快速運動,進而揭示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方式,從而為太陽能發電、生物化學和醫療診斷等研究提供信息。

《科學進展》雜誌8月21日發文稱,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UCF)的研究人員近日拓展了阿託秒科學的前沿領域:他們用廉價易得的工業級雷射器,產生了阿託秒脈衝。

UCF助理教授、論文作者Michael Chini說:「缺乏尖端雷射設備是阿託秒科學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目前,全世界只有12臺滿足阿託秒科學研究的雷射設備。UCF很幸運地擁有其中之一。但不幸的是,這些雷射設備都不是真正的『用戶設施』,其他領域的科學家並不能充分應用它們從事研究工作。我們的工作為阿託秒脈衝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項目中用於產生阿託秒脈衝的工業級雷射器,售價僅約10萬美元,供應商有幾十家,並且可以與多種雷射器協同工作。」

阿託秒科學的工作原理與聲納和3D雷射測繪類似,但規模要小得多。當一個阿託秒光脈衝通過材料時,材料中的電子與脈衝的相互作用會使後者扭曲。通過檢測脈衝畸變,研究人員就能構建電子圖像,並製作出電子運動「電影」。

通常情況下,製造阿託秒脈衝需要複雜的雷射系統、大型設備和高度潔淨的實驗室環境。此外,為了產生阿託秒級研究所需的極短光脈衝(單脈衝),還需要將雷射射入充滿稀有氣體的管中,以進一步壓縮脈衝。

Chini團隊以分子氣體(如氧化亞氮)替代稀有氣體,用工業雷射設備產生了1.6個周期的脈衝。研究人員表示,單周期脈衝也是在技術範圍之內能夠達成的目標。

論文第一作者、UCF物理系博士生John Beetar認為,氣體類型和脈衝的持續時間是影響實驗結果的關鍵因素。他說:「如果試管中充滿了分子氣體,尤其是線性分子氣體,由於分子傾向於與雷射場對齊,會表現出增強效應。然而,只有當脈衝持續時間足夠長,才能誘導旋轉對齊,進而使增強效果顯現。氣體的選擇很重要,因為旋轉對準的時間與分子慣性密切相關。而為了使增強效果最大化,我們希望旋轉對準時間與雷射脈衝的持續時間是一致的。使用商用、工業級雷射器降低了系統複雜性,讓阿託秒科學研究更容易實現,也讓沒有雷射研究背景的科學家能夠進行跨學科應用。」

原創編譯:雷鑫宇 審稿:西莫 責編:張夢

期刊來源:《科學進展》

期刊編號:2375-2548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8/uocf-urg082120.php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利用工業雷射設備產生阿託秒脈衝
    一阿託秒是一秒的十億分之一。將檢測精度提高到阿託秒級別,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在微觀尺度上研究電子的快速運動,進而揭示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方式,從而為太陽能發電、生物化學和醫療診斷等研究提供信息。《科學進展》雜誌8月21日發文稱,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UCF)的研究人員近日拓展了阿託秒科學的前沿領域:他們用廉價易得的工業級雷射器,產生了阿託秒脈衝。UCF助理教授、論文作者Michael Chini說:「缺乏尖端雷射設備是阿託秒科學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目前,全世界只有12臺滿足阿託秒科學研究的雷射設備。UCF很幸運地擁有其中之一。
  • 研究人員從工業雷射產生阿秒光
    的阿秒是十億分之一秒,並且以與阿秒精度測量的能力的十億分之一允許研究人員研究內部的原子和分子的電子的快速運動到其自然時間尺度。測量這種快速運動可以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方面,這可以為努力收集太陽能發電,檢測化學和生物武器,進行醫學診斷等提供信息。
  • 新的孤子雷射脈衝可在萬億分之一秒內提供高能量
    這種雷射具有這樣的特性,當它的脈衝持續時間減少到不到一萬億分之一秒時,其能量可以超過極限。這使它們成為加工需要短、強脈衝的材料的理想選擇。其中一個應用可能是在角膜手術中,這依賴於從眼睛中輕輕地取出材料。這需要強而短的光脈衝,不會加熱和破壞表面。"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雜誌上。
  • 雷射脈衝產生的電流有多快?瞬間撼動物質納米結構
    ▲該研究小組闡明了超快雷射脈衝如何被用於調節物質的性質,並以比任何傳統的方式更快的速度產生電流。電流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過改變雷射參數來控制。把一根比頭髮細一千倍的玻璃線當作兩種金屬之間的電線,再用一個持續十億分之一秒的雷射脈衝擊中它,接下來,了不起的事情就發生了。這種玻璃狀的物質將瞬間轉化成類似金屬的東西,同時雷射在這個微小的電路中會產生一股電流。在沒有外加電壓的情況下,它比任何傳統的發電方式都快得多。此外,只要改變雷射的相位,就可以控制電流的方向和大小。
  • 物理所「阿秒雷射脈衝的產生與測量裝置」通過成果鑑定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重點實驗室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利用自己組建的阿秒雷射產生與測量裝置成功地獲得了單個阿秒雷射脈衝。3月19日,該項研究成果通過了由中科院組織的專家鑑定。  阿秒雷射脈衝(1阿秒=10-18秒,為千分之一飛秒,1飛秒為千萬億分之一秒)是目前人們所能控制的最短時間過程,可以用來測量原子內繞核運動電子的動態行為等超快物理現象。自本世紀初誕生以來,已在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物理、X射線雷射物理、化學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大應用突破。
  • 中國產生反物質的超強超短雷射 有多強?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產生反物質」這則新聞廣為傳播。這是國內首次報導利用雷射產生反物質。不過,很多網友在被「反物質」一詞吸引的同時,卻忽略了背後另一個更重大且更有意義的成就——中國在「超強超短雷射」上的一些突破。 什麼是「超強超短雷射」? 不少人第一眼看到「超強超短」會對其發生誤解。
  • 利用循環的X射線,實現產生高質量的雷射脈衝
    自1960年西奧多·邁曼創造出世界上第一臺紅外雷射器以來,物理學家們一直夢想產生能夠探測超短和超快尺度微小原子和分子的X射線雷射脈衝。這一夢想終於在2009年實現,當時世界上第一臺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器(XFEL),在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產生了第一束這樣的光,LCLS和其他XFEL在其正常工作模式下的一個限制。
  • 產生反物質的雷射有多強?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寒木釣萌團隊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產生反物質」這則新聞廣為傳播。這是國內首次報導利用雷射產生反物質。不過,很多網友在被「反物質」一詞吸引的同時,卻忽略了背後另一個更重大且更有意義的成就——中國在「超強超短雷射」上的一些突破。
  • 萬億分之一秒內就能達到峰值能量,發明新型「孤立子」雷射器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雷射器,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產生大量能量,在眼科和心臟手術或精細材料工程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雪梨大學光子學和光學科學研究所所長馬提金·德·斯特克教授說:這種雷射器的特性是,當脈衝持續時間減少到萬億分之一秒以下時,能量也可以「瞬間」達到峰值,這使得它成為處理需要短而強大脈衝材料的理想候選者。
  • 通過找到正確的顏色來利用雷射脈衝來控制磁鐵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奇!蘭卡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找到正確的顏色來利用雷射脈衝來控制磁鐵,實現了探測或觀察光在在磁鐵上的作用。科學家發現了 新的辦法來利用雷射脈衝(脈衝時間小於百萬兆分之一)來操控磁鐵蘭卡斯特大學和拉德堡德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通過識別光的波長或顏色,從而實現最為有效的控制。
  • 中佛羅裡達大學通過工業雷射器產生阿秒雷射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2020年8月21 日來自 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簡稱UCF)的研究人員 發表於 Science Advances上的&34;一文表明,工業級雷射器可用於產生阿秒脈衝。阿秒科學徹底改變了我們觀察微觀世界隨時間演變的方式,在微觀世界中,物質的行為受量子力學規則的支配。
  • 石墨烯可為光譜學和生物醫學應用提供超快雷射脈衝
    先進的光子學應用,如高速光譜學,需要超短脈衝,以捕獲所研究材料中的瞬態物理現象。實際上,這意味著飛秒(10-15s)範圍內的雷射脈衝。這種應用的一個例子是光化學弛豫過程的泵浦 - 探針光譜。 劍橋石墨烯中心的光子學團隊負責人,以及基於石墨烯的雷射研究項目的負責人丹尼爾波帕說:「當設計光線以超短脈衝傳播時,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波動特性。」
  • 單雷射產生大功率雙梳飛秒脈衝
    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單個雷射腔製造出兩個高功率光頻率梳"這解決了雙梳系統高複雜性的長期問題,同時不影響雷射性能。潛在的傳感應用包括用於無損測試的時域光譜學、用於工業和環境監測的跟蹤氣體檢測以及用於機器視覺應用的雷射測距。組合梳子雙梳子雷射器提供的脈衝組特別適用於極其敏感和快速的光譜測量,以及通過雷射測距精確測量距離。然而,需要兩個穩定的梳子和複雜的同步電子器件,限制了這些測量到實驗室。
  • 納米科學:石墨烯可為光譜學和生物醫學應用提供超快雷射脈衝!
    劍橋石墨烯中心的光子學團隊負責人,以及基於石墨烯的雷射研究項目的負責人丹尼爾波帕說:「當設計光線以超短脈衝傳播時,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波動特性。」「對於光線如同在拉伸的繩索上的機械波一樣傳播,最短的脈衝由單波振蕩定義。時間解析度受所用雷射脈衝長度的限制。
  • 誤差十億分之一秒?不行!
    一納秒即十億分之一秒,這是什麼概念?在生活中,它沒有概念。甚至對於絕大部分高精尖設備而言,它也短暫到可以忽略不計。但對於習慣了「納秒級」工作的北鬥人,這個問題無法容忍。「單機驗收測試的時候結果很好啊,怎麼會這樣?」查不出原因,劉家興覺得像腳踩了一根刺。這根刺必須拔掉。他做出了會給整個研製團隊「找麻煩」的決定。
  • 超脈衝二氧化碳雷射在工業打標上的優勢分析
    Access Laser(美國大通雷射)研發並生產的中小功率射頻激勵二氧化碳雷射器主要分為連續型(CW)和超脈衝(SP)兩種。目前連續型二氧化碳雷射器在技術上已經比較成熟了,在工業領域應用廣泛,而中小功率超脈衝型二氧化碳雷射器對於二氧化碳雷射領域來說還是一項新技術。
  • 測量到有史以來最短時間,它是十億分之一秒的萬億分之一
    日常生活中,我們用到的最短時間單位為秒,但是在一些科學實驗中,秒已經不夠精確了,他們測量的是比秒小得多的納秒、皮秒、飛秒等。最近,科學家又破紀錄了,他們測量了有史以來最短的時間:輕質粒子穿過氫原子的時間,為247仄秒。1仄秒有多小,相信大家對此是沒有認識的,因為它是十億分之一秒的萬億分之一,也就是小數點後面跟著20個零和1個一。如果存在以仄秒為單位生存的微生物,那麼一秒對它們來說就相當於我們的3億億年,這比宇宙大爆炸的年齡還要長。
  • 與十億分之一秒的時間賽跑,終於實現看到單個分子結構的技術!
    利用實驗和計算數據的結合,科學家發現了優化來自高強度X射線束脈衝的途徑。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追求以原子解析度看到單個自由形式分子結構的能力,這被許多人稱為成像的「聖杯」。一種可能的方法是將極短、高強度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XFEL)脈衝對準樣品材料。但是這種超快成像技術也會摧毀目標,所以時間是至關重要的。
  • 美利用雷射脈衝傳輸時間信號 精度與原子鐘相當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研究人員利用鏡面反射雷射脈衝,成功在野外傳輸超精確時間信號,其精度與最精確的下一代原子鐘相當。  此次信號傳輸驗證是通過室外雙向無線鏈路,使用兩個雷射頻率梳完成的。頻率梳通過生成一束帶有間隔超短波光學脈衝穩恆流與光學原子鐘實現完美同步。  試驗過程中,兩個頻率梳與一個穩定光學共振器進行同步,穩定光學共振器在試驗中充當光學原子鐘的角色。NIST在其園區內發射雷射脈衝射向NIST園區後小山上的鏡面,並反射回另一個地點,脈衝總行程為2千米。
  • 微型晶片設備發射世界上最短波長的雷射
    北青網綜合報導 日本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能產生世界上最短波長雷射的設備,一位諾貝爾獎得主預計這一突破將導致全球製造業的巨變。雷射用於精密設備和儀器,包括醫療和製造工具。名古屋大學和朝日Kasei公司的科學家團隊稱,雷射波長越短,切割就越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