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生反物質的超強超短雷射 有多強?

2020-11-23 觀察者網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產生反物質」這則新聞廣為傳播。這是國內首次報導利用雷射產生反物質。不過,很多網友在被「反物質」一詞吸引的同時,卻忽略了背後另一個更重大且更有意義的成就——中國在「超強超短雷射」上的一些突破。

什麼是「超強超短雷射」?

不少人第一眼看到「超強超短」會對其發生誤解。超強很好理解,而超短,不少人容易把其理解為「距離上的長短」,但實際上,這裡的「短」是時間上的長短。

大功率雷射是各國夢寐以求的,因為,它能幹的事實在是太多,比如軍事愛好者們所熟知的雷射武器,還有製造人工可控核聚變所需條件等等

耗資數十億美元的美國「國家點火裝置」中使用的燃料球,他們使用192門雷射在十億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同時發射並擊中鉛筆頭大小的燃料球,從而引發核聚變。

然而,大功率雷射並非那麼容易產生,並不是說給一個雷射設備提供的能量越大,雷射的功率就會越大。顯然,單純地提供大能量以進一步提高雷射的功率現在已經變得很難,造價也越發昂貴。

怎麼辦?

我們知道:功率=功/時間=w/t

既然在「功」上突破已經很昂貴且很難,那麼,我們就從「時間」上來突破。

顯而易見,相同的功,做功時間越短,功率就會越大。當時間趨於無窮小時,功率就會趨於無窮大。

1瓦特(功率)=1焦耳/1秒。

對於1焦耳的能量來說,如果我們把雷射的脈衝時間從1秒縮短到0.1秒,那麼我們就得到了10瓦的功率。

如果從1秒縮短0.001秒,我們就得到了1000瓦的功率。

同理,如果縮小到1皮秒呢?那麼我們就得到了1,000,000,000,000瓦的功率(1萬億瓦)。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1萬億瓦的功率其實已經大到了不可思議。然而,我國造出的超短雷射脈衝,在時間尺度上是飛秒級別,其功率比上面的1萬億瓦還要多3個0,達到了1000萬億瓦的級別。

相信,研究雷射的業內人士每天說「飛秒」、「阿秒」的次數絕對比很多人每天說「秒」的次數還要多,為此,我們先用一張表格來溫故一下時間的量級:

我國造出的雷射脈衝,在時間上短到飛秒級別,對應的雷射也稱為「飛秒雷射」。1000萬億瓦等於1拍瓦(PW),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光機所)的雷射設備,其功率達到了5拍瓦。

它能產生很多極端條件

超強超短雷射功率如此的大,以至於,它能產生很多極端條件,而這些條件只有在恆星內部或是黑洞邊緣才能產生。

一、超強的光強

目前,超強超短雷射所能獲得的最高光強為10^22瓦/平方釐米。這是一個多大的光強呢?如果我們把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陽總輻射同時聚焦在一根頭髮絲粗細的尺度上,獲得的光強也只有10^21瓦/平方釐米。

二、超高的能量密度

超強超短雷射目前可以達到3×10^10焦耳/立方釐米,這相當於是在1立方釐米的小體積內爆炸20噸的TNT炸藥。

三、超強的光壓

光會產生壓力,這就是光壓,也叫輻射壓。還在科幻中的「太陽帆」就是以此為動力。太陽產生的光壓很小很小,但是超強超短雷射產生的光壓接近大氣壓的1萬億倍。

科幻設想中的太陽帆

相關焦點

  • 產生反物質的雷射有多強?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寒木釣萌團隊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產生反物質」這則新聞廣為傳播。這是國內首次報導利用雷射產生反物質。不過,很多網友在被「反物質」一詞吸引的同時,卻忽略了背後另一個更重大且更有意義的成就——中國在「超強超短雷射」上的一些突破。
  • 「反物質」不再遙不可及:國內首次利用超強超短雷射產生反物質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幻彩寶寶科普創新公社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2016年3月1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強場雷射物理重點實驗室宣布其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產生了反物質
  • 我國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研製獲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日前,上海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SULF)成功實現10拍瓦雷射放大輸出,這是繼2016年8月實現5拍瓦國際領先成果之後,我國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研究再次取得重大進展。  據人民日報10月27日消息,超強超短雷射能在實驗室內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強電磁場、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時間尺度綜合性極端物理條件。
  • 研究反物質有何意義?聽聽專家怎麼說
    日前,在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科協大講壇、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上海市雷射學會、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等承辦的「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活動第二場主題講座中,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冷雨欣對雷射產生反物質進行了初步的解讀。
  • 中國科學家宣稱找到反物質引爭議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網站上刊登的該項研究的超強超短雷射產生正電子示意圖  3月10日,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實驗室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觀測到了正電子,這是我國首次報導利用雷射產生反物質。  2014年初,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ASACUSA(低速反質子原子光譜和碰撞)實驗首次成功製造出反氫原子束,並在產生反氫原子地方向下2.7米的範圍內,即遠離強磁場的區域,檢測到80個反氫原子。  中國離製造出真正意義上的反物質最近的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馬餘剛等前幾年參與的美國兩項國際實驗,即首次發現超氚核和反氦4。
  • 超強超短雷射應用前景廣闊
    雷射,原子受激輻射的光。其原理是原子中的電子吸收能量後從低能級躍遷到高能級,再從高能級回落到低能級時,所釋放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這些被激發出來的光子光學特性高度一致,因此雷射相比普通光源單色性、方向性好,亮度更高。自1960年第一臺雷射器誕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尋求雷射強度和性能的更大突破。超強超短雷射就是一個典型,它的最大特點是「超強」和「超短」。
  • 於亮紅和團隊研發出10拍瓦級超強超短雷射裝置
    來源:上觀 選稿:吳春偉35歲,許多人剛剛在職場站穩腳跟,而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於亮紅和團隊已經在國際領先的科研項目中作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作為強光實驗室第二黨支部書記、上海超強超短雷射裝置(SULF)主放大器系統負責人,於亮紅深度參與了我國在超強超短雷射領域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 中國科學家成功獲得「反物質」,在癌症診斷等領域有應用前景
    超短超強雷射產生正電子示意圖。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官網 圖新華網上海3月10日消息,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獲悉,該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近日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產生反物質——超快正電子源,這一發現將在材料的無損探測、雷射驅動正負電子對撞機、癌症診斷等領域具有重大應用。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等離子體物理》雜誌上。每一種粒子都有一個與之相對的「反粒子」。
  • 「5拍瓦」:照亮超強超短雷射科技前沿—新聞—科學網
    「我們達到5拍瓦的雷射輸出,其實每個雷射脈衝能量還不到200焦耳。」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科研人員說,「這隻相當於普通微波爐開動高火0.1秒鐘的能量。」 據悉,科學家通過該裝置輸出的超強超短雷射,峰值功率可達5. 3拍瓦,是目前已知的國際最高雷射脈衝峰值功率,瞬間爆發的功率相當於全世界電網平均功率的2000多倍,對應的極端物理條件通常只有在恆星內部或黑洞邊緣才能產生。
  • 反物質究竟是什麼?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北京塞恩奧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 上海光機所利用超強超短雷射驅動產生3毫焦強太赫茲脈衝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強太赫茲脈衝產生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利用焦耳量級的雷射能量實現高轉換效率,產生3mJ的強太赫茲脈衝,並在納米曲率探針尖端獲得了超強太赫茲電場,為太赫茲操控物質狀態等應用提供了嶄新可能。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5日在線發表於《光學快報》(Optics Express)。
  • 超短脈衝雷射與超快現象(一)
    圖1.物質微觀體系中各瞬態現象的時間尺度對物質微觀體系超快現象的研究不僅可以使我們認識物質的本質,而且還可以發現控制和改變與物質變化相關的瞬態過程從而產生新的物質,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探索和控制物質內部的超快過程,就需要超短脈衝雷射。
  • 超強超短 超亮超讚——伽馬射線源生成記
    近期,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徐至展、李儒新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超強超短雷射驅動的超高亮度伽馬射線源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該團隊利用超強超短雷射驅動的級聯尾波場加速,獲得了高性能高能電子束,電子束進一步與雷射對撞,從而產生了MeV量級的、超高亮度、準單色性的伽馬射線源。
  • 他是上海超強超短雷射裝置建設者之一 | 新時代奮鬥者
    紮根實驗室十幾年,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研究員、上海超強超短雷射裝置(SULF)高能主放大器系統負責人於亮紅,與團隊成員白手起家、潛心創業,推動上海超強超短雷射研究在2017年實現10pw雷射放大輸出,打破世界紀錄,成為目前人類已知的最高光強光源。如今,他和團隊正朝著100pw雷射輸出的目標奮進。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如何製造超強超短雷射脈衝
    不過,這實際上是兩個半獎項:一個獎給亞瑟阿什金,因為他發明了利用雷射移動小物體的「光鑷」;另一個獎給傑拉德穆盧和唐娜斯特裡克蘭,因為他們發明了製造超短、超強雷射脈衝的技術。這兩篇文章都非常值得被授予諾貝爾獎,但它們之間並沒有那麼緊密的聯繫。穆盧和斯特裡克蘭所做的是開發一種方法來提高脈衝雷射的強度和減少脈衝的持續時間。
  • 中國成功造出反物質!1g的威力等於原子彈的2000倍
    而據說中國就已經掌握了其中的一種,那就是反物質!近日,上海光機所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產生反物質「超快正電子源」。1932年美國最先發現電子的反粒子「正電子」而反粒子的組成的物質就是反物質,中國科學家趙忠堯最先發現了正反物質碰撞時產生的「互相湮滅」,這種湮滅會產生巨大的能量,根據質量能量轉換關係式的計算1克反物質就相當於20萬噸當量的核彈,是廣島原子彈的2000多倍,而廣島原子彈「小男孩」裝有60千克高濃縮鈾235,如果當時爆炸的是60千克反物質的話,其威力相當於120億噸當量的核彈比人類歷史上威力最大的「沙皇炸彈
  • 物質燃燒產生了光和能量,那麼能量和光,怎麼才能再變回成物質?
    宇宙大爆炸開始幾分鐘後,產生了物質和反物質的第一批粒子,現在我們熟悉從營火到原子彈一切事物中的相反過程:即物質產生能量,但很難再現從光到物質的關鍵轉變。現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阿列克謝·阿雷菲耶夫領導一個研究小組進行了一組新模擬,為利用光製造物質指明了方向。這一過程首先將高功率雷射對準目標,以產生與中子星一樣強的磁場。
  • 原子彈爆炸產生光和能量,那麼能量和光,怎麼才能再變回成物質?
    宇宙大爆炸開始幾分鐘後,產生了物質和反物質的第一批粒子,現在我們熟悉從營火到原子彈一切事物中的相反過程:即物質產生能量,但很難再現從光到物質的關鍵轉變。現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阿列克謝·阿雷菲耶夫領導一個研究小組進行了一組新模擬,為利用光製造物質指明了方向。這一過程首先將高功率雷射對準目標,以產生與中子星一樣強的磁場。
  • 原子彈爆炸產生光和能量,那麼能量和光,怎麼才能再變回成物質?
    宇宙大爆炸開始幾分鐘後,產生了物質和反物質的第一批粒子,現在我們熟悉從營火到原子彈一切事物中的相反過程:即物質產生能量,但很難再現從光到物質的關鍵轉變。現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阿列克謝·阿雷菲耶夫領導一個研究小組進行了一組新模擬,為利用光製造物質指明了方向。這一過程首先將高功率雷射對準目標,以產生與中子星一樣強的磁場。
  • 羅切斯特大學研發出超短、超快、功能更強、成本更低的雷射脈衝
    、超快而超強的雷射脈衝技術。克爾效應,也稱「二次電光效應」,是物質因響應外電場的作用而改變其折射率的一種效應。該效應最先由蘇格蘭科學家約翰·克爾(John Kerr)在1878年發現,因此得名。由於它們在產生超短光脈衝和頻率梳方面的實用價值,最近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頻率梳適用於多種應用,包括光譜學、頻率合成、距離測距、阿秒脈衝生成以及天文攝譜儀校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