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差十億分之一秒?不行!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劉家興(左二)在和同事判讀數據

7月29日,北鬥三號第9、第10顆衛星成功發射。任務完成,身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鬥三號總體主任設計師,劉家興心裡的石頭落了地。

扛住壓力查緣由,下決心給大家「找麻煩」

回想起一年前,那時的他,眉頭可沒有這般舒展。

2017年的一個夏夜,劉家興趴在辦公桌上,眉頭緊鎖,揉著太陽穴,盯著一份報告冥思苦想。

這是一份關於北鬥三號第9顆衛星某關鍵單機測試的異常問題報告,上面顯示,在整星測試階段,該單機的偽碼相位一致性指標超出了不到一納秒。

一納秒即十億分之一秒,這是什麼概念?在生活中,它沒有概念。甚至對於絕大部分高精尖設備而言,它也短暫到可以忽略不計。但對於習慣了「納秒級」工作的北鬥人,這個問題無法容忍。

「單機驗收測試的時候結果很好啊,怎麼會這樣?」查不出原因,劉家興覺得像腳踩了一根刺。這根刺必須拔掉。他做出了會給整個研製團隊「找麻煩」的決定。

劉家興宣布,該產品在各階段採用各種測試設備獲得的數據,研製團隊都要拿到,進行縱向比對;廠家驗證件、正樣件的測試數據,他們也要拿到並進行橫向比對。

浩如煙海的數據拿到了,然而很多證據表明自身狀態正常。「這可能是由於整星階段與單機階段數據採集設備的差異引起的,這臺單機的信號質量應該是正常的。」單機廠家解釋道。可是這並沒有解開劉家興的疑惑。

進一步排查無疑會平添很多工作量,還不一定能查出結果。在批產研製如此緊張的時候,增加這麼大的工作量,真的好嗎?

陷入了窘境的劉家興,想起了他最為敬重的北鬥三號衛星產品保證經理劉崇華的話:幹總體的,對分析出的問題不能隱瞞,要勇敢面對。他誠懇地鼓勵團隊成員,帶領大家開始了更為深入的排查。

調動團隊力量,協力找出設計缺陷

團隊在組織開展整星復現測試和狀態監視的同時,利用北鬥三號第9顆、第10顆衛星星地綜合對接的契機,協調單機廠家開展了矩陣式排查工作。經過對測試數據的核定、分析與判斷,劉家興初步摸準了脈象。「可以肯定,星上單機的性能在驗收測試後至今沒有下降。現在雖然還沒找到兩類測試設備的問題,但可以確定這臺單機在設計上有問題。」劉家興說。

總體主管設計師李振東是堅定的排查支持者。在確定了問題排查的方向後,他全面細緻地對比了單機研製和整星測試階段在測試環境、測試設備、數據處理方法等方面的差異,終於發現了兩個階段的數據處理方法分別存在的錯誤和不足。他一方面幫助單機廠家修正了數據處理方法,另一方面提出了通過調整整星測試設備工作狀態,完善整星數據處理方法的方案。

綜合測試人員尹卿負責該單機的整星測試工作。他按照李振東的方案調整了整星測試設備的工作狀態,消除了後續數據處理的瓶頸問題。

接力棒傳給了總體副主任設計師崔小準。他完善了整星數據處理方法,升級了信號性能分析軟體。最終,他不僅確定了該單機存在指標超差問題,而且還發現了其兩路信號的相位差存在異常的正弦波動。

至此,該單機設計缺陷的外部特徵終於被完整地刻畫出來,讓單機廠家心服口服,劉家興和小夥伴們也獲得了五院總體部的表彰。

獎勵通知中還特意提到:該團隊編制的星間鏈路信號性能分析軟體是由總體部自主研發的測試軟體,已逐漸成為整星星間鏈路信號評估的標準軟體和測試工具,為總體部工作的節能增效作出了重要貢獻。(記者 付毅飛)

相關焦點

  • 利用工業雷射設備,產生了十億分之一秒的脈衝
    一阿託秒是一秒的十億分之一。將檢測精度提高到阿託秒級別,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在微觀尺度上研究電子的快速運動,進而揭示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方式,從而為太陽能發電、生物化學和醫療診斷等研究提供信息。當一個阿託秒光脈衝通過材料時,材料中的電子與脈衝的相互作用會使後者扭曲。通過檢測脈衝畸變,研究人員就能構建電子圖像,並製作出電子運動「電影」。通常情況下,製造阿託秒脈衝需要複雜的雷射系統、大型設備和高度潔淨的實驗室環境。此外,為了產生阿託秒級研究所需的極短光脈衝(單脈衝),還需要將雷射射入充滿稀有氣體的管中,以進一步壓縮脈衝。
  • 測量到有史以來最短時間,它是十億分之一秒的萬億分之一
    日常生活中,我們用到的最短時間單位為秒,但是在一些科學實驗中,秒已經不夠精確了,他們測量的是比秒小得多的納秒、皮秒、飛秒等。最近,科學家又破紀錄了,他們測量了有史以來最短的時間:輕質粒子穿過氫原子的時間,為247仄秒。1仄秒有多小,相信大家對此是沒有認識的,因為它是十億分之一秒的萬億分之一,也就是小數點後面跟著20個零和1個一。如果存在以仄秒為單位生存的微生物,那麼一秒對它們來說就相當於我們的3億億年,這比宇宙大爆炸的年齡還要長。
  • 伊隆·馬斯克:我們活在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
    2016年 Code Conference 上接受採訪時,馬斯克表示:「我們只有十億分之一的機會生活在現實世界中馬斯克表示:關於我們可能生活在模擬世界中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來源於40年前,一款名為《Pong》的遊戲。
  • 新拉曼光譜法可「看到」小於十億分之一米粒子
    這一最新突破有望使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微材料,廣泛應用於電子、生物醫學、化學等領域。金屬納米顆粒擁有廣泛的潛在應用前景,正成為現代研究領域的「香餑餑」。研究人員目前已能研製出直徑僅為0.5—2納米(1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的金屬納米晶體。這些小顆粒被稱為「亞納米簇」(SNC),擁有非常獨特的特性。
  • 馬斯克強調人類活在計算機模擬世界:真實概率十億分之一
    futurism報導稱,特斯拉、Space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表示,我們只有十億分之一的機會生活在現實世界中。」,顯然,他是《黑客帝國》中所謂計算機模擬世界的堅定支持者。同時,對上述觀點表示讚許的還有天體物理學家Neil deGrasse Tyson、英國哲學家Nicholas Bostrom等。
  • 馬斯克:我們活在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
    鋼鐵俠馬斯克就曾說過:「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他的這個判斷基於人類過去幾十年取得的技術進步。他說:「40年前,你有了《Pong》,裡面有兩個矩形和一個點。這就是當時的遊戲。如今40年過去了,我們擁有了與照片的真實感相似的3D模擬器,而且有數百萬人同時參與遊戲,每年的效果都在改進。
  • 能探測原子直徑十億分之一的變化
    每臺LIGO設備通過利用雷射比較幹涉儀兩個4千米長且被設定為直角的「手臂」,尋找時空的延伸。研究人員的目標是對「手臂」長度的比較精確到10^-19米,而這是一個原子寬度的十億分之一。為此,他們必須把地震波、人類活動和其他來源引發的大量振動阻尼掉。LIGO物理學家的基準來源是一對呈螺旋狀陷入對方中的中子星。
  • 日本驗證「光晶格鍾」6500萬年僅誤差1秒
    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機構日前發表新聞公報說,該機構與東京大學對雙方獨立研發的「光晶格鍾」生成的頻率進行了比較實驗,確認這兩個鍾都達到了6500萬年僅誤差
  • 升級後的雪佛蘭克爾維特ZR1,9秒駛入了四分之一英裡
    可以肯定的是,在首次嘗試時,這輛汽車在9.766秒內急速駛入了四分之一英裡,以146.48 mph的速度越過終點線。聽起來好像齒輪傳動稍有不同可能會更快一些,因為在第三和第四之間有相當大的轉速下降,但是9.766肯定是在街頭合法的汽車上行駛。下次運行會更好。也許夜晚已經變得涼爽,在這種情況下,由更濃密的空氣引起​​的額外的空氣動力阻力將通過增加動力來彌補。或還有其他原因。
  • 作為北鬥導航衛星「心臟」,這台鐘數百萬年甚至1千萬年才有1秒誤差
    導航系統的本質是一個時間測量系統,若衛星存在十億分之一秒(1納秒)的時間誤差,則會產生0.3米的測距誤差。只有通過在衛星上配置高精度原子鐘,才能實現衛星直接播發出高精度導航定位信號。作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的三項關鍵技術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的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約合數百萬年甚至1千萬年才有1秒誤差,日前獲得201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馬斯克:真實性只有十億分之一!
    在2016年的一次技術會議上,馬斯克接受媒體採訪時首次表示:「我們處在真實現實中的可能性只有十億分之一!」在最近一期討論人工智慧的播客節目Lex Fridman中,馬斯克再次重申了他的這個觀點,堅信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模擬中。實際上馬斯克不是堅信我們的世界不真實的第一個著名人物。
  • 「1秒」到底是如何定義的,幾十億分之一秒真的可以測定嗎?
    它們要求時間要準到千分之一秒,甚至百萬分之一秒。為了適應這些高精度的要求,人們製造出了一系列精密的計時器具,銫鐘就是其中的一種。銫鐘又叫「銫原子鐘」。一起來看一下吧。銫原子鐘是什麼銫原子鐘是一種精密的計時器具。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時間準到1分鐘也就夠了。
  • 鋼鐵俠馬斯克認為:我們活在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
    鋼鐵俠馬斯克就曾說過:「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他的這個判斷基於人類過去幾十年取得的技術進步。他說:「40年前,你有了《Pong》,裡面有兩個矩形和一個點。這就是當時的遊戲。如今40年過去了,我們擁有了與照片的真實感相似的3D模擬器,而且有數百萬人同時參與遊戲,每年的效果都在改進。
  • 世界最精準原子鐘3億年誤差不到1秒
    鍶原子鐘3億年誤差不到1秒 北京時間4月18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和丹麥科學家日前聯合研製出一款迄今走時最為精確的原子鐘。這種時鐘的精度比當前的國際時區校準儀高出2倍以上,每3億年的誤差只有不到1秒。 研究人員聲稱,這種最新研製的原子鐘比當前國際時區校準系統和衛星系統所採用的計時器要精準2倍以上。這座鍶原子鐘現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與以往的其他原子鐘一樣,鍶原子鐘也是採用極其穩定的原子自然擺動原理進行計時。
  • 4200萬年誤差僅1秒,冷原子鐘是世界上最「高冷」的鐘!
    換句話說,一年也就誤差一兩秒。當然,現代人不可能每家都有一臺這樣的鐘。我們現在都用非常好的機械手錶、石英表來計時。那你們知道機械錶和石英表的精度是多少嗎?有人說是「秒」。秒,只是它的解析度,現在好的石英表已經能夠達到分辨毫秒以下的精度了,用它來計時,日常生活就足夠了。
  • Lucid Air在10秒內跑了四分之一英裡
    那麼,9.9秒的四分之一英裡時間聽起來如何?聽起來Air可以在拖曳帶上與Dodge Challenger Demon相媲美-甚至更好的是Tesla Model S。周三,這家初創公司為其即將推出的電動汽車發布了更多性能規格,其中主要的是不到十秒的四分之一英裡時間。
  • 測量誤差與誤差分類
    秒,轉發只需1秒呦~即用比測量儀表更精確的標準儀表的測量值來代替真值,則測量的絕對誤差可表示為:絕對誤差=測量值-實際值。儀表測量誤差還可以用相對誤差和引用誤差來表示。 1、相對誤差相對誤差為絕對誤差與實際值之比,常用百分數表示,即:相對誤差=(測量值-實際值)÷實際值×100%。
  • 觀看9.7秒四分之一英裡的增壓野馬鍾
    此處獲得的準確時間為9.76秒,出口陷阱速度為146.73 mph。儘管我們沒有關於這款車輸出功率的任何細節,但顯然比標準的Mustang GT的460 hp功率要大得多。自然,如果沒有一些粘性橡膠,這樣的時間將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後輪上安裝了一對Hoosier浮油。
  • 一千年僅1秒誤差 首款原子腕錶問世
    通過使用與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相同的計算銫133原子超精細振動的原理,這款手錶可以達到前所未有的精確度,每一千年的誤差只有1秒。」Cesium 133手錶將是世界上最精確的手錶,比現有的腕錶技術高出三個數量級。這款手表現由鋰電池驅動,單次充電一般可運行36小時,錶盤上可顯示時、分、秒、時間及月相。
  • 4200萬年誤差僅1秒!一起來見識一下世界上最「高冷」的鐘
    換句話說,一年也就誤差一兩秒。當然,現代人不可能每家都有一臺這樣的鐘。我們現在都用非常好的機械手錶、石英表來計時。那你們知道機械錶和石英表的精度是多少嗎?有人說是「秒」。秒,只是它的解析度,現在好的石英表已經能夠達到分辨毫秒以下的精度了,用它來計時,日常生活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