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驗證「光晶格鍾」6500萬年僅誤差1秒

2020-11-28 cnBeta
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機構日前發表新聞公報說,該機構與東京大學對雙方獨立研發的「光晶格鍾」生成的頻率進行了比較實驗,確認這兩個鍾都達到了6500萬年僅誤差1秒的高精確度。這項成果有望用於對「1秒」進行更精準的定義。

信息通信研究機構說,高精確度的時鐘性能需要通過與同等或更高性能的時鐘進行頻率比較來評定,而要把從時鐘獲得的頻率作為頻率標準來利用,必須要確認在物理上處於不同地點的多個完全獨立的同類時鐘頻率是一致的。

但由於此前一直沒有高效的計測手段,時鐘精確度只能確認到小數點後14位。

在這次實驗中,信息通信研究機構使用了獨立研發的超高精確度光纖頻率傳輸系統,將他們開發的「光晶格鍾」與直線距離24公裡外的東京大學的「光晶格鍾」用60公裡長的光纖連接起來,進行頻率比較實驗。結果顯示,雙方的時鐘能準確地區分千萬億分之一秒的差異,相當於運轉6500萬年才會出現1秒的誤差。

公報說,這次的成果使利用日本提案的「光晶格鍾」重新定義作為國際標準的1秒更具備了現實性。如果今後精確度能再提高一個數量級,時鐘還可以應用於地球科學等領域。

「光晶格鍾」是由東京大學科學家香取秀俊於2001年提出的一種新的光原子鐘。它以獲得200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光梳」技術為基礎。「光梳」擁有一系列頻率均勻分布的頻譜,這些頻譜仿佛一把梳子上的齒或一根尺子上的刻度。「光梳」可以用來測定未知頻譜的具體頻率,其精確度目前已經達到小數點後15位。把原子封閉到被稱為「光晶格」的「容器」裡,這樣原子的各種外來擾動被消除,可以充當鐘的振蕩器。

相關焦點

  • 日本研製出世界最精準時鐘 160億年誤差僅1秒
    中國網3月5日訊 據日本NHK網站3月4日報導,東京大學的研究小組成功研發出世界最精準的時鐘,160億年誤差僅1秒。目前定義時間基本單位1秒長度的銫原子時鐘精確度在100倍以上。據介紹,即使從宇宙誕生時開始計時至今,其誤差僅為0.8秒。這臺極其精準的時鐘被稱為「光晶格鍾」,是由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的香取秀俊教授的研究小組研發而成的。
  • 世界最精準時鐘:160億年誤差僅1秒
    日本東京大學量子電子學教授香取秀俊領導的研究小組宣布,已製作了2臺「光晶格鍾」,並相互確認了精確度。「光晶格鍾」較目前定義時間基本單位1秒長度的銫原子鐘精確100倍以上。據介紹,即使從138億年前宇宙誕生時開始計時至今,2臺「光晶格鍾」之間的誤差也將不足1秒,擁有高度一致性。
  • 日「光晶格鍾」角逐原子鐘國際標準
    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稱,他們正在研發的「光晶格鍾」將角逐新一代國際標準原子鐘的地位,希望能成為新的全球計時標準。   東京大學研究生院工學系研究科助手高本近日證實,該研究科科學家香取秀俊主持研究的「光晶格鍾」已作為新一代原子鐘的候選被推薦給國際度量衡委員會,若正在法國召開的該委員會會議採納這一推薦,「光晶格鍾」將成為全球5個正式候選的新一代原子鐘之一。   「光晶格鍾」以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光梳」技術為基礎。
  • 比原子鐘更精確的光晶格鍾
    法國巴黎觀象臺20日宣布,即將過去的2005年應比平常年份多出1秒。這是因為地球自轉受太陽和月球的引力、潮汐和大氣的幹擾等因素影響會減速。察覺到這一現象的是每天誤差只有千萬億分之一秒的原子鐘。而日本科學家正致力於開發一種比原子鐘還精確的時鐘。         目前世界上最精確的時鐘是用原子量為133的銫原子製成的。人們把銫原子發出的電磁波振動周期的大約91.9倍定義為1原子秒。但「銫鐘」有它的局限:和光波相比,電磁波的頻率要低得多。
  • 光晶格鐘有望重新定義秒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7月9日報導,法國巴黎天文臺吉勒莫·洛德韋克和同事最近證明,兩臺先進的光晶格鍾(OLC)的運行步調幾乎完全一致,精確度最少可達1.5×10-16。如果想用OLC重新定義秒的話,這種一致性測試必不可少,因此,這一最新研究有望讓科學家們重新定義秒。
  • 揭秘美國海軍天文臺原子鐘:200萬年誤差僅為1秒
    原子鐘不使用鐘擺、鐘錶齒輪,甚至不用石英晶振片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近日報導,位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附近美國海軍天文臺的原子鐘非常準確,200萬年誤差僅為1秒。讓我們來看看其中的奧秘。  時間向前飛奔,永不止步。
  • 每三億年僅誤差一秒光 晶格鍾或重新定義「秒」
    【美國之音電臺網站7月10日報導】題:光學時鐘將重新定義時間我們所知道的秒作為衡量時間的標準可能很快就會成為過去。法國物理學家已經成功測試了兩臺光晶格鍾,這種鍾每三億年誤差一秒。
  • 天宮二號冷原子鐘實現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
    新華社電(記者 董瑞豐 張家偉)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搭載的世界首臺太空運行的冷原子鐘,在軌近兩年時間裡完成了全部既定測試任務,實現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的預定目標,將目前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1至2個數量級。這一成果24日發表於英國《自然·通訊》。
  • 4200萬年誤差僅1秒,冷原子鐘是世界上最「高冷」的鐘!
    原子鐘利用原子的穩定性,其準確性也隨著社會的進步逐年提升,甚至幾千萬年的誤差僅一秒。為了人類得以更好地研究太空,三億年僅誤差一秒的冷原子鐘也隨之誕生。那麼,冷原子鐘在研發原理是什麼?如何才能更好地應用它?
  • 中國空間冷原子鐘定時世界:精度3000萬年誤差1秒
    這臺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製的「定時神針」會實現約3000萬年誤差1秒的超高精度,是國際首臺在軌運行並開展科學實驗的空間冷原子鐘,也是目前在空間運行的最高精度原子鐘。那麼,它是怎樣達到這樣的超高精度的呢?它又是用來幹什麼的呢?
  • 天宮二號世界最強原子鐘:3000萬年誤差1秒
    之前在太空中運行的原子鐘都是熱原子鐘,精度最高對應300萬年誤差1秒。此次,由天宮二號搭載的空間冷原子鐘將雷射冷卻技術送入太空,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下,進一步使時間精度提升10倍,意味著這台鐘運行3000萬年才會有1秒的誤差!那麼,原子鐘的精確度提升有何好處呢?
  • 日本高精度光晶格鍾成功測定海拔差
    新華社東京8月16日電(記者華義)日本研究人員16日宣布,成功利用160億年誤差只有1秒的鍶原子光晶格鍾測定了相距約15公裡的兩個地點的海拔差,今後這一技術可以用於監視火山活動等。  2015年2月,東京大學教授香取秀俊等人發明了精確度極高的鍶原子光晶格鍾,160億年才產生1秒誤差。
  • 4200萬年誤差僅1秒!一起來見識一下世界上最「高冷」的鐘
    換句話說,一年也就誤差一兩秒。當然,現代人不可能每家都有一臺這樣的鐘。我們現在都用非常好的機械手錶、石英表來計時。那你們知道機械錶和石英表的精度是多少嗎?有人說是「秒」。秒,只是它的解析度,現在好的石英表已經能夠達到分辨毫秒以下的精度了,用它來計時,日常生活就足夠了。
  • 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 太空冷原子鐘讓世界更「準時」
    近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搭載的世界首臺太空運行的冷原子鐘,在軌近兩年時間裡完成了全部既定測試任務,實現了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的預定目標,將目前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了1至2個數量級,是國際首臺在軌運行並開展科學實驗的空間冷原子鐘,也是目前在空間運行的最高精度原子鐘。
  • 國產星載原子鐘首亮航展 數萬年誤差不到1秒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銣鍾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原子鐘,具有可靠性較高、壽命長、功耗低,且具有良好的頻率穩定度和頻率精確度,數萬年誤差不超過1秒。星載銣鍾是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關鍵設備,其性能決定了導航系統的定位精度。
  • 6500萬年過去了,科學家是怎麼找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隕石坑的
    1.在2億3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的2億多年時間裡,恐龍一直是地球上最興盛的物種。在2億年-1.4億年前(侏羅紀)時期恐龍達到鼎盛時期。這其間,最著名的恐龍有:雷龍梁龍,大家熟悉的霸王龍翼,龍鯊齒龍,暴龍,等等眾多品種。
  • 千年誤差僅1秒:銫原子手錶正式面市
    北京時間4月14日消息,日前在眾籌網站Kickstarter上,一位名叫約翰·帕特森(John Patterson)的科學家向人們展示了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原子手錶Cesium 133,它內置了一個晶片級的銫原子鐘,每1000年僅有1秒的誤差。
  • 日本版GPS定位技術誤差僅1釐米
    日本三菱電機、NEC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已經聯合開發出基於新一代衛星的世界最高精度定位技術。與目前的全球定位系統(GPS)相比,定位誤差可降至1000分之1的1釐米左右。這將成為日本汽車和鐵路無人駕駛等新一代交通系統的基礎性技術。日本企業將於2018年率先在日本國內提供該項服務。這項技術也有望成為日本基礎設施出口的一張王牌。
  • 天宮二號戴了塊表: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工業革命離不開它
    瑞士制表以工藝精悍,質量上乘著稱,可即使是天文臺認證級別的瑞士手錶,每天也都會存在五到六秒的誤差,而對於普通手錶,二十四小時內誤差小於三十秒就算合格了,作為一種計量時間的尺度工具,這點誤差對於日常生活而言並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