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國海軍天文臺原子鐘:200萬年誤差僅為1秒

2021-01-14 搜狐網

原子鐘不使用鐘擺、鐘錶齒輪,甚至不用石英晶振片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近日報導,位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附近美國海軍天文臺的原子鐘非常準確,200萬年誤差僅為1秒。讓我們來看看其中的奧秘。

  時間向前飛奔,永不止步。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在用各種辦法來記錄時間,而記錄時間的方法有很多:日晷儀、滴水記錄法、蠟燭記錄法、利用發條 、鐘錶齒輪和鐘擺、石英晶振片和電子計時器。

  所有這些計時的裝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記錄著兩個嘀嗒聲之間的時間間隔。而且它們都存在一個相同的問題:它們測量的時間間隔並不總是一樣的。時間間隔或許相同,但它們會有少許的改變。如果你需要準確測量時間、去駕駛航天探測器或使用全球定位系統,這些計時裝置還不夠理想。

  現在流行一種特殊的鐘表,它叫原子鐘。原子鐘不使用鐘擺和鐘錶齒輪,甚至不用石英晶振片,這種鐘錶利用核子和銫原子電子之間的振動來設定時間間隔。我們利用這個時間間隔來測量經過的時間。即便是這樣,其時間間隔也會有些改變,但不會變化太大。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美國海軍天文臺的原子鐘非常精確,200萬年誤差僅為1秒。

  如果你認為原子鐘非常精確,那麼以氫原子為基礎的鐘表測量短期時間效果要更好。但如果測量長期時間還是利用銫原子效果好。(尚力)

相關焦點

  • 天宮二號世界最強原子鐘:3000萬年誤差1秒
    之前在太空中運行的原子鐘都是熱原子鐘,精度最高對應300萬年誤差1秒。此次,由天宮二號搭載的空間冷原子鐘將雷射冷卻技術送入太空,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下,進一步使時間精度提升10倍,意味著這台鐘運行3000萬年才會有1秒的誤差!那麼,原子鐘的精確度提升有何好處呢?
  • 日本驗證「光晶格鍾」6500萬年僅誤差1秒
    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機構日前發表新聞公報說,該機構與東京大學對雙方獨立研發的「光晶格鍾」生成的頻率進行了比較實驗,確認這兩個鍾都達到了6500萬年僅誤差
  • 4200萬年誤差僅1秒,冷原子鐘是世界上最「高冷」的鐘!
    原子鐘利用原子的穩定性,其準確性也隨著社會的進步逐年提升,甚至幾千萬年的誤差僅一秒。為了人類得以更好地研究太空,三億年僅誤差一秒的冷原子鐘也隨之誕生。那麼,冷原子鐘在研發原理是什麼?如何才能更好地應用它?
  • 4200萬年誤差僅1秒!一起來見識一下世界上最「高冷」的鐘
    換句話說,一年也就誤差一兩秒。當然,現代人不可能每家都有一臺這樣的鐘。我們現在都用非常好的機械手錶、石英表來計時。那你們知道機械錶和石英表的精度是多少嗎?有人說是「秒」。秒,只是它的解析度,現在好的石英表已經能夠達到分辨毫秒以下的精度了,用它來計時,日常生活就足夠了。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標題: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 中國空間冷原子鐘定時世界:精度3000萬年誤差1秒
    這臺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製的「定時神針」會實現約3000萬年誤差1秒的超高精度,是國際首臺在軌運行並開展科學實驗的空間冷原子鐘,也是目前在空間運行的最高精度原子鐘。那麼,它是怎樣達到這樣的超高精度的呢?它又是用來幹什麼的呢?
  • 北鬥導航銣原子鐘,如何做到每300萬年只差1秒?
    據說我國的北鬥衛星系統做到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沒有聽錯是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是不是唬我?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人類現階段是怎麼做到對這些時間做計算的呢?或者做對比的呢?這些時間差又跟誰作為標準呢?沒有參照物又如何說有差異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北鬥衛星的銣原子300萬年只差一秒鐘,它是如何做到的?要知道有誤差,那得先有參照物。
  • 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 太空冷原子鐘讓世界更「準時」
    近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搭載的世界首臺太空運行的冷原子鐘,在軌近兩年時間裡完成了全部既定測試任務,實現了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的預定目標,將目前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了1至2個數量級,是國際首臺在軌運行並開展科學實驗的空間冷原子鐘,也是目前在空間運行的最高精度原子鐘。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
  • 國產星載原子鐘首亮航展 數萬年誤差不到1秒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銣鍾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原子鐘,具有可靠性較高、壽命長、功耗低,且具有良好的頻率穩定度和頻率精確度,數萬年誤差不超過1秒。星載銣鍾是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關鍵設備,其性能決定了導航系統的定位精度。
  • 天宮二號戴了塊表: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工業革命離不開它
    瑞士制表以工藝精悍,質量上乘著稱,可即使是天文臺認證級別的瑞士手錶,每天也都會存在五到六秒的誤差,而對於普通手錶,二十四小時內誤差小於三十秒就算合格了,作為一種計量時間的尺度工具,這點誤差對於日常生活而言並無影響。
  • 中國原子鐘2000萬年不差1秒 成為國際基準鍾
    可對大多數人來說,往往只知道年、月、日、時、分、秒和時區,對時間究竟如何而來、1秒鐘如何產生並不清楚。日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2000萬年不差一秒,成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標準時間。為此,本臺記者專訪了計量院首席研究員、同時也是國際時間頻率諮詢委員會中國代表李天初院士,請他對銫原子鐘的工作原理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進行介紹。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
    原子鐘是北鬥導航衛星的「心臟」,直接決定了導航定位的精度。若衛星存在十億分之一秒(1納秒)的時間誤差,則會產生0.3米的測距誤差。作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的三項關鍵技術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的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1000萬年才誤差1秒。這一技術日前獲評201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世界最精準原子鐘3億年誤差不到1秒
    鍶原子鐘3億年誤差不到1秒 北京時間4月18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和丹麥科學家日前聯合研製出一款迄今走時最為精確的原子鐘。這種時鐘的精度比當前的國際時區校準儀高出2倍以上,每3億年的誤差只有不到1秒。 研究人員聲稱,這種最新研製的原子鐘比當前國際時區校準系統和衛星系統所採用的計時器要精準2倍以上。這座鍶原子鐘現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與以往的其他原子鐘一樣,鍶原子鐘也是採用極其穩定的原子自然擺動原理進行計時。
  • 作為北鬥導航衛星「心臟」,這台鐘數百萬年甚至1千萬年才有1秒誤差
    原子鐘是北鬥導航衛星的「心臟」,直接決定了導航定位精度。導航系統的本質是一個時間測量系統,若衛星存在十億分之一秒(1納秒)的時間誤差,則會產生0.3米的測距誤差。只有通過在衛星上配置高精度原子鐘,才能實現衛星直接播發出高精度導航定位信號。
  • 你知道天文臺表嗎?全面揭秘COSC天文臺認證
    你知道天文臺表嗎?全面揭秘COSC天文臺認證  什麼?你沒聽過什麼是COSC?那你一定不是資深表友,不過,就算不是資深表友,有過買表經歷的親們應該也從售貨員那裡聽過。但是你可能購表結束也沒有真正理解COSC天文臺認證到底是什麼意思,或者到底代表了什麼。今天小編就來全面地介紹一下COSC天文臺認證,看一看COSC天文臺表到底是什麼。
  • 科學家設計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 天宮二號冷原子鐘實現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
    新華社電(記者 董瑞豐 張家偉)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搭載的世界首臺太空運行的冷原子鐘,在軌近兩年時間裡完成了全部既定測試任務,實現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的預定目標,將目前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1至2個數量級。這一成果24日發表於英國《自然·通訊》。
  • 每三億年僅誤差一秒光 晶格鍾或重新定義「秒」
    【美國之音電臺網站7月10日報導】題:光學時鐘將重新定義時間我們所知道的秒作為衡量時間的標準可能很快就會成為過去。法國物理學家已經成功測試了兩臺光晶格鍾,這種鍾每三億年誤差一秒。
  • 美國造出迄今最精確原子鐘 工作150億年不會有1秒誤差
    中廣網北京8月25日消息(記者韓秀)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22號說,他們成功研製出迄今最精確的原子鐘。  科學家們曾經在各種不同場合推算宇宙的年齡,大約在100億年到200億年之間,150億年這個數字一直被科學界普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