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導航銣原子鐘,如何做到每300萬年只差1秒?

2020-11-24 騰訊網

衛星定位對時間的要求極高,即使是微秒級別的誤差,都很有可能最終導致定位誤差好幾百米。如果是差了一秒鐘的話,偏差是不可想像的。為什麼會這樣呢?衛星以7.9km/s的速度,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繞地心做勻速圓周運動。真的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如果衛星定位不準確,那還要來幹嘛呢?那問題就來了,衛星是如何做到時間的絕對精確的呢?據說我國的北鬥衛星系統做到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沒有聽錯是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是不是唬我?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人類現階段是怎麼做到對這些時間做計算的呢?或者做對比的呢?這些時間差又跟誰作為標準呢?沒有參照物又如何說有差異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北鬥衛星的銣原子300萬年只差一秒鐘,它是如何做到的?

要知道有誤差,那得先有參照物。在我小的時候,家裡有一個掛鍾;因為掛鍾經常有時間的偏差,一頭半個月就要重新調整一次。我們如何知道有偏差的呢?因為過去都看新聞聯播,每到晚上7點新聞聯播就會準時播放;這個時候就是我們調掛鍾時間的最好時段,因為電視上會有相關的時間顯示。但今天我們調整時間的參照物就簡單得多了,比如我們手機上有顯示時間,我們電腦上有顯示時間,這些時間都是跟你的運營商為準的。那問題又來了,運營商或中央電視臺的時間就一定準確嗎?網絡的時間又如何保證它是準確的呢?北鬥衛星上的銣原子鐘300萬年只差一秒,它又是用什麼來做參照物的呢?在古時候我們是依靠太陽所曬下來的陰影,來作為時間的參考;有一種工具叫做日晷,它就是利用太陽照射的影子方向來確定當時的時間,這個工具在當時對時間要求不高,是能滿足當時社會的需求的,但到了今天這個玩意,就完全達不到咱們的要求。自從人類第1條鐵路誕生以來,人們就開始對時間有了準確的需求,是為了保證乘客能夠準時達到火車站,並乘上通往下一站的火車。而這個鐘就是我們熟知的英國大本鐘,正因為大本鐘的出現,我們對時間有了比較準確地掌握。

時間是什麼?

時間是記錄事物變化過程的單位,比如地球自轉一圈,我們稱為一天;從月圓到月缺再從月缺到月圓,我們稱之為一個月;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圈,所用的時間是365天,我們稱之為一年。所有的時間都是周期的循環,一日復一日,一夜復一夜,一年復一年。但隨著人類科學的進步,人們對時間的要求越來越精確;隨著對太空和微觀世界的探索,過去時間的精確度,已經無法滿足現在的需求。直到1967年,第十三屆國際度量衡大會對秒有了新的定義,銫13原子振蕩9192631770次為1秒鐘,為什麼?只是科學家們為了將秒劃分成更小的單位而已,而經科學家測試,銫13原子振蕩9192631770次(赫茲)的時間剛好是1秒鐘。我們來看一個例子,石英表裡面有個石英晶振,每秒震動32,768次,為什麼震動32,768次呢?因為石英表採用了16位的計數器2的15次方,剛好等於32,768;而普通機械錶每秒鐘只振動5次,這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兩者的差距了,機械錶出現時間偏差遠遠高於石英表,事實上也是這樣。不過現在帶手錶已經不是為了時間,更不在乎時間的準不準。

銫13原子振蕩的次數是石英表英晶振次數的28萬倍,想必大家知道銫13原子鐘有多精確了吧。原子鐘有很多種,不僅有銫原子,還有氫原子銣原子等,美國的星上所用的是銫原子鐘,而我國用的是自己研發的銣原子鐘,銣原子鐘相對於其他原子鐘來說,銣原子鐘的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功耗更低,壽命更長,且製造成本也更低。

我國發明銣原子鐘是一段讓人驕傲的過程

大家都知道,西方國家一直都在打壓我國的科技發展,無論是民用的(比如,華為、中興、抖音、微信等)還是軍用的。我國發展航天科技更是受到阻攔,幾乎沒有得到西方國家的技術,只能靠自己,所以我們的航天科技都是完全自主的。而這一次在北鬥衛星的建造的過程中,我們就面臨一個大問題,就是時間如何保證準確,但我國沒有相關的技術,打算向發達國家購買,可是西方國家不但不想賣給我們,還想借一個機會打壓我國的項目。根據國際電聯的規定,衛星的頻率資源是誰先申請誰先用,如果你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用,那這個頻率就將釋放給別人申請,而當年我國申請北鬥2號使用的頻率,所剩的時間不到一年,沒原子鐘我們的項目就只能延期了,所申請的頻率不得不讓給歐洲伽利略系統,因為兩者的進度非常近。好的頻段是有限的,我們不得不加抓緊時間搞出原子鐘,無論是買還是自己造。買短期是不可能的,只好自己造。經過大半年每日每夜的研發,最終2007年第1顆搭載國產北鬥導航衛星發射成功了,距離國際電聯規定的時間只差了幾個小時,可以說是驚心動魄。

為什麼西方國家就認為我國做不出來呢?

原子中的技術難點到底在哪呢?而這一切難在精度上,將1秒鐘分9192631770次振蕩,想一想都怕,要我們在1秒內數20次都變得不可能,可況9192631770次,精度越高難度就難,相應的技術難度可以說是指數級的增長。光刻機難在哪裡,也是在精度上。銣原子鐘和光刻機我國也有公司能做,但是精度根本不是一個級別,而他們所要用的也不需要如此高精密,民用與航天用的完全不是一個級別。其實通信用的信號基站也要用到銣原子鐘,有時候我們手機通話,偶而出來一個莫名其妙的外來聲音,這種電話串話的情況,實際上這很可能是原子鐘頻率漂移導致的原因。

原子鐘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我們是怎麼知道銫13原子1秒振蕩9192631770次(赫茲)的,這就不得不說共振頻率的概念了,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振蕩頻率一致時就發生了共振,共振會產生極大的能量,有極強的衝擊力。就在今年咱們有一條大橋因為海風與車流的頻率產生了共振,導致大橋出裂痕,被迫封橋檢測。其實原子鐘也是利用共振的方法,在量子世界中不同能級原子之間躍遷(小圏轉到大圈的過程)的過程中,會吸收能量和釋放能量產生電磁波。科學家們就利用這個電磁波,在銣原子鐘設備裡,加上微波發射器和微波接收器,微波發射器發射出一個頻率,就等於發出一個振蕩,當原子吸收振蕩能量時,就會從低能級躍遷到高能級,當原子繞了一圈後,就會躍遷到低能級釋放能量,如果發射器的頻率跟原子的躍遷頻率一樣,就會產生最強的信號,這個時候原子鐘微波接收器就接到振蕩頻率,我們就可以知道原子的振蕩頻率,而它振蕩了多少次就可以知道了。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很多的問題,穩定性,還有不同的環境差距題,比如測試是地球的,運作的環環境是在天上的,衛星高速飛行會不會有影響重力的變化,會不會有影響等等各種因素都可以考慮到。作為我國能擺脫西方的技術封鎖,自主研發出每300萬年只差一秒的銣原子鐘,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為科學家們點讚。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最後時刻打破西方封鎖,北鬥導航做到了每300萬年只差1秒
    如果是差了一秒鐘的話,偏差是不可想像的。為什麼會這樣呢?衛星以7.9km/s的速度,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繞地心做勻速圓周運動。真的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如果衛星定位不準確,那還要來幹嘛呢?那問題就來了,衛星是如何做到時間的絕對精確的呢?據說我國的北鬥衛星系統做到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沒有聽錯是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是不是唬我?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人類現階段是怎麼做到對這些時間做計算的呢?
  • 北鬥導航在最後時刻打破西方的封鎖,北鬥導航做到300萬年只差1秒
    如果是差了一秒鐘的話,偏差是不可想像的。為什麼會這樣呢?衛星以7.9km/s的速度,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繞地心做勻速圓周運動。真的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如果衛星定位不準確,那還要來幹嘛呢?那問題就來了,衛星是如何做到時間的絕對精確的呢?據說我國的北鬥衛星系統做到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沒有聽錯是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是不是唬我?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人類現階段是怎麼做到對這些時間做計算的呢?
  • 銣原子鐘研製團隊:讓北鬥衛星的「心臟」300萬年差一秒
    從1983年「雙星定位」理論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從單星研發到多星並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讓中國的北鬥終成世界的北鬥。 北鬥的研製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我們的節目將為您講述。 作為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它的每一次跳動都直接決定著北鬥衛星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
  • 銣原子鐘研製團隊:讓北鬥衛星的「心臟」300萬年差一秒
    央視網消息: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宣布建成開通。從1983年「雙星定位」理論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從單星研發到多星並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讓中國的北鬥終成世界的北鬥。 北鬥的研製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我們的節目將為您講述。
  • 【北鬥背後的故事】銣原子鐘研製團隊:讓北鬥衛星的「心臟」300...
    從1983年「雙星定位」理論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從單星研發到多星並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讓中國的北鬥終成世界的北鬥。 北鬥的研製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我們的節目將為您講述。  作為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它的每一次跳動都直接決定著北鬥衛星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
  • 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研發團隊沒日沒夜幹了8個月
    銣原子鐘是北鬥衛星的「心臟」,決定著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當年進口一臺銣鍾要18個月才能交付,研發團隊沒日沒夜幹了8個月,成功交付銣鍾,北鬥二號首發星得以如期升空!,精度達每三百萬年差一秒。在7月31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今天上午,中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有媒體認為這是北京增強對海外高科技影響力行動的一部分,你對此怎麼看?
  • 高精度銣原子鐘亮相北鬥三號首發雙星
    原標題:亮相北鬥三號首發雙星   據新華社西昌11月6日電(李國利 王同心)北鬥三號全球組網首發雙星5日晚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作為衛星的重要載荷之一,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承擔研製的新一代高精度銣原子鐘也精彩亮相。
  • 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作為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它的每一次跳動都直接決定著北鬥衛星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從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到不斷設計研發更高精度、更強能力的國產原子鐘,研製團隊付出了數十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自我超越的發展之路。眼前的這個看著並不起眼的金屬盒子就是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
  • 新一代高精度銣原子鐘亮相
    據新華社西昌11月6日電(李國利、王同心)北鬥三號全球組網首發雙星5日晚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作為衛星的重要載荷之一,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承擔研製的新一代高精度銣原子鐘也精彩亮相。
  • 中國原子鐘2000萬年不差1秒 成為國際基準鍾
    可對大多數人來說,往往只知道年、月、日、時、分、秒和時區,對時間究竟如何而來、1秒鐘如何產生並不清楚。日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2000萬年不差一秒,成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標準時間。為此,本臺記者專訪了計量院首席研究員、同時也是國際時間頻率諮詢委員會中國代表李天初院士,請他對銫原子鐘的工作原理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進行介紹。
  • 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作為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它的每一次跳動都直接決定著北鬥衛星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從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到不斷設計研發更高精度、更強能力的國產原子鐘,研製團隊付出了數十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自我超越的發展之路。
  • 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網友:厲害了我的國
    據央視新聞報導,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於 7 月 31 日正式開通,8月3日央視新聞也報導了北鬥系統開通背後的故事。據了解到,在北鬥衛星眾多必要的零部件中,銣原子鐘可以說是北鬥衛星的 「心臟」,其決定著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
  • 北鬥導航核心原子鐘自主化 精度秒GPS
    9月30日7點13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1顆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發射升空,而這已經是第4顆被送上天的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了。之前的資料顯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最大的特點是將國產率提高到98%,不光有國產處理器,還有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研製的星載氫原子鐘。
  • 北鬥為我們導航,誰為北鬥「導航」?丨中國科學院撐起北鬥導航系統的時空基準
    GPS系統時間是由每顆衛星上的銫原子鐘和銣原子鐘保持的,精確到世界協調時(UTC,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的幾納秒以內,UTC是由美國海軍天文臺的守時鐘組保持的,由於銣原子鐘的長期穩定性好,目前逐步改變為更多地採用銣原子鐘。
  • 我國高精度銣原子鐘在北鬥三號應用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作為衛星核心設備供應單位,此次為北鬥三號衛星提供了高精度銣鍾,定位精度將進一步提升。     圖為原子鐘測試場景。203所為北鬥衛星提供高精度的星載氫原子鐘、星載銣原子鐘,同時也為地面守時站提供藍寶石主動氫脈澤,這些產品依靠國家重大專項的支撐,目前綜合水平及關鍵指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直接有效地支撐了我國北鬥全球導航系統的建設,並在201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近日來,借著十九大的春風,國人更多的了解了我國在各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讓全體人民無比自豪。
  • 曾經卑微祈求歐盟轉讓原子鐘技術,如今北鬥核心器部件100%國產化
    ,這是一種計時裝置,精度可以達到每2000萬年才誤差1秒,它最初本是由物理學家創造出來用於探索宇宙本質的,如今被用於導航系統之上,決定著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共分為銫原子鐘、氫原子鐘、銣原子鐘。我國第一代銣鍾研製帶頭人雷文琦意識到,銣鍾這顆導航衛星的「心臟」必須由中國人獨立自主完成。而歐盟與中國申請的同一個衛星頻譜,根據國際電聯的規定,用於衛星導航的頻率資源採取先到先得的方式。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在約定時間發射衛星,申請的頻率資源就將作廢。
  • 中國成功參與國際標準時間修正 2000萬年不差1秒
    原標題:中國成功參與國際標準時間修正 2000萬年不差1秒  原標題:中國成功參與國際標準時間修正 2000萬年不差1秒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雨、朱宛玲):現代社會,時間對人類極為重要。它滲透於人類活動、科學實驗、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的各個領域。
  • 北鬥三號用上國產星載銣原子鐘:計時精度百億分之三秒 分米級定位
    據媒體報導,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梅剛華率隊歷經20餘年攻關,研製出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星載銣原子鐘,授時精度達到百億分之三秒,已經用於北鬥三號,可提供分米級定位。衛星定位系統的核心技術之一就是授時精度,目前精度最高的就是原子鐘,主要有氫原子鐘、銫原子鐘和銣原子鐘。
  • 吳小莉專訪「北鬥」衛星總師:星載原子鐘,「我不會買你的了」
    在由導航衛星搭建的星地坐標系中,每個星座都有自己的坐標信息,通過測量我們與星座間的距離,就能解算出我們在該坐標系的位置。在信號傳播速度(光速)已知的前提下,時間測量越精密,位置解算就越精確。在衛星導航系統中,1納秒(十億分之一秒)的時間誤差將導致0.3米的距離誤差。要實現如此精密的時間測量,只有原子鐘能做到。
  • 專家詳解導航衛星的「心臟」——原子鐘
    原標題:聽不到卻恆久不變的「嘀嗒」聲 專家詳解導航衛星的「心臟」——原子鐘 前不久,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傳來喜訊,該集團二院203所啟動汞離子微波鍾研製。作為新一代原子鐘,它有望應用於下一代北鬥導航衛星。 有人可能會犯迷糊:原子鐘是什麼鍾,跟導航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