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導航在最後時刻打破西方的封鎖,北鬥導航做到300萬年只差1秒

2020-12-04 勒馬嶺之林

衛星定位對時間的要求極高,即使是微秒級別的誤差,都很有可能最終導致定位誤差好幾百米。如果是差了一秒鐘的話,偏差是不可想像的。為什麼會這樣呢?衛星以7.9km/s的速度,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繞地心做勻速圓周運動。真的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如果衛星定位不準確,那還要來幹嘛呢?那問題就來了,衛星是如何做到時間的絕對精確的呢?據說我國的北鬥衛星系統做到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沒有聽錯是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是不是唬我?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人類現階段是怎麼做到對這些時間做計算的呢?或者做對比的呢?這些時間差又跟誰作為標準呢?沒有參照物又如何說有差異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北鬥衛星的銣原子300萬年只差一秒鐘,它是如何做到的?

要知道有誤差,那得先有參照物。在我小的時候,家裡有一個掛鍾;因為掛鍾經常有時間的偏差,一頭半個月就要重新調整一次。我們如何知道有偏差的呢?因為過去都看新聞聯播,每到晚上7點新聞聯播就會準時播放;這個時候就是我們調掛鍾時間的最好時段,因為電視上會有相關的時間顯示。但今天我們調整時間的參照物就簡單得多了,比如我們手機上有顯示時間,我們電腦上有顯示時間,這些時間都是跟你的運營商為準的。那問題又來了,運營商或中央電視臺的時間就一定準確嗎?網絡的時間又如何保證它是準確的呢?北鬥衛星上的銣原子鐘300萬年只差一秒,它又是用什麼來做參照物的呢?在古時候我們是依靠太陽所曬下來的陰影,來作為時間的參考;有一種工具叫做日鬼,它就是利用太陽照射的影子方向來確定當時的時間,這個工具在當時對時間要求不高,是能滿足當時社會的需求的,但到了今天這個玩意,就完全達不到咱們的要求。自從人類第1條鐵路誕生以來,人們就開始對時間有了準確的需求,是為了保證乘客能夠準時達到火車站,並乘上通往下一站的火車。而這個鐘就是我們熟知的英國大本鐘,正因為大笨鐘的出現,我們對時間有了比較準確地掌握。

時間是什麼?時間是記錄事物變化過程的單位,比如地球自轉一圈,我們稱為一天;從月圓到月缺再從月缺到月圓,我們稱之為一個月;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圈,所用的時間是365天,我們稱之為一年。所有的時間都是周期的循環,一日復一日,一夜復一夜,一年復一年。但隨著人類科學的進步,人們對時間的要求越來越精確;隨著對太空和微觀世界的探索,過去時間的精確度,已經無法滿足現在的需求。直到1967年,第十三屆國際度量衡大會對秒有了新的定義,銫13原子振蕩9192631770次為1秒鐘,為什麼?只是科學家們為了將秒劃分成更小的單位而已,而經科學家測試,銫13原子振蕩9192631770次(赫茲)的時間剛好是1秒鐘。我們來看一個例子,石英表裡面有個石英晶振,每秒震動32,768次,為什麼震動32,768次呢?因為石英表採用了16位的計數器2的15次方,剛好等於32,768;而普通機械錶每秒鐘只振動5次,這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兩者的差距了,機械錶出現時間偏差遠遠高於石英表,事實上也是這樣。不過現在帶手錶已經不是為了時間,更不在乎時間的準不準。

銫13原子振蕩的次數是石英表英晶振次數的28萬倍,想必大家知道銫13原子鐘有多精確了吧。原子鐘有很多種,不僅有銫原子,還有氫原子銣原子等,美國的星上所用的是銫原子鐘,而我國用的是自己研發的銣原子鐘,銣原子鐘相對於其他原子鐘來說,銣原子鐘的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功耗更低,壽命更長,且製造成本也更低。

我國發明銣原子鐘是一段讓人驕傲的過程的,大家都知道,西方國家一直都在打壓我國的科技發展,無論是民用的(比如,華為、中興、抖音、微信等)還是軍用的。我國發展航天科技更是受到阻攔,幾乎沒有得到西方國家的技術,只能靠自己,所以我們的航天科技都是完全自主的。而這一次在北鬥衛星的建造的過程中,我們就面臨一個大問題,就是時間如何保證準確,但我國沒有相關的技術,打算向發達國家購買,可是西方國家不但不想賣給我們,還想借一個機會打壓我國的項目。根據國際電聯的規定,衛星的頻率資源是誰先申請誰先用,如果你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用,那這個頻率就將釋放給別人申請,而當年我國申請北鬥2號使用的頻率,所剩的時間不到一年,沒原子鐘我們的項目就只能延期了,所申請的頻率不得不讓給歐洲伽利略系統,因為兩者的進度非常近。好的頻段時有限的,我們不得不加抓緊時間搞出原子鐘,無論是買還是自己造。買短期是不可能的,只好自己造。經過大半年每日每夜的研發,最終2007年第1顆搭載國產北鬥導航衛星發射成功了,距離國際電聯規定的時間只差了幾個小時,可以說是驚心動魄。

為什麼西方國家就認為我國做不出來呢?原子中的技術難點到底在哪呢?而這一切難在精度上,將1秒鐘分9192631770次振蕩,想一想都怕,要我們在1秒內數20次都變得不可能,可況9192631770次,精度越高難度就難,相應的技術難度可以說是指數級的增長。光刻機難在哪裡,也是在精度上。銣原子鐘和光刻機我國也有公司能做,但是精度根本不是一個級別,而他們所要用的也不需要如此高精密,民用與航天用的完全不是一個級別。其實通信用的信號基站也要用到銣原子鐘,有時候我們手機通話,偶而出來一個莫名其妙的外來聲音,這種電話串話的情況,實際上這很可能是原子鐘頻率漂移導致的原因。

原子鐘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我們是怎麼知道銫13原子1秒振蕩9192631770次(赫茲)的,這就不得不說共振頻率的概念了,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振蕩頻率一致時就發生了共振,共振會產生極大的能量,有極強的衝擊力。就在今年咱們有一條大橋因為海風與車流的頻率產生了共振,導致大橋出裂痕,被迫封橋檢測。其實原子鐘也是利用共振的方法,在量子世界中不同能級原子之間躍遷(小圏轉到大圈的過程)的過程中,會吸收能量和釋放能量產生電磁波。科學家們就利用這個電磁波,在銣原子鐘設備裡,加上微波發射器和微波接收器,微波發射器發射出一個頻率,就等於發出一個振蕩,當原子吸收振蕩能量時,就會從低能級躍遷到高能級,當原子繞了一圈後,就會躍遷到低能級釋放能量,如果發射器的頻率跟原子的躍遷頻率一樣,就會產生最強的信號,這個時候原子鐘微波接收器就接到振蕩頻率,我們就可以知道原子的振蕩頻率,而它振蕩了多少次就可以知道了。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很多的問題,穩定性,還有不同的環境差距題,比如測試是地球的,運作的環環境是在天上的,衛星高速飛行會不會有影響重力的變化,會不會有影響等等各種因素都可以考慮到。作為我國能擺脫西方的技術封鎖,自主研發出每300萬年只差一秒的銣原子鐘,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為科學家們點讚。

相關焦點

  • 最後時刻打破西方封鎖,北鬥導航做到了每300萬年只差1秒
    如果是差了一秒鐘的話,偏差是不可想像的。為什麼會這樣呢?衛星以7.9km/s的速度,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繞地心做勻速圓周運動。真的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如果衛星定位不準確,那還要來幹嘛呢?那問題就來了,衛星是如何做到時間的絕對精確的呢?據說我國的北鬥衛星系統做到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沒有聽錯是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是不是唬我?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人類現階段是怎麼做到對這些時間做計算的呢?
  • 北鬥導航銣原子鐘,如何做到每300萬年只差1秒?
    如果是差了一秒鐘的話,偏差是不可想像的。為什麼會這樣呢?衛星以7.9km/s的速度,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繞地心做勻速圓周運動。真的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如果衛星定位不準確,那還要來幹嘛呢?那問題就來了,衛星是如何做到時間的絕對精確的呢?據說我國的北鬥衛星系統做到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沒有聽錯是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是不是唬我?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人類現階段是怎麼做到對這些時間做計算的呢?
  • 銣原子鐘研製團隊:讓北鬥衛星的「心臟」300萬年差一秒
    從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到不斷設計研發更高精度、更強能力的國產原子鐘,研製團隊付出了數十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自我超越的發展之路。我們來看看北鬥「心臟」研製背後的故事。 眼前的這個看著並不起眼的金屬盒子就是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已經79歲的雷文琦是我國第一代銣鍾研製帶頭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開始了對銣鐘的研究,卻只停留在理論和地面研究階段。
  • 銣原子鐘研製團隊:讓北鬥衛星的「心臟」300萬年差一秒
    央視網消息: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宣布建成開通。從1983年「雙星定位」理論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從單星研發到多星並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讓中國的北鬥終成世界的北鬥。 北鬥的研製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我們的節目將為您講述。
  • 北鬥為我們導航,誰為北鬥「導航」?丨中國科學院撐起北鬥導航系統的時空基準
    北鬥坐標系定義按照IERS規範,對準於最新的國際地球參考框架,每年更新一次,中國科學院天文領域專家保持著積極的國際交流,支持北鬥建設。再說時間基準,由於所有的信號都是以光速傳播的電磁波,例如每顆衛星隨身攜帶的時鐘都異常精準,普遍要達到1000年只差一秒的水平,並由國家統一提供時間基準實現統一計時,這樣才能使得「時空統一,推算準確」。
  • 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作為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它的每一次跳動都直接決定著北鬥衛星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從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到不斷設計研發更高精度、更強能力的國產原子鐘,研製團隊付出了數十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自我超越的發展之路。眼前的這個看著並不起眼的金屬盒子就是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
  • 最後一顆北鬥導航衛星抵達西昌,徹底打破美國封鎖!
    中國最後一顆北鬥導航衛星將於今年的6月發射,這也是我國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屬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屆時北鬥系統將完成全球部署。當前這一衛星已經進入了緊張的測試、總裝階段,接下來將要完成的就是燃料的加注。標誌著北鬥全球星座組網進入最後發射前的衝刺準備。
  • 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作為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它的每一次跳動都直接決定著北鬥衛星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從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到不斷設計研發更高精度、更強能力的國產原子鐘,研製團隊付出了數十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自我超越的發展之路。
  • 300萬年誤差1秒!| 北鬥三號比得過美國GPS嗎?
    北京時間6月23日上午9點43分,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升空!這顆「最後一星」原計劃是6月16日要發射,由於產品技術問題推遲到了今天。今年4月4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就已經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航天發射場。這次發射的「最後一星」,是北鬥三號系統中最後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距離地面約36,000公裡。該軌道是北鬥系統不同於國際上已有的GPS、格洛納斯等導航系統的獨特設計。
  • 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是否會超過美國的GPS?
    GPS的前身是1964年投入使用的「子午儀衛星定位」,只由5、6顆衛星組成。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改為GPS,1988年最後改進為21顆服役星和3顆備用星,這24顆衛星分布在互為60度的6條軌道,距地高度是20200km。實用性的GPS星座在1993年底建成,並投入商用,總耗資300億美元。
  • 中國北鬥導航發展的背後故事——向科學致敬
    當時西方國家再幾乎所有高科技領域都對我們實施嚴厲地技術封鎖,瓦森納協議更是對傳感器,計算機再內地九大高新技術,全部對中國禁運,北鬥團隊初期十分艱難,幾人共用一間狹小地辦公室,招募人才時,因為無法提供房和車,博士生看不上
  • 美國GPS系統免費,為何北鬥導航卻要收費?
    隨著胖五升空,標誌著我們北鬥導航系統全面運行!1、唯一三種軌道衛星構成的導航系統:連續性,穩定性,可靠性;3顆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始終隨著地球自轉而動,時刻聚焦祖國;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原子鐘的性能對於衛星導航系統的定位精度起著決定性作用,300萬年才會差1秒;通過地面設施的配合與算法技術,系統可提供最高達毫米級的測量精度,還可提供精度為20納秒的授時。4、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高可靠性定位,導航,授時服務。5、它同時具備定位與通訊功能,不需要其他通訊系統支持,而GPS只能定位。
  • 【北鬥背後的故事】銣原子鐘研製團隊:讓北鬥衛星的「心臟」300...
    從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到不斷設計研發更高精度、更強能力的國產原子鐘,研製團隊付出了數十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自我超越的發展之路。我們來看看北鬥「心臟」研製背後的故事。  眼前的這個看著並不起眼的金屬盒子就是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已經79歲的雷文琦是我國第一代銣鍾研製帶頭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開始了對銣鐘的研究,卻只停留在理論和地面研究階段。
  • 手機怎麼使用北鬥導航
    硬體層面,就是定位晶片是否支持北鬥定位系統。由於北鬥早已覆蓋中國和亞太周邊地區,再加上官方層面的推廣,近些年生產定位晶片的廠商都會同時支持GPS和北鬥,甚至還有GLONASS,做到了硬體端的全兼容。   軟體層面,國內的地圖、導航、公共運輸等APP,它們在申請定位權限時,也是需要手機定位晶片獲取位置,再經由APP的算法實現定位、路徑規劃和導航等一系列操作。
  • 為全球導航,中國如何做到的?
    國際上通用的星載原子鐘精度需要達到10-13相當於每過10萬年才會產生1秒的誤差而當時擁有此項技術的國家僅有美國、俄羅斯和瑞士(下圖為美國GPS衛星的藝術想像圖,圖片來源@NASA)▼2007年4月17日晚八點當人們成功接收到信號時距離軌道失效的截止時間僅僅只剩下4個小時至此歷盡磨練、突破技術封鎖一個覆蓋亞太地區的衛星導航系統就此建成而距離實現全球導航
  • 從北鬥到「北鬥」——人類導航定位簡史
    北鬥七星本身沒有導航價值,但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勢:靠近北天極。雖然由於歲差的緣故,不同的時代利用北鬥七星尋找北天極的方法有差別,然而你總是可以找得到。在夜空中找到了北,你只需要面朝北方,伸開雙臂,南、東、西也就出來了。有了四個平面方位,最基本的方向感也就能建立起來了,最起碼你就不會需要往南走的時候卻轉向北方,那就真成了南轅北轍。
  • 除了定位導航,北鬥還能授時?
    大家都知道北鬥其實就是導航衛星,用於定位導航。那北鬥是怎麼進行定位導航的呢?它是利用碼頭、港口等地的高竿並掛上圓球,根據規定時刻升降圓球,人們就可根據圓球的高度和降落瞬間來調節船上鐘錶。長波授時:長波是頻率在30千赫茲-300千赫茲、波長在1千米~10千米的無線電波,其可通過地波(大地傳導)和天波(電離層反射)傳播。1910年,法國人首次在舉世聞名的艾菲爾鐵塔頂端選用長波無線電信號發射器實現報時。
  • 北鬥三號正式開通,導航指路只是初級玩法
    最新的管理水準已經可以做到對每輛單車進行釐米級定位,由此,讓它們停泊在無形的電子圍欄成為可能。天上的北鬥衛星和車裡的北鬥晶片,讓這一切得以實現。今年6月23日發射升空的北鬥三號全球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2天前正式入網工作。
  • 點亮北鬥 導航世界
    來源:海外網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另一話題「北鬥衛星是個什麼星」,閱讀量也高達8993.2萬次,討論量1.2萬次。網友點讚「北鬥三號」開通,致敬科技工作者,表示將弘揚「新時代北鬥精神」。「北鬥,成了」「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7月31日,隨著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布,中國北鬥開啟了服務世界、造福人類的新徵程。「北鬥,成了!」
  • 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研發團隊沒日沒夜幹了8個月
    銣原子鐘是北鬥衛星的「心臟」,決定著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當年進口一臺銣鍾要18個月才能交付,研發團隊沒日沒夜幹了8個月,成功交付銣鍾,北鬥二號首發星得以如期升空!此後,國產化銣鍾逐漸全面取代進口銣鍾,精度達每三百萬年差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