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2020-08-03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央視網

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宣布建成開通。從1983年「雙星定位」理論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從單星研發到多星並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讓中國的北鬥終成世界的北鬥。 北鬥的研製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作為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它的每一次跳動都直接決定著北鬥衛星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從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到不斷設計研發更高精度、更強能力的國產原子鐘,研製團隊付出了數十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自我超越的發展之路。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眼前的這個看著並不起眼的金屬盒子就是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已經79歲的雷文琦是我國第一代銣鍾研製帶頭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開始了對銣鐘的研究,卻只停留在理論和地面研究階段。直到「要建設中國人自己的導航系統」這個目標出現,研製團隊意識到銣鍾這顆導航衛星的「心臟」必須由中國人獨立自主完成。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擺在雷文琦和團隊面前的是從無到有,從紙上的理論到可以上天的產品之間巨大的跨越。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 星載銣鍾產品專家 雷文琦: 我們不想受制於人,我們這一代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已經受到西方對中國實行高技術禁運,已經遭遇過這種情況。所以我們必須要儘量做到自力更生,研發自己的國產銣鍾。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不想受制於人」,這是整個北鬥工程最核心的精神。即便要面對簡陋的條件,技術的封鎖,甚至科研設備也少之又少。但是他們知道,中國的北鬥只有自主創新一條路。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2006年,我國第一臺星載銣鍾產品一飛沖天,搭載驗證取得成功。團隊來不及慶祝,就投入到了北鬥二號首發星的研製任務中,而那時,屬於他們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由於我國的北鬥和歐洲的伽利略系統屬於同步開展建設,依據國際電聯的規定,用於衛星導航的頻率資源採取先到先得的方式。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在約定時間發射衛星,申請的頻率資源就將作廢。而此時,留給北鬥二號首發星的時間只有不到一年。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 星載銣鍾產品首席專家 賀玉玲: 當時任務非常艱巨,我們進口一臺銣鍾是要18個月才能交付,我們只有8個月的時間完成我們星載銣鐘的研製,密密麻麻的任務節點就貼在牆上。大家都是吃住在實驗室,哪怕是凌晨兩三點鐘,我們要爬起來去測試,去試驗。沒有白天黑夜一直在幹。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經歷了沒白天沒黑夜的8個月,2007年4月14日,首顆北鬥導航衛星終於豎立在了發射塔架上,此時距離我國申請的頻率有效期只有三天的時間。而對於銣鍾研製團隊來說,只有衛星順利升空並且傳回了導航信號,才算真正成功。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 星載銣鍾產品首席專家 賀玉玲: 真的是驚心動魄,(信號傳回的時間)僅僅比國際電聯規定的時間提前了4個小時。在導航信號播發的那一瞬間,我真的是感慨萬千,忽然覺得自己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北鬥二號首發星的成功,拉開了銣鍾國產化的序幕。2012年,在北鬥二號後期發射的衛星中,改變了以往的國產化銣鍾為主鍾、進口銣鍾為備份的模式,國產化銣鍾正式全面取代進口銣鍾,精度提高到了每三百萬年才會差一秒。

同時,為了追上北鬥衛星的高密度發射,團隊不斷優化研製流程。如今的星載銣鐘的批產能力已經達到了每年50臺左右。為北鬥導航工程鑄造了一顆最強中國「心」。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 星載銣鍾產品專家 雷文琦: 當初開始研究這個東西,我都不敢想像,也是原來我們這一代人的夢。我們實際上是老中青三代,他們做了很大的貢獻,才把指標提升到這麼高。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 星載銣鍾產品首席專家 賀玉玲: 家人和小孩經常會抱怨我們,說你們是做「鍾」的怎麼是最不守時的?有時候為了獲得一個更穩定的數據,可能需要反覆測試,所以經常是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想想自己的產品就在太空中遨遊著,在那維繫著我們國家的導航衛星系統,自己覺得還是很驕傲。

衛星推進劑加注團隊:篤定堅守26載 我的崗位請放心

火箭升空時會加注燃料,獲取動力,事實上,衛星自己也需要動力來源,也需要燃料。

白師傅原本是北鬥衛星推進劑加注團隊的一員,今年剛剛退休。但是,他們的團隊了不起,多年來,冒著劇毒、易燃易爆等危險,為數十顆北鬥衛星注入動力;他們常年駐紮在大涼山,遠離家人朋友;他們見證了中國的北鬥到世界的北鬥,自己也從青年骨幹變成了「老師傅」。

今年已經退休的白崑順師傅還是會經常到衛星加注的試驗現場,來看看徒弟們的工作。從1994年加注東方紅三號衛星算起,白師傅是我國加注衛星數量最多的人。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 北鬥三號控制和推進系統指揮 劉振新: 就是白師傅在,我們加注是他操作的,這些總師們就放心。因為確實是這個工作需要細心,又膽大心細,還得完全按照嚴操作規程走。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衛星加注就是將為衛星提供動力的推進劑注入到衛星中,也是衛星安裝到火箭前的最後一項工作,因此只能在發射場完成。加上前期的準備時間,每一顆衛星的加注,團隊都需要在發射場呆上三個月左右。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 原雙組元推進系統加注高級技師 白崑順: 這顆星還沒加注完,那顆星又來了,擱在那等著你呢。待最長的一次待了10個月,平常也得半年以上。

不僅要常年遠離家人朋友,他們還要面對著不可預知的風險。北鬥衛星雙組元推進系統採用的是甲基肼和四氧化二氮作為推進劑。兩者都是強腐蝕的化學品,並且只要相遇,無需點火就會引發爆燃。也就是說,加注過程稍有差池都可能「星毀人亡」。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 原雙組元推進系統加注高級技師 白崑順: 也挺危險的。剛開始幹的時候也挺害怕的,因為沒接觸過這東西。就怕洩漏 。「滴肼不漏」,一滴都不能漏。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滴肼不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每一次加注都要連續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涉及五六百條口令,三百多個管路接點,數百次閥門操作。只有每一步都準確無誤,才能確保安全。

為了能夠不斷汲取經驗,二十多年來,白崑順每天工作結束後,都會寫工作日誌,厚厚的本子上整齊地記錄著關於工作的點點滴滴。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 原雙組元推進系統加注高級技師 白崑順:每顆星的數據都加多少料,加多少氣,都有一個原始的記錄,大概有20多本。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在白師傅一行一行念著自己二十多年來的工作時,我們看到了他的一雙飽經滄桑的手。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 原雙組元推進系統加注高級技師 白崑順:比如我左手,我們家那個門也是密碼鎖的,我的左手根本就沒用,就沒有指紋。

這雙甚至連指紋都沒有了的手,和整整齊齊的工作筆記一起,組成了白崑順26年的衛星加注生涯。26年的時間,他一共加注了97顆衛星,其中包括40餘顆北鬥衛星,遺憾的是,在今年初正式退休的他沒能去參加最後這顆收官之戰。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 原雙組元推進系統加注高級技師 白崑順:都說老白說等到100顆的時候咱們得好好慶祝,可是我特別有點失望,我就差三顆就100顆了。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儘管白師傅沒能親自去到西昌見證北鬥三號收官衛星的發射,但是他的徒弟接下了他手中的接力棒,成功護送最後一顆北鬥三號組網衛星進入太空。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 雙組元推進系統加注技師 郭欣羽: 他的那些筆記我現在也是在寫,我現在可能也寫完兩三本了。我既然選擇了這個工作,那麼我會一直堅持到底。

衛星生產團隊:從第一縷「光亮」到「滿天星辰」

代號為「529」的北京衛星製造廠有限公司。它不但是北鬥衛星的主要生產基地,更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誕生地,見證了我國的航天事業從50年前的第一縷「光亮」發展成為今天的「滿天星辰」。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的消息一經發布,便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而位於中關村的北鬥衛星生產基地——北京衛星製造廠裡依舊和往日一樣進行著生產工作。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黎昱,是廠裡通信導航領域的總師,不久前,他送走了親手研製的最後一顆「北鬥衛星」。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29廠通信與導航領域總師 黎昱:北鬥在天上有55顆衛星運行,為全球提供了導航服務。我和我們的團隊全程參與了這55顆衛星的研製,經歷了20多年。每一顆(產品)的出場都像親手送自己的孩子出門一樣,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有所成就、有所成績一樣。

今天,北鬥從這裡生產,閃耀了世界,而50年前也是在這裡,東方紅一號誕生,開起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

在2號廠房的恆溫間,東方一號的功勳設備——坐標鏜銑床依舊安靜佇立。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人員 湯士良(83歲):這臺機器是1958年從瑞士進口的,是用一火車皮雞蛋換回來的,所以這臺設備對我們國家是寶,為東方紅一號生產(零件)。

當時,這種機器整個北京就只有一臺,是廠裡精度最高的設備。決定東方紅一號衛星與火箭能否成功脫離的關鍵零件——爆炸螺栓就是用它生產的。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人員 湯士良(83歲):(衛星上)4個螺栓同時爆炸,有一個不爆炸,衛星就是完不成任務。99%不行,必須達到100%,做了十幾批(爆炸螺栓實驗)。

正是老一輩航天人的無私無畏、久久為功,讓「東方紅一號」在1970年4月24日點亮了中國人徵戰太空的第一縷「光亮」,50年來,這縷光亮一直照耀著航天人前行。

從1994年北鬥一號立項,黎昱就參與其中,他和團隊陪伴北鬥走過20多年,也共同奮鬥了20多年,印象最深的就是生產北鬥二號第三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時,因為工期壓縮,他們要在2個月裡完成超高精度要求的星箭接口任務。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29廠通信與導航領域總師 黎昱:當時我心裡非常著急的,這個時候整個的研製團隊積極站出來申請加班加點,而且想了很多高效的方式、並行的方法,很多同志是看著朝陽來看著朝陽走,把預想的兩個月壓縮到了一個月以內,使得整個項目不受影響。

緊接著,2009年北鬥三號立項,黎昱和團隊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任務。北鬥三號應用大量的國產創新材料,其中,在太陽翼生產中加入了國產高模高強纖維,不但可以提高性能,還可以節約成本。

然而,新材料在匹配性和工藝性上給了黎昱和團隊又一次重大考驗。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29廠通信與導航領域總師 黎昱:做了很多的實驗工作,一開始是做的纖維和我們宇航用的樹脂的匹配性,光力學實驗中實驗件就做了好幾千件。工藝實驗大概做了將近半年的時間,調整優化工藝參數、改造設備、整個測試試卷也達到了上千件的量級,最後穩定住了。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故事?

黎昱告訴我們,20年間,他們就是這樣一次次地迎來困難,又一次次地努力克服,最後迎來成功。

如今,55顆北鬥衛星產品,全部安全生產,高質量出廠是他們最驕傲的事,未來,他們還將繼續奮鬥,讓中國航天的「滿天星辰」閃亮宇宙。

相關焦點

  • 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 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宣布建成開通。從1983年「雙星定位」理論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從單星研發到多星並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讓中國的北鬥終成世界的北鬥。 北鬥的研製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最強中國「心」!
  • 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研發團隊沒日沒夜幹了8個月
    銣原子鐘是北鬥衛星的「心臟」,決定著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當年進口一臺銣鍾要18個月才能交付,研發團隊沒日沒夜幹了8個月,成功交付銣鍾,北鬥二號首發星得以如期升空!此後,國產化銣鍾逐漸全面取代進口銣鍾,精度達每三百萬年差一秒
  • 最強中國心!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網友:厲害了我的國
    據央視新聞報導,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於 7 月 31 日正式開通,8月3日央視新聞也報導了北鬥系統開通背後的故事。據了解到,在北鬥衛星眾多必要的零部件中,銣原子鐘可以說是北鬥衛星的 「心臟」,其決定著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
  • 銣原子鐘研製團隊:讓北鬥衛星的「心臟」300萬年差一秒
    從1983年「雙星定位」理論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從單星研發到多星並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讓中國的北鬥終成世界的北鬥。 北鬥的研製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我們的節目將為您講述。 作為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它的每一次跳動都直接決定著北鬥衛星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
  • 【北鬥背後的故事】銣原子鐘研製團隊:讓北鬥衛星的「心臟」300...
    從1983年「雙星定位」理論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從單星研發到多星並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讓中國的北鬥終成世界的北鬥。 北鬥的研製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我們的節目將為您講述。  作為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它的每一次跳動都直接決定著北鬥衛星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
  • 銣原子鐘研製團隊:讓北鬥衛星的「心臟」300萬年差一秒
    央視網消息: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宣布建成開通。從1983年「雙星定位」理論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從單星研發到多星並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讓中國的北鬥終成世界的北鬥。 北鬥的研製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我們的節目將為您講述。
  • 北鬥導航銣原子鐘,如何做到每300萬年只差1秒?
    據說我國的北鬥衛星系統做到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沒有聽錯是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是不是唬我?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人類現階段是怎麼做到對這些時間做計算的呢?或者做對比的呢?這些時間差又跟誰作為標準呢?沒有參照物又如何說有差異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北鬥衛星的銣原子300萬年只差一秒鐘,它是如何做到的?要知道有誤差,那得先有參照物。
  • 最後時刻打破西方封鎖,北鬥導航做到了每300萬年只差1秒
    據說我國的北鬥衛星系統做到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沒有聽錯是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是不是唬我?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人類現階段是怎麼做到對這些時間做計算的呢?或者做對比的呢?這些時間差又跟誰作為標準呢?沒有參照物又如何說有差異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北鬥衛星的銣原子300萬年只差一秒鐘,它是如何做到的?
  • 中國原子鐘2000萬年不差1秒 成為國際基準鍾
    可對大多數人來說,往往只知道年、月、日、時、分、秒和時區,對時間究竟如何而來、1秒鐘如何產生並不清楚。日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2000萬年不差一秒,成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標準時間。為此,本臺記者專訪了計量院首席研究員、同時也是國際時間頻率諮詢委員會中國代表李天初院士,請他對銫原子鐘的工作原理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進行介紹。
  • 中國成功參與國際標準時間修正 2000萬年不差1秒
    原標題:中國成功參與國際標準時間修正 2000萬年不差1秒  原標題:中國成功參與國際標準時間修正 2000萬年不差1秒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雨、朱宛玲):現代社會,時間對人類極為重要。它滲透於人類活動、科學實驗、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的各個領域。
  • 北鬥導航在最後時刻打破西方的封鎖,北鬥導航做到300萬年只差1秒
    據說我國的北鬥衛星系統做到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沒有聽錯是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你是不是唬我?300萬年只差一秒鐘,人類現階段是怎麼做到對這些時間做計算的呢?或者做對比的呢?這些時間差又跟誰作為標準呢?沒有參照物又如何說有差異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北鬥衛星的銣原子300萬年只差一秒鐘,它是如何做到的?要知道有誤差,那得先有參照物。
  • 最強中國北鬥芯每三百萬年差一秒 銣鍾授時應用在哪?
    單站法授時簡單,設備需求量少,授時精度為50納秒,多用於對精度要求不高的場景。單星共視法和差分信號差不多,能夠抵消多項共模傳輸誤差,可以達到20納秒的精度。多星共視法類似於單星共視法,也可以抵消多項共模誤差,定時精度為5納秒。目前,應用於通信、電力、金融行業的高精度授時主要採用第三種方式,實現區域、鐵道站點高精度的時間同步。
  • 【中國科學報】追求30億年不差1秒的精度
    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當時間精確到秒時,已經讓人感覺很短暫,然而在很多領域,可能還需要使用更精確的時間,比如百分之一秒的差別將決定田徑運動員勝負、炮彈的發射精度需要達到千分之一秒、雷達甚至需要百萬分之一秒的時間精度,這就要不斷地提高計量時間頻率的精度。  中國科學院時間頻率基準重點實驗室正在為更高精度的時間而努力,同時他們還需要傳遞和保持產生的時間。
  • 把「中國精度」刻在每一個戰位
    來源:八一評論微信公眾號 作者:朱文標、劉金河「北鬥第三步,當驚世界殊。」日前,我國成功發射兩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全球組網,意味著北鬥導航實現「國內、區域、全世界」的「三級跳」,有能力在更大範圍提供更高精度的服務。
  • 作為北鬥導航衛星「心臟」,這台鐘數百萬年甚至1千萬年才有1秒誤差
    原子鐘是北鬥導航衛星的「心臟」,直接決定了導航定位精度。導航系統的本質是一個時間測量系統,若衛星存在十億分之一秒(1納秒)的時間誤差,則會產生0.3米的測距誤差。只有通過在衛星上配置高精度原子鐘,才能實現衛星直接播發出高精度導航定位信號。
  • 中國北鬥的「獨門秘籍」
    可是,北鬥真的是「不明覺厲」嗎?跟我們普通人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它遠在天邊,卻近在眼前。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在中國市場申請入網的智慧型手機裡,有四分之三以上都支持北鬥定位的。這一太空高科技,普遍關照著普羅大眾。今天,我們先來揭秘一下北鬥到底有哪些獨門秘籍。
  • 中國北鬥精度這麼高,關鍵是因為一塊100%自研的表?
    眾所周知,前天中國北鬥第55號衛星正式升空,這也是北鬥最後一顆衛星,這預示著歷時26年的中國北鬥正式完美收官了,從此進入真正的「全球時代」,與美國的GPS正式PK了。與美國的GPS相比,北鬥建設的更晚,衛星數更多,精度也更高,所以對於中國市場,甚至全球市場而言,都影響巨大。
  • 北鬥三號成功組網背後的智慧財產權故事
    北鬥導航系統全球範圍定位精度優於10米、測速精度優於0.2米/秒、授時精度優於20納秒、服務可用性優於99%,功能性能指標達到世界一流。  這群年輕的星星背後,有一群年輕的「鑄星者」。30顆北鬥三號衛星中,有10顆來自衛星創新院的北鬥導航衛星研究團隊。而這個團隊的平均年齡只有31歲。
  • 300萬年誤差1秒!| 北鬥三號比得過美國GPS嗎?
    小範圍技術驗證:16顆衛星,精度10米級,覆蓋中國周邊地區。即使GPS沒了,國內各行業也能有衛星定位可以用。一句話:解決從民用問題,防止打貿易戰時被人卡脖子。這次發射的是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也是第35顆北鬥三號衛星。全球鋪設:35顆衛星,精度1米級,覆蓋全球。一句話:北鬥三號可以與美國GPS開始PK了。
  • 中國空間冷原子鐘定時世界:精度3000萬年誤差1秒
    這臺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製的「定時神針」會實現約3000萬年誤差1秒的超高精度,是國際首臺在軌運行並開展科學實驗的空間冷原子鐘,也是目前在空間運行的最高精度原子鐘。那麼,它是怎樣達到這樣的超高精度的呢?它又是用來幹什麼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