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前天中國北鬥第55號衛星正式升空,這也是北鬥最後一顆衛星,這預示著歷時26年的中國北鬥正式完美收官了,從此進入真正的「全球時代」,與美國的GPS正式PK了。
與美國的GPS相比,北鬥建設的更晚,衛星數更多,精度也更高,所以對於中國市場,甚至全球市場而言,都影響巨大。
我們知道在衛星導航中,最重要的是精度,精度越高,那麼價值越大,目前美國GPS民用提供的精度是1-10米,而北鬥提供的精度在1-3米左右,那麼為何北鬥能夠有這麼高的精度?
其實關鍵在於一塊100%自研的表,那就是銣原子表,為何北鬥導航與銣原子表有關?我們知道衛星導航的原理,其實是衛星對、目標物體傳輸信號。
而衛星的頻率固定,速度也就是固定的,那麼速度X時間,就是傳輸的距離,而這個時間越準確,那麼距離也就算得越準確,導航的精度也就越高了。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如果原子表有1秒誤差,就意味著衛星定位會偏離30萬公裡!而在衛星上,只能使用的是原子鐘,並且精度差了不行!
所以原子表是衛星導航的關鍵技術之一,北鬥一號時,中國從歐洲進口,後來中國2005年啟動北鬥2號建設時,美國幹涉,歐洲也不願意賣原子表了,這就遇到難題了。
於是中國決定自研,並且一定要在技術上超過當時的歐洲,然後讓衛星導航的精度提升上來。當時年僅20多歲的李春景,成為原子鐘研發團隊的骨幹。
說起來不得不讓人佩服,才兩年時間,原子鐘研發成功,於2007年與北鬥2號第一顆衛星上天,打破了國外的壟斷。
當然,後來技術越來越強,目前應用到北鬥3號上的銣原子表,精度是皮秒級的,即3000萬的的誤差控制在1秒之內,這個技術全球最強,並且這是100%中國自研。
可見,只要中國人肯幹,什麼技術都難不倒中國,衛星導航難不住,原子表也難不住,以後晶片、作業系統也難不住,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