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與網絡
微信號:satnetdy(←長按複製) 關注我們近日,首個國產星基增強服務系統「中國精度」正式提供服務,並面向全球同步發布,藉助「中國精度」。這意味著,中國北鬥用戶在無需架設基站的情況下,可以在全球任一地點享受釐米級的高精度增強服務。
「中國精度」是中國首家覆蓋全球運營的星基增強服務系統,該系統於2013年底提出建設,具有全部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全部控制權,不僅打破國際企業的技術壟斷和封鎖,保障國家地理空間信息的安全性和自主權,還彌補了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的技術空白。
和之前北鬥高精度手機面世的消息時所引發的大量關注一樣,「中國精度」也背負著滿滿的驕傲、自豪和強國夢,然而,釐米級的定位是如何實現的?它的現實意義又有哪些呢?
為什麼我們興奮於「釐米定位」?
想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對「中國精度」所基於的北鬥導航系統的定位原理做個簡單介紹,而提到北鬥,自然也就少不了拿導航和定位技術的先驅GPS做比照。
值得一提的是,GPS誕生之初即被設計成單向傳輸的定位系統,即終端只接受而不對外發送信號,而這就牽扯到了一個問題,因為衛星只會播報自己的位置,而GPS又只能接收衛星數據,那麼用戶位置是如何在過程中被確定的?這時候就需要利用終端設備從從GPS衛星收到信號並利用傳來的信息,去計算出用戶的三維位置及時間。而計算工作的主要仰仗,就是GPS晶片與原子鐘。
GPS晶片的核心作用是讀懂衛星發來的信息並進行相關運算,而原子鐘則是為了保證時間的精度。
因為衛星播報自己位置時,會附上信息發出的時間,終端設備在接收到信息後,再用當前時間減去發送時間後再乘以光速,最終得出終端與衛星的距離。而即便是再微小的誤差,因為需要乘以光速,最終的結果亦都會差之千裡,因此,原子鐘在定位系統就顯得極其重要。
而北鬥導航系統和GPS大致上相似,其是由分別對應GPS三大組成部分的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其中,北鬥導航系統的空間段(計劃)由35 顆衛星組成,其中包括 5 顆靜止軌道衛星、27 顆中地球軌道衛星和3 顆傾斜同步軌道衛星,而之所以北鬥比GPS多出了11顆衛星,則是出於衛星分布方式不同、工程周期以及滿足其「有源接收」功能等因素所致。
小提示:長按指紋-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