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當地時間11月25日,根據日本當地媒體《日經亞洲》援引美國衛星接收器公司Trimble的數據,目前在世界上主要的195個國家中,有165個國家被北鬥衛星觀測的頻率要高於GPS」。這也是目前少有的,關於中國「北鬥」全球定位系統與GPS正面競爭的報導。

和在1978年就發射了自己第一顆導航衛星的GPS系統相比,中國的「北鬥」全球定位導航系統起步較晚,在1994年才開始起步。雖然中國「北鬥」全球定位導航系統起步較晚,但是組建速度較快,到今年6月份已經正式建成全球組網,擁有46顆導航定位衛星。

目前中國「北鬥」全球導航定位系統的「完全體」包括46顆導航定位衛星和2700多個地面基準站,是真正意義上的「天羅地網」。其中北鬥二號衛星有16顆,北鬥三號衛星有30顆。正是依靠這46顆北鬥衛星,中國才得以在這165個國家中擁有比美國GPS更高的定位精度。

中國「北鬥」系統發展初期還比較弱,因為技術封鎖等相關原因,中國只好從零開始摸索屬於自己的衛星定位技術體系。從1994年開始到2000年,中國運用「雙星定位」的原理,發射了兩枚「北鬥一號」衛星,實現了對中國全境的衛星定位。

但早期的「北鬥」系統定位精度較差,只有20米-100米左右的定位精度。同時其時間精度也比較低,為20-100納秒,在實用性方面還存在較大的不足。於是,中國開始了「北鬥二號」的組網工作,並在2012年正式完成了「北鬥二號」的組網工作。

和「北鬥一號」相比,「北鬥二號」首先提升了探測範圍,將探測範圍提升至整個亞太地區。同時,其探測精度也提升到10米左右的水平,時間精度則縮短到了10納秒左右。此時的「北鬥」系統不僅具備了實用性,還在軍事領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在2016年中美南海對峙期間,中國海空軍之所以敢於在南海地區與美國海軍的兩個航母戰鬥群對峙,並亮出自己的反艦彈道飛彈,底氣就是此時的「北鬥二號」完全能夠滿足中國海空軍在亞太地區的定位和導航需求。

在完成了亞太地區的全面覆蓋後,中國「北鬥」系統開始朝著全球定位的「北鬥三號」發展。從2017年到2020年短短的三年時間內,中國就發射了全部30枚「北鬥三號」導航衛星,完成「北鬥三號」的全球組網。

和美國的GPS系統相比,目前中國的「北鬥」系統可以保證用戶在地球的任意區域,都有4-5顆「北鬥」導航衛星提供服務,這也是目前「北鬥」系統在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定位精度比美制GPS系統更高的原因。

目前在民用經濟領域,中國的「北鬥」系統無論是性能上還是性價比方面,都已經具備了完全替代美制GPS系統的能力。而實際上這幾年中國新生產的許多電子產品,比如手機等已經自帶「北鬥」系統,這也進一步降低了GPS系統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其次,在最要命的軍事領域,中國所有的制導武器都可以完全擺脫對美國GPS系統的依賴。假如南海、臺海發生戰事,中國完全可以對所有的GPS頻段進行幹擾,自己則使用「北鬥」系統進行正常作戰。

而在武器外貿方面,因為中國制導武器可以做到完全不依賴美國GPS系統,對於那些對美制武器抱有懷疑態度的國家來說,自帶「北鬥」系統的中國制導武器,將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