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

2021-01-09 新華網上海頻道

    原子鐘是北鬥導航衛星的「心臟」,直接決定了導航定位的精度。若衛星存在十億分之一秒(1納秒)的時間誤差,則會產生0.3米的測距誤差。作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的三項關鍵技術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的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1000萬年才誤差1秒。這一技術日前獲評201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已經研製多臺組網衛星氫鍾

    根據量子力學原理,原子具有不連續的能量數值,當原子從一個能級躍遷至另一個能級時,其吸收或釋放的電磁波頻率是固定的,原子鐘就是利用原子躍遷產生固定頻率的電磁波進行計時的工具。GPS、格洛納斯、北鬥和伽利略四大全球導航系統的衛星均配置了高性能原子鐘,包括銣鍾、銫鐘和氫鍾。其中,氫鍾同時具備頻率穩定性好和漂移率小的特點,對導航信號精度的提升非常有益。

    氫鐘的精度到底有多高?「機械錶一天差不多有1秒誤差,石英表一天大概有0.1秒誤差,而氫鍾數百萬年甚至1000萬年才有1秒誤差。」北鬥三號衛星星載氫鍾項目負責人、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帥濤告訴記者。目前,國外僅歐洲伽利略衛星配置了星載氫鍾,與我國星載氫鐘相比,兩者地面測試性能相當,但從在軌綜合表現來看,我國星載氫鍾實現的用戶測距誤差更小。

    上海天文臺在時間頻率學科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礎,自上世紀60年代起承擔我國世界時的授時工作,70年代研製出我國首臺地面主動型氫原子鐘。針對北鬥導航衛星星上應用,上海天文臺於2002年啟動我國首臺星載氫鍾研製。2010年,星載氫鍾項目組在中國科學院和北鬥重大專項的支持下,聯合上海航天電子技術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開展了星載氫鐘的工程化研製。2015年9月,由上海天文臺研製的我國首臺星載氫鍾隨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上天應用。在北鬥三號全球系統建設中,上海天文臺已研製完成多臺組網衛星氫鍾,長期預報精度高出星載銣鍾一個量級以上。

    核心元器件全部國產化

    我國首臺星載氫鍾首創和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核心元器件全部國產化,實現導航衛星「心臟」完全自主可控。

    氫鍾在太空工作環境存在一定的溫度波動,電路參數對溫度較為敏感。為實現氫鐘的長期穩定性,上海天文臺研究人員首創了氫鍾時分雙頻調製技術,有效降低氫鍾輸出頻率對糾偏信號幅相變化的敏感性,使得溫度係數指標達國際先進水平。研製團隊首次在氫鐘上應用了原創的電極式微波腔,比國外的磁控管微波腔重量輕10%,物理系統信號增益更高,為氫鍾高穩定度指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氫鍾在空中突發故障怎麼辦?「不用擔心,衛星配置了時頻生成與保持系統,可實現主用原子鐘和備用原子鐘之間無縫切換,切換前後衛星時間變化小於20皮秒(1皮秒等於一萬億分之一秒),對應的用戶測距誤差小於0.01米。」帥濤說,這意味著,如果開車時衛星切換了星上原子鐘,用戶完全察覺不到導航定位信號發生改變。為適應下一代高集成度導航衛星發展需要,研究團隊在保證性能指標的同時,把氫鍾重量減輕了約一半。第一代星載氫鍾24公斤,今年剛研製出的只有13公斤,功耗也降低10%左右。

    從2002年啟動星載氫鍾研製,到2015年首臺星載氫鐘上天應用,上海天文臺研製團隊走過了一段不短卻不尋常的路。 (記者 黃海華)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導航衛星「心臟」一千萬年誤差僅一秒

 

相關焦點

  • 上海天文臺目前已具備每年4臺氫原子鐘研製能力
    我國自主研製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將於2018年形成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服務能力,2020年形成全球服務能力。由上海天文臺自主研發的星載氫原子鐘,首次搭載北鬥實驗衛星,自去年11月9日開機穩定運行至今。  作為一種精密的計時器具,氫原子鐘的精度到底有多高?
  • 我國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首次搭載氫原子鐘
    星載氫原子鐘示意圖   9月30日7點13分,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研製的星載氫原子鐘跟隨第四顆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203所研製的多個批次星載銣原子鐘已多次跟隨北鬥導航衛星成功發射並穩定可靠運行,此次星載氫原子鐘跟隨新一代導航衛星成功首發,標誌著203所原子鐘研究領域技術水平和研製能力跨上一個新的臺階,真正實現了技術自主化,破除了國外在該領域的關鍵技術封鎖和高端產品及元器件禁運的藩籬。這將直接助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總體性能的飛躍,是中國北鬥導航衛星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 精勤司天、誠信修文——上海天文臺請遵循「守法誠信」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簡稱上海天文臺)成立於1962年,其前身是1872年建立的徐家匯天文臺和1900年建立的佘山天文臺。上海天文臺以天文地球動力學、天體物理以及行星科學為主要學科方向,同時積極發展現代天文觀測技術和時頻技術,努力為天文觀測研究和國家戰略需求提供科學和技術支持。天文臺精神「精勤司天、誠信修文」。
  • 中科院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時空基準相關技術提供基礎性支撐
    此外,上海天文臺在國內首先開展雷射時間比對技術研究,實現了單光子探測器航天工程化應用,研製出星載雷射時間比對測量儀,並成功應用到北鬥系統;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導航衛星高精度星地雷射時間比對測量,在國外同領域中引起積極反響。
  • 北鬥衛星組網的核心部件,中國選擇了氫原子鐘,他到底強在哪?
    於是才有了後面自主研發的氫原子鐘取代了原來進口的銣原子鐘。那麼到底這個原子鐘為什麼會在整個北鬥計劃中佔到這麼重要的一個地位,小編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神秘的原子鐘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以及為什麼我們的科研人員會選擇走氫原子鐘這條路線。
  • 北鬥「心臟」之星載銣原子鐘研製:從空白到領跑
    (新中國70年)北鬥「心臟」之星載銣原子鐘研製:從空白到領跑 中新社武漢8月18日電 題:北鬥「心臟」之星載銣原子鐘研製:從空白到領跑作者 馬芙蓉 楊婷婷星載原子鐘是衛星導航系統「心臟」,對系統定位和授時精度具有決定性作用。
  • 北鬥衛星組網核心部件,中國自製氫原子鐘,幾代人心血終成偉業
    於是才有了後面自主研發的氫原子鐘取代了原來進口的銣原子鐘。那麼到底這個原子鐘為什麼會在整個北鬥計劃中佔到這麼重要的一個地位,小編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神秘的原子鐘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以及為什麼我們的科研人員會選擇走氫原子鐘這條路線。首先我們來看下世界上第一款商業用晶片級的原子鐘 Symmetricon的CSAC。
  • 揭秘「北鬥心」:新一代星載原子鐘究竟是啥?
    IT之家2月14日消息 2月12日,我國採取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了北鬥三號第五、六顆組網衛星,而在北鬥三號上安裝的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研製的高精度銣原子鐘,其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那麼全新一代的星載原子鐘究竟是什麼?
  • 我國新一代氫原子鐘、銣原子鐘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兩顆衛星上均裝載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研製的一臺高精度銣鍾和一臺星載氫鍾,技術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2018年1月12日7時1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徵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二十六、二十七顆北鬥導航衛星。圖為搭載第二十六、二十七顆北鬥導航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點火發射。
  • 北鬥「心臟」星載銣原子鐘:計時精度達百億分之三秒
    【解說】星載原子鐘是衛星導航系統「心臟」,對系統定位和授時精度具有決定性作用。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梅剛華率隊歷經20餘年攻關,研製出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星載銣原子鐘,整體性能實現國際領先。  【解說】8月18日,梅剛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最新一代星載銣原子鐘的計時精度達到百億分之三秒,可以滿足分米級導航定位需求。
  • 我國新一代氫原子鐘、銣原子鐘 同在北鬥三號應用
    日前,我國採取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了北鬥三號第三、第四顆組網衛星,這兩顆衛星上均裝載了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研製的一臺高精度銣鍾和一臺星載氫鍾,它們的技術指標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原子鐘是利用原子躍遷頻率穩定的特性來獲取精準時間頻率信號的設備,其研發涉及量子物理學、電學、結構力學等眾多學科,目前國際上僅中、美、俄等少數國家具有獨立研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