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臺目前已具備每年4臺氫原子鐘研製能力

2020-12-04 東方網

  我國自主研製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將於2018年形成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服務能力,2020年形成全球服務能力。由上海天文臺自主研發的星載氫原子鐘,首次搭載北鬥實驗衛星,自去年11月9日開機穩定運行至今。

  作為一種精密的計時器具,氫原子鐘的精度到底有多高?「機械錶1天差不多有1秒誤差,石英表1天大概有0.1秒誤差,而氫原子鐘數百萬年才有1秒誤差。」星載氫原子鐘項目負責人帥濤說。

  為改善導航系統指標,國外主要衛星導航系統都配置了高性能原子鐘,如美國GPS衛星配置了銫原子鐘和銣原子鐘,歐洲伽利略衛星、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配置了氫原子鐘和銣原子鐘。銣原子鐘和銫原子鐘各有特色,銣原子鐘造價比較便宜,但精度相對較差;銫原子鐘長時間性能好,比較適合用於地面時間基準;氫原子鐘的短中期性能比前面兩個都好,適合用於導航衛星時間維持。

  我國北鬥局域系統衛星僅配置了銣原子鐘,目前其在軌服務能力可滿足我國區域導航定位要求。北鬥全球系統衛星以提供全球高精度導航定位服務能力為目標,對星載原子鐘提出了更高要求。星載氫原子鐘穩定程度高,但技術難度大,而且國外對該項技術出口限制非常嚴格。

  上海天文臺上世紀70年代研製出我國首臺地面主動性氫原子鐘。從2003年開始,天文臺啟動了星載氫原子鐘研究項目。和地面產品使用的原子鐘不同,星載氫原子鐘除需具備高穩定性、高精度外,還需產品體積小、重量輕、可靠性高,能經受衛星發射期間震動、衝擊等力學考驗,能適應衛星在軌運行期間的高低溫環境和空間輻射環境,並且能在軌連續穩定工作12年以上。

  如何讓數百公斤重的主動性氫原子鐘瘦身,成為科研團隊需跨過的一道「坎」。為了讓氫原子鐘「瘦」到100多公斤的極限,研究團隊果斷轉向研製被動型氫原子鐘。在首席科學家林傳富研究員的帶領下,團隊經過6年的原理探索和技術工程化改造,終於突破了關鍵技術,完成星載氫原子鐘研製所需的各項技術積累,其中電極式微波腔技術、雙頻電路技術等應用於氫原子鐘更是國際首創。

  不過,當時的氫原子鐘整機依然有35公斤,這對於一顆衛星來說還是太重,而且每重1公斤就會給衛星搭載增加一份重大的負擔。經過一次次技術攻關,最後終於成功「瘦身」到25公斤。

  目前,上海天文臺已具備每年4臺氫原子鐘的研製能力。

相關焦點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
    作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的三項關鍵技術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的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1000萬年才誤差1秒。這一技術日前獲評201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目前,國外僅歐洲伽利略衛星配置了星載氫鍾,與我國星載氫鐘相比,兩者地面測試性能相當,但從在軌綜合表現來看,我國星載氫鍾實現的用戶測距誤差更小。    上海天文臺在時間頻率學科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礎,自上世紀60年代起承擔我國世界時的授時工作,70年代研製出我國首臺地面主動型氫原子鐘。針對北鬥導航衛星星上應用,上海天文臺於2002年啟動我國首臺星載氫鍾研製。
  • 我國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首次搭載氫原子鐘
    這是自2000年我國發射北鬥導航衛星以來,首次搭載氫原子鐘。此次衛星入軌後,將開展星載氫原子鐘、星間鏈路、新型導航信號體制等試驗驗證工作,並適時入網提供服務。   原子鐘是北鬥導航衛星的最關鍵載荷之一,是時頻分系統的心臟,決定導航系統導航定位、測速及授時精度,是一個國家能否具備獨立發展導航系統能力的核心標誌之一。
  • 我國已具備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研製能力
    現在,我國也具備了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的研製能力。 據「科學大院」公眾號(kexuedayuan)12月29日消息,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簡稱「蘇州醫工所」)已經研製出了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雙光子顯微鏡、受激發射損耗(STED)超分辨顯微鏡、雙光子-STED顯微鏡等高端光學顯微鏡。
  • 中國已具備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研製能力
    現在,我國也具備了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的研製能力。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簡稱"蘇州醫工所")已經研製出了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雙光子顯微鏡、受激發射損耗(STED)超分辨顯微鏡、雙光子-STED顯微鏡等高端光學顯微鏡。
  • 我國新一代氫原子鐘、銣原子鐘 同在北鬥三號應用
    日前,我國採取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了北鬥三號第三、第四顆組網衛星,這兩顆衛星上均裝載了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研製的一臺高精度銣鍾和一臺星載氫鍾,它們的技術指標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原子鐘是利用原子躍遷頻率穩定的特性來獲取精準時間頻率信號的設備,其研發涉及量子物理學、電學、結構力學等眾多學科,目前國際上僅中、美、俄等少數國家具有獨立研製能力。
  • 作為北鬥導航衛星「心臟」,這台鐘數百萬年甚至1千萬年才有1秒誤差
    作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的三項關鍵技術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的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約合數百萬年甚至1千萬年才有1秒誤差,日前獲得201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時間是導航衛星的核心時間是導航衛星的核心。衛星導航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在空間布置一定構型的衛星星座,每顆衛星均配置高性能原子鐘。
  • 精勤司天、誠信修文——上海天文臺請遵循「守法誠信」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簡稱上海天文臺)成立於1962年,其前身是1872年建立的徐家匯天文臺和1900年建立的佘山天文臺。上海天文臺以天文地球動力學、天體物理以及行星科學為主要學科方向,同時積極發展現代天文觀測技術和時頻技術,努力為天文觀測研究和國家戰略需求提供科學和技術支持。天文臺精神「精勤司天、誠信修文」。
  • 北鬥衛星組網的核心部件,中國選擇了氫原子鐘,他到底強在哪?
    那麼我們再來聊下,我們15年9月30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搭載中國首臺氫原子鐘的第四顆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和此前發射的北鬥導航衛星搭載的的銣原子鐘衛星,究竟有什麼區別呢?目前,技術發展成熟的3樣原子鐘,分別是氫、銣、銫原子鐘。
  •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2020年暑期大學生夏令營營員招募通知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第十屆天文夏令營將於2020年7月20日至7月24日在上海舉行,營員可以聆聽上海天文臺的學術講座,參與科學研討,對話天文學家,參觀天文觀測站等。
  • 我國新一代氫原子鐘、銣原子鐘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兩顆衛星上均裝載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研製的一臺高精度銣鍾和一臺星載氫鍾,技術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2018年1月12日7時1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徵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二十六、二十七顆北鬥導航衛星。圖為搭載第二十六、二十七顆北鬥導航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點火發射。
  • 北鬥「心臟」之星載銣原子鐘研製:從空白到領跑
    (新中國70年)北鬥「心臟」之星載銣原子鐘研製:從空白到領跑 中新社武漢8月18日電 題:北鬥「心臟」之星載銣原子鐘研製:從空白到領跑作者 馬芙蓉 楊婷婷星載原子鐘是衛星導航系統「心臟」,對系統定位和授時精度具有決定性作用。
  • 中國天文臺一覽表
    中國天文臺一覽表   摘自洪韻芳主編的《天文愛好者手冊》  臺名  所在地  坐 標  海拔(米)  主要儀器設備  經度  h m  緯度  上海天文臺  Shanghai Obs.  上海市徐家匯  東經8 05.8  北緯31 12  95  1.56米天體測量望遠鏡,口徑25米射電望遠鏡VLBI站,60釐米入衛雷射測距儀,40釐米雙筒望遠鏡, Ⅱ型光電等高儀,氫原子鐘等  上海市松江縣餘山 東經8 04.3 北緯31 06  雲南天文臺
  • 航天科工氫原子鐘、銣原子鐘助力北鬥三號精準定位
    近日,北鬥衛星發射進入倒計時,北鬥三號全球定位系統的建設已在全面啟動,衛星進入密集發射組網階段,系統將在2020年左右向全球提供服務。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作為衛星核心設備供應單位,此次為北鬥三號衛星提供了一臺氫鍾和一臺銣鍾,助力北鬥三號定位精度進一步提升。
  • 北鬥衛星組網核心部件,中國自製氫原子鐘,幾代人心血終成偉業
    於是才有了後面自主研發的氫原子鐘取代了原來進口的銣原子鐘。那麼到底這個原子鐘為什麼會在整個北鬥計劃中佔到這麼重要的一個地位,小編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神秘的原子鐘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以及為什麼我們的科研人員會選擇走氫原子鐘這條路線。首先我們來看下世界上第一款商業用晶片級的原子鐘 Symmetricon的CSAC。
  • 上海天文臺進入"臨戰狀態"迎接繞月探測飛行任務
    新華社上海10月24日電(記者王蔚)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已進入「倒計時」。上海天文臺臺長、VLBI測軌分系統總指揮洪曉瑜24日接受新華社記者獨家採訪時說,按照繞月探測工程首次飛行任務總體部署,VLBI測軌分系統已做好各項準備工作,進入「臨戰狀態」,具備執行任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