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拉曼光譜法可「看到」小於十億分之一米粒子

2020-12-05 環京津網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將通過樹枝狀聚合物模板法精細製備的氧化錫SNC加載到等離子激元放大器的薄矽殼層上,使SNC的拉曼信號顯著增強到可檢測的水平。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日本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拉曼光譜法,使研究人員能分析直徑僅0.5—2納米金屬顆粒的化學成分和結構。這一最新突破有望使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微材料,廣泛應用於電子、生物醫學、化學等領域。

金屬納米顆粒擁有廣泛的潛在應用前景,正成為現代研究領域的「香餑餑」。研究人員目前已能研製出直徑僅為0.5—2納米(1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的金屬納米晶體。這些小顆粒被稱為「亞納米簇」(SNC),擁有非常獨特的特性。例如,可充當(電)化學反應中出色的催化劑;也會表現出奇特的量子現象,對組成簇的原子數的變化非常敏感等。

但現有分析方法無法勝任SNC的檢測研究工作。其中一種方法名為拉曼光譜法,儘管傳統拉曼光譜法及其變體已在多個領域「大顯身手」,但由於其靈敏度較低,因此對SNC的檢測工作只能「望之興嘆」。

有鑑於此,東京工業大學研究小組提出了一種新方法來增強拉曼光譜測量的性能,並使其能勝任SNC的分析工作。

在研究中,日本團隊致力於提升特定拉曼光譜法——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法的性能。他們表示,將包裹於惰性二氧化矽薄殼內的金/銀納米顆粒添加到樣品內,可放大樣品的光信號,從而提高該技術的靈敏度。因此,他們首先從理論上確定了金/銀的最佳尺寸和組成,結果發現,100納米銀光放大器可極大地放大黏附在多孔二氧化矽殼上的SNC的信號。

研究負責人之一山本喜久(音譯)教授解釋說:「這種光譜技術選擇性地產生了與光放大器表面非常接近的物質的拉曼信號。」

為測試這一發現,他們測量了氧化錫SNC的拉曼光譜,結果獲得了新發現,解釋了氧化錫SNC為什麼擁有如此高的化學催化活性——與其原子有關。

山本總結道,新突破對於擴大亞納米材料在生物傳感器、電子學和催化劑等各個領域的應用範圍至關重要。

相關焦點

  • 伊隆·馬斯克:我們活在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
    2016年 Code Conference 上接受採訪時,馬斯克表示:「我們只有十億分之一的機會生活在現實世界中以下是馬斯克關於這一言論的更多描述:關於我們可能生活在虛擬世界中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如下:四十年前,我們只能玩一款叫《Pong》(如下圖)的遊戲,現在看來很傻,兩個方塊加一個圓點。
  • 測量到有史以來最短時間,它是十億分之一秒的萬億分之一
    1仄秒有多小,相信大家對此是沒有認識的,因為它是十億分之一秒的萬億分之一,也就是小數點後面跟著20個零和1個一。如果存在以仄秒為單位生存的微生物,那麼一秒對它們來說就相當於我們的3億億年,這比宇宙大爆炸的年齡還要長。
  • 誤差十億分之一秒?不行!
    扛住壓力查緣由,下決心給大家「找麻煩」回想起一年前,那時的他,眉頭可沒有這般舒展。2017年的一個夏夜,劉家興趴在辦公桌上,眉頭緊鎖,揉著太陽穴,盯著一份報告冥思苦想。這是一份關於北鬥三號第9顆衛星某關鍵單機測試的異常問題報告,上面顯示,在整星測試階段,該單機的偽碼相位一致性指標超出了不到一納秒。
  • 能探測原子直徑十億分之一的變化
    每臺LIGO設備通過利用雷射比較幹涉儀兩個4千米長且被設定為直角的「手臂」,尋找時空的延伸。研究人員的目標是對「手臂」長度的比較精確到10^-19米,而這是一個原子寬度的十億分之一。為此,他們必須把地震波、人類活動和其他來源引發的大量振動阻尼掉。LIGO物理學家的基準來源是一對呈螺旋狀陷入對方中的中子星。
  • 與十億分之一秒的時間賽跑,終於實現看到單個分子結構的技術!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追求以原子解析度看到單個自由形式分子結構的能力,這被許多人稱為成像的「聖杯」。一種可能的方法是將極短、高強度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XFEL)脈衝對準樣品材料。但是這種超快成像技術也會摧毀目標,所以時間是至關重要的。
  • 馬斯克強調人類活在計算機模擬世界:真實概率十億分之一
    futurism報導稱,特斯拉、Space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表示,我們只有十億分之一的機會生活在現實世界中。」,顯然,他是《黑客帝國》中所謂計算機模擬世界的堅定支持者。同時,對上述觀點表示讚許的還有天體物理學家Neil deGrasse Tyson、英國哲學家Nicholas Bostrom等。
  • 馬斯克:我們活在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
    鋼鐵俠馬斯克就曾說過:「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他的這個判斷基於人類過去幾十年取得的技術進步。他說:「40年前,你有了《Pong》,裡面有兩個矩形和一個點。這就是當時的遊戲。如今40年過去了,我們擁有了與照片的真實感相似的3D模擬器,而且有數百萬人同時參與遊戲,每年的效果都在改進。
  • 利用工業雷射設備,產生了十億分之一秒的脈衝
    一阿託秒是一秒的十億分之一。將檢測精度提高到阿託秒級別,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在微觀尺度上研究電子的快速運動,進而揭示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方式,從而為太陽能發電、生物化學和醫療診斷等研究提供信息。
  • 鋼鐵俠馬斯克認為:我們活在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
    鋼鐵俠馬斯克就曾說過:「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他的這個判斷基於人類過去幾十年取得的技術進步。他說:「40年前,你有了《Pong》,裡面有兩個矩形和一個點。這就是當時的遊戲。如今40年過去了,我們擁有了與照片的真實感相似的3D模擬器,而且有數百萬人同時參與遊戲,每年的效果都在改進。
  • 馬斯克:真實性只有十億分之一!
    在2016年的一次技術會議上,馬斯克接受媒體採訪時首次表示:「我們處在真實現實中的可能性只有十億分之一!」在最近一期討論人工智慧的播客節目Lex Fridman中,馬斯克再次重申了他的這個觀點,堅信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模擬中。實際上馬斯克不是堅信我們的世界不真實的第一個著名人物。
  • 矽納米粒子可助鋰電池一臂之力,電池容量有望增10倍
    通常智能型手機的電量會在一天之內用罄、電動車續航裡程則平均不到 500 公裡,目前電池容量著實不高,但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有望改變這一現狀,該團隊在鋰離子電池陽極添入矽奈米粒子,成功研發出電池容量超過 10 倍的矽-鋰電池。
  • 細胞放大十億倍竟然看到了宇宙,我們的宇宙真的是一個細胞嗎?
    但是有科學家研究表明,把細胞放在顯微鏡下放大十億倍後看到的樣子和宇宙的景象幾乎是如出一轍的,不得不說這真的是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偉大發現。那麼小小得細胞難道真的和浩瀚的宇宙之間存在著什麼微妙神奇地聯繫嗎?
  • 拉曼光譜法檢驗熱敏紙
    拉曼光譜法具有非接觸性、非破壞性、測試時間短、無需樣品製備且樣品用量少等特點,在法庭科學領域中已得到廣泛的應用。
  • 這樣學習原子吸收光譜法才快速!
    原子吸收光譜法 (AAS)是利用氣態原子可以吸收一定波長的光輻射,使原子中外層的電子從基態躍遷到激發態的現象而建立的。由於各種原子中電子的能級不同,將有選擇性地共振吸收一定波長的輻射光,這個共振吸收波長恰好等於該原子受激發後發射光譜的波長,由此可作為元素定性的依據,而吸收輻射的強度可作為定量的依據。AAS現已成為無機元素定量分析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分析方法。
  • 當細胞在顯微鏡下放大十億倍時,會看到細胞是什麼樣子的?
    一些科學家已經證明,將細胞置於顯微鏡下並將其放大10億倍,看起來幾乎與看到宇宙的景象相同,必須說,這真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偉大發現。"事實上,細胞是一個宇宙,這是一個大膽的猜測和觀點。那麼,當細胞被放大十億倍時會發生什麼呢?
  • 原子吸收光譜法基礎知識
    絕大多數的化合物在加熱到足夠高的溫度時可解離成氣態原子或離子。其中,氣態自由原子在外界作用下,即能發射也能吸收具有特徵的譜線而形成譜線很窄的銳線光譜。測量自由原子對特徵譜線的吸收程度或發射強度可以推斷試樣的元素組成和含量,這就是20世紀70年代起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的原子光譜法。
  • 學習原子吸收光譜法,必知的分析原理和火焰類型
    在測定時,一般選用靈敏線,但當被測元素含量較高時,也可採用次靈敏線。 原子蒸氣對不同頻率的光具有不同的吸收率,因此,原子蒸氣對光的吸收是頻率的函數。但是對固定頻率的光,原子蒸氣對它的吸收是與單位體積中的原子的濃度成正比並符合朗格一比爾定律。
  • 原子螢光光譜法測量汞含量的應用
    原子螢光光譜法(AFS)是原子光譜法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介於原子發射(AES)和原子吸收(AAS)之間的光譜分析技術,它的基本原理就是: 固態、液態樣品在消化液中經過高溫加熱,發生氧化還原、分解等反應後樣品轉化為清亮液態,將含分析元素的酸性溶液在預還原劑的作用下,轉化成特定價態,還原劑
  • 焊錫鉛量的測定原子吸收光譜法
    SMT焊接技術焊錫鉛量的測定原子吸收光譜法的適應範圍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94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