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實現千赫茲級譜線解析度的單自旋順磁共振

2021-01-13 中國科大新聞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提出並實驗實現了一種基於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量子傳感器的高分辨順磁共振探測方法,獲得了千赫茲(kHz)譜線解析度的單自旋順磁共振譜。該研究成果以「Kilohertz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of single nitrogen centers at zero magnetic field」為題,發表在《科學進展》上[Science Advances 6:eaaz8244 (2020)]。

電子順磁共振譜學技術是當代重要的物質科學研究手段,常用來獲取分子的動力學、結構等信息。該技術一個主要的發展方向是從儘可能少的樣品中獲取儘可能精確的信息,這需要同時提升空間解析度和譜線解析度。近幾十年來,得益於新的探測技術的出現,空間解析度不斷提升,甚至實現了納米尺度下單個自旋的順磁共振檢測。然而受制於不可控的外界噪聲的幹擾,其譜線解析度卻停留在兆赫茲(MHz)量級,這阻礙了進一步在單分子層面解析結構、局域環境等信息。要想突破當前的譜線解析度限制,需尋求克服環境噪聲的新方法。

除了主動抑制噪聲,另一種更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讓被測自旋天然地對噪聲免疫。在特定磁場等條件下存在著一類特殊自旋態,這些自旋態能夠抵抗外界磁場噪聲的擾動,電子在這些自旋態之間躍遷產生的譜線就會窄化。這種物理現象廣泛存在於離子阱、核磁共振以及磷矽等體系中。之前有文獻報導,對於一類順磁性物質,在零磁場下也存在這種現象。但是傳統順磁共振技術的檢測靈敏度與磁場大小相關,零場下探測效率極低,限制了實際應用。為此研究團隊使用金剛石中NV色心量子傳感器進行順磁共振檢測。之前的工作已經證明了,NV色心即使在零場下依然具有單自旋級別的檢測靈敏度[Fei Kong,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9, 1563 (2018)]。

為了觀測到譜線窄化,實現高解析度譜學探測,還需要消除NV傳感器自身帶來的譜線展寬。在本工作中,杜江峰團隊受到核磁共振中關聯探測的啟發,設計了一種適用於零場的順磁共振關聯序列,極大地壓制了NV傳感器的本徵展寬。用此新方法,研究人員在實驗中成功實現金剛石中單個氮原子電子自旋的窄化躍遷探測,相較傳統方法譜線解析度提升了27倍,達到8.6 kHz,這是目前基於金剛石量子傳感器微觀順磁共振譜學的最高指標。

傳統方法(上)和噪聲抵抗新方法(下)順磁共振譜的對比圖。可以看出譜線解析度有顯著提升,並且觀測到了更加精細的耦合信息。

該實驗結果證明了基於NV量子傳感的順磁共振技術可以兼顧空間和譜線解析度,同時這種測量手段沒有苛刻的環境條件(真空,低溫)限制,可在室溫大氣溶液等條件下工作,在生物應用方面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這種新型方法能夠應用於單個生物分子的探測,得益於譜線解析度的提升,可以更加精細地分析單分子的結構信息、動力學變化以及局部環境特徵等。

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博士後孔飛、博士生趙鵬舉和餘佩為該文共同第一作者,杜江峰院士和石發展特任教授為該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安徽省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2/eaaz8244


(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物理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實現千赫茲級譜線解析度的單自旋順磁共振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提出並實驗實現了一種基於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量子傳感器的高分辨順磁共振探測方法,獲得了千赫茲(kHz)譜線解析度的單自旋順磁共振譜。
  • 中科大實現千赫茲級譜線解析度單自旋順磁共振
    中新網合肥6月10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提出並使用一種基於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量子傳感器的高分辨順磁共振探測方法,獲得了千赫茲(kHz)譜線解析度的單自旋順磁共振譜。
  • 中科大電子順磁共振譜學技術實現千赫茲譜線解析度單自旋順磁共振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團隊使用金剛石氮色心量子傳感器的高分辨順磁共振探測方法,獲得了千赫茲(kHz)譜線解析度的單自旋順磁共振譜。電子順磁共振譜學技術是當代重要的物質科學研究手段,常用來獲取分子的動力學、結構等信息。
  • 科學網—順磁共振檢測法提升譜線解析度27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本報訊(本報記者楊凡 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團隊提出並使用一種基於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量子傳感器的高分辨順磁共振探測方法,獲得了千赫茲譜線解析度的單自旋順磁共振譜。
  • 我國科學家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的探測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提出並實驗實現了一種基於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量子傳感器的高分辨順磁共振探測方法
  • 中國科大給肝癌細胞拍出「超清寫真」 解析度達到了10納米
    中國科大給肝癌細胞拍出「超清寫真」 解析度達到了10納米 來源:中國新聞網 • 2019-04-24 09:30:01
  • Nature Methods發布千赫茲雙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
    科研人員一直試圖通過多種方式提高雙光子成像速度,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通過聲光成像掃描技術開發的雙光子隨機掃描技術,將成像速度提高到千赫茲速率,實現毫秒級的光學記錄,可對細胞膜電壓進行記錄,但是犧牲了解析度。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新聞...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該研究工作是在科技部、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完成的,是該研究團隊繼2005年實現單分子磁性調控(文章發表在《科學》雜誌上)後在單分子科學領域取得的又一項重大進展。的確,迄今為止科技人員經過大量努力,已經將TERS測量的最佳空間成像解析度發展到幾個納米的水平,但這顯然還不適合於對單個分子進行化學識別成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的單分子光電子學研究組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單分子光電效應的前沿探索。
  • 中國科大實現時間最優量子控制
    中國科大實現時間最優量子控制 2016-10-24 17:25:3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2018-09-07 09:49:00來源:央廣網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量子磁共振顯微鏡首次實現直接觀測人類生化過程
    可以毫不誇張地來說,磁共振成像是現代醫學的一大奇蹟。通過無害的磁場以及電磁波,這項技術能夠以完全非侵入地方式向醫生提供病人身體詳細的3D圖片。而當磁共振成像技術更進一步後,它還甚至可以直接用來分析病人身體組織的生化成分。這種升級版的磁共振成像技術叫做磁共振能譜。
  • 研究實現單鹼基解析度假尿嘧啶檢測
    研究實現單鹼基解析度假尿嘧啶檢測開闢RNA表觀遺傳學研究新方向   北京大學伊成器研究組發展了一種通過化學標記和富集手段實現全轉錄組水平上假尿嘧啶
  • 中國科大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然而,傳統的磁共振技術受限於探測靈敏度,其研究對象通常為數十億分子的宏觀體系,無法實現單分子的研究。杜江峰團隊利用鑽石中的氮-空位點缺陷作為量子傳感器(以下簡稱「鑽石傳感器」),它在綠色雷射和特定頻率微波脈衝的調製下,形成對磁信號敏感的量子幹涉儀,將微弱的磁信號放大為量子相位信號,並利用光學手段進行讀出。同時,由於鑽石傳感器的尺寸在原子量級,可以實現納米尺度的空間分辨能力。
  •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該研究不僅將磁共振技術的研究對象從數十億個分子推進到單個分子,並且「室溫大氣」這一寬鬆的實驗環境為該技術未來在生命科學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必要條件,使得高解析度的納米磁共振成像及診斷成為可能。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3月6日發表這項成果並配發專文予以報導。專文高度評價稱這個進展是「通往活體細胞中單蛋白質分子實時成像的裡程碑」,讚譽其「實現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
  • 我國實現人體肺部氣體磁共振快速、高分辨、動態成像
    新華社武漢4月17日電(記者 李偉)基於自主研發的科學儀器,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周欣研究團隊,近日提出人體肺部的快速成像新技術,實現了目前最快的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高分辨動態採樣速率,為肺部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新的利器。
  • 中國科大在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建立了在量子系統中實現基於非厄米哈密頓量的量子調控普適理論,並通過對金剛石量子比特的高精度量子操控,首次在單自旋體系中觀測到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
  • 寬度僅十毫赫茲!雷射單色性新世界紀錄誕生
    核心提示:德國和美國科學家聯合創造出了譜線寬度僅10毫赫茲(1毫赫茲為0.001赫茲)的雷射,創下雷射單色性的新世界紀錄。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