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首次實現通訊波段碳化矽色心的室溫自旋操控!

2021-01-15 科教頭條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碳化矽色心自旋操控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王俊峰等人與其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碳化矽中氮-空位(NV)色心的室溫相干操縱,並且實現了單個NV色心的可控制備和光探測磁共振譜的探測。這種色心的發光波長在通訊波段,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網絡中具有重要用途。該成果於2020年6月1日發表於國際物理學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並被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專題報導。

具有通訊波段螢光和可調控自旋的固態色心體系是遠距離量子中繼和分布式量子計算的重要平臺。碳化矽色心自旋操控是近幾年新興的研究方向。碳化矽是一種應用廣泛的寬禁帶半導體材料,有成熟的生長和微納加工藝以及摻雜技術,並且晶型多樣,可供研究的色心類型非常豐富。而且在相同條件下碳化矽色心自旋的相干時間要比金剛石NV色心的長。基於碳化矽色心自旋的量子器件十分適合光電集成以及產業化。

目前碳化矽中主要研究的自旋色心有矽空位色心(缺失一個矽原子)和雙空位色心(缺失矽原子和近鄰的碳原子),然而它們的螢光光譜只是處於近紅外波段。最近的研究發現碳化矽中存在帶負電的NV色心(一個碳原子被氮原子取代同時缺失了近鄰的矽原子)並且其螢光光譜處於通訊波段。但是之前的工作局限在對其低溫光譜和電子順磁共振的研究,自旋相干性質和單個NV色心的可控制備尚缺乏相關報導。

研究組通過優化注入條件和退火溫度實現了碳化矽中NV色心濃度的6倍增強,從而有效地排除了其他色心的幹擾。在此基礎上,研究組實現了碳化矽NV色心系綜的室溫光探測磁共振譜的檢測,並且實現了室溫自旋相干操縱,其相干時間T2達到17.1 μs。而且發現其退相位時間T2*隨著注入劑量的增加而降低。研究組還進一步實現了單個NV色心陣列的製備和光探測磁共振譜的檢測。本實驗為利用加工技術成熟的碳化矽材料中的NV色心實現可擴展量子信息處理奠定了重要基礎。

圖(a) 碳化矽NV色心系綜的室溫光探測磁共振譜, (b) 碳化矽NV色心系綜的室溫自旋迴波, (c) 碳化矽材料中單NV色心陣列的螢光成像圖, (d) 單個NV色心的光探測磁共振譜(插圖是單個NV色心發光的二階關聯函數,展示了單光子發光特性)。

該工作得到了審稿人的高度評價:「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NV centers in SiC at RT, and specifically with single-NV observation/proof(這是第一篇關於室溫的碳化矽中NV色心報導,尤其是觀測和證明了單個NV色心)」;「I think these steps are significant and will be of interest to a wide range of physicists working in quantum information and science applications of defect centers(我認為這些結果意義重大,將會引起很多研究色心體系的量子信息物理學家的興趣)」。該工作被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Phys.org 以「Manufacturing-friendly SiC boasts quantum credentials at telecom wavelengths」為題專題報導。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教授、許金時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王俊峰副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安徽省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資助。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科研部)

部分圖片添加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實現通訊波段碳化矽色心的室溫自旋操控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碳化矽色心自旋操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王俊峰等人與其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碳化矽中氮-空位(NV)色心的室溫相干操縱,並且實現了單個NV色心的可控制備和光探測磁共振譜的探測。這種色心的發光波長在通訊波段,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網絡中具有重要用途。
  • 科學網—中科大在室溫固態體系中實現絕熱量子質因數分解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中國科大杜江峰課題組利用金剛石中的自旋作為量子處理器,首次在室溫大氣條件下實現了基於固態單自旋體系的質因數分解量子算法
  • 中科大在室溫固態體系中實現絕熱量子質因數分解—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中國科大杜江峰課題組利用金剛石中的自旋作為量子處理器,首次在室溫大氣條件下實現了基於固態單自旋體系的質因數分解量子算法
  • 中科大首次實現高靈敏的金剛石量子傳感器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等提出並通過實驗實現了一種以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單自旋為量子傳感器(簡稱「金剛石量子傳感器」)的電探測方法,並首次實現了金剛石近表面電噪聲信息的提取,為金剛石量子傳感器在電探測方向的應用提供新的途徑。研究成果日前以「編輯推薦」形式發表在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大首次在室溫固態體系中實現絕熱量子質因數分解
    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28日訊 記者佘惠敏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大杜江峰院士課題組利用金剛石中的自旋作為量子處理器,首次在室溫大氣條件下實現了基於固態單自旋體系的質因數分解量子算法。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大首次在室溫固態體系中實驗實現絕熱量子質因數分解
  • 中科大首次實現零磁場核磁共振的普適量子控制
    記者6月21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彭新華教授課題組與德國亥姆霍茲研究所、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合作,首次實現零磁場核自旋體系的普適量子控制  零磁場核磁共振是一個正在快速發展的新領域,它具有許多突出的優勢,例如消除了傳統核磁共振對超導磁體的依賴性、高解析度譜學、豐富的自旋動力學等。然而,零磁場核磁共振面臨多方面的困難。比如,在零磁場下,傳統核磁共振的感應探測方法完全失效,探測零磁場核磁共振信號非常困難;無法使用選擇性脈衝進行操控等。
  • 量子鑽石單自旋譜儀技術及應用綜述
    由於金剛石NV色心室溫下相干時間可以長達ms量級,可以被定位至小於10 nm的精度,電子自旋對外界磁場非常靈敏,以及NV色心與樣品之間距離可以小於5nm等優點,因此,NV色心可以做成一種非常強大的單量子傳感器。  NV色心具有多電子態能級結構[17],處於激發態能級的NV色心有兩個競爭的退激發路徑:自發輻射躍遷回到基態及系間穿越弛豫到基態。
  • 納米天線首次實現可見光波段內通訊
    原標題:納米天線首次實現可見光波段內通訊   科技日報北京8月29日電 (記者聶翠蓉)美國波士頓大學科學家首次開發出能在可見光波段內操作的納米無線光學通訊系統,更短波長的可見光將大大縮小計算機晶片的尺寸。
  • 納米天線首次實現了可見光波段內通訊
    美國波士頓大學科學家首次開發出能在可見光波段內操作的納米無線光學通訊系統,更短波長的可見光將大大縮小計算機晶片的尺寸。  領導這一研究的波士頓大學教授麥可·勞頓表示,新系統中納米等離子天線之間能通過光子相互通訊,兩個天線間的信息傳輸能耗降低了50%,大大提高了無線通訊效率,這對建築節能是一大利好。  新納米天線數據傳輸速度比等離子體波導技術快60%,比等離子體納米波導也快了近50%,速度如此之快歸功於其內關鍵設計——空氣間隙(氣隙)。
  • 納米天線:能讓光子成群移動,首次實現了可見光波段內通訊
    打開APP 納米天線:能讓光子成群移動,首次實現了可見光波段內通訊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9-29 16:37:49
  • 基於NV色心的超分辨量子磁學顯微鏡助力新型磁存儲研究
    隨著自旋電子學的發展,自旋電子器件具有靜態功耗低、可無限次高速讀寫、非易失性存儲等優點, 被認為是突破當前瓶頸的關鍵技術, 因此受到了廣泛關注。 MRAM(磁隨機存取存儲器)和磁性斯格明子等是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新型磁存儲技術。
  • 迄今最靈敏的室溫納米溫度計|NSR
    它利用金剛石中氮空位色心自旋共振頻率隨環境溫度的穩定變化來測量溫度。得益於氮空位色心的螢光穩定性,以及金剛石材料的高導熱性和生物相容性,金剛石溫度計已被用於監測微電子電路和生命系統中的熱分布。但是,由於氮空位色心自旋共振頻率對溫度的響應相對較小,金剛石溫度計的靈敏度(快速捕捉微小溫度變化的能力)依然受限。
  • Google「快一億倍」背後:量子計算到底是如何實現的?
    當使用532nm的綠光激發NV色心時,NV色心可以發出紅色螢光,螢光的零聲子線在637nm。通過532nm的雷射激發後,可以以大於90%的概率將NV色心製備到初始狀態,而且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微波和射頻可以操控其狀態。
  • 新品成果速遞 | 基於NV色心的超分辨量子磁學顯微鏡助力新型磁存儲...
    隨著自旋電子學的發展,自旋電子器件具有靜態功耗低、可無限次高速讀寫、非易失性存儲等優點, 被認為是突破當前瓶頸的關鍵技術, 因此受到了廣泛關注。 MRAM(磁隨機存取存儲器)和磁性斯格明子等是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新型磁存儲技術。
  • 中科大電子順磁共振譜學技術實現千赫茲譜線解析度單自旋順磁共振
    對自由基而言,軌道磁矩幾乎不起作用,總磁矩的絕大部分(99%以上)的貢獻來自電子自旋,所以電子順磁共振亦稱「電子自旋共振」(ESR)。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團隊使用金剛石氮色心量子傳感器的高分辨順磁共振探測方法,獲得了千赫茲(kHz)譜線解析度的單自旋順磁共振譜。
  • 稀土再建奇功:電場對自旋的高效相干操控
    然而,受限於自旋對電場激勵的不敏感性,目前,需要在不足頭髮絲尺度的器件上施以數萬伏的高壓才能完成對自旋的電場操控。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是,通過化學設計增強電子自旋與外部電場的相互作用,從而降低驅動電場,更加快速便捷地操控材料中的電子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