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天線:能讓光子成群移動,首次實現了可見光波段內通訊

2020-12-01 電子發燒友

納米天線:能讓光子成群移動,首次實現了可見光波段內通訊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9-29 16:37:49

美國波士頓大學科學家首次開發出能在可見光波段內操作的納米無線光學通訊系統,更短波長的可見光將大大縮小計算機晶片的尺寸。新系統的核心技術是一種納米天線,能讓光子成群移動並高精控制光子與表面等離子體間的相互轉換。

據報導,此前沿單一通道同時收集和發射電磁波是極大挑戰,大多受限於近紅外線波長範圍內,而新納米天線克服了這一障礙,讓光子沿著單一通道成群移動,讓通過一條單線排列的光子雙向傳輸信息成為可能。

領導這一研究的波士頓大學教授麥可·勞頓表示,新系統中納米等離子天線之間能通過光子相互通訊,兩個天線間的信息傳輸能耗降低了50%,大大提高了無線通訊效率,這對建築節能是一大利好。

新納米天線數據傳輸速度比等離子體波導技術快60%,比等離子體納米波導也快了近50%,速度如此之快歸功於其內關鍵設計——空氣間隙(氣隙)。研究人員通過移走材料內的少量玻璃基底,在光波和金屬表面間製造出一個很小的氣隙,這個氣隙能降低材料對移動中光子的破壞性拉拽。他們還能通過加寬或變窄氣隙的方法來調節天線的性能。

研究人員已經證明新納米系統在性能上完全超越矽基光學波導技術。矽基光學波導內的光散射會降低數據傳輸速度,而納米天線內不僅光子能保持光速傳播,表面等離子體也能以接近90%到95%的光速傳播。「我們的新系統將成為製造更快矽基光學電器和更高效通訊設備的有力工具。」參與研究的博士後朱安·梅洛說。

總編輯圈點

以前,納米天線都是矽基的,此次是一個突破。無論最終證明哪種材料更合適,我們都會得到更緊湊和高效的通信電路。手機打一陣就發燙將成為歷史。而當天線的瓶頸突破後,不發熱的光晶片也將隨著納米光器件的成熟走上前臺。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納米天線首次實現可見光波段內通訊
    原標題:納米天線首次實現可見光波段內通訊   科技日報北京8月29日電 (記者聶翠蓉)美國波士頓大學科學家首次開發出能在可見光波段內操作的納米無線光學通訊系統,更短波長的可見光將大大縮小計算機晶片的尺寸。
  • 納米天線首次實現了可見光波段內通訊
    美國波士頓大學科學家首次開發出能在可見光波段內操作的納米無線光學通訊系統,更短波長的可見光將大大縮小計算機晶片的尺寸。新系統的核心技術是一種納米天線,能讓光子成群移動並高精控制光子與表面等離子體間的相互轉換。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上。
  • 無線電波天線能發出可見光嗎?
    乍看之下這是合理的,但天線材料屬性的實際情況卻受阻。無線電天線通過電路來使電子上下移動,從而使電子的電場也上下波動,這些振蕩電場然後作為電磁波傳播出去。無線電波的頻率等於天線電路中向上和向下電子移動的頻率。
  • 日本利用矽納米陣列實現亞波長解析度的高純度可見光
    雖然該種材料可有效的實現高解析度,但是金屬材料在可見光波長下具有固有的能量損失,這使得優化光線顏色純度具有一定挑戰性。相比之下,矽材料的共振能夠實現可見光的高反射率和高純度。日本大阪大學的三名研究人員最近展示了使用單晶矽對可見光進行精確的顏色控制,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納米快報上。研究通訊作者Junichi Takahara說:「使用矽片使我們能夠實現高解析度和高飽和度。
  • 基於螢光碳納米材料的高帶寬可見光通訊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曲松楠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郭睿倩課題組合作,提出一種新的方便快捷的處理方法製備出具有高螢光量子效率的純碳納米點螢光粉,利用合適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對原本固態下螢光猝滅的碳納米點進行表面氧化處理,實現碳納米點固態下的高效發光。同時利用該碳納米點螢光粉較短螢光壽命的特點,與郭睿倩課題組合作,首次將所研製的碳納米點螢光粉應用於可見光通訊器件。
  • 美國物理學家研製出負折射率等離子納米天線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科學家表示,他們的實驗證明,纖細的等離子體納米天線陣列能採用新奇的方式對光進行精確地操控,改變光的相位,創造出負折射現象,最新研究有望使科學家們研製出功能更強大的光子計算機等新式光學設備。相關研究發表在12月22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科普:帶你了解光頻段電磁天線(光學天線)
    )為代表的「至頂向下」式納米加工技術的日趨成熟,大規模加工納米尺度的金屬與介質結構成為可能,光頻段電磁天線(簡稱光學天線)的研究也隨之成為研究熱點。亞波長尺度的光場聚焦:與射頻波段的偶極子天線相類比,光學天線可以將自由空間中的光頻電磁波匯聚於天線表面亞波長尺度的空間內,極大提高了光子的態密度,因此被廣泛應用於突破衍射極限,並增強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light-matterinteraction)。   2. 光吸收與光熱轉換:製備光學天線的材料與製備微波波段電磁天線的材料一樣,可以是金,銀,鋁,銅等常見金屬。
  • 美國研究人員發明能夠捕捉可見光信號的天線
    感謝Ariel的投遞美國研究人員7日說,他們發明了能捕捉可見光信號的天線,這一發明可能有助於開發利用可見光傳輸電視信號的技術和將太陽能高效轉化為電能的設備
  • 中科大首次實現通訊波段碳化矽色心的室溫自旋操控!
    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王俊峰等人與其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碳化矽中氮-空位(NV)色心的室溫相干操縱,並且實現了單個NV色心的可控制備和光探測磁共振譜的探測。這種色心的發光波長在通訊波段,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網絡中具有重要用途。該成果於2020年6月1日發表於國際物理學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並被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專題報導。
  • 研究首次證明可在二維垂直異質結中實現彈道雪崩
    但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肖沐/施毅課題組與該校物理學院教授繆峰課題組密切合作,讓兩者「邂逅」,首次在二維材料垂直異質結中提出和實現一種新型PN結擊穿機制:彈道雪崩。  基於傳統雪崩反向擊穿機制的光電探測器是實現單光子探測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成為通信網絡、光譜技術以及量子通訊等應用中的核心部件。
  • 我科學家首次在光波波段發現逆都卜勒效應
    上海理工大學光學工程學科團隊首次在負折射光子晶體中觀察到了光波波段逆都卜勒頻移的物理現象,並在最新出版的《自然·光子學》上刊出該研究成果。這是世界上首次在光學領域證實都卜勒效應的逆轉,將在天文學、醫學、微電子工業等方面得到應用。都卜勒效應是指當觀察者和光波源之間存在著相對移動時,光波的頻率會發生改變的現象。當物體光源和觀察者距離不斷靠近時,光頻率增高顏色變藍,反之則變紅。
  • 新型納米光學天線:可定向輻射光線
    導讀據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物理學家們首次採用尺寸僅800納米的光學天線,成功地將電信號轉化為光子,並在特定方向上輻射它們。光的定向天線可用於以光速在不同處理器內核之間,幾乎無損耗地交換數據。為了使天線能在可見光的極短波長下操作,這種定向天線必須縮小至納米尺度。
  • 科學家們利用共振納米天線讓光子「剎車」
    因此,如果科學家能夠讓光子「踩下剎車」,就有可能促成一系列新應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8月17日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展示了一種顯著降低光速的新方法。論文作者、博士後研究人員Mark Lawrence說:「本質上,我們希望將光線困在一個小盒子裡面——當然,光線仍然能從多個方向進出。多面體盒子很容易捕捉光線,但如果盒面是透明的就另當別論了。很多矽基應用中存在類似問題。」在操控光之前,科學家們需要製造出合適的諧振器,而這正是挑戰所在。諧振器的核心部件是一層超薄矽,它既能有效捕獲光線,又不會過多吸收紅外光。
  • 愛因斯坦沒能做到的事:讓光子減速
    我們知道光速是很快的,快到我們肉眼無法看到光子的移動,當然就是光子靜止我們也無法用肉眼看到(太小),我們對光子了解多少?它們沒有遇上能吸收它們的物質,這種物質能夠吸收光子所對應的波長,從而達到將其吸收或轉化為低頻率的光子,什麼意思?就是它俘獲了光子。比如我們人類就幹過捕捉光子的事,人家好端端地旅行了138年,正想著下一站去哪,就被好奇的人們以科研為目的抓去做實驗了。光子是不會自己慢下來的。
  • 納米光子學:破譯光子與物質間「悄悄話」
    納米光子學:破譯光子與物質間「悄悄話」本報記者 劉園園在納米尺度下,光子與物質之間會發生什麼奇妙的反應?破譯它們之間的「悄悄話」,會對科技帶來哪些革新?近日召開的第Y3次香山科學會議(第3次青年學術討論會)以「納米光子學材料」為主題,主要關注的就是這些話題。
  • 可見光通信技術突破:實現高達2.2Mb/s的數據傳輸速率
    該項目由紐卡斯爾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倫敦納米技術中心、有機化學研究所(波蘭科學院(波蘭華沙)和納米結構材料研究所)國家研究理事會(CNR-ISMN,義大利博洛尼亞)合作完成。紐卡斯爾大學智能傳感和通信組的通信學講師保羅·黑格博士是研究小組的成員,領導了信號實時傳輸的開發,以儘可能快的速度傳輸信號,通過使用內部開發的信息調製格式實現了這一點,達到了大約2.2Mb/s。
  • 可見光通信:OLED在數據傳輸上的新突破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物聯網425#通信67#OLED56撰稿 | 蔡昊(北京科技大學 博士生)可見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技術是一種無線通訊技術,它利用處於可見光波段的光線作為信息載體
  • 中國科大實現通訊波段碳化矽色心的室溫自旋操控
    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王俊峰等人與其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碳化矽中氮-空位(NV)色心的室溫相干操縱,並且實現了單個NV色心的可控制備和光探測磁共振譜的探測。這種色心的發光波長在通訊波段,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網絡中具有重要用途。該成果於6月1日發表於國際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並被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Phys.org專題報導。
  • 可見光通信技術,獲得突破:實現高達2.2Mb/s的數據傳輸速率
    該項目由紐卡斯爾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倫敦納米技術中心、有機化學研究所(波蘭科學院(波蘭華沙)和納米結構材料研究所)國家研究理事會(CNR-ISMN,義大利博洛尼亞)合作完成。這是研究團隊首次開發出不含重金屬的高效長波長(遠紅/近紅外)聚合物LED,這是有機光電子界長期面臨的研究挑戰。實現如此高的數據速率為將可攜式、可穿戴或植入式有機生物傳感器集成到可見光/近可見光通信鏈路中打開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