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利用矽納米陣列實現亞波長解析度的高純度可見光

2021-02-15 MEMS

到目前為止,利用結構幾何學產生可調色光線的超材料都是以金屬材料為基礎製備而成的。雖然該種材料可有效的實現高解析度,但是金屬材料在可見光波長下具有固有的能量損失,這使得優化光線顏色純度具有一定挑戰性。相比之下,矽材料的共振能夠實現可見光的高反射率和高純度。

日本大阪大學的三名研究人員最近展示了使用單晶矽對可見光進行精確的顏色控制,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納米快報上。

研究通訊作者Junichi Takahara說:「使用矽片使我們能夠實現高解析度和高飽和度。 全介電材料能夠以高解析度生產單個彩色像素,無混色,與金屬材料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

超材料陣列具有納米級圖案,可用作天線,將光輻射轉換為局部能量。使用電子束光刻來製造掩模,可保護矽表面免受隨後的等離子體蝕刻損傷。該團隊能夠生成完全由天線幾何形狀控制的生動色彩的可見光,同時也可生成白光,這對於全色列印非常重要。另外,雙色信息的每個像素是固有的,並且可以通過改變入射光的偏振來實現顯示。通過在300×300納米的單位區域內產生清晰可辨的黃色和藍色棋盤圖案可以實現亞波長解析度,最終可實現約85000dpi的列印質量。

該團隊採用納米級顏色適當的印刷技術,在最小寬度納米塊中寫入「RGB」,以驚人的效果成功展示了該技術對顏色的控制能力。「我們的工作揭示了通過蝕刻單晶矽也可能達到高度的精確度,」該研究的主要作者Yusuke Nagasaki說,「模擬計算和實驗反射率值之間的一致性也使我們對所創造技術的強大性質飽含信心。」

像素的雙色屬性提供了創建重疊圖像的可能性,以及最大化編碼到陣列的特定區域中的信息。這項工作顯示了防偽技術和三維顯示等先進顯示技術的潛力。

相關焦點

  • 高密度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圖2 高密度、高純度半導體碳管陣列的製備和表徵 5月22日,相關研究成果以《用於高性能電子學的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平行陣列》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 集成電路的發展,要求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電晶體在持續縮減尺寸的同時提升性能、降低功耗。隨著主流CMOS集成電路縮減到亞10 納米技術節點,採用新結構或新材料對抗場效應電晶體中的短溝道效應,進一步提升器件能量利用效率變得愈加重要。
  • 納米天線首次實現可見光波段內通訊
    原標題:納米天線首次實現可見光波段內通訊   科技日報北京8月29日電 (記者聶翠蓉)美國波士頓大學科學家首次開發出能在可見光波段內操作的納米無線光學通訊系統,更短波長的可見光將大大縮小計算機晶片的尺寸。
  • MEMS鍵合工藝成就單晶片「可見光+短波紅外」高光譜成像
    可見光與短波紅外(SWIR)的高光譜成像以往均需要昂貴的多晶片或多攝像頭解決方案才能實現,且短波紅外的解析度較低。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索尼研究人員今年通過MEMS銅-銅鍵合工藝解決了這一難題。近年來,人們對短波紅外(在1000到2000納米之間)波段的成像需求不斷攀升。
  • 納米天線:能讓光子成群移動,首次實現了可見光波段內通訊
    打開APP 納米天線:能讓光子成群移動,首次實現了可見光波段內通訊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9-29 16:37:49
  • 納米天線首次實現了可見光波段內通訊
    美國波士頓大學科學家首次開發出能在可見光波段內操作的納米無線光學通訊系統,更短波長的可見光將大大縮小計算機晶片的尺寸。新系統的核心技術是一種納米天線,能讓光子成群移動並高精控制光子與表面等離子體間的相互轉換。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上。
  • 中國碳基半導體材料取得新突破,或將終結矽時代,實現晶片全面領先
    近日,北京大學張志勇教授-彭練矛教授課題組發展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製備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並在此基礎上首次實現了性能超越同等柵長矽基CMOS技術的電晶體和電路,展現出碳管電子學的優勢。
  • 基於周期性納米鍺結構陣列的高效率可見光寬波段吸收器
    近日,課題組提出一種基於周期性納米鍺結構陣列的高吸收可見光寬波段吸收器。該吸收器結構主要包括矽基底,及置於矽基底上的光刻膠周期性納米結構,以及沉積於兩者之上的可見光高吸收材料鍺。通過實驗表明,所設計製備的寬波段吸收器具備以下特點:(1)高吸收材料鍺的引入可增強電磁共振能量吸收,通過優化周期性納米結構的幾何尺寸,可以實現對可見光範圍內的寬波段完美吸收,吸收率高達90%以上;(2)中心對稱的周期性納米柱/孔複合結構使得吸收器具有偏振無關特性;(3)僅需單一尺寸的周期性結構便可實現寬波段吸收,且容許一定的結構尺寸誤差,減小了吸收器結構設計及製備的複雜度;(4)吸收結構具有對入射光不敏感特性
  • 科學家利用小於3納米的超細氧化亞銅實現可見光固氮
    科學家利用小於3納米的超細氧化亞銅實現可見光固氮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8 12:54:37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張鐵銳團隊的最新研究製備了小於3納米的超細氧化亞銅(Cu2O),
  • 0.039納米!顯微鏡解析度破紀錄,兩位中國學者《Nature》刊文|獨家...
    從 16 世紀的光學顯微鏡發明以來,400 年後的 20 世紀初,電子顯微鏡的發明突破了光學顯微鏡固有的衍射極限(大約 200 納米),能夠輕易的分辨出單個原子。但對於亞原子尺度的世界,這個解析度還遠遠不夠。
  • 碳納米管邁出取代矽第一步
    作為一種半導體材料,碳納米管有著很多優於矽的天然屬性,特別適合在幾千個原子的尺度上建造納米級電晶體,其中的電子也可以比矽電晶體更輕鬆地轉移,實現更快速的數據傳輸,納米管的形狀也是在原子尺度上組成電晶體的上佳之選。
  • 湖南大學&MIT&季華實驗室合作團隊《Nano Letters》:利用反常色散增強納米間隙等離激元光譜調控
    為得到足夠明顯的顏色響應,需將結構體系的光譜調控限定在可見光範圍內,但這是以削弱光譜的調諧性為代價而實現的,不能產生較為明顯的顏色變化。此外就目前而言,間隙等離激元共振體系的光譜可調諧性的提高基本依賴於幾何波導色散,而所使用的材料的色散特性在其中的作用則容易被忽視。
  • 【納米】發現納米矽結構中的超大光學非線性
    近日,臺灣大學朱士維教授在提升納米矽的光學非線性取得重大進展,相關論文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其突破關鍵在於應用矽的高折射率特性,可在納米尺度上作為全電介質天線,產生多種電磁共振模式,大幅增強光與矽的交互作用。再加上光致熱效應,以及降低周圍介質的熱傳導係數,可以使矽納米結構的溫度快速上升。因此造成折射率改變,回過頭來影響其共振模式,造成矽納米結構的散射光強度產生巨大的改變。其等效光學非線性效應,和原本的矽比起來提升了大約五個數量級之多。
  • 碳納米高度可拉伸的傳感陣列,可同時檢測壓力和應變
    高度可拉伸的傳感陣列,可利用結構和電阻控制來獨立檢測壓力和應變可拉伸的電子傳感器對於開發高級電氣系統(尤其是可穿戴設備和軟機器人)至關重要。當前可用的可同時檢測壓力和應變的可拉伸傳感器基於壓電,壓阻或壓電容效應。壓力感應的範圍是1–800 kPa,較大的變形在人體某些部位(例如肘部和膝蓋)的變形範圍內。
  • 日本蝕刻矽金字塔並塗上鐵賦予磁性 可實現電子設備小型化
    蓋世汽車訊 超小型集成電路已經徹底變革了手機、家用電器、汽車以及其他日常技術,為了進一步讓此類電子設備小型化,實現高端功能,必須以三維方式可靠地製造此類電路。蝕刻矽以實現超精細3D形狀非常艱難,因為即使是在原子尺度上造成損傷也會降低設備的性能。
  • 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實現可見光全譜吸收 對太陽能大範圍高效利用...
    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實現可見光全譜吸收 對太陽能大範圍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發表於:2012-10-19 00:00:00索比光伏網訊:近日,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先進炭材料研究部製備出具有可見光全光譜吸收的紅色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這意味著有可能利用二氧化鈦基光催化材料實現高效可見光分解水制氫,對於太陽能的大範圍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 香港科技大學成功研製基於納米線陣列視網膜的球形仿生人眼
    例如,相比於相機,人眼結構緊湊,視野寬廣,解析度高,自適應性強。 這些優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視網膜的半球形狀,而相機的圖像傳感器目前仍為平面結構。相比於平面機構,半球狀成像表面和焦平面(即Petzval表面)更匹配,從而可以簡化相機中的複雜的鏡頭配置,減小相機體積,降低重量。
  • 可見光通信的研究
    可見光通信的研究最早在日本開展。2009年,牛津大學的『Brien等人利用均衡技術實現了100 Mbit/s的通信速率[8];2010年,他們又利用多輸入多輸出和正交頻分復用技術(OFDM)技術,實現了220 Mbit/s的傳輸速率[9].2010年在OMEGA計劃的年會上展出的室內可將光通信演示系統的通信速率達到了100 Mbit/s,該系統利用房間天花板上的16個白光LED通信,完成了4路高清視頻的實時廣播。
  • 我國團隊創新碳納米管制備方法:純度達99.9999%,陣列密度達120/微米
    目前的集成電路市場上,矽基半導體是主流。研究人員通過改進電晶體架構方式,使矽基半導體的製程工藝朝3nm邁進。但是,由於矽基電晶體的材料限制,進一步提升電晶體密度將會越來越難。因此,有人提出,可以用其他材料製備電晶體,以進一步提升電晶體密度。研究人員認為,在各種創新材料中,碳基材料適合承擔製備電晶體的任務。
  • 深圳先進院建立二維矽納米片製備新方法並拓展其生物應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佳宏課題組在二維矽納米片的定向解理及生物光子學應用中取得進展,相關工作以From Octahedron Crystals to 2D Silicon Nanosheets: Facet-Selective Cleavage and Biophotonic Applications為題發表於在材料領域國際權威期刊Small上(影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