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MIT&季華實驗室合作團隊《Nano Letters》:利用反常色散增強納米間隙等離激元光譜調控

2021-01-21 兩江科技評論


撰稿| 鄭夢潔


動態可調諧等離激元在超表面、隧穿電晶體、等離激元納米尺、彩色顯示和色度傳感器等領域具有潛在的用途。特別地,其可將輸入的物理或化學屬性(如壓力、溫度、溼度、濃度和電學信號等)等通過極小尺寸的改變轉化成光譜的移動,從而表現為顏色的變化輸出或高效信號傳輸。儘管這類可調諧等離激元納米結構可用於眾多領域的前瞻性應用,但現階段技術無法將較小的輸入信號轉化為明顯的光譜響應。

近年來,金屬-介質-金屬型的薄膜耦合間隙等離激元納米諧振器因其對間隙尺寸非常敏感的能力引起了眾多研究人員的興趣,其效果是可通過改變極端納米級結構參數來實現光譜的可調控性,若將該類等離激元納米結構與微納機電系統(MEMS/NEMS)相結合會是一個很有應用前景的研究方向。為得到足夠明顯的顏色響應,需將結構體系的光譜調控限定在可見光範圍內,但這是以削弱光譜的調諧性為代價而實現的,不能產生較為明顯的顏色變化。此外就目前而言,間隙等離激元共振體系的光譜可調諧性的提高基本依賴於幾何波導色散,而所使用的材料的色散特性在其中的作用則容易被忽視。

為實現可由極其細微變化的輸入信號轉化為可見光波段明顯的光譜響應,湖南大學段輝高教授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楊易博士及季華實驗室鄭夢潔博士等人合作,提出了利用在可見光區域表現為反常色散特性的材料(例如鍺Ge)得到更高的光譜調諧性。反常色散是指材料的折射率隨著頻率的升高而降低,其常用於在產生孤子時抵消自相位調製。如圖1a所示為典型的薄膜耦合間隙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直觀來說,這種在開放系統中的間隙等離激元共振可以被看作為被限域在特定量化共振波矢(如圖1a中的黑色虛線框)的封閉平面多層系統的表面等離激元,頂層覆蓋著無色散的高折射率介質。圖1b為色散關係曲線,在波矢下,隨著中間介質層厚度的增大,共振頻率增大,而其等效折射率色散關係如圖1c所示,這顯示了反常的色散關係,即隨著頻率的減小折射率增大。由於使用的頂層覆蓋物為無色散材料,圖1c所呈現的反常色散關係是一種單純的幾何誘導的波導效應。由此可以推測若利用具有反常色散特性的材料,可以進一步增強光譜的可調諧性。


圖1 在具有納米間隙的波導結構中的等離激元調控

為證實這種猜測,作者建立模型,對比了具有高折射率的Ge和Si色散材料分別作為頂層覆蓋物下光譜的調控能力,其模擬結果如圖2所示,使用反常色散材料Ge的結構的光譜調諧性是正常色散Si的1.8倍。


圖2 正常色散和反常色散材料的納米諧振體的等離激元調控對比

為了在實驗上證明利用反常色散材料的優勢,作者利用電子束光刻等微納加工技術在Au和Ag襯底上製作了Ge納米圓盤陣列,中間介質層則為鋁或矽的氧化物。通過單粒子散射譜及陣列反射譜的測量得到了如圖3所示的結果,實驗證實通過改變中間介質層的幾個納米級厚度,與正常色散Si相比,具有反常色散材料Ge的結構的等離激元光譜調諧性得到了約3倍的提高。

圖3 實驗測得的反常色散下的間隙等離激元結構光譜調控

為進一步以顏色響應的方式體現反常色散材料提高光譜調諧性的優勢,作者展示了其在等離激元顏色印刷方面的潛在應用,如圖4所示。為減小金屬Ag氧化帶來的影響,他們採用了反向構型的結構設計方式並進行了樣品製作,並對其反射光譜進行測試,得到的結構調色板及CIE色域圖如圖4c和4f所示,結果證實,通過幾個納米的中間介質層厚度的變化便可得到覆蓋可見光波段的全彩顏色。未來,如果將其與電控厚度變化的分子薄膜材料相結合,有望實現電控動態顏色顯示。


圖4 基於反常色散Ge的間隙等離激元納米諧振體的顏色印刷展示

最後,作者利用上述Ge納米圓盤陣列的調色板資料庫製作了彩色微縮圖,進一步展示了該體系在彩色印刷中的應用。圖5b是對圖5a進行複製的微縮圖像,圖像大小為250 µm×150 µm,圖5b中中間介質層的厚度為2.4 nm,當將其替換為7.5 nm時,製作的微縮彩圖如圖5c所示,可以看到由於中間介質層幾個納米厚度的改變,使得大面積微縮圖呈現了完全不一樣的顏色,證實反常色散材料的確可用於提高間隙等離激元體系的光譜調控性。


圖5 不同中間介質層厚度下的全彩微縮圖展示(承蒙施建安先生授權使用該圖片)

綜上,作者為常規間隙等離激元體系提供了得到更高光譜可調諧性的新思路,即利用材料的反常色散特性,可實現對於極其微小輸入信號的超高光譜響應性。其不僅可用於可調控全彩顯示,還可以通過與智能材料相結合製作智能納米尺,應用於超靈敏生物傳感器、動態超表面等領域。

該研究以「Enhancing Plasmonic Spectral Tunability with Anomalous Material Dispersion」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Nano Letters上。該工作還得到了來自MIT的Marin Soljačić教授、Karl Berggren教授和哈佛大學John A. Paulson工程和應用科學系朱迪博士的參與和支持。


 文章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0c03293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科研資訊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網來源均註明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第一時間後臺聯繫,我們將協調進行處理(按照法規支付稿費或立即刪除),所有來稿文責自負,兩江僅作分享平臺。轉載請註明出處,如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請聯繫下方微信號。

相關焦點

  • 分子-等離激元耦合強度對SEIRA光譜線型的調控機制
    廈門大學研究者在NSR發表文章,從理論上描述了分子振動-紅外等離激元的耦合強度對SEIRA光譜線型的調控機制。 表面等離激元(Surface Plasmon)指金、銀等納米結構中的類自由電子被入射光激發而發生集體振蕩,進而產生增強的局域光電場(也稱為「熱點」)。而當分子處於熱點時,其光學響應將被極大的增強,從而產生等離激元增強拉曼散射、增強吸收、發射等一系列等離激元增強光譜效應。
  • 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紅外吸收
    表面增強紅外吸收過程也可以利用該模型進行直觀的解釋。如圖2b所示,等離激元在入射紅外光碟機動下做簡諧振蕩,是明模式;相反,分子振動由於吸收截面積很小,與遠場入射光的直接相互作用很小,是暗模式。當兩種模式耦合之後,明模式可以有效激發分子振動。同樣在此模型中,根據共振相位不同,增強後的光譜是非對稱的線形或反吸收峰。
  • 田中群院士團隊Matter: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的研究進展和展望
    本文中,廈門大學田中群院士團隊聯合加州大學Martin Moskovits教授團隊,回顧了近二十年來表面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的重要進展,與熱化學和光化學進行了全面的比較,系統總結了表面等離激元激發與半導體激發的異同。
  • 合肥研究院在基於金納米球二聚體動力學調控的等離激元耦合傳感...
    、李良彬,與濟南大學教授李村成合作,在金納米球二聚體的組裝及其等離激元耦合動力學調控的比色傳感新方法方面取得進展。該傳感器巧妙利用了水凝膠在受外界物質的刺激引起體積迅速膨脹或收縮的特點,成功實現了對Au納米球二聚體中光學性質的動力學精確調控,進而實現高敏感的比色傳感器件的構築;此外,將Au二聚體嵌入在水凝膠薄膜中,可有效克服其自發團聚與沉降等不足,具有很好的穩定性。進一步,該團隊合理利用水凝膠的膨脹程度反比於其交聯度的敏感特性,拓寬該器件靈敏度的動態可調諧範圍,實現了針對不同濃度範圍內目標分析物的敏感探測。
  • 基於近場光學技術的納米分辨紅外光譜
    利用基於AFM尖端照明和幹涉光檢測的寬帶光源(類似於經典FTIR光譜),它能夠以納米尺度的空間解析度對樣品進行定量近場光譜測量,具有前所未有的優質信噪比。由於其比標準FTIR光譜具有更高的檢測靈敏度和極高的空間解析度,nanoFTIR已成功地用於測定多組分薄膜聚合物共混物的化學組成,探索單個胰島素和膠原纖維的局部二級結構,確定超薄聚合物刷層的分子取向和簇大小等。
  • 分子-等離激元強耦合系統之光譜劈裂:量子起源還是光學起源?
    最近的研究表明,使用具有非常小眾模體積的等離激元納米腔可以增強拉比裂解:將J分子聚合物放入等離激元納米間隙中可以使高度局部化的等離激元發生強耦合,進而產生數百個大拉比分裂。甚至數千meV。研究人員通常認為,這種分裂純粹是由於激子和表面等離激元之間的量子相互作用,並忠實地反映了J分子聚合物量子輻射體的內在能級分裂。
  • 綜述 | 新型等離激元光學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複合體系
    當金屬納米顆粒尺寸接近或小於光的波長時,由於顆粒邊界條件的限制,電荷密度波將被局域在金屬納米顆粒上,其周圍形成局域的光場,這就是LSP。表面等離激元近場增強效應已被廣泛地運用於表面增強拉曼光譜、表面增強螢光、增強光學力與俘獲、光電子器件、生物傳感等眾多領域。
  • Quantum Design中國公司北京實驗室捷報頻傳—助力中國科研,合作共贏
    近日, QD中國北京實驗室的neaSNOM和nano-FTIR的樣機也迎來了兩篇與客戶合作的新論文正式上線。在該研究中,neaSNOM的高空間解析度和寬譜可調的紅外光源,使我們清晰地觀測到a-MoO3聲子激元在化學調控下的一系列近場行為表現與納米光學特性。」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發現電子-等離激元耦合對石墨烯電子輸運過程中的量子相干性有極大的增強效應,並實現氧化物界面二維電子氣自旋軌道耦合的光學調控。另一方面,等離激元是大量電子集體相干振蕩形成的準粒子。近年來等離激元的量子特性陸續被發現,例如,以往的實驗揭示量子糾纏在經歷了從光子到等離激元再到光子的轉化過程後仍然得以保持。一個核心問題是,等離激元是否會影響以及如何影響電子的量子輸運特性?該研究團隊與臺灣清華大學果尚志教授研究組、中國科大張振宇教授研究組等合作,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
  • 寧波材料所等研發新型等離激元結構色材料及製備技術
    直接生長法完全脫離了模板法和微納加工工藝的束縛,可全無機化,界面質量高,跟CMOS工藝和材料體系選擇相兼容,集成時容易實現有源化,為等離激元動態響應提供最底層的支撐。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曹鴻濤科研團隊利用金屬和陶瓷共濺射生長技術,製備了金屬納米線陣列/陶瓷複合超材料薄膜,納米線陣列的特徵幾何尺寸可按需定製,工藝可控、可重複,如圖1所示。
  • 物理所納米尺度上等離子激元傳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徐紅星研究組一直致力於這一新興領域的研究,在納米尺度操控光強、光的偏振、光的傳播、光學力等方面做出了系統的工作。他和他的同事發現的納間隙金屬納米結構的巨大電磁增強效應【Phys. Rev. Lett. 83, 4357(1999)和Phys. Rev.
  • 電位調控等離激元熱電子誘導脫溴的光電協同反應動力學研究
    2020-12-05 20:49:32 來源: 化學人生 舉報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田中群院士團隊吳德印教授
  • 《中國科學報》:南京大學團隊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
    《中國科學報》:南京大學團隊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光子器件研究獲突破 2020-05-30 0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飛秒-納米時空分辨光學實驗...
    最近,研究團隊利用超高時空分辨光發射電子顯微鏡(PEEM),首次從近場微觀角度揭示了局域表面等離激元近場增強與退相干時間的內在關聯,相關研究成果以標題「Correlation between near-field enhancement and dephasing time in plasmonic dimers」於4月24日發表在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 ...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如果要想構築納米光子晶體,需要在λp尺度上實現周期性介電結構,傳統方法中採用top-down技術來構建納米光子晶體,該方法在加工和製造方面具有較大的限制和挑戰。2018年12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D.N.
  • 武漢工程大學在金屬納米顆粒及光催化應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武漢工程大學光電信息與能源工程學院、數理學院馬良博士以武漢工程大學為第一單位,依託光學信息與模式識別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在等離激元耦合及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iedMaterials & Interfaces(影響因子8.758),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
    如果要想構築納米光子晶體,需要在λp尺度上實現周期性介電結構,傳統方法中採用top-down技術來構建納米光子晶體,該方法在加工和製造方面具有較大的限制和挑戰。2018年12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D.N.
  • 物理學家:從等離子體電極間的納米間隙中所發出的強光和高熱量
    賴斯大學的物理學家發現,等離子體金屬可以被提示產生「熱載流子」,進而在電極之間的納米級間隙中出乎意料地發出明亮的光。該現象可能對光催化、量子光學和光電子學具有應用前景。該最新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最近美國化學學會期刊《納米快報》上。
  • 綜述| 超平整低損耗的表面等離激元貴金屬薄膜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文版2019年第12期出版香港城市大學雷黨願和西安交通大學張磊課題組綜述文章,從製備、表徵和應用三個方面出發,系統地介紹了當前超平整表面等離激元貴金屬薄膜的研究進展與前沿應用。
  • 技術線上論壇 |6月17日《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
    2018年12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D.N. Basov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Photonic crystals for nano-light in moiré graphene superlattices的全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