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從等離子體電極間的納米間隙中所發出的強光和高熱量

2021-01-07 量子認知

賴斯大學的物理學家發現,等離子體金屬可以被提示產生「熱載流子」,進而在電極之間的納米級間隙中出乎意料地發出明亮的光。該現象可能對光催化、量子光學和光電子學具有應用前景。

該最新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最近美國化學學會期刊《納米快報》上。論文第一作者崔龍吉(Longji Cui)和第二作者朱雲軒(Yunxuan Zhu)為中國博士學者。

物理學家並不驚奇地看到納米實驗發出的光。但是,當那盞燈的亮度比預期的高1萬倍時,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研究人員發現了這種巨大的發射,是由兩個由等離子體材料(特別是金)製成的電極之間的納米級間隙引起的。

幾年前,實驗室發現,激發電子越過間隙,這種現象被稱為隧道效應,產生的電壓要比金屬平臺中沒有間隙的電壓大。

在該項新研究中,當這些熱電子是由驅動在金電極之間隧穿的電子產生的時,它們與空穴的複合會發出明亮的光,而輸入電壓越大,光越亮。

效果取決於金屬的等離激元,即流過其表面的能量波動。研究人員說:「人們已經探索出等離激元對電動發光光譜很重要,但首先不產生這些熱載流子的想法。」 「現在,我們知道等離子體激元在此過程中扮演著多種角色。」

研究人員將幾種金屬製成具有納米間隙的、微觀的、蝴蝶結狀的電極,可以讓它們同時進行電子傳輸和光譜分析。在電極中,金是性能最好的電極,其中包括具有抑制等離子激元的鉻和鈀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可幫助確定等離子激元在該現象中的作用。

研究人員說:「如果等離激元的唯一作用是幫助將光耦合出去,那麼使用金和鈀之類的材料之間的差異可能是20或50倍。」 「這一事實告訴您正在發生一些不同的事情。」

原因是等離子體激元「幾乎立即」衰減成熱電子和空穴。「這種持續不斷的攪動,利用電流將材料踢進去,產生了更多的電子和空穴,給了我們這種穩態的載流子熱分布,而且我們能夠一次保持幾分鐘。」

通過發射的光譜,研究人員的測量表明,那些熱的載流子確實很熱,達到了華氏3千度以上的溫度,而電極卻保持了相對涼爽的狀態,即使輸入的電壓只有大約1伏。

這一發現可能對光電子學和量子光學的發展很有用,這對於以小規模消失的光-物質相互作用進行研究。「在化學方面,可以擁有非常熱的載體的想法令人興奮。」 「這意味著您可能會使某些化學過程比平常更快地運行。

研究團隊表示:「有很多研究對等離子光催化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發出光,激發等離激元,而這些等離激元中的熱載體會產生有趣的化學反應。」 「原則上,可以電激發等離子體激元,它們產生的熱載體可以進行有趣的化學反應。」

參考:Longji Cui et al, Electrically Driven Hot-carrier Generation and Above-threshold Light Emission in Plasmonic Tunnel Junctions, Nano Letters (2020).

相關焦點

  • 等離子體所低溫等離子體製備納米材料及應用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低溫等離子體應用研究室王奇博士的論文《低溫等離子體技術製備基於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的複合材料及其在燃料電池中的應用》(Low-temperature plasma synthesis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graphene based materials and their fuel cell applications
  • 低溫等離子體表面改性電極材料對液體電介質電荷注入的影響
    為了探究低溫等離子體改性電極對液體電介質絕緣性能的影響,採用真空濺射鍍膜法分別對鋁、銅和不鏽鋼三種電極材料濺射TiO2對其表面進行改性,測試改性前後液體電介質的擊穿電壓,並利用Kerr電光效應測量了改性前後三種電極材料向液體電介質注入空間電荷的分布情況。
  • 中科院:開發出等離子體結構色生成的新方法,應用範圍非常廣!
    然而,具有高著色質量和可操控自由度的大規模等離子體結構色簡易製造技術仍有待提高。由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的科學家,提出了這項垂直定向納米腔陣列的直接生長方法,以產生等離子體結構色。由改進堆疊結構由嵌入SiO2超材料的Ag納米線陣列、納米級厚度的SiO2間隙和金屬反射鏡組成。此外,整個堆積結構可以通過磁控濺射來製備,這是一種容易放大的沉積技術。
  • 中科院:開發出等離子體結構色生成的新方法,應用範圍非常廣
    然而,具有高著色質量和可操控自由度的大規模等離子體結構色簡易製造技術仍有待提高。由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的科學家提出了這項垂直定向納米腔陣列的直接生長方法,以產生等離子體結構色。改進的堆疊結構由嵌入SiO2超材料積木層的Ag納米線陣列、納米級厚度的SiO2間隙和金屬反射鏡組成。此外,整個堆積結構可以通過磁控濺射來製備,這是一種容易放大的沉積技術。
  • 中科院:開發出等離子體結構色生成的新方法,應用範圍非常廣!
    然而,具有高著色質量和可操控自由度的大規模等離子體結構色簡易製造技術仍有待提高。由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的科學家提出了這項垂直定向納米腔陣列的直接生長方法,以產生等離子體結構色。改進的堆疊結構由嵌入SiO2超材料積木層的Ag納米線陣列、納米級厚度的SiO2間隙和金屬反射鏡組成。
  • 為什麼大電流氬弧焊和等離子體焊接中仍用釷鎢電極?
    在大電流氬弧焊和等離子體焊接中,為什麼焊工仍然會使用具有放射性汙染的釷鎢電極? 所以,為什麼最好不要使用釷鎢電極? 因為釷鎢電極在加工和使用時極易對人體和環境造成放射性汙染,不僅危害人類健康,也危害環境。 既然如此,為什麼在大電流氬弧焊和等離子體焊接中,焊工還是會使用釷鎢電極呢?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此類電磁場增強效應能夠有效地提高分子的螢光產生信號,原子的高次諧波產生效率,以及分子的拉曼散射信號等,因而成為國際上物理、化學、材料科學和納米科技領域的眾多研究人員長期普遍關注的話題。其中,金屬納米顆粒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是實現單分子檢測的有效途徑之一,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為實現單分子檢測的目標,必須要求局域電磁場有顯著的增強。
  • 強光探照燈的新型散熱材料介紹
    當用量較小時,填料雖能均勻分散於樹脂中,但彼此間尚不能形成接觸和相互作用,因而此時材料的導熱性提高不大;當填料用量提高到某一臨界值時,填料間能相互接觸和相互作用,使體系內形成了類似網狀或鏈狀的結構形態,即形成了導熱網鏈,當導熱網鏈的取向與熱流方向一致時,材料導熱性能提高很快;但若在熱流方向上未形成導熱網鏈時,則填料會在熱流方向上造成很大的熱阻,導致材料導熱性能很差。
  • 循環、溫度和電極間隙對方形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影響研究
    然而,有關電極間隙、循環、電解質降解或析鋰是如何影響方形電池安全性的研究很少。在本文中作者對在0℃、23℃和45℃循環的方形電池開展了系統研究。採用ARC技術評估了電極間隙對電池安全性的影響。研究表明對於新鮮電池,其內部電極間隙均一。循環後電極間產生了明顯間隙,並且這種間隙與局部析鋰和電解質降解緊密關聯,特別是對於45℃循環的電池。
  • 日本將摻硼納米金剛石用作超級電容器電極
    主要問題之一就是能量密度低,即單位面積空間所存儲的能量不足。一開始,科學家們嘗試利用有機溶劑作為超級電容器的電解液(作為傳導介質)以解決該問題,提高產生的電壓(注意,在能量存儲設備中,電壓的平方與能量密度成正比)。但是,有機溶劑很昂貴且導電率低。因此,科學家們認為,也許水電解質會更好。自此,研發配備水電解質的高效超級電容器元件成為了該領域的中心研究課題。
  • 低溫等離子體形成過程及發生技術
    不同能量溫度狀態的電子通過旋轉激發、振動激發、離解和電離等非彈性碰撞形式將內能傳遞給氣體分子後,一部分以熱量的形式散發掉,另一部分則用於產生自由基等活性離子。③在形成自由基活性離子後,自由基及正負離子間會引發線性或非線性鏈反應,該反應發生在微秒級尺度。④最後,是由鏈反應導致的毫秒到秒量級的分子間發生熱化學反應。
  • 太陽光與我們平常見到電焊或燒煤發出的光有什麼不同?
    太陽發出的光既不是燒電焊那樣的光,也不是燒煤發出那樣的光,是核爆炸的光,是類似氫彈爆炸發出的光。電焊發出的光是電弧光,是電極陰陽兩極之間產生強烈持久的氣體放電現象,是一種自持放電現象,不用很高的電壓就能夠維持長時間的電弧,穩定燃燒而不熄滅。
  • 等離子體表面處理技術在醫療器械領域的應用概述
    等離子體和固體、液體或氣體一樣,是物質的一種狀態。對氣體施加足夠的能量使之離化成等離子狀態。等離子體的「活性」組分包括:離子、電子、活性基團、激發態的核素(亞穩態)、光子等。控制和駕馭這些活性組分聚集後的性能可進行各種各樣的表面處理,例如納米級別的清潔、活化表面的浸潤性、化學接枝、塗層沉積等。 等離子體的高化學活性用來在不影響基材的情況下改變表面的性能。
  • 電極一定深度後進行再平衡實現能帶間隙的間接
    pdh就是利用二矽鉑+鉑合金製成的亞穩態的鉑合金化型鉑-c金屬化合金,其immo電極的尺寸已經達到了imptal是現實所需。而immo的製備需要精確控制pb極材料的鍍層厚度,以確保在酸性環境下不至於應力集中,起到pb極材料的穩定化效果。
  • 柔性電致變色器件中的納米電極材料
    對於電致變色器件,理想的電極材料不僅需要高導電率,而且需要極好的透光性和抗化學以及電化學腐蝕的能力。電致變色器件中常用的電極材料是ITO薄膜。但是,其導電性不足夠獲得很高的響應速度,尤其是在大面積器件中。並且其2D平面結構嚴重的限制了電致變色材料和電極之間的接觸面積,會顯著地限制電致變色器件中的電化學反應速度。另外,它的脆性也阻礙了其在柔性和可拉伸電子中的應用。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光物理實驗室李志遠博士與美國華盛頓州大學化學系夏有南教授領導的實驗小組合作,在利用金納米顆粒的幾何形狀控制其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波長等重要光學特性上,做出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長期以來,金和銀的納米結構由於在催化,光子學,電子學 ,光電子學,化學和生物傳感,以及表面增強拉曼信號探測等方面的廣泛用途而得到諸多關注。
  • 火花塞間隙和熱值,扒一扒汽車火花塞知識
    火花塞的間隙指的是指它中心電極與接地電極間的間隙距離。當然,通常來說火花塞間隙越大,那麼在發動機工作的時候,它點火時產生的電弧就越長,更容易點燃氣缸中的混合氣體,所以產生的動能自然也就更大。電極間隙過大,會使電弧長度變大,但能量減弱,從而會造成氣缸失火。當然,如果超過一定數值的話,那麼使得擊穿空氣需要的電壓也較大,所以不同的發動機相匹配的火花塞間隙各有不同。並不是間隙越大就越好,所以選對正確的火花塞間隙才能讓發動機發揮更好它的作用。
  • 強光探照燈散熱的一些基礎知識
    (二)熱對流熱對流指流體中溫度不同的各部分物質在空間中發生宏觀相對運動而引起的熱量傳遞現象。熱對流不以獨立的方式傳遞熱量,同時其必然伴隨著熱傳導。對流換熱是流體流過固體壁面且由於其與壁面間存在溫差時的熱量傳遞現象,它與流體的流動機理密不可分;同時,由於導熱也是物質的固有本質,因而對流換熱是流體的宏觀熱運動(熱對流)與流體的微觀熱運動(導熱)聯合作用的結果。
  • 數百萬日本人一同目睹:發出強光照亮夜空
    據環球時報報導,網絡上傳出的多個視頻顯示,日本西部疑似落下一顆火球,持續過程雖然並不長,但其發出的耀眼光芒甚至比月亮還要亮上幾分,數百萬日本人一同目睹了這一奇觀,「火球」爆炸消失的瞬間發出的強光更是照亮了整片夜空,如同白晝一般。
  • 新方法基於分子間隙納米器件檢測重金屬離子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研究員劉錦淮等帶領課題組,創新性地提出了基於分子間隙納米器件檢測重金屬離子的新方法,實現了對汞離子的特異性電學敏感響應及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