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 新型等離激元光學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複合體系

2021-01-21 中國科學雜誌社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文版2019年第12期出版武漢大學張順平和徐紅星課題組綜述文章,詳細總結了等離激元光學結構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相結合,在納米光子學前沿基礎問題與納米光電器件設計中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過渡金屬二硫化物(TMDs)由於其優異的光電子性能,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新材料的研究熱點。通常,當2H相的TMDs從多層減少到單層時,它將從間接帶隙半導體轉變為直接帶隙半導體,其帶隙位於可見和近紅外區間。為了優化TMDs原子層狀材料的光捕獲能力以及自身響應頻譜可調諧能力,人們將其與微腔、超構表面、金屬納米結構等光學體系組合起來,定製一個特定的外部光學環境,實現其光學性能的調控。其中,構建金屬等離激元光學納米結構和TMDs的複合體系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之一。

表面等離激元可以分為表面等離極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和局域表面等離激元(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s,LSP)。SPP是存在於金屬和介質界面上的自由電子電荷密度波與電磁波的耦合形成的集體激發。當金屬納米顆粒尺寸接近或小於光的波長時,由於顆粒邊界條件的限制,電荷密度波將被局域在金屬納米顆粒上,其周圍形成局域的光場,這就是LSP。表面等離激元近場增強效應已被廣泛地運用於表面增強拉曼光譜、表面增強螢光、增強光學力與俘獲、光電子器件、生物傳感等眾多領域。過渡金屬二硫化物的光學特性2004年,Novoselov和Geim等人首次通過機械剝離得到單層石墨烯,此後研究者們對二維範德瓦爾斯單原子層材料展開了深入研究。這一系列的二維材料主要包含:以石墨烯和氮化硼為代表的六元環狀單原子層;以過渡金屬硫化合物(MoS2, WS2)和金屬滷化物(PbI, MoCl)為代表的三原子層晶體;金屬氧化物(MnO2, WoO3)和雙金屬氫氧化物(Mg6Al2(OH)16)以及黑磷(Phosphorene)等。以WS2, MoS2, WSe2和MoSe2為代表的二維半導體材料為例,這些TMDs材料一個顯著的特性是,當從體狀材料不斷減薄到單層原子層時,可以從間接帶隙半導體轉變為直接帶隙半導體,光吸收和發射的強度得到增強。另一方面,二維系統顯著減弱的介電屏蔽效應和量子限制效應使得TMDs中的導帶電子與價帶空穴之間庫侖相互作用很強,從而在可見和近紅外區間具有強烈的激子共振效應。圖1  單層過渡金屬二硫化物帶間躍遷的能谷光學選擇定則具有能谷選擇的圓二色性是單層TMDs材料的另外一個特點。單層TMDs材料的直接帶隙躍遷發生在能量退簡併的位於二維六邊形布裡淵區邊緣的±K點,如圖1所示。由於單層TMDs材料中空間反演對稱性的破缺,+K和–K兩個不同能谷的貝裡曲率(Berry Curvature)正好相反,導致它們的軌道角動量也正好相反,這也就使得材料具有能谷選擇的圓二色性。另外,在單層TMDs材料中,與能谷選擇的圓二色性密切相關的是能谷霍爾效應,能谷霍爾效應是指處在相反能谷中的載流子具有相反的霍爾電流。最近,激子能谷霍爾效應在一個單層MoS2體系中被報導,其中激子的運動由溫度梯度驅動。另外,目前基於TMDs的二維範德瓦爾斯異質結也是一個良好的研究能谷電子學的平臺。通常情況下, 二維材料螢光發光主要來自於激子的發光, 這其中就包含了中性激子、帶電激子、雙激子等。除了這些基本的激子發光外,TMDs材料中一些缺陷態也可以形成一些獨特的發光性質。TMDs材料中的缺陷態相當於一個捕獲中心,在特定條件下,這些孤立的缺陷態就有可能形成單光子發光源。這種由二維材料單光子源和等離激元波導所構成的複合體系為片上傳導單光子光源提供了潛在的方案,這對量子信息的處理和量子網絡的構建極具意義。弱耦合作用區間的增強效應
1. 增強非線性

非線性光學作為現代光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產生超短脈衝、雷射頻譜轉換,超快開光以及全光信號處理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應用。一般來說,只有當外加電磁場的強度可以和材料內部原子的庫侖相互作用產生的電場相比擬時,才會有非線性光學效應產生。因此,材料的非線性光學響應從本質上來說都普遍非常微弱,增強非線性轉換效率也是這個領域中的研究重點。近年來有很多新的高非線性光學響應材料被發現,用以實現可集成的高性能非線性光電子器件,其中就包括以二維層狀材料和表面等離激元金屬納米結構的複合體系。

以最簡單的非線性光學過程,非線性二次諧波效應(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SHG),即兩個光子湮滅形成一個光子的過程為例。奇數層TMDs由於空間反演對稱性破缺而有著極大的二階非線性極化率,這是得到高強度二次諧波的基礎,同時二維材料中的激子共振可以有效地增強非線性過程。正因為材料的二次諧波信號與其晶格結構有著密切的關係,人們可以利用二次諧波信號快速無損的鑑定二維材料的晶體結構,而且不同原子層的堆疊、多晶域和結構位移可以進一步增強二次諧波效應。

圖2  從銀納米線-單層MoS2複合結構中激發二次諧波的示意圖 

由於納米結構的亞波長尺度限制,一般在複合的表面等離激元納米結構中,打破對稱性選擇定則和模式匹配對增強SHG轉換效率是最為重要的因素。然而, 在一維的表面等離激元波導中, 相位匹配條件對於產生SHG同樣十分重要。圖2展示了表面等離激元納米銀線和單層MoS2組成的複合結構中,從銀納米線的一端激發,會在銀線上激發出SPP,而正向傳導的SPP和末端反射回的SPP滿足動量守恆的關係,所以不受相位匹配條件的限制。同時,單層MoS2正好處於SPP近場最強的地方。因此, 在複合結構的重疊區域可以觀察到很強的SHG信號。

2. 增強拉曼

由於等離激元納米腔所提供的巨大場增強,當具有拉曼活性的分子或者材料被置入等離激元結構附近時,其拉曼散射的強度會被增強若干個數量級,這種現象被稱為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自20世紀70年代發現以來,SERS現象就被認為具有很高的應用前景,比如實現更高靈敏度的分子「指紋」光譜探測。SERS領域的一大突破來自於20世紀末單分子SERS光譜的實現,徐紅星等人在1999年首先指出了具有最強電磁場增強的等離激元結構往往產生於相距只有幾個納米(甚至更小)的兩個金屬納米顆粒二聚體,使得處於間隙中的分子拉曼信號強度則被放大超過12個數量級,達到了單分子的檢測極限。

最近,徐紅星課題組試圖建立一種MoS2與納米腔的耦合體系來實現上述所有方面的條件,從而實現等離激元場的準確測量以及SERS的定量化研究。通過測量不同MoS2層數下納米腔的最大電磁場增強,研究者得到了電磁場增強的實驗極值出現在0.62 nm的間隙距離處。通過實驗與理論模擬的結果對比,他們還發現在間隙距離0.62nm處量子隧穿效果已經出現並使電磁場增強減小了38%(圖3)。

圖3 (a)利用二維材料MoS2作為納米腔的隔離層,同時取代傳統拉曼分子作為SERS測量的探針。(b)SERS增強在不同納米腔間隙距離(MoS2層數)下的實驗值及對應的兩種基於經典電磁場模型的理論預言值

3. 增強螢光

為了提高過渡金屬二硫化物的螢光效率,人們將其與各種等離激元金屬納米結構集成在一起。通過採用等離激元納米結構,層狀TMDs周邊的近場以及光學局域態密度可以得到有效地調製,由此可以對材料的光吸收和發射的性能進行相應的調製。

單層二維材料由於晶格結構中空間反演對稱性破缺,從而具有能谷選擇規則而且其強烈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使得自旋與能谷鎖定在一起(Spin-valley locking)。通過和等離激元手性納米結構相結合,TMDs的能谷偏振的螢光可以受到近場的調製。

4. 增強光電流

將TMDs光電電晶體結構同表面等離激元相結合,利用金屬納米顆粒的局域表面等離激元極強的「抓光」能力,可以增強這一類光電電晶體器件的光響應。通常在這種複合體系器件中,由等離激元帶來的增強效應主要有兩種機制的貢獻:(1)金屬納米結構等離激元在共振時由局域場增強效應帶來的劇烈的增強光吸收;(2)由表面等離激元而產生的熱電子注入效應。

強耦合作用區間的Rabi劈裂

當光學諧振腔和電子躍遷的相干能量交換速率快於它們各自的能量損耗或者說是退相干速率時,這種體系就處於強耦合區間,形成一種部分物質、部分光的雜化狀態。在光譜中,我們就能觀察到劈裂的現象,也就是通常說的真空Rabi劈裂。

在通常的強耦合體系中,最基本的兩個組分是:光學諧振腔和激子。要實現強耦合,我們需要增加耦合強度的同時降低各組分的衰減和退相干的速率。高品質光學微腔和強激子效應的材料將更加有利於觀察到強耦合現象。

1. 單顆粒體系的強耦合

通過利用金屬納米顆粒的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共振模式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的激子相互耦合,我們可以構建單個納米顆粒的強耦合體系。在如圖4a所示的單個納米銀棒和單層WSe2的體系中,利用單顆粒暗場散射譜的光學表徵手段以及原位連續沉積氧化鋁介質層調節等離激元能量的方式,得到同一個納米銀棒體系隨氧化鋁介質層厚度變化的一系列散射譜。隨後,在單個金納米棒、銀納米三角偶極模式同單層WS2耦合的體系中,強耦合的現象也被成功演示(如圖4b所示)。

圖4  (a)單個銀納米棒三階模式和單層WSe2激子的強耦合體系的示意圖,(b)單個銀納米三角和單層WS2激子強耦合體系的示意圖

2. 周期性結構的強耦合

通過利用等離激元周期性結構的晶格共振模式,人們同樣成功構建了金屬納米結構陣列同TMDs相結合的強耦合體系。例如,銀納米圓盤陣列同單層二硫化鉬強耦合的體系;金屬納米孔洞陣列同單層二硫化鎢的複合體系;多層二硫化鎢在金屬納米顆粒陣列上的強耦合的體系等。

3. 動態調製的強耦合器件

基於TMDs的強耦合現象的一個重要優勢,在於可以更加便利地利用電場、應力、磁場等外加條件,對體系的光學性質進行動態的調控,並進一步設計成光電器件。結合TMDs的柔性可集成的優點,利用柵壓更改材料中載流子的密度,電調製的耦合器件也已被成功演示。圖5a展示了一個單個金納米棒同單層二硫化鎢強耦合場效應電晶體體系;圖5b展示了另外一種典型的動態調製的強耦合器件——銀納米盤陣列同單層二硫化鉬的複合電晶體結構。通過簡單地調整背柵電壓,耦合器件可以在玻色子和費米子極化激元態之間相互轉換。

圖5  (a)單個金納米棒在單層WS2上的示意圖,(b)單層MoS2和等離激元納米金屬圓盤陣列耦合體系場效應管器件的示意圖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與表面等離激元形成的複合結構光電器件將有著極大的應用前景。一方面,固態的過渡金屬二硫化物具有穩定的晶格結構,其螢光與拉曼在室溫大氣環境下都很穩定。將二維材料引入等離激元光學領域可拓寬材料的選擇空間,這為表面等離激元的光子學器件帶來許多新的機會。另一方面,複合結構也具有由表面等離激元帶來的巨大光場增強(或光學局域態密度顯著增加)以及對結構參數、周圍環境的靈敏特性,為發展傳感器件、提高光電器件的性能有極大幫助。

可以預見,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與表面等離激元形成的複合結構將會受到持續關注,為研究室溫玻色-愛因斯坦凝聚、谷電子學以及納米非線性光學等提供重要的研究平臺,也為新型光電器件、集成傳感器的開發與利用提供寶貴思路。


鄭迪,義大利Istituto Italiano di Tecnologia (IIT)博士後。2013年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201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凝聚態物理專業,獲武漢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涉及等離激元光子學、光纖光學、微納結構製備與表徵。目前致力於將等離激元光學傳感應用於神經科學的研究。


張順平,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副教授。2008年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2013年獲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等離激元光子學、光學納腔中二維量子體系的調控以及面向集成光學晶片的器件物理。以(共同)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PRL 2篇、Nature子刊2篇、Nano Letters或ACS Nano 9篇等,其中單篇最高被引400餘次,h因子21。


徐紅星,物理學家,武漢大學教授。199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98年和2002年分別獲瑞典查爾莫斯理工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等離激元光子學、分子光譜和納米光學的研究。在國際著名科學雜誌發表論文200餘篇,被SCI雜誌引用15500餘次,h因子61,2014-2018年連續入選Elsevier發布的中國高被引學者榜。



相關焦點

  • 綜述| 超平整低損耗的表面等離激元貴金屬薄膜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文版2019年第12期出版香港城市大學雷黨願和西安交通大學張磊課題組綜述文章,從製備、表徵和應用三個方面出發,系統地介紹了當前超平整表面等離激元貴金屬薄膜的研究進展與前沿應用。
  • 寧波材料所等研發新型等離激元結構色材料及製備技術
    直接生長法完全脫離了模板法和微納加工工藝的束縛,可全無機化,界面質量高,跟CMOS工藝和材料體系選擇相兼容,集成時容易實現有源化,為等離激元動態響應提供最底層的支撐。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曹鴻濤科研團隊利用金屬和陶瓷共濺射生長技術,製備了金屬納米線陣列/陶瓷複合超材料薄膜,納米線陣列的特徵幾何尺寸可按需定製,工藝可控、可重複,如圖1所示。
  • 科研進展丨固體所在等離激元熱電子應用於傳感光探測太陽能轉化方面發表綜述
    該綜述系統討論了等離激元熱電子的產生、轉移、時間尺度、表徵等基本科學問題,著重介紹了等離激元熱電子在生物/化學傳感、光電探測、光催化、光電化學、光伏等領域的應用和重要進展,並歸納總結了基於等離激元效應的器件設計原理,為構建基於表面等離激元增強效應的高性能器件和發展相關應用技術提供重要指導作用。圖1.  該綜述被選為期刊的「Featured」和外封面文章。
  • 《中國科學報》:南京大學團隊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
    現代工學院李濤研究組在超透鏡成像獲得重要進展:密集波導陣列實現亞波長自成像5月27日,南京大學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光子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們利用金屬鈉所具有的低熔點特點,發展了獨特的液態金屬旋塗工藝,製成金屬鈉薄膜,首次揭示金屬鈉膜的優異光波段等離激元特性。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 「多餘」的渦旋——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楊元傑課題組和新加坡國立大學C.-W. Qiu課題組、北京理工大學李家方課題組合作,發現了衍生等離激元渦旋現象,該現象不能用當今的理論模型進行解釋。研究團隊通過構建新的理論模型,成功地對產生該現象的物理機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並進行了實驗驗證。研究表明,先前國際上普遍認可的理論預言的等離激元渦旋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情況,除此之外,還存在一系列的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 科學家發現二維金屬中的等離激元
    理想情況下,等離激元有著易於激發且不易衰減的特性。在傳統材料如金、銀等金屬中,由於強烈的朗道阻尼效應和等離激元與聲子散射作用,等離激元有著較低的空間限域性與極高的傳播損失率。這些問題使等離激元在電子信息、催化能源及生物技術等方面的應用均受到限制。因此,製備和發現性能優異的量子材料,使其具有良好的等離激元特性成為材料應用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 進展 | 二維金屬中奇異的等離激元
    理想情況下,等離激元有著易於激發並且不易衰減的特性。在傳統材料比如金、銀等金屬中,由於強烈的朗道阻尼效應和等離激元與聲子散射作用,等離激元有著極低的空間限域性與極高的傳播損失率。這些問題使得等離激元在電子信息、催化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等方面的應用都受到限制。因此,製備和發現性能優異的量子材料,使其具有良好的等離激元特性成為材料應用領域一個重要的方向。
  • 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應用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文版2019年第12期出版復旦大學安正華課題組綜述文章,系統介紹了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設計和應用。比如:Chu-Chieh Chang等人使用二維金屬孔陣列結構實現了量子阱/InAs量子點紅外光探測器,吸收增強130%。利用表面金屬圓孔陣列結構可實現入射光從量子點紅外光器件金屬孔薄膜和襯底不同方向入射時的目標紅外光探測,利用等離激元微腔的截止波長調控技術可製作單層量子阱長波紅外光探測器。
  • 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實現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12月16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教授羅毅、張群、江俊團隊在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等離激元學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採用最新發展的「電子-質子協同摻氫」策略,實現類金屬的超高自由載流子濃度,從而獲得了強且可調的等離激元效應。
  • 二維半導體二硫化鎢納米材料光學特性的綜述與展望
    然而,儘管電子在石墨烯中的遷移率非常高,但是零能量帶隙(半金屬)的特性導致石墨烯無法直接應用於基於半導體的電子與光電器件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如MoS2, WS2, MoSe2 和WSe2等與石墨相同,具有層內強共價鍵及層間弱範德瓦爾斯力結合在一起的結構,同時擁有近紅外和可見光區的本徵能量帶隙,尤為重要的是這些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在厚度減薄為單層時呈現出直接能量帶隙。
  • 《Matter綜述文摘》3D金屬氣凝膠路線圖:材料設計和應用
    【科研摘要】憑藉金屬(例如,電導率,催化活性和等離激元性質)和氣凝膠(例如,整體結構,多孔網絡和較大的比表面積)的優點,金屬氣凝膠(MA)成為一類新型的金屬近十年來多孔材料。設想它們在電催化,等離子體激元和傳感領域具有無與倫比的潛力,將徹底改變與能源和檢測相關的應用領域。但是,由於缺乏足夠的物質基礎,MA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 實現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羅毅、張群、江俊團隊在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等離激元學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採用最新發展的「電子—質子協同摻氫」策略,實現類金屬超高自由載流子濃度,從而獲得了強且可調的等離激元效應。該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
  • 哈工大韓傑才院士團隊在2D過渡金屬二硫化物電催化材料的最新綜述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發現,二維過渡金屬二硫化物(2D TMDs)由於其具有較高的比表面積、獨特的電子結構、豐富的調控手段,使其成為具有較大應用潛力的非貴金屬催化劑之一,同時有關2D TMDs在電催化領域的研究也逐漸成為目前熱點領域。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發現電子-等離激元耦合對石墨烯電子輸運過程中的量子相干性有極大的增強效應,並實現氧化物界面二維電子氣自旋軌道耦合的光學調控。近年來等離激元的量子特性陸續被發現,例如,以往的實驗揭示量子糾纏在經歷了從光子到等離激元再到光子的轉化過程後仍然得以保持。一個核心問題是,等離激元是否會影響以及如何影響電子的量子輸運特性?該研究團隊與臺灣清華大學果尚志教授研究組、中國科大張振宇教授研究組等合作,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
  •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二維半導體二硫化鎢納米材料光學特性的綜述與展望
    2004年,單層碳原子即石墨烯被成功從石墨中分離並在顯微鏡下觀察到,開啟了納米科學、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的新篇章。以
  • 田中群院士團隊Matter: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的研究進展和展望
    通過結構設計,同種表面等離激元材料可實現全太陽光譜的光學響應,而且表面等離激元結構具有遠大於傳統染料或者半導體的吸收散射截面。局域的表面等離激元激發可以顯著增強等離激元納米結構表面區域的電磁場。表面等離激元弛豫可以產生激發態的載流子,並對局部區域加熱。這些過程均可顯著地影響化學過程。儘管PMCR具有巨大的潛力,但我們對於其複雜的運行機制尚未完全了解。這也導致目前PMCR體系反應效率的提高遇到瓶頸。
  • 物理學院馬仁敏課題組與合作者實現高性能鈉基等離激元波導與雷射
    ,是光與金屬中自由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新型元激發,因其對光場具有亞波長尺度的約束能力和突破衍射極限的傳輸特性,在微納光子器件和光子集成、超分辨成像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日,北京大學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馬仁敏課題組與南京大學朱嘉、周林、祝世寧研究團隊,喬治亞理工蔡文杉等研究組合作,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光子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 分子-等離激元強耦合系統之光譜劈裂:量子起源還是光學起源?
    為了清楚地回答這個問題,研究小組還指出,等離激元與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僅發生在單分子兔分裂的量子力學水平上,而且還發生在分子與等離激元之間。如下圖所示)。當等離激元納米間隙包含更多的分子時,如在大多數實驗中一樣,分子之間存在多重散射,並且與等離激元發生多重散射相互作用。金屬納米間隙分子與等離激元之間的量子光學相互作用的物理示意圖。
  • 基於表面等離激元共振顯微鏡的無標記單分子光學成像
    2020年9月21日,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設計研究院生物電子與生物傳感研究中心的陶農建(Nongjian NJ Tao)和王少鵬(Shaopeng Wang)教授的研究小組在Nature Method 發表了一種可以無標記檢測單個蛋白分子的新型光學顯微成像系統。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張鵬飛(Pengfei Zhang)博士後研究員。
  • 合肥研究院在基於金納米球二聚體動力學調控的等離激元耦合傳感...
    合肥研究院在基於金納米球二聚體動力學調控的等離激元耦合傳感特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針對這一問題,科研人員在前期成功獲得尺寸均一單分散Au納米球的基礎上,採用銀離子誘導自組裝與電泳分離技術,獲得大批量、高質量的Au納米球二聚體,提出將Au二聚體與智能水凝膠相複合的新思路,利用Au二聚體的光學高敏感性和可調諧的間隙依賴特性,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基於Au二聚體的高敏感、高穩定性且動態可調靈敏度範圍的比色傳感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