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二維金屬中的等離激元

2020-12-18 中科院之聲

光照射在固體材料上會使其中的電子形成兩類激發:電子-空穴的對激發,稱為激子;電子的集體振蕩,稱為等離激元。等離激元有較多奇特的應用,例如,等離激元通過與光耦合形成圖1所示的極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SPP),在電路中進行能量和信號的傳輸。理想情況下,等離激元有著易於激發且不易衰減的特性。在傳統材料如金、銀等金屬中,由於強烈的朗道阻尼效應和等離激元與聲子散射作用,等離激元有著較低的空間限域性與極高的傳播損失率。這些問題使等離激元在電子信息、催化能源及生物技術等方面的應用均受到限制。因此,製備和發現性能優異的量子材料,使其具有良好的等離激元特性成為材料應用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二維材料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理想平臺,在二維材料中,由於等離激元被限制在一個平面內,其衰減得到較大的抑制。石墨烯作為的二維材料的典型代表,已成為熱門的等離激元材料。然而,作為半金屬,石墨烯中載流子濃度較低,因此其等離激元的頻率遠低於常見的可見光區。其他的二維材料,也多為半金屬型(如矽烯和二硒化鈦)或半導體型(如氮化硼和二硫化鉬),因而無法彌補載流子濃度低這一缺陷。因此,尋找合適的二維金屬材料,不僅可以產生低衰減率的等離激元,而且可以與可見光進行耦合,在集成光子學器件中有著重要的應用。硼烯是一種新型二維材料,其獨特之處在於其本徵的金屬性,預示著硼烯是較有希望的等離激元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SF10組博士後廉超(現為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後)和博士生胡史奇(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以及已畢業的博士張進程才,在研究員孟勝的指導下,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袁喆、北京計算科學中心教授高世武合作,通過第一性原理含時密度泛函模擬,計算了實驗上合成的β12型硼烯中的奇異的等離激元特性(圖2、3)。

研究表明,相比於石墨烯和黑磷等材料,硼烯在保持二維材料較強的光與材料相互作用的同時,由於其金屬特性以及特殊的狄拉克能帶結構,它在電子濃度、等離激元頻域等方面有優異的等離激元性能。研究發現硼烯中存在兩類載流子:中心在X點的一維電子氣、中心在Y點的二維電子氣(圖4)。兩種載流子分別對應了硼烯等離激元的兩個分支:二維電子氣形成了各向均勻的高能量分支,而一維電子氣則形成了各向異性的低能量分支。這兩種模式有著涵蓋太赫茲到紫外波段廣泛的頻率範圍,因此可與可見光實現充分耦合。同時,兩支等離激元具有和石墨烯等離激元同樣的低衰減率(圖3)。

硼烯等離激元的低能量分支僅在Γ-X方向形成和傳播。不同於以往一維結構的等離激元,這一發現意味著在二維結構中依然可以存在單向傳輸的一維等離激元模式。更深入的電子結構分析證明了這個一維模式源自於硼烯獨特的電子結構,並且由硼烯中狄拉克電子的帶內躍遷所貢獻。研究表明,二維硼烯中存在著更豐富的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圖像,二維、一維電子氣與狄拉克電子氣集體激發的相互作用是導致奇異量子等離激元出現的重要原因,這也賦予其低損耗、寬頻域和高定向等優良特性。這一發現拓展了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材料等離激元這一研究領域,為豐富等離激元光子學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成果發表在《物理通訊快報》上。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資助。

圖1.等離激元極化激元在材料中產生和傳播的示意圖

圖2.(a)β12型硼烯晶格結構以及布裡淵區;(b)β12型硼烯等離激元沿Γ-X 與Γ-Y方向的色散關係。圖中展示了低能模式(LE)、高能模式(HE),和石墨烯中的等離激元

圖3.(a)β12型硼烯等離激元限域能力λair/λp隨能量的變化;(b)β12型硼烯等離激元傳播損失率Re[q]/Im[q]隨能量的變化

圖4.(a)β12型硼烯三維能帶結構;(b)β12型硼烯布裡淵區電子氣分布;(c)β12型硼烯電子氣帶內躍遷分布

來源: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進展 | 二維金屬中奇異的等離激元
    理想情況下,等離激元有著易於激發並且不易衰減的特性。在傳統材料比如金、銀等金屬中,由於強烈的朗道阻尼效應和等離激元與聲子散射作用,等離激元有著極低的空間限域性與極高的傳播損失率。這些問題使得等離激元在電子信息、催化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等方面的應用都受到限制。因此,製備和發現性能優異的量子材料,使其具有良好的等離激元特性成為材料應用領域一個重要的方向。
  • 綜述 | 新型等離激元光學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複合體系
    因此,材料的非線性光學響應從本質上來說都普遍非常微弱,增強非線性轉換效率也是這個領域中的研究重點。近年來有很多新的高非線性光學響應材料被發現,用以實現可集成的高性能非線性光電子器件,其中就包括以二維層狀材料和表面等離激元金屬納米結構的複合體系。
  • 長春應化所二維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二維金屬等離激元納米結構以其獨特的平面限域結構和表面等離激元共振耦合效應,已成為納米電子學、能源催化和傳感檢測等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由於缺乏對等離子體-電子耦合效應的深入認識以及電極界面和材料的精確構築方法,二維金屬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的設計和應用一直面臨著重大挑戰。
  • 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應用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文版2019年第12期出版復旦大學安正華課題組綜述文章,系統介紹了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設計和應用。比如:Chu-Chieh Chang等人使用二維金屬孔陣列結構實現了量子阱/InAs量子點紅外光探測器,吸收增強130%。利用表面金屬圓孔陣列結構可實現入射光從量子點紅外光器件金屬孔薄膜和襯底不同方向入射時的目標紅外光探測,利用等離激元微腔的截止波長調控技術可製作單層量子阱長波紅外光探測器。
  • 綜述| 超平整低損耗的表面等離激元貴金屬薄膜
    表面等離激元分為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和表面等離極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s)兩種模式。兩者可以在不同維度上實現局域共振光場的增強:前者可實現三維的光場局域,而後者則主要將光場局域在一維或二維空間。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發現電子-等離激元耦合對石墨烯電子輸運過程中的量子相干性有極大的增強效應,並實現氧化物界面二維電子氣自旋軌道耦合的光學調控。 在固體中運動的電子與不同準粒子(聲子、極化子等等)之間的多體耦合作用會導致一系列重要的物理效應。例如,電子-聲子相互作用可以使自旋相反的電子形成庫珀對從而引發超導。另一方面,等離激元是大量電子集體相干振蕩形成的準粒子。近年來等離激元的量子特性陸續被發現,例如,以往的實驗揭示量子糾纏在經歷了從光子到等離激元再到光子的轉化過程後仍然得以保持。
  • 表面等離激元垂直遂穿熱電子光電探測器研究
    這種現象實質上是由於費米能級附近導帶上的自由電子在與入射光場相互作用下在金屬表面發生的集體振蕩,產生所謂的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共振(LSPR)。當這種LSPR弛豫時會產生大量的熱電子,可被廣泛應用在光電探測領域。    石墨烯作為一種理想的光電傳導材料,具有單原子層的厚度和高電子遷移率,以及寬帶吸收等眾多優異的光電性質。
  • 發現等離激元光催化劑電荷分離的偏振效應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高玉英)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範峰滔研究員團隊在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界面電荷分離研究上取得新進展,揭示了催化位點的電荷濃度與偏振角度的定量關係。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中國科學報》:南京大學團隊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
    現代工學院李濤研究組在超透鏡成像獲得重要進展:密集波導陣列實現亞波長自成像5月27日,南京大學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光子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們利用金屬鈉所具有的低熔點特點,發展了獨特的液態金屬旋塗工藝,製成金屬鈉薄膜,首次揭示金屬鈉膜的優異光波段等離激元特性。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 「多餘」的渦旋——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Qiu課題組、北京理工大學李家方課題組合作,發現了衍生等離激元渦旋現象,該現象不能用當今的理論模型進行解釋。研究團隊通過構建新的理論模型,成功地對產生該現象的物理機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並進行了實驗驗證。研究表明,先前國際上普遍認可的理論預言的等離激元渦旋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情況,除此之外,還存在一系列的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 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實現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12月16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教授羅毅、張群、江俊團隊在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等離激元學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採用最新發展的「電子-質子協同摻氫」策略,實現類金屬的超高自由載流子濃度,從而獲得了強且可調的等離激元效應。
  • 實現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羅毅、張群、江俊團隊在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等離激元學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採用最新發展的「電子—質子協同摻氫」策略,實現類金屬超高自由載流子濃度,從而獲得了強且可調的等離激元效應。該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
  • 大連化物所發現等離激元光催化劑電荷分離的偏振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燦,研究員範峰滔團隊在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界面電荷分離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催化位點的電荷濃度與偏振角度的定量關係。金屬納米顆粒表面等離激元具有獨特的光學性質,如特定波段光吸收、光場局域效應等,在分析科學、納米材料、光電子學特別是太陽燃料合成領域受到關注。
  • 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紅外吸收
    局域表面等離激元起源於金屬或高摻雜半導體納米顆粒表面的自由電子在入射光的激發下,電子的集體運動與電磁場相互作用產生的共諧振蕩。局域表面等離激元能夠將光場局域在納米尺度內,實現極大的局域電磁場增強。 在金屬或高摻雜半導體納米材料表面局域電場有很大的增強,當分子振動和表面等離激元發生耦合共振時,分子振動信號會被極大增強,即為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紅外吸收效應(surface-enhanced infrared absorption,SEIRA)。
  • 寧波材料所等研發新型等離激元結構色材料及製備技術
    >  亞波長微納結構中,表面等離激元共振(SPR)吸收(或輻射)特定頻段的可見光,產生等離激元結構色。與傳統化學顏料、染料相比,等離激元結構色源於材料微納結構與光子的相互作用,因而可克服化學顯色組分複雜、環境汙染且回收難、機械性能和抗老化性較差等問題,在超高解析度顯示、光學生化傳感、防偽加密、光信息存儲等領域應用廣泛。開展等離激元結構色材料、製備技術及顯色機理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意義和現實應用意義。  人工金屬微納結構是產生等離激元結構色的實物載體。
  • 物理學院馬仁敏課題組與合作者實現高性能鈉基等離激元波導與雷射
    ,是光與金屬中自由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新型元激發,因其對光場具有亞波長尺度的約束能力和突破衍射極限的傳輸特性,在微納光子器件和光子集成、超分辨成像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由於等離激元激發有電子振蕩參與,由焦耳熱引起的損耗成了等離激元器件走向應用的瓶頸。對於微納光子器件及集成晶片來說,尋找光頻段低損耗的金屬材料成了該領域研究人員多年來努力的目標。
  • Nature子刊: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的光子晶體
    光子晶體可以精確控制集成光學電路中的光傳播,並且可以模仿高級物理概念。本文克服了普通的光子晶體不適合進行操作中的開/關控制的限制,並證明了表面等離振子極化子的可調諧二維光子晶體。平臺由一個連續的石墨烯單層組成,該石墨烯單層集成在帶有納米結構的柵極絕緣體的背柵平臺中。
  • 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水分解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分子-等離激元強耦合系統之光譜劈裂:量子起源還是光學起源?
    最近的研究表明,使用具有非常小眾模體積的等離激元納米腔可以增強拉比裂解:將J分子聚合物放入等離激元納米間隙中可以使高度局部化的等離激元發生強耦合,進而產生數百個大拉比分裂。甚至數千meV。研究人員通常認為,這種分裂純粹是由於激子和表面等離激元之間的量子相互作用,並忠實地反映了J分子聚合物量子輻射體的內在能級分裂。
  • 二維材料人工渦旋系統展現超強非線性手性
    光束在各向異性和非均勻的光學介質中SAM和OAM這兩個動量可以相互作用來改變光束的偏振和相位。在金屬表面加工特定結構,如本工作採用的單晶鋁薄膜表面刻蝕阿基米得螺旋納米狹縫,可產生表面等離極化激元(SPP)渦旋場。得益於SPP出色的電磁場局域性以及場增強效應,此渦旋場的尺寸可大幅度降低,實現亞波長尺度的光學操作,這為集成納米光子的應用打開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