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的光子晶體

2020-12-05 材料分析與應用

本文要點:

從連續的石墨烯單層中提出設計和製造用於等離子體激元的光子晶體

成果簡介

光子晶體通常在光學特性周期性變化的介質中實現。光子晶體可以精確控制集成光學電路中的光傳播,並且可以模仿高級物理概念。本文克服了普通的光子晶體不適合進行操作中的開/關控制的限制,並證明了表面等離振子極化子的可調諧二維光子晶體。平臺由一個連續的石墨烯單層組成,該石墨烯單層集成在帶有納米結構的柵極絕緣體的背柵平臺中。紅外納米成像揭示了光子帶隙的形成以及對局部等離激元密度的強調製,可以通過施加的柵極電壓來開啟/關閉或逐漸調節其狀態。我們還實現了支持高度受限的一維等離子體模式的人工疇壁。我們的靜電可調光子晶體源自標準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技術,為實際的片上光處理鋪平了道路。

圖文導讀

圖1、石墨烯光子晶體。圖1是由在SiO 2柱陣列的頂部上被六方氮化硼完全包封的石墨烯單層組成的光子晶體的示意圖。

圖2、石墨烯基光子晶體的門可調等離子體響應。

圖3、一維等離子域壁狀態的門相關性。

這項工作中研究的石墨烯光子晶體在多種方面都是獨特的。首先,我們的光子晶體系統很容易通過固態選通效應進行調諧。可以使用柵極電壓打開和關閉光子晶體中的物質相互作用。我們發現,通過調節帶隙兩端的柵極電壓,等離子體LDOS可以變化多達16倍。其次,儘管與圖案化的超晶格電介質非常接近,但仍保留了石墨烯的原始性質。最終,我們的設備支持局限於工程疇壁的一維等離子體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疇壁狀態是波谷極化的(螺旋形),即從等離激元帶的一個波谷開始的狀態僅沿一個方向傳播。谷極化的實驗驗證需要一個手性發射器,該發射器選擇性地耦合到單個等離激元谷,這超出了本研究的範圍。

小結

本文介紹的自上而下的光子晶體製造技術與最新的MOSFET器件完全兼容,這使我們的系統成為未來靜電可重構等離子集成電路的可行候選者。我們的圖案化電介質陣列還改變了石墨烯的電子特性,電子和等離激元特性之間的相互作用將成為未來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Photonic crystal for graphene plasmons

相關焦點

  • Science:石墨烯莫爾(moiré)超晶格納米光子晶體近場光學研究
    光子晶體又稱光子禁帶材料。從結構上看,光子晶體是一類在光學尺度上具有周期性介電結構的人工設計和製造的晶體,其物理思想可類比半導體晶體。通過設計,這類晶體中光場的分布和傳播可以被調控,從而達到控制光子運動的目的,並使得某一頻率範圍的光子不能在其中傳播,形成光子帶隙。
  • 北大劉忠範和劉開輝Nature Photonics: 米級水平!石墨烯光子晶體...
    光子晶體光纖(PCF)與各種功能材料的集成極大地擴展了光纖的應用範圍。石墨烯(Gr)與PCF的結合允許電可調性,寬帶光學響應和全光纖集成能力。然而,之前的報導僅限於微米級樣品,遠遠落後於米級水平的實際應用要求。
  • 基於石墨烯等離子體元的最小光腔出爐
    壓縮在銀色納米層下的光隨機地照射在石墨烯基的異質結構上。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6月11日消息稱,歐盟光子科學研究所(ICFO)的科學家在Frank Koppens教授的領導下,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杜克大學、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和葡萄牙米尼奧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通過將納米尺寸的金屬立方體集成到石墨烯薄片上,研發出了一種新型石墨烯等離子體空腔。基於這些等離子體激元,他們能夠打造出有史以來最小的、用於紅外光的光腔。
  • 《Nature》子刊:亮「蝦」眼!「對蝦」眼中的奇異光子晶體
    這一天然的生物系統為採用球對稱雙折射結構的光子晶體的設計提供了靈感,並有望用於設計新的超薄反射器和非虹彩顏料。研究背景自然界中很多奇異的光學現象源自光與折射率呈納米級變化的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些納米結構以一維,二維或三維排列,其折射率表現出周期性,準周期性或隨機變化。
  • 光子準粒子: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該文章聚焦總結了近年來光與物質基於光子準粒子進行相互作用的重要進展,用統一的理論將電子與微腔(或光子晶體)中的光子、等離激元、聲子和激子等之間看似不同的相互作用囊括在一個框架中。這篇綜述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看待光與物質相互作用中的束縛電子和自由電子,詳細介紹了如何通過宏觀量子電動力學理論框架去統一描述這些看似不同的電子系統中的光子準粒子現象。
  • 等離子體激元為光電探測器披上隱身衣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組成的一個聯合工程師團隊首次使用等離子體激元創建出一個可以探測光同時也可以隱形的新設備,應用於先進的醫學成像系統和數碼像機中
  • 微波等離子體合成N-石墨烯在減輕二次電子發射中的應用前景
    成果簡介 氮摻雜的石墨烯(N-石墨烯)具有改變二次電子發射性能的能力。為此,開發了一種新穎的微波等離子可擴展路徑,用於連續和可控地製造獨立的N-石墨烯片。通過調整高能量密度等離子體環境,以規定的結構質量生產高質量的N-石墨烯,速率為0.5 mg / min。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
    在這個變換角附近,光學能帶變成平帶,從而實現激元的直線無衍射傳播。類比於雙層旋轉石墨烯中的電子在費米面的平帶,作者因此將這一轉角命名為光學魔角。研究中作者採用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對雙層α-MoO3旋轉體系進行掃描測試。實驗結果顯示,在接近魔角時(如圖所示),光學能帶變平,聲子極化激元沿直線無衍射傳播。
  • 技術線上論壇 |6月17日《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
    類比於雙層旋轉石墨烯中的電子在費米面的平帶,作者因此將這一轉角命名為光學魔角。  研究中作者採用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對雙層α-MoO3旋轉體系進行掃描測試。實驗結果顯示,在接近魔角時(如圖所示),光學能帶變平,聲子極化激元沿直線無衍射傳播。此外,通過測試不同轉角的雙層體系,作者成功觀測到在不同頻段大幅可調的低損耗拓撲轉換和光學魔角。
  • Nature:光學魔角,二維材料轉角遇見光
    (類比於雙層旋轉石墨烯中的電子在費米面上的平帶),以及新奇光子軌道角動量耦合(類比於雙層過渡金屬硫化物中的電子軌道角動量耦合)等。近幾年天然面內各向異性材料與光學特性陸續被發現和報導,這為克服基於石墨烯納米光柵陣列在實驗上觀測層間耦合的難度提供了契機。2018年W. Ma等在Nature報導了天然範德瓦爾斯材料 a-MoO3 中的面內各向異性和超低損耗聲子極化激元(Nature 2018, 562, 557)。研究發現被壓縮的納米光場在 a-MoO3 材料中會沿著特定的晶體方向傳播(雙曲型),並且具有超長的壽命。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然而,某些分子可通過單線態裂分使單個光子產生兩個激子,這類分子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兩個激子的「存活時間」非常短(幾十納秒),科學家們很難將它們以電的形式收集起來。研究團隊通過新的設計規則,開發出了迄今為止最有效和技術上最有用的分子內單線態裂變材料。
  • 科學家首次在室溫條件拍攝到激子極化激元納米圖像!
    元激發即準粒子,具有很多種形式,例如聲子、磁振子、電磁極化子、激子極化激元等等。聲子對於聲子,筆者曾在《聲子計算機:計算機技術未來發展的新希望!》一文中介紹過,這裡我再次梳理一下:聲子,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基本粒子。它是晶體中晶體結構集體激發的準粒子,用來描述晶體原子熱振動即晶格振動規律的一種能量量子。
  • Nature、Science! mK極低溫納米精度位移臺在二維材料、石墨烯等...
    nature:石墨烯摩爾超晶格可調超導特性研究近期,美國和中國的國際科研團隊合作在nature上報導了在ABC-三層石墨烯(TLG)以及六方氮化硼(hBN)摩爾超晶格中發現可調超導性特徵。研究人員通過施加垂直位移場,發現ABC-TLG/hBN超晶格在20K的溫度下表現出莫特絕緣態。進一步通過冷卻操作發現,在溫度低於1K時,該異質結的超導獨特特性開始出現。通過進一步調控垂直位移場,研究人員還成功實現了超導體-莫特絕緣體-金屬相的轉變。
  • 石墨烯再放豪言:放著那些毒藥,讓我來
    石墨烯因其良好的導電性被廣泛關注。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的物理學家發現,它還「多才多藝」,在檢測有毒、爆炸材料上也有「獨門絕技」。
  • 綜述 | 新型等離激元光學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複合體系
    ,在納米光子學前沿基礎問題與納米光電器件設計中的研究進展。這一系列的二維材料主要包含:以石墨烯和氮化硼為代表的六元環狀單原子層;以過渡金屬硫化合物(MoS2, WS2)和金屬滷化物(PbI, MoCl)為代表的三原子層晶體;金屬氧化物(MnO2, WoO3)和雙金屬氫氧化物(Mg6Al2(OH)16)以及黑磷(Phosphorene)等。
  • 高速飛秒雷射等離子體光刻石墨烯氧化膜
    圖1 石墨烯氧化物薄膜進行細菌粘附的示意圖圖2 採用飛秒雷射等離子體光刻(FPL)加工石墨烯氧化物時的高速微納光柵製備加工石墨烯類物質如石墨烯氧化物及其它的還原態( reduced forms (rGO) )是一類非常迷人的極有吸引力的碳材料,這是該材料具有的sp3-sp2互換現象賦予了該材料具有互補性質
  • 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聯手發表國際頂級論文《Nature》!
    近日,南京大學朱嘉教授、周林教授、祝世寧教授與北京大學馬仁敏教授(共同通訊作者)提出了一種穩定的鈉基等離激元光子器件,其在近紅外波長下具有最先進的性能。具體來講,使用熱輔助旋塗工藝製備了電子弛豫時間為0.42皮秒的高質量鈉膜。通過實驗表明,表面等離激元在鈉-二氧化矽界面的傳播長度可達200微米以上。
  • 分子尺度上的定向等離子體激發
    NUS科學家已經開發了一種方法,用於在分子度尺度上用電驅動源定向激發等離子激元。利用光子裝置傳輸信息的速度比納米電子系統快得多,然而,裝置尺寸往往要大得多,難以與納米電子系統集成。等離子體學涉及研究光與帶電粒子(如金屬中的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可能彌合納米電子學和光子學之間的差距。
  • 科學家發現二維金屬中的等離激元
    二維材料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理想平臺,在二維材料中,由於等離激元被限制在一個平面內,其衰減得到較大的抑制。石墨烯作為的二維材料的典型代表,已成為熱門的等離激元材料。然而,作為半金屬,石墨烯中載流子濃度較低,因此其等離激元的頻率遠低於常見的可見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