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簡介
氮摻雜的石墨烯(N-石墨烯)具有改變二次電子發射性能的能力。為此,開發了一種新穎的微波等離子可擴展路徑,用於連續和可控地製造獨立的N-石墨烯片。通過調整高能量密度等離子體環境,以規定的結構質量生產高質量的N-石墨烯,速率為0.5 mg / min。達到最高8%的氮摻雜水平,同時將氧含量保持在殘餘量(〜1%)。在大氣條件下,使用乙醇/甲烷和氨/甲胺作為碳和氮的前體,只需一步即可完成合成。摻雜的類型和水平受等離子體環境中注入N前體的位置以及所用前驅體類型的影響。重要的是,主要摻入吡啶/吡咯官能團中的N原子改變了石墨烯的集體電子振蕩(即等離激元)的性能。首次證明,電子結構變化與N摻雜引起的石墨烯π-等離子體激元減少之間的協同效應,以及獨特的「皺縮」形態,導致亞單位(<1)的二次電子產量。N-石墨烯可以被認為是預期的低二次電子發射和等離激元材料。
圖文導讀
圖1、等離子體反應器(a)的示意圖;等離子輸送N-石墨烯片(流動片為黃色)(b);合成了1克N-石墨烯粉末(c)。
圖2、合成後的N-石墨烯片的SEM圖像(×40 000)(a) 自上而下的氨前體(Q Ar = 1,200,Q Eth = 35 sccm,Q Am = 50 sccm);(b) 自頂向下方案的甲胺前體(Q Ar = 1,200 sccm,Q Eth = 35 sccm,Q Meth = 3 sccm);(c,d)具有氨前體的N-石墨烯片的HRTEM圖像;(表示(例如1L等)層的數量)。
圖3、(a)N石墨烯片的SEM圖像(×40,000)和(b)在三個隨機選擇的位置(Q Ar = 1,200 sccm,P = 2 kW,Q CH4 = 20 sccm,Q Meth = 6 sccm )獲得的相應拉曼光譜),按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
圖4、(a)調查XPS頻譜;(b)C1s地區;(c)N1s區域,(d)O1s區域,由甲胺(Q Ar = 1,200 sccm,Q CH4 = 20 sccm,Q Meth = 6 sccm)合成,採用自頂向下的方案
圖5、片劑橫截面的SEM圖(a)顯示了N-石墨烯薄片的面內排列,(b)放大倍率更高的圖像清晰可見(頂部)無序N-石墨烯片;(c)N-石墨烯電導率與溫度的關係。
小結
本文,可以利用N-石墨烯,尤其是具有主要吡啶/吡咯鍵構型的N-石墨烯來降低碳材料的SEE。採用一種新的等離子體基方法,在石墨烯片組裝和生長過程中,在反應器的「溫和」等離子體區實現石墨烯片的原位摻雜。通過調節在等離子體環境中注入N前體的位置和氮前體的流動,可以實現對摻雜類型和水平的控制。
結果表明,等離子體合成的N-石墨烯可以被認為是預期的低二次電子發射材料。在改善等離激元材料的性能和啟發創新解決方案方面,已證明的調節石墨烯等離激元行為的可能性特別重要。
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