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聯手發表國際頂級論文《Nature》!

2020-12-05 孜然學術

等離激元是一種能夠使光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傳輸特性,因此可能在諸如光子器件、光學隱身,生化傳感和超解析度成像等應用中具有優勢。然而,等離激元器件的能力總是伴隨著由焦耳熱引起的損耗,這嚴重降低了它們的性能。因此,人們一直在尋找比貴金屬損耗低的等離激元的材料(具有電子集體振蕩)。

近日,南京大學朱嘉教授、周林教授、祝世寧教授與北京大學馬仁敏教授(共同通訊作者)提出了一種穩定的鈉基等離激元光子器件,其在近紅外波長下具有最先進的性能。具體來講,使用熱輔助旋塗工藝製備了電子弛豫時間為0.42皮秒的高質量鈉膜。通過實驗表明,表面等離激元在鈉-二氧化矽界面的傳播長度可達200微米以上。同時進一步證明了室溫鈉基通訊波段雷射器,其激射閾值為每平方釐米140千瓦,低於先前報導的在近紅外波長的等離激元納米雷射器的值。這些鈉基等離激元器件在用環氧樹脂包裝後的幾個月內在環境條件下顯示出穩定的性能。相關論文以題為「Stable, high-performance sodium-based plasmonic devices in the near infrared」於2020年5月27日發表在Nature上。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06-9

在等離激元材料中,貴金屬,尤其是銀和金,由於其相對較低的損耗而成為最常用的金屬。然而,這兩種金屬的光學損耗在商業上仍然是不可接受的,並且一直是等離激元廣泛應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出現了低損耗的替代品的持久探索,例如晶體金屬,金屬間化合物,金屬合金,氮化物和氧化物。這些替代的選擇中,鹼金屬,如鈉,很早就被認為是理想的等離激元的材料,以鈉為代表的鹼金屬傳輸特性更接近理想自由電子氣模型,且帶間躍遷損耗較小,因此被認為有可能具有更低的光學損耗。儘管鈉已被預測為理想等離激元材料已有多年,但作為等離材料的鈉的實驗探索一直是有限的,除了早期測量其光學常數和證明在晶體基質中沉澱的鹼金屬納米粒子中的局域等離子體共振外。由於其較高的化學反應活性,使用常規的金屬沉積技術(如物理沉積)製備鈉基結構一直具有挑戰性。

在本文中,作者通過利用鈉金屬具有的低熔點,開發了一種用於製造鈉膜的熱輔助旋塗工藝,同時具有高效和低成本的優勢,如圖1a所示。將鈉金屬加熱至160°C,形成液滴,隨後在退火過程中,雜質向表面擴散,然後可以將其剝離以純化鈉滴。然後將純化的具有發光外觀的鈉滴旋塗到超光滑的石英基板上。一旦鈉滴接觸到旋轉石英的表面,就會形成超光滑的鈉膜,這歸因於旋轉石英的強大離心力和快速凝固。整個過程在惰性氣氛的手套箱內進行。此外,X射線衍射圖(XRD)表明,所產生的鈉膜為多晶材料。

圖1.熱輔助旋塗法製備金屬鈉等離激元薄膜

圖2.鈉膜和鈉基等離激元光波導的介電函數

圖3.室溫鈉基等離激元納米雷射

圖4.鈉基等離激元納米雷射器雷射分析

總而言之,作者證明了一種製造高質量鈉膜的方法。已經實現了鈉基等離激元波導和納米雷射,並通過與已報告的基於貴金屬的器件進行系統比較,驗證了其高性能。此外,作者還證明了鈉基等離激元器件可以在幾個月內穩定運行。本文的結果為低損耗的等離激元材料提供了另一種途徑。鈉基等離子設備的便捷製造工藝和最新性能為先進的等離子應用提供了機會。(文:Caspar)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近20年全國大學頂級期刊論文數排名,與世界名校差距明顯!
    這個成績表明了國內高校在發表論文方面,還是有非常大的優勢的。但僅僅量大並不能說明什麼,核心論文尤其是頂級期刊論文數才是衡量一所大學科研成果的最好檢驗。在國際中,有公認的三大頂級期刊,分別是CELL、nature和science,也就是大家常常說的CNS(細胞、自然和科學)三大期刊。能在這三大頂級期刊發表的論文,無一不是對行業發展有顛覆作用的成果。那麼,國內高校在3大頂級期刊發表論文數如何呢?
  • 「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大學發表的Nature、Science和Cell論文最多?
    Nature、Science、Cell論文是中國高校學術評價的重要參考指標 《Nature》、《Science》、《Cell》、(以下簡稱CNS)是世界學術界公認的3種享有最高學術聲譽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在三大名刊上的論文,大都是由全球範圍內著名專家層層審讀、反覆修改而成的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論文。
  • 南京大學研究成果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南京大學研究組就採用晶體生長條紋技術生長出具有周期電疇結構的鈮酸鋰晶體, 研製出一維光學超晶格(非線性光子晶體), 實驗驗證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布洛姆勃根的準相位匹配原理,產生重要的國際影響, 開啟了一維非線性光子晶體在雷射變頻、量子光源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 中國國內大學在國際3大頂級學術期刊,CNS上面發表論文排名前50強
    【2016-2020國內大學在3大國際頂級期刊,CNS上發表論文排名前50強】眾所周知,在國際學術界,《Cell》、《Nature》、《Science》,以下簡稱CNS,是世界學術界公認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能夠在CNS上發布學術論文的多少,能體現出作者的學術水平,更能體現出一所高校的學術實力!
  • 2017年,中國科學家已發表9篇NSC論文!表現最突出的大學竟然是…
    2017年以來中國科學家發表的9篇NSC論文中,北京大學表現最為突出,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發表2篇Science,此外,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還合作發表一篇Cell。其他高校和科研單位中,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和南京農業大學各發表一篇Science,西北大學和中山大學各發表一篇Nature,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發表一篇Cell。
  • 霍金曾數十次引用這所大學在《science》等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據
    他畢生的精力從事科學研究,並將所研究的成果都寫成了極具學術價值的論文,供世人們閱讀和學習,可就在他的論文中,曾經數十次引用過我國這所大學的天文、物理系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的論文中的數據,論點,結論等,這所大學就是學術風氣堪稱一流的南京大學。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主刊論文,甚至很多雙非高校都發表主刊論文,而南京大學卻多年未見一篇CNS主刊論文,而每年一篇CNS主刊論文成為中國名校的最低標配,因此南京大學在CNS主刊論文上得短板也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然而進入2019年後,南京大學CNS主刊大爆發,1月16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汪名懷教授團隊合作的論文被《science》發表,2月27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的論文被《nature》發表,3月13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戈惠明
  • 論文大灌水,我只服南郵教授,三年半時間發表300篇IEEE論文
    比如前幾天,北京大學發表的兩篇nature:5月22日出版的《Science》,刊發北京大學電子系2篇論文,分別是:張志勇-彭練矛《用於高性能電子器件的定向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陣列》和 孫偉《核酸引導的高性能碳納米管電晶體的製備》。
  • 2016-2020國內大學在3大頂級期刊,CNS上發表論文排名前50強
    【2016-2020國內大學在3大國際頂級期刊,CNS上發表論文排名前50強】 眾所周知,在國際學術界,《Cell》、《Nature》、《Science》,以下簡稱CNS,是世界學術界公認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武漢科技大學柴利教授團隊發表的論文被國際頂級期刊收錄
    武科大柴利教授帶領團隊發表的論文被國際頂級期刊收錄成為武科大在該期刊發表的第一篇科技論文 近日,人工智慧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錄用發表了武科大信息學院柴利教授團隊撰寫的論文
  • 蕪湖教授領銜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並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
    但是,可以說這是一項在學界非常值得稱道的工作,研究內容被國際頂級科學雜誌《自然·通訊》所採納,足以說明其「含金量」。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主要合作者包括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州大學、上海天文臺、中山大學以及北京大學的科研人員。當今主流的星系等級成團理論預言宇宙中應存在大量的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寶雞文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陝西省植物化學重點實驗室、AIE(聚集誘導發光)研究中心馮海濤博士一個月內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連發三篇重量級學術論文。)上,論文第一作者為馮海濤博士,寶雞文理學院是第一通訊單位,寶雞文理學院AIE中心名譽主任、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為論文通訊作者,這也是寶雞文理學院第一次以第一單位在高水平Nature子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 蕪湖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並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
    但是,可以說這是一項在學界非常值得稱道的工作,研究內容被國際頂級科學雜誌《自然·通訊》所採納,足以說明其「含金量」。據介紹,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
  • 南科大鄧興旺團隊在國際植物學頂級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長期傑出訪問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課題組和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許冬清實驗室合作,在國際植物學頂級期刊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COLD-REGULATED GENE 27 integrates signals from light and the circadian rhythm to promote hypocotyl growth
  • 「三無學者」發表國際頂級論文:韓春雨現象
    (原標題:「三無學者」發表國際頂級論文:韓春雨現象) 「不鳴則已,
  • 江蘇科技大學陳立莊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頂級期刊JACS上發表論文!
    近日,江蘇科技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陳立莊教授作為第一作者,以我校作為第一作者單位,與南昌大學有序物質科學研究中心湯淵源教授、廖偉強教授合作完成的論文「Precise Molecular Design Toward Organic- Inorganic Zinc Chloride
  • 深圳大學深古菌研究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近日,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李猛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Microbiome》(《微生物組學》, 2019年影響因子:10.465,中科院一區)發表了題為「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evidence of light-sensing, porphyrin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博士生,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發表論文!
    一起看看這篇攻克國際難題的Nature!當期Nature封面日前,《Nature》雜誌在線以全文Article的形式發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樹斌教授課題組在單層二維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