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無學者」發表國際頂級論文:韓春雨現象)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句話用在韓春雨身上再合適不過。近日,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副教授及其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發表了關於基因編輯技術的論文,「中國科學家發明世界一流新技術」的消息不脛而走,甚至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其未來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副教授韓春雨是典型的「三無學者」——非名校、非名人、無職位,但在學校條件不好、經費缺乏、人員很少的情況下做出的研究,卻優於世界一流的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等大學。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魯白表示,在一所不太有名的大學,在簡陋的實驗室,用極少的錢做出了這樣的成果,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有個細節耐人尋味——韓春雨博士畢業13年,沒有一篇獨立的所謂SCI文章,直到最近的「一飛沖天」。對於自己至今仍是「副教授」職稱,韓春雨表示並非學校不重視自己,而是因為自己不想為評職稱和申報基金花費時間。正是這樣一位「特立獨行的驢子」,頂住了長時間寂寂無名的壓力,以13年磨一劍的耐性和執著,用非凡的投入和專注,取得了科研生涯中具有標誌性的重大成果。
高校以量化考核論英雄,主要看拿了多少課題,拉了多少項目,發了多少論文,編了幾本專著等,以一種功利化、流水線化的方式考核科研人員,以數量的多少代替水平的高低,早就被詬病為「學術GDP」。韓春雨的成功看似幸運,實則有一種必然性:有多少人能像他那樣,靜得下心境、耐得住寂寞,心無旁騖,持之以恆?這種成功,不光是因為專業上的矢志不渝,更因為心靈上的所向披靡。如今這個社會,缺的就是這一份靜氣、這一種精神。3(薛世君)
作者:薛世君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