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雨論文被撤,新的基因編輯技術還會出現嗎?

2020-11-23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湯波

  2017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發布聲明稱,撤回韓春雨團隊於2016年5月2日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該論文撤回是韓春雨團隊主動申請的,這一轟動一時,爭議長久的事件終於可以平息了,但是科學家們探尋新的基因編輯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息。

基因編輯技術不斷創新

  今天,基因編輯技術看起來「無所不能」,其實它也是一步步不斷發展完善起來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一種名為鋅指核酸酶(ZFN)技術誕生,鋅指核酸酶包括鋅指蛋白和核酸內切酶兩個組成部分,前者負責識別基因組DNA中特異序列,後者則負責將DNA切斷,利用細胞自身DNA損傷修復功能,實現對目的基因的修飾。

  由於ZFN技術能像Word軟體編輯文字一樣對目的基因進行修改,較之前的同源重組技術大幅提高了基因敲除的效率,從而被稱為第一代基因編輯技術,其在隨後十多年裡獨領風騷。

  不過ZFN技術並不能對基因組中任何位點進行修改,脫靶效應較高,也就是存在較多的非特異編輯,而且構建成本高且費時費力,到2009年,科學家們又開發出另一種與其類似的基因編輯技術體系,即類轉錄激活樣效應因子核酸酶(TALEN)技術,是第二代基因編輯技術,該技術只是將識別DNA序列的元件改為TALE 蛋白,雖然TALEN構建起來卻比ZFN容易得多,不過也同樣存在較高的脫靶效應。

  2012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全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即2015年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十大年度科學突破之首的CRISPR/Cas9技術,也是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也是最主要的基因編輯技術。

  由於通過RNA來尋找目標序列,構建成本大幅減低,而且可以精確到單個鹼基,脫靶效應也大大改善,CRISPR/Cas9技術迅速被運用到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在短短兩三年時間內,幾乎所有常見的微生物、植物和動物,甚至是人類細胞和胚胎,都被用這項技術加以遺傳改造,展現出各種令人驚喜的前景。

  從各方面來看,CRISPR/Cas9技術似乎趨於完美,但是不斷創新是科學家們的天性。

  韓春雨NgAgo-gDNA技術被寄予厚望

  一些科學家積極尋找新的基因編輯工具,以期突破現有技術的專利限制。

  2016年5月,來自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博士就曾帶給中國乃至全世界短暫的驚喜,其研究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雜誌《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聲稱在一種嗜鹽鹼環境的細菌中發現了一種核酸內切酶,能在沒有先導的情況下,識別基因組特異序列,並引發基因編輯,並認為是一種全新的基因編輯工具——NgAgo-gDNA技術。

  該論文一發表,就被媒體稱為「諾獎級」成果,加上韓春雨來自不知名大學,沒有高級職稱,也沒有留學經歷的背景,一時間引起極大轟動。

  據澎湃新聞等媒體報導,韓春雨本人也因此獲得眾多榮譽和利益,包括河北省科協副主席等榮譽,更為重要的是,河北省政府為了表達支持科技創新的誠意,火速資助2000萬元用於實驗室建設。

  不過兩個月後,關於NgAgo-gDNA技術無法重複的質疑聲率先由著名科技打假人士方舟子發出,之後北京大學饒毅教授等先前力挺韓春雨的知名科學家也督促河北科技大學調查此事。

  11月16日,國內外21個課題組以在《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聯合發表論文,各實驗室均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論文的結果。

  11月28日,由來自韓國首爾大學、德國弗萊堡大學和美國梅奧研究生院的10位學者在《自然生物技術》上聯合發表質疑文章,同樣表示未能檢測出NgAgo-gDNA的基因編輯效果。

  之後《自然生物技術》雜誌發表聲明,正與韓春雨團隊積極溝通,將在2017年1月底公布最終調查結果。2017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發布聲明稱,撤回韓春雨團隊於2016年5月2日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

  雖然該論文系主動撤回,但是該事件也折射出中國科研體制一些弊端,一是科研成果評價唯論文論英雄,發一篇高影響因子的論文,似乎什麼都有了,二是有些部門支持科技創新更願意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三是缺乏公開公正的學術爭議調查機制,韓春雨事件半年有餘,國內竟然沒有組織起有效調查,更沒有可信的調查結果。

  韓春雨博士

  新的基因編輯技術仍將出現

  雖然NgAgo-gDNA技術挑戰CRISPR/Cas9等現有基因編輯技術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但是尋找新的基因編輯技術仍然是科學家們努力的一個重要方向。

  2016年9月15日,來自中國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知名期刊《基因組生物學》上報導了一個基於結構引導的核酸內切酶的基因編輯新技術,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實現體內外DNA任意序列的靶向和切割,不過這一研究成果在學術界並沒有引起像NgAgo-gDNA技術那樣的應用熱潮,其實際應用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當然,要找到全新的基因編輯工具絕非易事,所以很多科學家致力於對現有技術進行改進,力圖使其更便宜、更高效、操作更簡便。

  2015年底,CRISPR/Cas9技術先驅之一的華裔科學家張峰博士在《細胞》雜誌上宣布其找到了一個新的內切酶,可以替代Cas9,因為與Cas9相比,該內切酶只需要一個RNA分子,分子量小更易於進入細胞,基因編輯效果更好,與Cas9剪切位置不同能提供更多的選項。

  2016年5月和12月,張峰團隊又在《細胞》和《自然生物技術》上連續發表兩篇文章,分別介紹這個新內切酶的晶體結構,以及同時編輯多個基因的威力。

  另一個開發出CRISPR/Cas9技術的功勳科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博士團隊4月也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揭示了該內切酶除對DNA起作用外,還能對CRISPR RNA進行修飾,這正是該基因編輯新系統能輕鬆實現多基因編輯的重要原因。

  隨著更多人加入基因編輯技術淘金熱之中,現有基因編輯技術的專利限制將日益凸顯,探尋新的基因編輯工具和改進現有基因編輯技術都勢在必行,在不久的將來,必將出現更多更有效的基因編輯技術。

相關焦點

  • 韓春雨有望衝諾獎的新基因編輯技術,尚無實驗室宣布重複成功
    挑戰的是最為流行的技術,研發者來自中國一所並不出名的高校,有望衝刺諾獎,NgAgo-gDNA技術一現於世,就帶有諸多話題性。最近一個月,是否可重複的爭議更把NgAgo-gDNA推向另一個火山口。作為基因編輯的新工具,NgAgo-gDNA技術是否具有操作性?若干國內外的實驗室正在進行檢驗,但尚未有實驗室宣布重複成功。
  • 韓春雨論文實驗結果「無法重複」
    【科研風波再起:方舟子公開叫板韓春雨】 劉方舟:方舟子在6月30日發表文章,聲稱韓春雨的實驗成果存在「不可重複複製操作」的問題,暗指韓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實性。韓春雨在公開場合的言論與他在論文裡的描述存在諸多矛盾,韓春雨曾在北大的演講中提出他的實驗NgAgo是初級版、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而方舟子認為韓春雨描述的只是個並不複雜的轉染實驗,是現成的技術,並不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按照其提供的步驟應該是不難被重複出來的才對,而不應該出現「沒法重複該實驗」 的情況。
  • 中國新聞周刊:韓春雨的「基因剪刀」又復活了?
    如今,伴隨著兩篇新論文的發表,由韓春雨首次發現並命名的NgAgo能否作為基因編輯的新剪刀,再度成了被關注的焦點。說NgAgo繞不開韓春雨2016年5月2日,《自然》雜誌子刊《自然·生物技術》刊登了一篇名為《DNA引導的NgAgo蛋白可用作基因編輯工具》的文章,作者為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團隊,這是NgAgo首次被提出。
  • 韓春雨論文被撤銷並非塵埃落地
    作者:張田勘  在國內外學者幾番公開質疑其可重複性過去一年後,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關於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的論文已由《自然-生物技術》撤回。  韓春雨論文的被撤銷也許部分排解了長期以來國內國際圍繞這一研究課題產生的爭論和困擾,也揭開了涉及該研究的一些問題的面紗並提供了部分解答,但是問題遠非塵埃落定
  • 韓春雨論文被自然子刊撤稿:作者主動撤回—新聞—科學網
    在前述社論中,《自然-生物技術》透露了長達數月的調查過程:「我們內部的圖像完整性篩查沒有發現韓春雨論文的明顯異常,複查數據的三位外部評審人也持相同觀點」,「我們也詢問了論文作者是否可以解答科研界為何難以重複他們的結果。於是,去年12月,韓春雨及同事,還有另外幾個與本刊聯繫的獨立研究小組,提供了新的數據,稱已經重複了NgAgo基因編輯活性。
  • 韓春雨事件始末梳理 韓春雨事件結局是什麼韓春雨論文造假了嗎
    【河北科大發布調查結果,稱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終於塵埃落定。31日,河北科技大學官網刊發《學校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調查和處理結果》還稱, 2016年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NgAgo-gDNA為導向的基因編輯技術》論文。
  • 被遺忘的韓春雨與NgAgo
    韓春雨的NgAgo已經過去了四年,現在是否造假已經杳無音信。2017年國家知識產權局消息,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沈嘯為發明人的專利——以Argonaute核酸酶為核心的基因編輯技術,因申請人未在規定期限內答覆國家智慧財產權的第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該專利的申請被視為撤回。2017年1月9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該專利申請的「視為撤回通知書」。
  • 「三無學者」發表國際頂級論文:韓春雨現象
    (原標題:「三無學者」發表國際頂級論文:韓春雨現象) 「不鳴則已,
  • 韓春雨論文中實驗無法重複?諾獎級成果遭雙重質疑
    5月2日,英國《自然》雜誌子刊《自然·生物技術》雜誌在線發表了韓春雨團隊發明的一項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根據論文,NgAgo-gDNA技術與現在主流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相比,在一些方面具有優勢。
  • 韓春雨論文的可重複性問題,要怎麼「科學解決」?
    這一切,都源自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的關於「新一代基因編輯系統」NgAgo的研究結果[1]。論文中那引起眾多同行、媒體乃至公眾關注的成果,被多國研究者反映「無法重複」。針對此事,果殼網科學人聯繫到了分享重複失敗數據的遺傳學家蓋坦·布爾焦(Gaetan Burgio)和呼籲韓春雨公開原始實驗數據的路易斯·蒙託柳(Lluís Montoliu)。
  • 媒體:韓春雨事件,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
    那是2016年6月2日,浙江大學醫學院報告廳內,座無虛席,過道都擠滿了學生,韓春雨在介紹新發現的一種基因編輯技術,講述過程中,他愉快地抖了很多「包袱」,基本都響了——人們報以陣陣笑聲。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論文稱,發現一種叫NgAgo的酶能夠用於編輯哺乳動物基因,而且,它可能比最時興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更精確、更通用。
  • 追問韓春雨事件調查報告的四大痛點
    據此前《中國科學報》報導,針對韓春雨論文的質疑集中在論文中的第四部分結果上,即證明NgAgo能否編輯內源人類基因組。2.撤回韓春雨基於論文的所獲是否合規合法?2017年1月19日,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與丹麥諾維信公司(Novozymes A/S)就NgAgo技術的應用與開發達成合作,並籤署協議。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積極推進以Argonaute核酸酶為核心的基因編輯技術開發及其相關智慧財產權的轉化和應用。
  • 媒體:韓春雨事件 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
    據財經網12月15日報導,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論文稱,發現一種叫NgAgo的酶能夠用於編輯哺乳動物基因,而且,它可能比最時興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更精確、更通用。 這在學術界是一個重磅消息,全球許多實驗室開始跟進研究。韓春雨在媒體熱情洋溢的介紹中,迅速成為一顆耀眼的科研新星。
  • 多國科學家質疑韓春雨論文 《自然》要求提供原始數據
    2016年5月2日,這位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文章,並提出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手段——NgAgo。  論文發表後,韓春雨受到一些科學家及媒體熱捧,但此後不久,該事件又陷入持續性爭論,多國科學家表示其基因組編輯結果無法重複,也有科學家稱其可以重複。在多方呼籲下,8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聲明,要求韓春雨公開相關實驗數據。
  • 北大教授對韓春雨事件公開信:這是中國學術節點性事件
    參考消息網10月13日報導 外媒稱,自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論文發表引起關注、5月底質疑的聲音開始出現,韓春雨實驗的可重複爭議在中國科學界和社會層面都引發了相關討論。初期,鑑於韓春雨的工作經過嚴格的同行評議,發表在嚴肅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且未有同行看出明顯問題,根據他們的學術背景,按照國際學術慣例正面肯定了韓春雨的工作。後來,國內外陸續有很多學者宣告無法成功使用韓春雨的這項新技術,對韓春雨的這項工作提出質疑,給韓春雨本人、河北科技大學乃至中國生物學研究帶來了很大影響,且這些質疑一直未得到來自韓春雨及其團隊的正面和有說服力的回應。
  • 特稿:韓春雨撤稿驗證科學界「自淨」機制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  特稿:韓春雨撤稿驗證科學界「自淨」機制  新華社記者黃堃  備受關注的韓春雨基因編輯論文爭議事件近日有了結果,韓春雨團隊在英國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網站上發表撤稿聲明。
  • 韓春雨基因編輯技術在數百個基因中均重複失敗
    因為大面積無法重複實驗,作者和所在單位又不出面應對質疑聲,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領銜的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重複工作已經遇冷。  自2016年5月2日在《自然-生物技術》在線發表論文,NgAgo已經問世5個月,韓春雨在論文中描述的NgAgo是一項和目前主流的「基因魔剪」CRISPR擁有同樣效率的基因編輯技術,能高效地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
  • 韓春雨沉寂3年「再發論文」,單位為河北科大基因編輯中心
    時隔3年,曾處於輿論旋渦的韓春雨公開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一位接近韓春雨的人士向《中國科學報》表示:「這篇文章是此前韓春雨工作的延續,目的都是開發基因編輯工具。」通常,首發在未經同行評議的預印本上,是為了獲得首發權。「韓春雨下一步還會投正式投期刊的。」前述人士推測。
  • 溫醫大谷峰團隊發出聲明質疑 "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咋無法重複
    前天,溫州醫科大學研究員谷峰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的13位課題組負責人,就廣為關注「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公開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今年5月2日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有關NgAgo的實驗。「不能再拖了,必須要發聲,要讓國際科學界看到我們這個領域(即基因編輯)中國科學家的態度。否則,世界同行將會怎樣看待中國的科研誠信?」
  • 河北科大承諾公布韓春雨實驗驗證時間已到(附韓春雨事件表)
    今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發表了關於NgAgo基因編輯新技術的論文,受到國內媒體轟動性的報導。但是,可重複性是實驗科學的基本要求。按正常科學程序,論文發表後,接下來應是其它小組獨立驗證這一新技術的階段,進而將這一成果確定下來。但到了七月份,國內外很多小組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