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醫科大學研究員谷峰在做相關驗證實驗。
前天,溫州醫科大學研究員谷峰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的13位課題組負責人,就廣為關注「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公開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今年5月2日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有關NgAgo的實驗。「不能再拖了,必須要發聲,要讓國際科學界看到我們這個領域(即基因編輯)中國科學家的態度。否則,世界同行將會怎樣看待中國的科研誠信?」
這些科學家表示,這次聲明是想提醒韓春雨和他所在的河北科大:作為同行,大家都在很認真地重複實驗、驗證技術,生怕因誤解而給出的負面判斷累及新技術發展。但同樣作為科學共同體一員的韓春雨,也應儘快認真回應目前的科學質疑,完成作為論文通訊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溫醫大谷峰團隊發出聲明
谷峰為溫醫大2012年從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引進的海外人才,今年39歲,他於2006年獲得協和醫科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後,分別在人類胚胎幹細胞領域國際頂級專家徐仁和教授和美國基因與細胞治療學會前任主席若沙·大衛教授的團隊進行博士後研究。其間,利用凝膠阻滯實驗首次發現SMADs可以結合在人類胚胎幹細胞重要基因NANOG的啟動子上。
溫醫大附屬眼視光醫院的公開資料顯示,谷峰領導的課題組主要從事遺傳病基因編輯(修復),是國內最早開展新型基因組編輯工具CRISPR/Cas9研究的團隊之一,建立了CRISPR/Cas9切割效率定量檢測的新型方法,並且首次提出在人類基因組上,NGA對應的PAM序列可以高效介導基因切割。其結論更新和豐富了該領域的認識。溫醫大一位教授說,非專業人士一般看不明白上述文字的意思,但可以肯定的是谷峰領導的課題組,在基因編輯領域一直在追蹤國際前沿技術。
溫州醫科大學谷峰課題組聲明稱:「我們利用攜帶GFP的人類細胞,同時導入磷酸化的gRNA和NgAgo表達質粒(做了多個不同濃度梯度和重複),希望特異的看GFP敲除,以CRISPR/Cas9做陽性對照,但是NgAgo組我們沒有能夠檢測到GFP的失活。這個實驗我們後面又重複了,但是仍然沒有看到切割。所以此時,我們高度懷疑NgAgo的活性,該項目就先停了。」
谷峰解釋,通俗講,他們用韓春雨先生發現的「剪刀」剪繩子(基因組),總是剪不斷,不是好用不用好的問題,而是可能沒法用。而用另一類型的「剪刀」(CRISPR/Cas9)就很容易剪斷。而韓春雨先生對科學家們的質疑很牴觸,總說「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所以他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魏文勝的牽頭下發表了公開聲明。
除谷峰、魏文勝外,這次願意站出來發表公開聲明的學者分別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孫育傑,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熊敬維,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皓毅、李偉,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曉群,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勁松,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輝,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吳強,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大力,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黃志偉。
魏文勝教授說,在過去幾個月內,他所在實驗室的四五名學生,根據韓春雨論文裡所提到的實驗方法,做了多次、不同的嘗試,但實驗結果均沒有發現基因組序列的改變,即「實驗方法得不到重複的驗證」。
王立銘說,雖然大家經歷了種種失敗,但這仍然只是一個學術爭議,無論發生在中國、美國,還是日本,都應當有標準的學術規矩來處理。
避免科研上無謂的投入
今年5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韓春雨有關利用NgAgo進行基因編輯技術的論文,稱這是一種新的基因編輯工具,與目前實驗室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各具優勢。論文發表之後立刻引來全球同行的廣泛關注。很多國內同行都紛紛聯繫韓春雨,希望重複並跟進他的工作。
可不久之後,各種無法重複實驗的質疑聲開始匯聚,最終引起《自然-生物技術》雜誌的重視,發表聲明要求韓春雨課題組「須將材料、數據、代碼和相關的實驗流程及時向讀者提供,不可加以不當限制」。
7月2日,知名學術打假人方舟子發表《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的重複性問題》,對其進行公開質疑,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爭議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8月3日,河北科技大學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採訪時承諾,在一個月內,韓春雨將採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屆時將有權威第三方作證。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公開驗證。
「其實,真正有責任和權力對成果開展調查的,是作者所在的單位,以及為課題提供經費的資助者。」有關專家認為,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作者所在科研機構或資助者會指定領域內公信度高的幾個課題組,對實驗進行重複。在此過程中,受質疑課題組應配合指導完成實驗,如果不配合,就必須接受調查。
谷峰說,如果指定課題組重複出實驗,則同行認可該成果,大家繼續向前推進;如果無法重複,至少從科學上給同行一個明確信號,避免大家無謂的投入。重複實驗需要經費,如果韓春雨先生早點解開謎團,也可以少浪費國家寶貴的科研經費。
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則說,在著名的STAP幹細胞造假事件中,日本RIKEN的態度可以借鑑,安排小保方在攝像頭監督下重複試驗、利用基因測序方法驗證其論文使用的實驗材料等等,最終給出了存在學術不端的結論,並嚴肅處理了相關責任人。事實上,找出真相併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僅無損相關機構的聲譽,反而能夠更好地淨化學術環境,維護學術共同體的信用。
合作者沈嘯教授沉默了
值得注意的是另外兩位關鍵學者最近卻沉默了。一位是浙江大學沈嘯教授,韓春雨Nature Biotechnology的論文共同作者,專利共同申請人。在這一質疑風暴之中,迄今未見發聲。另一位是上海神經所仇子龍教授,曾公開聲明重複實驗,後續數據如何,也未見進一步說明。
王立銘教授還說,生物學有其特性,結果不能重複,也並不能一定表明其中存在學術不端與造假。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能夠理解韓春雨教授的牴觸情緒。但是,事情鬧到這一地步,中國學術界需要一個說法,老百姓需要水落石出,韓教授也需要自證清白。而這,正是我們的呼籲。
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李勁松表示,他的課題組也絞盡腦汁,考慮了各種情況來重複實驗,卻得不到陽性結果。如果每項成果都要自己去驗證之後才能採信,整個科研體系的效率將會低下得難以容忍。「科研本來就是容許試錯的,但碰到問題大家可以一起討論、探索,以提高整體科研效率。」他說,不少國際同行已經不再關注NgAgo技術——不浪費資源,要麼等一篇系統否認該技術的論文出現,要麼等有人確認技術可行。
而韓春雨回復媒體稱,對於多名科學家實名發聲無法重複實驗,「我不做任何評價,過上一兩周左右,我們這邊還會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