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雨再一次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這位河北科技大學的副教授,原本籍籍無名,今年5月2日,他的一篇論文《NgAgo DNA單鏈引導的基因編輯工具》發表在著名學術刊物《自然·生物技術》上,引發了科學界的關注。
韓春雨,從一個名字到一個事件
恐怕韓春雨自己也沒有想到,這篇學術論文的影響後來超出了科學界。他使用的基因編輯手段被一些科學家認為是「顛覆性的第四代基因編輯技術」,甚至被譽為「諾貝爾獎級」成果。在「誰是韓春雨?」的追問聲中,很多人對於他在相對簡陋的環境中做出了這樣的工作感嘆不已。韓春雨一時成了「勵志」典型。
不過此後不久,就有人提出韓春雨的基因組編輯結果無法重複,其中最響亮的質疑聲音來自方舟子。他直截了當地提了幾個問題:第一,有沒有人或實驗室重複出了韓春雨論文中的實驗結果?第二,韓春雨說做這個「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究竟在哪個步驟需要什麼樣的高超實驗技巧? 方舟子的出現,使得這一備受爭議的事件繼續發酵。
北京時間7月29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基因學家Gaetan Burgio公開表示:「《自然·生物技術》應該要求韓春雨向公眾公開他所有的原始數據和實驗條件,這是學術期刊的義務。」這位科學家此前曾宣布可以重複該結果,在這一次聲明中,他也對此做了解釋:「我們的第一次PCR結果非常令人激動,它顯示在凝膠上有多條額外條帶。我最初以為這是基因組編輯的產物。」「像很多人一樣,多次嘗試後,我仍舊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證明NgAgo能進行基因組編輯。」這篇發表在推特上的長文使得韓春雨事件再次升級。
而處在輿論漩渦中的當事人韓春雨則對實驗的可重複性充滿信心,他在7月31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電話採訪的時候表示,目前來說,實驗的操作確實不那麼容易,未來讓實驗實現起來更容易也是他努力的方向之一。
科學有著自我糾錯的能力
今日上午11點,《自然·生物技術》發言人就韓春雨事件發表聲明:「《自然·生物技術》對於人們提出的任何關於論文的疑慮都會認真對待,並加以慎重考慮。已有若干研究者聯繫本刊,表示無法重複這項研究。本刊將按照既定流程來調查此事。作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發表論文的條件之一,作者須將材料、數據、代碼和相關的實驗流程及時向讀者提供,不可加以不當限制。」
事情還在推進中,業內的科學家們怎麼看待呢?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裴鋼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類似的爭議,在科學史上並不鮮見,現階段任何過度的臆測和揣測都是沒有意義的。科學的東西還是要靠科學的方法來解決,需要時間來檢驗。對展露頭角的新生事物,任何捧殺和棒殺,對於科學研究和研究人員特別是年輕人來說都是不利的。此外,政治和社會的過度幹預,也會影響科學的正常發展。與一般的信仰不同,科學有著自我糾錯的能力,它會在一次次實踐過程中,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還是那句老話說得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長期從事基因編輯研究的斯丹賽生物技術公司首席科學家肖磊告訴記者,一項科學實驗有著許多細節,需要時間去重複。即使所有的科學家包括韓春雨本人,都無法重複這一實驗,也還有兩種情形,一是有意造假,二是無意錯誤。因為科學實驗也有失誤的時候。現在的爭議雙方證據都不夠充分,準確的結論只能在按學術界既定流程開展調查後才能得出。目前下結論為時尚早。
一位不願意接受採訪的科學家,只說了一句話,給年輕人多點寬鬆的科研環境。
讓時間靜靜流淌,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