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韓春雨式創新」是一場及時春雨

2020-11-23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韓春雨式創新」是一場及時春雨

千萬別只看到韓春雨背後身份符號的衝突,更應關注其生成路徑,尤其是大學對其展示出的寬容與支持。韓春雨提供了一個可被複製的樣本

最近,河北科技大學的副教授韓春雨因為一項「諾貝爾獎級別」的實驗成果,一夜間火遍全國。韓春雨和他的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媒體報導稱,其研究將會給基因技術和產業帶來巨大變化,有可能成為衝擊諾貝爾獎的熱門。後續報導還顯示,韓春雨是典型的「三無副教授」——非名校(就職於非985非211的河北科技大學)、非名人(沒有任何人才頭銜稱號)、無職位(無行政職位)。

一名副教授一夜之間成為「諾獎級」科學家,本身就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在一所二本大學,竟然有人研發出了「諾貝爾級」的實驗成果;這項打破國際基因編輯技術壟斷的重大突破,竟然只是由韓春雨帶領的5人小組完成的;在這所二本院校的研究小組中,不僅有「三本」層次的學生參加,領頭的副教授韓春雨更是「三無副教授」……幾乎所有關於韓春雨的報導,都包含著衝突,他想不火都難。

不過在我看來,最值得放大與思考的不是那些衝突,而是這樣一個細節——韓春雨2006年開始在河北科技大學任教,至今十年,他只作為通訊作者發表過兩篇中文論文,期間,河北科技大學幾乎從未給過他發表論文篇數、評職稱等壓力,這讓他有條件泡在實驗室裡專注於實驗本身。這個細節,既解釋了韓春雨和其團隊成功的部分緣由,更提供了一個可以被複製的樣本——告別曾經的「唯論文觀」需要大學的自覺,而這種寬容與包容的態度,能夠加速重大科研成果的出現。

從常識而論,要求大學教師與科研工作者在學術刊物上發表相應的學術論文,本是一種正常的考核機制。然而在現實中,這一考核要求被異化、被加碼了,幾乎所有大學與科研機構都對論文發表數量以及論文發表刊物的「層次」有著異常嚴苛的要求。這種考核機制,既使得部分大學教師與科研人員片面追求論文發表的數量,也導致了「有償論文」亂象的出現。恰緣於此,「唯論文觀」必須被打破,如此才能讓科研工作者從繁重的論文發表中抽身,真正將精力用於科研。

「唯論文觀」如何打破?一方面,這需要頂層設計的糾偏與修復。譬如在今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強調,科技工作者不準通過金錢交易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也即禁止所謂的「有償論文」,這無疑是一種倒逼。另一方面,大學對「唯論文觀」的主動打破是不可或缺的。或許,要求大學一刀切地取消相關的論文考核,並不現實,但大學至少可以對韓春雨副教授這樣的特定人才,主動地放寬論文考核的要求。

千萬別只看到韓春雨背後身份符號的衝突,我們更應關注其生成路徑,尤其是大學對其展示出的特別寬容與支持。從這個視角審視韓春雨,與其說他是一個傳奇,不如說他的故事給大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啟示——對待科研,大學管理還是應該回到遵從其規律和內涵的原點。既然河北科技大學能對副教授韓春雨分外寬容,其他大學與科研機構為什麼不能積極跟進,讓相關人員的考核也逐漸與論文脫鉤?

創新是科教的生命。韓春雨橫空出世,給中國科教界帶來了一場及時的春雨。好好珍惜這場春雨,創新的春天就不會太遠。

相關焦點

  • 《新華每日電訊》刊文肯定我市一所中學打破唯生源論創新教學,是哪所?
    從2010年起,古麗中學以「最近發展區」理論進行教學模式創新,並且不斷深化。記者採訪了解到,該校這一套教學新模式的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喚醒信心+彈性學制+學科走班」。由此,構建起教學與學生發展之間的「腳手架」,有效實施對不同能力水平學生給予因材施教。
  • 韓春雨事件始末梳理 韓春雨事件結局是什麼韓春雨論文造假了嗎
    【河北科大發布調查結果,稱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終於塵埃落定。31日,河北科技大學官網刊發《學校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調查和處理結果》還稱, 2016年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NgAgo-gDNA為導向的基因編輯技術》論文。
  • 韓春雨的「熱」與「冷」
    原標題:韓春雨的「熱」與「冷」   ■科技觀察家   十年如一日埋頭在自己的簡陋實驗室做研究的「三無」副教授韓春雨應該不會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會成為「網紅」,而且一度被稱頌為「韓春雨現象」。
  • 河北科大承諾公布韓春雨實驗驗證時間已到(附韓春雨事件表)
    據澎湃新聞報導,這些採購的儀器和資金用來支持韓春雨。以韓春雨為主導的一個巨型大科學項目,在NgAgo基因編輯技術重複性尚未得到驗證之前,已迫不及待呼之欲出。  為了方便公眾理解韓春雨事件的來龍去脈,筆者根據媒體報導中韓春雨的第一人稱描述和筆者核實的信息,整理了「韓春雨事件時間表」,讓我們看看發生了什麼。
  • 韓春雨事件塵埃落定,河北科大: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
    有關方面按照規定已取消了韓春雨所獲得的榮譽稱號,終止了韓春雨團隊承擔的科研項目並收回了科研經費,收回了韓春雨團隊所獲校科研績效獎勵。個別社會任職正在按法定程序辦理。」在韓春雨撤回《自然·生物技術》論文的 1 年零 27 天后,這件從學術圈擴散至公眾視野的事件終於等來了當事人所在高校給出的正式處理結果。
  • 到底怎麼解決韓春雨「疑雲」?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回應「論文造假」爭議。在此之前,因為大面積無法重複實驗,韓春雨領銜的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重複工作已經遇冷。而關於是誰已經重複出來實驗結果,韓春雨拒不透露,「是的,我當然知道,但不能告訴你,說出來了那些人就會受到騷擾。」  還是要強調,哪怕實驗結果真的不能重複,也可能有多種客觀原因,未必就是韓春雨團隊在主觀造假,在沒有充分調查之前,不能對韓春雨團隊扣上「騙子」的大帽子。實驗不能重複和「實驗造假」,兩者判然有別,但是,對於前者,韓春雨有證明的責任。
  • 新華社追蹤韓春雨事件:撤稿是否等同造假?調查能否啟動?
    「新華視點」記者就公眾關心的相關問題採訪了權威專家。焦點一:撤稿是否等同於學術造假?按國際慣例,研究團隊發表的文章結論必須是可重複的。「主動撤稿表明韓春雨團隊也意識到他們文章有不能重複的問題。」美國梅奧醫學中心教授樓振昆說,「能夠主動撤稿需要勇氣,很多重複不出的文章作者也不願主動撤稿。
  • 【新華每日電訊】探「微觀世界」 抓「關鍵變量」——我國科學家與...
    2000多年前的墨子不會想到,他的名字有朝一日會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一個標誌。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於2016年發射,這意味著,中國將「絕對保密」的量子通信向實用化推進了一大步。41歲當選院士,46歲帶領團隊發射「墨子號」,47歲建成世界首條量子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如今已名震國際學界的潘建偉認為,能擁抱「中國機遇」,是他最大的幸運。
  • 快速掉落神壇的韓春雨又要發表科研論文,未經同行審議的論文上線
    韓春雨新論文上線曾引發網絡爭議的韓春雨再次出現在大眾面前,三年前韓春雨由於一篇高影響的科研論文遭受全球科研工作者的質疑,很多科學家甚至為了重複韓春雨的創新基因編輯方法浪費了大量時間,隨著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反覆按照韓春雨所謂的創新基因編輯方法得到想要的結果
  • 韓春雨拒自證清白, 12學者實名不能重複, 中國式調查何去何從?
    韓春雨的這一說法迅速得到多名學者的響應。據中青在線報導,當天晚上,即有來自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溫州醫科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12名生物學家實名發聲,證實自己實驗室未能重複韓春雨實驗,並呼籲第三方調查。  韓春雨對此將如何回應?
  • 《新華每日電訊》頭版聚焦江蘇:直面「大考」 決勝高水平全面小康
    5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頭版刊載題為《石以砥焉 化鈍為利 江蘇直面「大考」決勝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報導。春夏之交,晴雨交替,一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疫情如大考,考驗臨危克難的應變能力。統籌防疫和發展,魚米之鄉江蘇行道如水、權時制宜,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精準對衝疫情影響。
  • 近觀方舟子打假韓春雨博士
    每天在聖地牙哥曬多肉當寓公的方舟子急需一場有影響的打假重回舞臺中央。此時,韓春雨出現了,又一個諾獎級的成果?方舟子真急了:「國外媒體無任何報導,發其論文的《自然.生物技術》未見動靜,國內媒體自嗨得不行,好像諾獎是他們評的。」說此話時,同為學生物的方老師雖然酸楚,但還有基本的自知之明:「我不熟悉該領域,不評價。」當時是5月21日。
  • 河北科大發布調查結果:未發現韓春雨團隊主觀造假 已取消榮譽稱號
    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終於塵埃落定。在這之前,在河北石家莊土生土長的韓春雨本科就讀於河北師範大學,並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完成碩士學業,2003年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讀完博士之後,回到石家莊的河北醫科大學短暫任教。 2006年,韓春雨轉至河北科技大學工作。在河北科技大學任教的10年間,他作為通訊作者只發表過兩篇中文論文。 直到5月2日這篇論文的出現。這篇在國際頂級期刊亮相的論文為韓春雨帶來了榮譽和撥款。
  • 韓春雨事件調查結果公布:未發現主觀造假
    他的頭銜多了起來:河北省科協副主席、河北省最美教師,他還是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於2017年1月落選)」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於2016年12月落選)」的候選人。此外,項目估算總額達2.24億元的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獲得河北省發改委的批准,預算額達1958萬元的進口儀器設備採購項目也已招標完畢。
  • 《新華每日電訊》刊發文章:「櫻桃公主」返鄉「玩」出農業新花樣
    新華社北京6月10日電 6月10日出版的《新華每日電訊》刊發記者謝銳佳、鄒大鵬、王建、何山採寫的文章《「櫻桃公主」返鄉「玩」出農業新花樣》。2015年,剛要大幹一場,她就被好心的工人潑了一盆冷水。「闖勁兒」可不是「蠻幹」。李孟多次去煙臺、大連等主產區「取經」,從選購合適的樹種到請專業技師上門「偷師」,她下了「血本」,頭幾年一直在砸錢,人也瘦了一圈。終於,2018年,大棚裡櫻桃樹枝繁葉茂很「爭氣」,果徑比一元硬幣還大,還成功避開外省主產地集中成熟上市期,賣出80元一斤的高價。
  • 河北科大發布調查結果: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
    河北科大發布調查結果,稱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一圖看懂事件始末))  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終於塵埃落定。他的頭銜多了起來:河北省科協副主席、河北省最美教師,他還是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於2017年1月落選)」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於2016年12月落選)」的候選人。  此外,項目估算總額達2.24億元的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獲得河北省發改委的批准,預算額達1958萬元的進口儀器設備採購項目也已招標完畢。?  與此同時,韓春雨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
  • 韓春雨撤稿,凸顯科學的社會生命力
    看起來韓春雨事件就像媒體惹的禍,或者至少韓春雨的「屌絲逆襲」是媒體「炒作」的結果,最終則導致其聲名掃地。然而這些想法並不能反映這個事件的實際情況。在我看來,此事件的實際意義與上述兩種表述相反,恰恰代表了科學共同體在有效維護科學權威上的成就,以及中國科學共同體的成長。
  • 韓春雨:希望與質疑的科學家能當面討論
    近日,12名科學家向《自然》期刊提交其實驗結果,均與韓春雨的論文結果有所不同。該期刊新聞發言人回應稱,已收到關於韓春雨論文的多個意見,批評意見經同行評議後,有可能會被刊登。10月31日,前後十幾通電話之後,時代周報記者終於聯繫上韓春雨本人。他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希望質疑的科學家能當面與他討論。
  • 賈鶴鵬:面向質疑,韓春雨應該怎麼做?
    韓春雨事件回顧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團隊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稱格氏嗜鹽鹼桿菌中的蛋白質NgAgo具有核酸內切酶活性,能夠被利用到基因編輯中,成為一種DNA引導的基因組編輯工具。論文在發表後受到了國內外多個實驗室的關注,國內的多家媒體也對此結果進行了報導。
  • 韓春雨事件 我們該反思什麼
    一年多的紛爭和等待,以韓春雨團隊主動撤稿,而暫時告一段落。然而,就韓春雨團隊論文中實驗的可重複性,則依舊是個迷。韓春雨事件所引發的學術爭論也並未因此結束。韓春雨主動撤稿也並不意味著就是學術造假,相反,韓春雨主動撤稿卻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學術研究的一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