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中國區總監:韓春雨撤稿事件不影響中國學者發表論文

2020-11-23 澎湃新聞
施普林格·自然的中國區科學總監Ed Gerstner博士(圖片來自騰訊)

11月4日下午,應邀參加騰訊WE大會的國際頂級科學出版集團施普林格·自然的中國區科學總監Ed Gerstner博士,與媒體進行了交流,一一回應熱點問題。

對於《自然》雜誌收費過高的問題,他表示,「《自然》的成本是很高的,因為我們需要找優秀的人才去辦好刊物。同時,不同類型的期刊雜誌會有不同的收費方式,定價是比較複雜的一件事情。」

對於韓春雨撤稿事件,他表示,「他文章的問題是不具備可靠的重複性,其實所有的科學家都面臨這一個挑戰。文章寫得越透明,提供的數據越是充分,論文可重複就會越強。」

Ed Gerstner博士還否認了韓春雨撤稿事件是否會影響中國研究人員在國外的期刊上繼續發表論文的擔憂。他強調,《自然》關注的是文章的內容,而不是文章的作者是誰。

同時,Ed Gerstner博士還回答了中國青年科學家具備怎樣的特點等問題。

據了解,Ed Gerstner博士在15年前進入科學傳播領域,先後擔任《自然》、《自然-材料》、《自然-物理學》和《自然-通訊》的編輯。2012年,他協助在上海成立了《自然》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個辦公室。目前,他們訪問全中國超過一百所大學及研究院,搜集中國最先進的科學成果;指導科學家提高其研究的影響力;以及幫助他們在世界頂級期刊發表研究。

現場對話:

記者:您在從業過程中,接觸了不少的中國青年科學家,您對於中國青年科學家群體有什麼樣的看法?

Ed Gerstner:我覺得中國科學界最讓人印象深刻就是年輕科學家。我第一次來中國是2011年應物理所之邀,參加一個超導方面的會議。這個會議讓我非常吃驚,因為參會的人都太年輕了,大部分都是30歲、40歲,但他們做得卻是世界上最前沿的超導方面的研究。

另外,中國青年科學家也非常聰明,而且有充足的資源作為後盾。他們有青年人的活力,對新知如饑似渴。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具備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一個素質——好奇心。

現在,海歸潮在中國也非常活躍,這也能夠推動中國的科研事業不斷地發展,因為年輕的科學家可以從國外帶回最先進的思想。同時,中國本土培育的青年科學的創新力量,也在不斷增強。

不過這個發展仍是一個早期階段,在高影響力論文方面美國還是遙遙領先,但是中國正在奮起直追。

記者:我們所知有很多醫療領域頂級的期刊,現在越來越關注中國醫療環境,並會開展一些中國的專題項目,《Nature》在這方面有沒有多方位、多緯度的中國的戰略布局?

Ed Gerstner:我們的中國戰略就是本地化,我們希望能夠在中國傾聽本地的聲音。從遠處可以觀察中國,聽關於中國的報導,但是效果一定不會好。我們覺得最好在中國觀察它的發展變化,傾聽中國科研人員的心聲。這麼做,我們就可以明確地知道中國的優勢、劣勢是什麼,而且當中國科學家有了問題、困惑也願意找我們,這就是中國戰略。

記者:您剛才提到接觸到許多中國青年科學家,他們和您接觸到的國外科學家,最大的區別在哪?他們的科研環境與國外相比,有什麼樣的差異?

Ed Gerstner:中國青年科學家和國外青年科學家的區別?這個問題非常難回答,因為有這麼多中國青年科學家,很難將他們歸納。

其實,中國科學家和西方科學家的區別,更多與環境的差異有關。20年前,中國的科研院所,包括實驗室有許多等級森嚴的體系。比如說,一個年老的科學家為整個機構定方向,中年的科學家定計劃,下面的青年科學家再一步步實施。中國的等級化體系並不是中國特色,像歐洲、日本也是這樣的。這種形式的優勢在於年輕的科學家能獲得更多的輔導。

美國不同於剛才說的情況,是比較分散化的方式,研究的人員有更大的自主權,和更多的資金支持,可以自己定方向。

近幾十年來,中國的科研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海歸多了以後,美國科研管理體制逐漸被帶了過來,現在中國的科研體系更多是混合式模式的。

當下,中國的年輕科學家資金相對來說比較充裕,但是可以說是壓力山大,競爭非常激烈,甚至比美國還要激烈。我們應該想辦法適度地幫助青年科學家減壓,要讓他們保持一定的壓力,但也不要把他們壓垮。

記者:中國材料學方面近十年有很大的發展,您對於中國材料科學的發展現狀有什麼樣的看法?

Ed Gerstner:我供職的第一個期刊是《自然》,第二個是《自然材料》,第三個是《自然物理》,第四個是《自然通訊》。現在我管所有自然集團旗下各種各樣的期刊,所以,我要觀察各個科學領域的發展變化。

現在,中國材料學已經很強了,而且越來越強。材料對於技術創新和工業應用來說至關重要,因為材料是萬物之本。什麼都是材料做出來的,不管是能源、製造、醫藥、電子,還是工程,都是如此。目前,中國在材料方面並沒有採取全面鋪開的方式,而是圍繞自己已有的優勢不斷增強。

我們編輯覺得像鋼鐵、合金這些東西已經很成熟的技術領域,不應該產生太多的創新型的成果,但是中國給我們驚喜恰恰就在這些領域,用中國的話來說——老樹開了新花。

記者:要想當一個《自然》的編輯或者評審人員,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Ed Gerstner:編輯和評審人員分工不一樣。評審的知識水平必須要深,我們會找一個細分領域的專家,並要求他對這個細分領域了解非常深刻。因為他的責任是收到文章之後,看到這個文章涉及幾個方面,他對他那個領域的一個方面要徹底進行審查、檢查。

而編輯則要求知識面非常寬,因為我們的流程是文章過來後首先讓編輯閱讀,讀完之後,他要對文章總體有一個判斷,即文章的重要性如何?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示?哪些地方是始料未及、驚喜的地方?跟別的刊物發的文章有什麼不同之處?它在未來會讓我們科技發展的方向發生哪些改變等等。

另外,我們在招編輯的時有一項要求——具備好奇心。因為我們希望編輯能夠在他的好奇心驅動下,得到一個比較寬的知識面。所以,我在招編輯的時候會問一個問題——在你的本專業之外,有什麼樣的研究成果會讓你感覺到特別興奮?

記者:幾個月以前,韓春雨的文章從《自然生物》當中撤稿了,您覺得撤稿事件,會影響中國研究人員在國外的期刊上發稿麼?

Ed Gerstner:不會有影響。我經常會被問到這個問題——是不是中國研究人員得到了不公平待遇?是不是要到《自然》發文章必須是大佬,或者說是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並非如此,《自然》關注的是文章的內容,而不是文章的作者是誰。

韓春雨文章的問題是不具備可靠的重複性,其實可靠的重複性對於所有的科學家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世界上有很多高影響力的文章都難以重複。我們看到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其他的地方,科學家在發表成果的時候不夠透明、開放、詳細,都會讓其他的科學家得不到充分的信息支撐進行重複。而文章寫得越透明,提供的數據越是充分,論文可重複就會越強。

所以,開放是問題的解決之道。韓春雨事件告訴我們要把開放落到實處,這樣中國的科研才會做得更好。

記者:很多科研人員反應說發稿的錢不夠,比如說在《自然》上發一個文章要5000美金,有一些科研人員表示承擔不了,您對此怎麼看?

Ed Gerstner:不同類型的期刊雜誌會有不同的收費方式,定價是比較複雜的一件事情。

《自然》的成本是很高的,因為我們需要找優秀的人才,去辦好我們的刊物。因為我們希望為社會、作者提供優質的服務。

在發稿的時候,科研機構也許需要給予研究人員一些支持,我想他們也願意這麼做,以便使得科研成果能夠在一個好的平臺上發布。當然,我們需要共同研究,相對不太知名的高校,經費不太寬裕的機構,如何能夠支持科研人員在理想的平臺上發布成果。 

(原題為《發稿收費太貴?如何看韓春雨事件?《自然》中國區科學總監這樣回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袁嵐峰:這次的韓春雨論文撤稿事件能說明什麼?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袁嵐峰】 2017年8月3日,著名的科學期刊《自然·生物技術》撤回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副教授團隊於2016年5月2日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這次撤稿,是韓春雨主動申請的。在歷時一年多後,這場戲劇性事件終於給出了一個科學方面的階段性結論。 如何理解這場事件?
  • 《自然》中國區科學總監:韓春雨事件不是中國科研的汙點
    「中國有一個學者叫做韓春雨,他的文章從《自然-生物技術》中撤稿了,他的文章本來在國內、國外都有相當多的傳播,您覺得撤稿的事件,對於中國研究人員在以後,國內國外的期刊上發稿會不會有什麼影響?」11月4日,面對「騰訊WE大會」學生記者的問題,國際頂級科學出版集團施普林格·自然中國區科學總監Ed Gerstner(印格致)做了正面回答。「我覺得你的問題問得非常好,越是年輕人越有好奇心。我想先簡單回答一下,沒有影響,很確定的回答沒有影響,如果我們展開回答還是沒有影響。
  • 韓春雨事件塵埃落定,河北科大: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
    在韓春雨撤回《自然·生物技術》論文的 1 年零 27 天后,這件從學術圈擴散至公眾視野的事件終於等來了當事人所在高校給出的正式處理結果。在經歷了質疑、撤稿和調查之後,通過校內外同行專家的指導和進一步的實驗驗證,深刻地認識到,撤稿論文的實驗設計存在缺陷、研究過程存在著不嚴謹的問題,論文的發表給國內外同行學者造成了誤導和人力物力的浪費。論文發表後,面對媒體和同行的質疑,未能冷靜理性對待,發表了一些不當言論,給社會公眾帶來了不必要的紛擾。」對此,韓春雨表示了歉意,並對同行學者和社會的關注表達了感謝。
  • 特稿:韓春雨撤稿驗證科學界「自淨」機制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  特稿:韓春雨撤稿驗證科學界「自淨」機制  新華社記者黃堃  備受關注的韓春雨基因編輯論文爭議事件近日有了結果,韓春雨團隊在英國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網站上發表撤稿聲明。
  • 韓春雨事件始末梳理 韓春雨事件結局是什麼韓春雨論文造假了嗎
    【河北科大發布調查結果,稱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終於塵埃落定。31日,河北科技大學官網刊發《學校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調查和處理結果》還稱, 2016年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NgAgo-gDNA為導向的基因編輯技術》論文。
  • 韓春雨論文被自然子刊撤稿:作者主動撤回—新聞—科學網
    韓春雨。資料圖 北京時間8月3日,《自然-生物技術》發表題為《是該數據說話的時候了》社論(原文連結),並宣布撤回韓春雨團隊於2016年5月2日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澎湃新聞此前便已獲悉,論文撤回,是韓春雨主動申請撤回。《自然-生物技術》在社論中表示:「我們現在確信韓春雨的撤稿決定是維護已發表科研記錄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 追問韓春雨事件調查報告的四大痛點
    據此前《中國科學報》報導,針對韓春雨論文的質疑集中在論文中的第四部分結果上,即證明NgAgo能否編輯內源人類基因組。2.撤回韓春雨基於論文的所獲是否合規合法?在經歷了質疑、撤稿和調查之後,通過校內外同行專家的指導和進一步的實驗驗證,深刻地認識到,撤稿論文的實驗設計存在缺陷、研究過程存在著不嚴謹的問題,論文的發表給國內外同行學者造成了誤導和人力物力的浪費。論文發表後,面對媒體和同行的質疑,未能冷靜理性對待,發表了一些不當言論,給社會公眾帶來了不必要的紛擾。對此,韓春雨表示了歉意,並對同行學者和社會的關注表達了感謝。
  • 韓春雨論文被撤銷並非塵埃落地
    作者:張田勘  在國內外學者幾番公開質疑其可重複性過去一年後,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關於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的論文已由《自然-生物技術》撤回。在中國,發表論文,尤其是在世界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文章)就意味著成果,而且被認為是重大突破和發現,是了不起的成就。這在韓春雨論文發表後表現得特別充分,淋漓盡致。  國內一些媒體和科學界的權威大佬大神級人物迫不及待地稱韓春雨的發現是「一鳴驚人」,是中國科學家發明了「世界一流新技術」、是「創世」之作,是「諾獎級成果」,韓春雨將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諾獎候選人」等等。
  • 科技日報頭版評論:「韓春雨事件」折射實證精神缺位
    科技日報頭版評論:「韓春雨事件」折射實證精神缺位 每次討論科技界的學術不端問題,韓春雨事件總被反覆提及。
  • 從「諾獎學者」到「學術騙子」,韓春雨事件給全社會上了一課
    紛紛擾擾兩年多,「韓春雨事件」終於有了新進展——河北科技大學日前公布調查結果,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韓春雨本人也回應稱,實驗設計有缺陷、研究過程不嚴謹。提起韓春雨,對科學圈稍有興趣的人想必都不陌生。
  • 中國科學報:韓春雨事件調查結果難服眾 學界期待公布細節
    結果中稱「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同時表示正在退回「基於撤稿論文所獲得的科研項目、績效獎勵、榮譽稱號、社會任職等」。對此,《中國科學報》記者聯繫多名科學家,包括當時公開實名質疑韓春雨論文結果的13名科學家,他們均表示對於韓春雨論文事件的調查結果難以信服,期待公布調查細節,用證據說話。
  • 河北科大決定對韓春雨成果啟動學術評議,最壞結果會是什麼?
    不過,對韓春雨團隊的研究成果而言,目前在學術期刊領域僅僅顯示其重複性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質疑。上述人士表示,「現在只是撤稿,後面具體怎麼發展,還有很多種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從國內類似的學術調查事件來看,目前最嚴重的後果為撤銷榮譽及追繳科研經費等。
  • 韓春雨撤稿事件:事情遠沒有結束
    8 月 3 日,一直關注此事的本刊記者苗千收到國際頂級期刊《自然 - 生物技術》回復的郵件,稱應韓春雨等作者的要求,撤掉了其發表於 2016 年 5 月 2 日的 NgAgo 論文。此事總算告一段落,但遠遠沒有結束。對於韓春雨撤稿一事,很多長期關注此事的人都覺得在意料之中。「撤稿說明作者承認原論文中的主要結論是錯誤的。論文已不再成立,所以需要收回。」
  • 「韓春雨事件」始末:「諾獎級研究」為何走向了撤稿
    撤稿之後在韓春雨發布撤稿聲明的同一天,《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一篇題為《是該數據說話的時候了》(Time for the data to speak)的社論[2]。文章指出:「我們現在確信,韓春雨和同事的撤稿決定是維護已發表科研記錄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 韓春雨論文實驗結果「無法重複」
    【科研風波再起:方舟子公開叫板韓春雨】 劉方舟:方舟子在6月30日發表文章,聲稱韓春雨的實驗成果存在「不可重複複製操作」的問題,暗指韓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實性。】 薛宇:韓老師的論文發表至今也不過兩個月,並且是在線發表還沒有正式刊號,所以正處於第二個階段,大家或證實或證偽,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夠得到結論,當然因為基因編輯這個領域發展很快,估計1~2年內也就搞清楚了。另外,既然已經都問到細節,那麼預設的狀態是大家已經接受這是一個有趣並且重要的工作。
  • 北大教授對韓春雨事件公開信:這是中國學術節點性事件
    參考消息網10月13日報導 外媒稱,自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論文發表引起關注、5月底質疑的聲音開始出現,韓春雨實驗的可重複爭議在中國科學界和社會層面都引發了相關討論。中國媒體報導稱,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科院院士邵峰11日表示。「這是中國學術生態節點性事件,需要科學共同體認真對待,我們此前通過多種方式致信河北科技大學校長孫鶴旭,但似乎收效甚微,所以選擇公開這封信。」
  • 中國新聞周刊:韓春雨的「基因剪刀」又復活了?
    如今,伴隨著兩篇新論文的發表,由韓春雨首次發現並命名的NgAgo能否作為基因編輯的新剪刀,再度成了被關注的焦點。說NgAgo繞不開韓春雨2016年5月2日,《自然》雜誌子刊《自然·生物技術》刊登了一篇名為《DNA引導的NgAgo蛋白可用作基因編輯工具》的文章,作者為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團隊,這是NgAgo首次被提出。
  • 視頻丨年度五大令人尷尬科學事件:狗腦左右搞反、韓春雨撤稿
    左右不分匈牙利的一個科研團隊企圖搞清楚狗能否聽懂人話,科學家通過給狗做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來查看它們大腦的激活狀況。研究發現:狗和大多數人一樣用左腦處理詞語含義。然而他們在著名期刊《科學》上發表論文後卻發現,搞反了狗的左右腦。
  • 論文降重|從韓春雨到翟天臨,學術不端層出不窮,應該如何避免?
    近年來,學術不端的事件層出不窮,有些著名學者也難以倖免,這些人敗壞了學術的風氣,阻礙了學術的發展,給我國的科教事業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這些事件,希望從中我們能得到一些啟示。一、何為學術不端?我們總說某人學術不端,那學術不端到底是什麼呢?
  • 韓春雨事件塵埃落定? Nature子刊發布撤稿聲明
    ;(2)對韓春雨論文表達編輯關切,即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3)設定2017年1月期限,限作者予以澄清說明,「provide them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do that by January 2017」; (4) 韓春雨與沈嘯同意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但另外三位作者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