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大灌水,我只服南郵教授,三年半時間發表300篇IEEE論文

2020-12-06 高校專業那些事

說到論文灌水,可以說各位都是深惡痛絕,因為很多論文都是毫無價值,除了騙些經費,然後全是廢紙一張,中國科研非常落後,但是中國的論文灌水水平,說自己是第二,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

比如咱中國,一方面微電子非常落後,一方面搞微電子的都在大量灌水論文:什麼石墨烯,鈣鈦礦,納米啥都都能灌水幾篇論文,但是實際價值都是0。

比如前幾天,北京大學發表的兩篇nature:5月22日出版的《Science》,刊發北京大學電子系2篇論文,分別是:張志勇-彭練矛《用於高性能電子器件的定向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陣列》和 孫偉《核酸引導的高性能碳納米管電晶體的製備》

我可以毫不留情地說,這些論文都是垃圾。不過能在nature,science,cell上灌水,那叫本事,雖然發的都是毫無用處的文章,但是學校卻非常有面子,因為這是最頂級的論文,其實清華大學的施一公,顏寧,天天發高端論文,這個電鏡一照就是一篇,其實價值不能說是0,也基本差不多。

不過咱還是那就話,能nsc上灌水,那叫本事,雖然文章毫無價值,但是那功名利祿少不了。

雖然這些院士們灌水,那也是幾個月來一篇,其實很辛苦的,天天沒日沒夜也熬夜做實驗寫論文,不過卻有一個神人,三年發了300多篇論文,而是是IEEE。

很多人都以為這個環化生材發論文容易,而且環化生材方面的論文,可以說99.999%都是垃圾。毫無用處,以為電子信息行業不好發論文,就是好發的也是去搞材料。不過有一個人卻是真的電子信息,他就是南京郵電大學教授-桂冠。

桂冠教授,目前是南京郵電大學教授,其實桂冠出身不怎樣樣,畢業於長江大學,當年都考上了長江大學研究生了,後來覺得沒意思,就復讀考研到電子科技大學,把碩士博士都讀完了。

目前是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江蘇特聘教授、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雙創人才)、「1311人才計劃」鼎山學者、原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特別研究員、日本華人學術交流學會(ACMC)創始人。

三年發表300多篇,實在太牛了。到底都發表那些刊物呢?相當於三天發表一篇IEEE,令人佩服啊。

桂冠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深度學習(AI),特徵提取,卷積神經網絡,壓縮感知,MIMO技術通信,神經網絡,陣列信號處理,圖像分類等等。都是高精尖的電子信息領域。

據IEEE Xplore資料網站上的統計,2017~2020年共收錄桂冠的論文139篇,其中IEEE Access 52篇、IEEE Trans 21篇。僅2020年,就有25篇論文在其上發表,平均每周一篇。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論文中鮮有通信領域口碑較好的,如發在JSAC、TWC、TSP、TIT等期刊上。

主發的IEEE Access則被知乎上的一些圈內網友稱為「應急用期刊」「有錢就能發」的水刊。

IEEE Access有多水?網友:延畢清退的救命稻草!

IEEE旗下的 Open Access(開源)期刊叫做IEEE Access。一篇的版面費是$1,750,約合12,491.7人民幣,發這麼多篇文章一共要花50多萬!

1 投稿體量過大,對比SCI期刊,很多是月刊,一個月出20-30篇,全年大概300多篇,多的一般也不超過1000篇,而IEEE Acess 2018年的稿量約2.5萬,錄用6600篇左右。這麼大的體量,文章平均水平很難保證,渾水摸魚的情況大有人在。(當然不排除其中有部分高質量論文)

2 有網友質疑,投稿作者,中國人居多,OA開源期刊專為撈錢。

不過我很佩服桂冠教授,能這麼勤勞,實在難得,我建議桂冠教授迷途知返,好好地搞科研,不要搞這些沒用的灌水論文。

我可以毫不留情的說,國內的教授99.99999999%的論文都毫無價值,他們都是桂冠教授的化身。

關於論文灌水,教育部已經發文:不再對論文進行獎勵,我個人建議全面取消論文獎勵,否則將來忽悠越來越多的桂冠教授。

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論文「灌水」易塌方,學術「桂冠」不好戴
    其導師桂冠被網友曝出,「其3年半發表300多篇IEEE論文,平均4天發表一篇」,疑似論文「灌水」。公開資料顯示,桂冠是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包括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智能無線通信、壓縮感知等,先後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據學校官網,近五年來,桂冠已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100餘篇。桂冠簡介。紅星新聞留意到,目前該官網已將有關研究成果刪除。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 被質疑是文章灌水重災區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該雜誌給出的撤稿原因是「論文作者涉嫌學術不端並且沒有回覆編輯部的質詢」。然而,《歐洲醫學藥理學評論》也是被質疑文章灌水的重災區之一。
  • 羅訊教授團隊發表集成電路領域高水平學術論文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集成電路特色研究中心羅訊教授團隊(ASIS & BEAM X-LAB)分別在集成電路領域頂級期刊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JSSC)、晶片奧林匹克會議IEEE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ISSCC)發表學術論文。
  • 鳥屎+石墨烯=SCI論文,華人學者用實驗數據硬核諷刺論文灌水
    因為材料學界有大把的石墨烯論文,拿各種物質摻進石墨烯測一測性能提升,就能發SCI……於是作者憋不住了,要吐槽也要去頂刊!要知道,ACS NANO是美國化學協會旗下的頂級期刊,影響因子達到13.903 。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河南大學教授3年發表273篇論文 一稿多投18次
    昨日,《南方日報》報導了河南大學副教授王浩斌3年發表273篇論文一事,眾多網絡媒體轉載,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昨日,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王浩斌不僅「論文高產」,同時還存在著大量的「一稿多投」、「重複發表」行為。
  • 鳥屎+石墨烯=SCI論文?學術期刊灌水何時休
    因為材料學界有大把的石墨烯論文,拿各種物質摻進石墨烯測一測性能提升,就能發SCI……於是作者憋不住了,要吐槽也要去頂刊!要知道,ACS NANO是美國化學協會旗下的頂級期刊,影響因子達到13.903 。
  • 23歲本科生發14篇SCI,並擔任期刊外審專家引熱議!你怎麼看?
    這位95後本科畢業生發表14篇SCI論文,還創業科技企業!》本科生就發表了14篇SCI論文,成為10餘本SCI雜誌的外審專家,還是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生物樣本庫的研究成員,同時也是無錫恆衍生物科技公司執行董事。來自通大杏林學院的王子恆在本科5年的科研生涯中取得的成就,讓很多人都發出了質疑。
  • 16篇SCI論文就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西安交大碩士孫光宇是第一人嗎?
    事實上,孫光宇並非是我國研究生三年密集發表多篇SCI期刊論文的第一人。2017年12月,搜狐網曾報導華東理工大學應用化學碩士生張琦在SCI期刊發表論文16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包括Angew. Chem. Int. Ed.,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Science等國際頂級期刊。
  • UCL教授Uta Frith建議限制研究人員每年只發表一篇論文
    當許多成功的科學家自稱每年發表數十甚至數百篇研究論文時,要求出版物發表 「質量勝於數量」的呼聲似乎很空洞。「 我的建議中最具挑釁性的是嚴格限制……任何人每年可以發表的論文數量。就我個人而言,我的目標是一年只發表一篇。」她寫道。
  • 科學網乾貨:淺談如何發表Nature論文
    自上次在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論文以來,已經大約一年了。最近,又在Nature發表了一篇論文。不過,這一次我並不是論文的主要作者,只是普通掛名而已。但不管怎樣,也算是一篇Nature論文吧。
  • 從400篇集中造假到7萬次自我引用,讓國內很多SCI論文淪為水貨
    400篇來自」同一工廠「的論文近日,中國教育部和科技部出臺文件,劍指廢除唯SCI論文,作為中國延續多年的SCI論文數據論,讓無數的教師混為」教授「,讓無數的科研人員混為」研究員「,然而中國的SCI論文真的很強嗎?
  • 廣州大學本科生在國際期刊發表七篇論文—新聞—科學網
    廣州大學大四本科生邱燕璇(右)在董文教授指導下做實驗
  • SCI論文、EI論文和IEEE論文有什麼區別?國內分區與SCI等的聯繫
    IEEE是具體的出版社,IEEE/IET Electronic Library(https://ieeexplore.ieee.org/Xplore/home.jsp)收錄IEEE(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和IET(英國工程技術學會)兩大學會出版的期刊、會議、標準等文獻。其論文也可以被SCI或EI收錄。
  • 25歲博士奶爸走紅,曾睡4小時打3份工,發表16篇SCI論文
    本科直升博士,從「打小工」做起本科畢業於東北大學(秦皇島)的王言博,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獎學金,為省級三好學生、省級優秀畢業生,擁有三項國家專利。2015年本科畢業以保研夏令營全國第一名的成績,直博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進入楊旭東教授、韓禮元教授研究團隊。王言博和老師合影。
  • 一年發表14篇SCI論文牛人經驗分享
    通過大量閱讀相關外文文獻,找到最相似的幾篇論文,模仿範文的結構、語句、表達方式和專業詞彙。還可以藉助金山詞霸之類的翻譯軟體。  這樣寫出來的論文,老外可以基本看懂,可以直接投稿。如果審稿人仍覺得語言不過關,再找專業的潤色公司進行英文潤色。如果有認識的國外教授,也可偶爾尋求幫忙,但這不是長久之計,畢竟教授都很忙,找公司潤色也花不了多少錢。
  • 他是上海交通大學直博生,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
    吳天昊,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6級直博生,師從韓禮元教授,致力於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發,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J. Mater. Chem. A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6篇(3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論文總影響因子超過300。
  • 頂尖SCI論文有多難?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累計發表19篇SCI論文,浙大女博士用300篇文獻「刷」出研究方向!
    而現在,已發表19篇SCI論文,累計影響因子127.940的她正在申請海外博後項目,希望能夠為個性化醫療領域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大一在醫院做志願者時,陳婷珽看到了患者的痛苦掙扎,也目睹了醫生的神奇和偉大;大二時,為了照顧遭遇車禍的家人,她長期折返於學校和醫院兩點之間。「當時我想了很久,化學是我的熱愛,幫助患者是我的追求,醫療器械領域或許是一個很好的結合點。」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很多網友質疑其文章的真實性和質量,認為無法在如此短的時間類完成這麼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襲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華西醫學院內部人士匿名評論。字數限制約300-500字,也有雜誌要求不超過150字,一般無具體格式要求。雜誌接受針對最新發表論文寫的letter(時效性),超過規定的時間不再接收。讀者若具備相應研究基礎,能提出獨到觀點,一般容易被雜誌接收,甚至是一些頂級雜誌。因為不同類型的SCI撰寫難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樣,綜合來看,三年一作發46篇SCI是一個可以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