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教授Uta Frith建議限制研究人員每年只發表一篇論文

2020-11-23 國際科學編輯

當許多成功的科學家自稱每年發表數十甚至數百篇研究論文時,要求出版物發表 「質量勝於數量」的呼聲似乎很空洞。

現在,英國科學協會(British Science Association)的前任主席UCL教授Uta Frith提出了一個解決該問題的激進建議:將限制研究人員每年只發表一篇學術論文。

Frith教授呼籲進行一場「slow science(緩慢科學)」革命,他說,需要新的共識,即「做得少但做得更好」,以解決無休止的出版壓力所造成的「信息超載」。

Frith教授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認知科學趨勢》一書中寫道,現在是時候「 問問我們自己快速、爆發式發表論文對科學有什麼好處了 」,特別是因為出版後的論文「 在未來因無效結果或無法重複而導致驗證失敗 」。

「 我的建議中最具挑釁性的是嚴格限制……任何人每年可以發表的論文數量。就我個人而言,我的目標是一年只發表一篇。」她寫道。

作者回顧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根據她的機構簡介,她親自撰寫或合著了351份出版物,她承認她發表了希望自己沒有發表的論文,因為論文的原創性或方法學不夠強大。

Frith教授認為,重要的是要向年輕的研究人員介紹這種遺憾,並讓他們及時地意識到他們也可能會有類似的感覺。

一些學術界多產的研究人員並不認同這種觀點,少數學者設法平均每天發表一篇研究論文。

2016年至2018年間,世界上最多產的學者是巴基斯坦Quaid-i-Azam大學數學教授Tasawar Hayat,他發表了996篇文章。根據Scopus資料庫統計,在英國,利物浦大學心血管醫學教授Gregory Lip在這三年期間與他人共同撰寫了548篇同行評審論文。

Frith教授認為必須在質量和數量之間進行權衡,在授予職位或撥款時,機構和資助者應該「 著眼於出版物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

對於某些學科,特別是有些論文經常有很多作者,很難限制單個研究論文的年度上限。她建議,在此類論文上可以列出較少的作者,而更詳細的解釋貢獻者的具體作用,而不是指定他們都是共同作者。Frith教授說:「科學越來越成為團隊的追求,但我認為我們應該以不同的方式來承認自己的貢獻。」

相關焦點

  • 每兩天發表一篇文章,這位教授的高產令人難以置信
    Mark Griffiths,是一名來自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研究方向為「行為成癮」。從今年的數據來看,他平均每兩天就會發表一篇同行評審的期刊論文,看起來他的產出並沒有因為新冠疫情而受到影響。
  • 再添一篇!頂刊《自然》雜誌在線發表浙江大學科研人員研究論文!
    4月8日,國際著名的《自然》雜誌在線更新了本期的研究文章,一共更新了18篇文章(article),以第一作者單位來看,中國大陸有三所高校的學者在本次發文,其中浙江大學一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篇,華中農業大學一篇。
  • 專家: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發表費
    論文發表情況是科研評價體系中繞不開的指標,在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中,申請獎學金、畢業、晉升、申報經費,均離不開論文指標。  近日,福建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學院講師林賢祖將矛頭對準論文發表亂象,在微信公眾號「學術周刊」刊文《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版面費,驚心觸目!!!》,引發學界爭議。
  • 中國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發表費?
    論文發表情況是科研評價體系中繞不開的指標,在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中,申請獎學金、畢業、晉升、申報經費,均離不開論文指標。近日,福建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學院講師林賢祖將矛頭對準論文發表亂象,在微信公眾號「學術周刊」刊文《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版面費,驚心觸目!!!》,引發學界爭議。
  • MMRC碩士生又一篇論文在《Acta Materialia》發表
    日前,我校多學科材料研究中心 (MMRC)碩士生周玉美作為第一作者完成的《低溫時效的鈦鎳形狀記憶合金中奇異的兩步R相變的機理研究》論文在材料學科領域的國際權威雜誌《Acta Materialia》上發表。周玉美的指導教師是我校教授任曉兵,在2004年本科畢業設計期間,周玉美就開始進行TiNi合金中出現的奇異兩步R相變的機理研究。
  • 發表一篇醫學類SCI論文有多難?
    ,SCI論文作為進行國際科學交流的重要方式,其發表量的多少和被引用率的高低,成為國際上通用的評價基礎研究成果水平標準,也是招聘、提升、考核、評獎的重要指標。不過,要想成功發表一篇高質量的SCI論文並不容易,這一點想必大部分作者都深有體會。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發表一篇好的SCI論文為什麼這麼難?  一方面,撰寫論文並不比做實驗容易。我們經常發現,在大學裡,有些碩士、博士研究生完成導師交給的實驗任務似乎還可以,可要完成論文寫作就不那麼順當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研究生認為,寫論文比做實驗還難。
  • 南京大學:拿一篇4區的SCI論文也能評正教授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許昌博士,長期從事核物理的基礎理論前沿研究。在旁邊的同事看來,這樣的研究沒有什麼「前(錢)途」,而且很難,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一個非常吃力不討好的基礎研究領域。因為像許昌這樣的博士,如果一直做這種研究,周期很長,一篇好論文從有想法到發表出來需要好幾年,如果發不了頂級期刊的SCI論文,即使拿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在南京大學以前的評價制度中,也是很難評上正教授的。但是這幾年,南京大學改革了以往只看頂級期刊論文的評價模式,讓許昌這樣的博士也有很大機會評上正教授。
  • 如何寫好一篇SCI論文,並能夠快速發表
    這個問題掰開了揉碎了講可能都要寫本書了,篇幅有限,我把SCI論文每一部分的寫作要點列出來,你只要把我所說的要點都注意到了,你就可以寫出一篇合格的SCI論文了。如何寫好一篇SCI論文?1 摘要部分我們認為摘要部分是最難寫的一部分了,為什麼?
  • 武漢大學科研人員在《自然》發表新冠病毒氣溶膠研究成果!
    4月27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Aerodynamic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two Wuhan Hospitals」(武漢兩所醫院的新冠病毒氣溶膠動力學分析)的研究論文。
  • 論文大灌水,我只服南郵教授,三年半時間發表300篇IEEE論文
    目前是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江蘇特聘教授、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雙創人才)、「1311人才計劃」鼎山學者、原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特別研究員、日本華人學術交流學會(ACMC)創始人。三年發表300多篇,實在太牛了。到底都發表那些刊物呢?
  • 發表一篇高分的SCI論文需要我們做些什麼
    一般來說,SCI高分論文是指在影響因子較高的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論文分數越高,論文價值越高。科研人員都想發表一篇高分的SCI論文,但怎麼寫SCI論文呢注重新思想、新方法(技術)、新材料、探索發現、新基礎理論的自主創新。」「新」是一篇好論文的生命。
  • 浙大教授建議學生不必寫論文 稱造假丟導師面子
    教育部擬出新規:論文造假者,學位撤銷且3年不能再申請  浙大有教授建議:本科生不必寫論文  「申請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所提交的學位論文,如果出現購買、他人代寫,或者抄襲、剽竊等作假情形的,取消其學位申請資格。
  • 發表一篇SCI論文多少錢?學者:只要論文發表成功,其他不重要
    如今中國掀起了一股論文熱,不管是就業、評職稱、還是畢業,都要有自己的論文,目前含金量最高的就是受到國際學術界一致認可的SCI論文了,很多人就很好奇,發表一篇SCI論文到底需要花費多少錢?期刊分為兩類,一是開源(OA)期刊,也就是收取發表費用的期刊,如果是人文學科的論文,沒有什麼實驗的話,那麼主要的費用就是出版的費用,一般SCI論文的版面費在1000-1500美元左右,換算成人民幣的話就是7000-10000人民幣左右,但是也有少數期刊的版面費非常高,達到15000元以上。而且論文還需要請專業機構潤色,一般潤色費用大約2000-3000元。
  • 在碩士期間只發表了一篇C刊論文,還有機會讀博嗎?
    但是每年還是會有一部分碩士研究生選擇攻讀博士,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員,所以為此查閱了很多的資料,諮詢了很多在讀博的師兄師姐,也了解到了很多的消息,一般來說更多的有讀博想法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夠申請博士,而這便需要一定的條件,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在讀研期間發表的論文。
  • UCL的拒和錄:內卷之下,被英國G5之一選中的都是怎樣的神仙學生
    ;有限元優化航空座椅安全性研究項目;波音公司:GE9X航空發動機模擬風洞測試項目12.26.【5連offer-ucl-Comparative Literature 】UC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11.23-12.10,似乎未con均分,只con畢業證;bg:211中文系,均分92.02/100,鴨8(7.5),實習2,水論文1,會議2,水國獎2,校獎若干26.
  • 南京林業大學沒有一篇論文的教授,網友:區分教授標準,別害人!
    中外名校教授的不同中國最不缺的就是教授,不論名牌高校還是高職院校,不論水平如何,只要各種的灌水論文就可以被評為教授,甚至還有一些完全不做科研,沒有任何科研著作的教授存在,最近南京林業大學把一位專職授課的教師評為教授,這名教授沒有一篇科研學術論文,引發媒體的讚揚,認為這是讓廣大高校教師回歸教學的本質
  • 上海交大王如竹教授團隊在Joule上發表研究論文
    近日,上海交大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王如竹教授團隊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Joule上發表了題為「A thermal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electronic devices based on moisture 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es」的研究論文,提出了一種通過固體吸附劑塗層解吸過程實現電子設備強化散熱的新策略
  • 霍金的最後一篇科學論文發表:黑洞和柔軟的毛髮
    編者註:史蒂芬·霍金的最後一篇科學論文已經由物理學家發表,他們與這位今年3月14日已故的宇宙學家合作,一起研究霍金畢生致力於理解當物體落入黑洞時信息會發生什麼,向我們解釋了如何提高我們對宇宙永恆奧秘之一的理解。這項研究解決了理論物理學家稱之為「信息悖論」的問題,在霍金去世前完成的。
  • 一篇Nature/Science論文,獎勵100萬將成為歷史!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一篇Nature/Science獎百萬成為歷史!5高校教師談論文與獎勵「脫鉤」》:近日,科技部、基金委發布重磅通知,明確「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與獎勵獎金掛鈎。」大家有更多機會投入到長期研究中,能夠淨化學術風氣」;「高校可能會在名義上進行綜合考核,其實賦予論文的比重仍然較大,打擦邊球」。有單位明確規定,發表一篇CNS論文,獎金高達50萬元,有的機構甚至獎勵100萬元。
  • 導師的idea,我的研究成果,發表後論文一作卻是導師女友?
    圖源:知乎依據題主所述,他曾在三年前與當時在IU的助理教授Yuan Zhou(現在在uiuc)合作了一個課題。隨後,該課題因老師說他要找人做實驗,而擱置了手稿的完成。但近日,題主發現論文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發表,且以導師女友為論文的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