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Griffiths,是一名來自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研究方向為「行為成癮」。從今年的數據來看,他平均每兩天就會發表一篇同行評審的期刊論文,看起來他的產出並沒有因為新冠疫情而受到影響。
根據Scopus資料庫的統計,2020年他已經有了161篇產出,目前整體的總產出已達864篇。實際上,這個數字可能還低估了他的真實產出:Google Scholar上顯示,至少有1200篇成果的作者列表有他的名字,總被引用數達到了8萬,僅在過去5年被引數就達到了5萬。
Griffiths教授是如何產出這麼多論文的呢?他向《Times Higher Education》表示,在於擁有固定的研究合作者,Scopus顯示他的合著者達到898人。
他解釋說:「我的合著者中絕大多數都是我的博士生,其中一些(包括以前的學生)已經成為論文高產者。」
Griffiths教授認為自己「對其署名的每一篇論文都做出了學術貢獻」,並且經常參與研究的設計、監督和對論文手稿的審查。
問題在於,教授僅通過審閱手稿就可獲得作者身份是存在爭議的,即使該論文被出版商接收並且被CRediT系統所認可(CRediT,作者貢獻度角色分類法)。Griffiths教授認為自己的貢獻意義重大。他表示:「我可能會在一篇論文的初稿上花上5、6個小時,有些論文甚至要重審10次。」
Elsevier的說明
他說:「每天都有人寄給我文章,說『我很想讓你的名字出現在這篇文章上』,但我拒絕了,除非我做出了重大貢獻,否則我不會讓我的名字出現在這篇文章上。」
然而,即使只是審稿,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怎麼可能負擔這麼多論文?Griffiths教授說:「我的工作時間很長,通常我每周都會工作50-60個小時。」
他補充說:「我所有的教學工作也都被壓縮在一個月裡,我有時間進行大量研究工作」。他說,在他還是年輕講師的時候,只在1992年發表了一篇論文。「如果教學工作佔用了大量的時間,就不可能發表太多文章,但有了一些優秀的博士生後,就會變得很容易。」
Griffiths教授最常合作的合作者之一是《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的編輯Zsolt Demetrovics,他們已經合作了上百次。牛津大學的神經心理學教授Dorothy Bishop指出,過去五年來該期刊發表的文章中,Griffiths教授作為合著者的文章佔比達到了13%(51/384),為此,該期刊的出版商專門作出聲明,這些文章已經過獨立評審,沒有優先發表的特權。
對Griffiths教授來說,高產的真正問題在於,研究組和實驗室的負責人通常都會將自己的名字添加到論文中,這樣他們每年就能得到數百個合著者身份。他表示:「根據經驗,至少應該做5%的工作才能獲得作者身份,所以當看到一篇論文的作者數量達到2000名時,我無法相信這是真實存在的。」
參考文章: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mark-griffiths-professor-who-publishes-paper-every-two-days
關注醫咖會,及時獲取最新重磅研究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