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兩天發表一篇文章,這位教授的高產令人難以置信

2020-11-23 騰訊網

Mark Griffiths,是一名來自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研究方向為「行為成癮」。從今年的數據來看,他平均每兩天就會發表一篇同行評審的期刊論文,看起來他的產出並沒有因為新冠疫情而受到影響。

根據Scopus資料庫的統計,2020年他已經有了161篇產出,目前整體的總產出已達864篇。實際上,這個數字可能還低估了他的真實產出:Google Scholar上顯示,至少有1200篇成果的作者列表有他的名字,總被引用數達到了8萬,僅在過去5年被引數就達到了5萬。

Griffiths教授是如何產出這麼多論文的呢?他向《Times Higher Education》表示,在於擁有固定的研究合作者,Scopus顯示他的合著者達到898人

他解釋說:「我的合著者中絕大多數都是我的博士生,其中一些(包括以前的學生)已經成為論文高產者。」

Griffiths教授認為自己「對其署名的每一篇論文都做出了學術貢獻」,並且經常參與研究的設計、監督和對論文手稿的審查。

問題在於,教授僅通過審閱手稿就可獲得作者身份是存在爭議的,即使該論文被出版商接收並且被CRediT系統所認可(CRediT,作者貢獻度角色分類法)。Griffiths教授認為自己的貢獻意義重大。他表示:「我可能會在一篇論文的初稿上花上5、6個小時,有些論文甚至要重審10次。」

Elsevier的說明

他說:「每天都有人寄給我文章,說『我很想讓你的名字出現在這篇文章上』,但我拒絕了,除非我做出了重大貢獻,否則我不會讓我的名字出現在這篇文章上。」

然而,即使只是審稿,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怎麼可能負擔這麼多論文?Griffiths教授說:「我的工作時間很長,通常我每周都會工作50-60個小時。」

他補充說:「我所有的教學工作也都被壓縮在一個月裡,我有時間進行大量研究工作」。他說,在他還是年輕講師的時候,只在1992年發表了一篇論文。「如果教學工作佔用了大量的時間,就不可能發表太多文章,但有了一些優秀的博士生後,就會變得很容易。」

Griffiths教授最常合作的合作者之一是《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的編輯Zsolt Demetrovics,他們已經合作了上百次。牛津大學的神經心理學教授Dorothy Bishop指出,過去五年來該期刊發表的文章中,Griffiths教授作為合著者的文章佔比達到了13%(51/384),為此,該期刊的出版商專門作出聲明,這些文章已經過獨立評審,沒有優先發表的特權。

對Griffiths教授來說,高產的真正問題在於,研究組和實驗室的負責人通常都會將自己的名字添加到論文中,這樣他們每年就能得到數百個合著者身份。他表示:「根據經驗,至少應該做5%的工作才能獲得作者身份,所以當看到一篇論文的作者數量達到2000名時,我無法相信這是真實存在的。」

參考文章: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mark-griffiths-professor-who-publishes-paper-every-two-days

關注醫咖會,及時獲取最新重磅研究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南科大:兩天發表《Nature》和《Science》各一篇!
    反映了在過去幾年我國發表的高質量科研成果顯著增加。進入2020年以來,我國更是表現搶眼。例如,上周上海科技大學一天兩篇Science,這周又一天兩篇Nature!2020年的短短四個月以來,上科大在世界三大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和Cell發表的10項高水平研究成果。
  • 南科大:兩天發表《Nature》和《Science》各一篇!
    反映了在過去幾年我國發表的高質量科研成果顯著增加。進入2020年以來,我國更是表現搶眼。例如,上周上海科技大學一天兩篇Science,這周又一天兩篇Nature!2020年的短短四個月以來,上科大在世界三大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和Cell發表的10項高水平研究成果。
  • 華中科技大學80後副教授三個月內發表兩篇頂刊PRL,一篇science
    2019年華中科技大學第一篇CNS主刊論文出現,這篇論文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80後副教授祝雪豐和90後博士生的科研成果,祝雪豐副教授2014年入職華中科技大學,短短幾年就在華中科技大學快速的成長,2019年連續三個月在國際物理頂刊發表論文三篇,2019年2月9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3月8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4
  • 二分之一的文章都發表在10期刊上,這位高質量學者再次發表論文
    今天筆者給大家分享一篇近期發表的有關相分離的文章。這篇文章於2020年9月7日發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上,影響因子為20.042分。Mullen教授。在該論文中,作者發現lncRNA DIGIT能夠調控BRD3蛋白發生相分離,從而高效調控內胚層基因表達和內胚層分化。
  • 如何看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畢業,要求發表一篇中文文章?
    事件起因:2019年6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韓正甫教授要求:自2019年入學的博士開始,必須發表1篇中文文章或論文才能畢業,哪怕是媒體、雜誌的科普文章。小西一下子就想到百家號發文,之前在百家有關注幾個中科大的在讀博士生,非常優秀!
  • UCL教授Uta Frith建議限制研究人員每年只發表一篇論文
    現在,英國科學協會(British Science Association)的前任主席UCL教授Uta Frith提出了一個解決該問題的激進建議:將限制研究人員每年只發表一篇學術論文。Frith教授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認知科學趨勢》一書中寫道,現在是時候「 問問我們自己快速、爆發式發表論文對科學有什麼好處了 」,特別是因為出版後的論文「 在未來因無效結果或無法重複而導致驗證失敗 」。
  • 美國教授強文:新冠疫情證明美國不怕死人,比中國強大得多
    昨天,美國知名大媒體彭博社刊登了一篇讓許多中國和美國人都非常震驚的文章。 因為撰寫此文的一名美國大學教授居然宣稱:新冠疫情證明了美國比中國強大,而且比起中國有著「巨大」的優勢。 這位大學教授名叫泰勒·柯文(Tyler Cowen),是美國彭博社的專欄作家,同時也是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經濟學教授。 那麼,為什麼當許多美國人都認為美國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的表現很糟糕時,這位美國名校的大教授卻認為這場疫情反而證明了美國比中國要優秀太多呢?接下來我們就來逐個欣賞他的高論。
  • 相同的分子,這位教授在同一個Nature子刊上發表3篇文章
    Malynn教授在Nature Immunology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Non-catalytic ubiquitin binding by A20 prevents psoriatic arthritis–like disease and inflammation的研究性論文,該文揭示了A20的ZF7泛素結合基序突變後會導致小鼠指關節炎,而這一過程需要T細胞和MyD88的參與。
  • 南大教授論文被撤 涉及抄襲一稿多投等問題
    原題:南大教授論文「蒸發」:數據刪得掉,學術臉面撿不回科學精神論場寫論文也好,寫文章也好,入行第一課,老師都會講:要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自己的名字。要知道,即便有一天你人已經不在了,你的名字連著你曾經寫過的文章還留在報紙上、雜誌上、書上。
  • 巨曉棠教授關於硝態氮遷移的評論文章在PNAS上發表
    本網訊  1月16日,我校巨曉棠教授題為「Direct pathway of nitrate produced from surplus nitrogen inputs to the hydrosphere
  • 發表一篇醫學類SCI論文有多難?
    不過,要想成功發表一篇高質量的SCI論文並不容易,這一點想必大部分作者都深有體會。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發表一篇好的SCI論文為什麼這麼難?  一方面,撰寫論文並不比做實驗容易。我們經常發現,在大學裡,有些碩士、博士研究生完成導師交給的實驗任務似乎還可以,可要完成論文寫作就不那麼順當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研究生認為,寫論文比做實驗還難。
  • NB獎得主高琨教授的開山之作發表在哪裡?
    看新聞報導【1】獲悉,NB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於2018年9月23日離世,享年84歲。在網上,已見多篇沉痛悼念和緬懷的文章。大家之所以尊敬高琨教授,是因為他在光纖通訊方面為人類社會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 科學家的解釋,令人難以置信
    近期,有法國的科研團隊在natuer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報告,報告中提到我們的地球形成之初是乾燥的,數十億年來,不斷潮溼最後形成現在的狀態。那麼地球上的水分到底來自於哪裡呢?有化學家勞雷特分析稱,地球上的水分來自於小行星或者彗星,這些地外天體撞擊地球後,就形成了最早期的水分。
  • 湖北大學一教授因網絡發表惡劣言論被調查,其身不正,何以從教?
    關於方方的討論還沒停歇,湖北大學又有一個教授因為在個人社交平臺發表比較惡劣的言論被調查,根據湖北大學官方微博4月26日晚發布情況的說明,表示關於網友反映該校文學院教師梁豔萍在其個人社交平臺發布有關不當言論一事,學校高度重視,已經成立了調查組,正在進行深入調查,將視調查情況依紀依規進行嚴肅處理。
  • 如何寫好一篇SCI論文,並能夠快速發表
    這個問題掰開了揉碎了講可能都要寫本書了,篇幅有限,我把SCI論文每一部分的寫作要點列出來,你只要把我所說的要點都注意到了,你就可以寫出一篇合格的SCI論文了。如何寫好一篇SCI論文?1 摘要部分我們認為摘要部分是最難寫的一部分了,為什麼?
  • 俞書宏院士:高質高產的「秘訣」是什麼—新聞—科學網
    在同行眼中,俞書宏「高產出」、「高影響力」,H指數129;在學生眼裡,老師痴迷科研,一聊到好文章就滔滔不絕;但在俞書宏自己心中,文章不是目的,他有更高的目標。 出身「教師之家」 俞書宏1967年出生於安徽廬江。名字中的「宏」字很有時代特色,小時候一直被同學寫為「紅」。「書」字則很有家庭特色——父母是小學老師,哥哥姐姐是中學老師。
  • 史上引用最高的文章 | 該文章發表在影響因子僅為4的雜誌上,引用量...
    該論文於2007年發表在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IF=4.3)上,利用當代數據更新了一個廣泛使用的分類世界氣候的模型。這個模型被稱為柯本氣候分類系統,於1884年由氣候學家弗拉基米爾柯本首次發表,但幾十年來尚未全面更新。
  • 河南大學教授3年發表273篇論文 一稿多投18次
    昨日,《南方日報》報導了河南大學副教授王浩斌3年發表273篇論文一事,眾多網絡媒體轉載,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昨日,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王浩斌不僅「論文高產」,同時還存在著大量的「一稿多投」、「重複發表」行為。
  • 南京林業大學沒有一篇論文的教授,網友:區分教授標準,別害人!
    中外名校教授的不同中國最不缺的就是教授,不論名牌高校還是高職院校,不論水平如何,只要各種的灌水論文就可以被評為教授,甚至還有一些完全不做科研,沒有任何科研著作的教授存在,最近南京林業大學把一位專職授課的教師評為教授,這名教授沒有一篇科研學術論文,引發媒體的讚揚,認為這是讓廣大高校教師回歸教學的本質
  • NASA公布令人難以置信的太空圖片(高清組圖)
    原標題:NASA公布令人難以置信的太空圖片(高清組圖)   NASA公布令人難以置信的太空圖片(高清組圖)   來源:網易探索我有話說這是從空間站上拍攝到的地球日出景觀。  NASA公布令人難以置信的太空圖片(高清組圖)   來源:網易探索我有話說這是黑暗太空中的地平線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