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起因:
2019年6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韓正甫教授要求:自2019年入學的博士開始,必須發表1篇中文文章或論文才能畢業,哪怕是媒體、雜誌的科普文章。小西一下子就想到百家號發文,之前在百家有關注幾個中科大的在讀博士生,非常優秀!
博士生的中文寫作水平如何?
小西博士畢業後進入大學任教。作為一個研究生導師,個人覺得不少博士生、碩士生的中文寫作水平的確很Low,常常是漢語、英語的習慣混用,可讀性不高。也許,本科生學位論文還可以說是「去重」,研究生實在沒法用這個藉口。
小西舉個小小的個例,也許更能明白韓教授為何有「需要發表一篇中文論文才能畢業」的要求。小西熟識的本專業一個博士生(2019年5月已答辯畢業),她的論文送審前得專業內2位導師"預審同意"後送校研究生院,經教育部平臺盲審通過後才能安排答辯事宜。但是,她的論文在預審期間被提出不下30餘個大小問題,尤其是中文寫作非常"糟糕"。
日常中,博士生中有人為中文寫作頭疼,也有人為英文寫作頭疼。初期愁的肯定是英文寫作,如第一篇Sci論文都比較「難產」,第二篇開始就會找到感覺。其實,小西個人覺得中文寫作的難度更大,尤其是中文核心類期刊。之前,小西就有個博士師弟,在發表幾篇SCI之後,想著"邊角料"的數據發個國內核心,直接就被拒稿。
小西記得,導師們常說的一句話是國內頂尖學報的發文難度不低於一篇中科院II區以上論文,在我們課題獎勵中核心期刊等同於IF=1.5的三區Sci論文。「國內頂尖學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行業內公認期刊,如一級學會辦的期刊,一般某個工科專業僅有2-3個一級期刊。
之前,不少研究生在「琢磨」他人博士學位論文時,也會有經常發現一個類似的問題。部分論文末尾"已發表科研成果"部分列出七八篇SCI論文(一作),一看就是個標準的優秀博士。其中文中有精美的圖表(英文科研小論文常是學位論文中的某一個章節,圖表是可以直接"複製"的),但是中文寫作一眼看去就不是很"地道",給人一種畢業之前「寫的很急」的感覺。
或者,這麼說吧!小西寧可給學生修改潤色一篇英文論文,也不會選擇中文論文。相比有套路、句式的英文寫作,小西個人覺得中文的凝練難度更大。比如,你看看小西的問答,在表述上同樣不是非常地道。正所謂長期不寫不用很容易退化的。
為何要抓博士生的中文寫作?
小西覺得「需要發表一篇中文論文才能畢業」的要求是合理的。合適的中文寫作鍛鍊,對於博士日後的科研發展非常重要。
首先,在日常的課題申請書、中期檢查、結題報告中,遞交的都是中文版。甚至,部分留學生(如申請博士後資助)的材料還得團隊內博士生幫忙翻譯成中文。畢竟,大部分「領D」或「專家」的英語水平達不到直接審查英文資料的程度,但是中文水平很高。之前,小西寫的課題申請材料就經常找一個校領D秘書的朋友幫忙看看,往往都能提出很多建設性的修改建議。
其次,在博士生畢業的「第一桶科研啟動金」(青年基金資助)的申報中,有傳出「+1篇中文核心」更好的趨勢,同期儘量不要有開源的英文期刊論文。畢竟,科研經費給老外交版面費不太合適,之前可能沒這麼明顯的態度,目前已有類似的「說法」。當然,不是說高水平的Sci論文不重要,而是有一篇中文核心論文,可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同時,很關鍵的一點學位論文送審中,不少發表多篇Sci博士生的學位論文,因語句不通、沒有主語等,直接被判定為「不合格」,只能無奈的延期半年。這樣也會逼著博士生提升學位論文的寫作質量。還記得201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的博士生導師(青千)在群內辱罵學生嗎?主因就是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寫作實在差的看不下去。
-結語-
當然,提升中文論文寫作的好處很多,在高考中我們就常說「得語文者得天下」!小西作為工科博士也深有感悟,真的是慢工出細活,沒有大量的閱讀和寫作練習,出不來好文章。比如,回看小西2018年3月的問答,你會發現寫的非常稚嫩。
其實,類似的要求在其他學校也有,只是沒想到這次韓教授的舉措引發了不小的關注。如清華大學2018年新生中就有開設「寫作與溝通」的必修課,甚至在2020年將覆蓋清華所有本科生,後續也會向研究生提供類似的課程。相信國內其他院校,也會跟進類似的舉措!
最後,還有個不太好說的原因。科學無國界?還記得2019年5月IEEE群發郵件禁止華為員工參與編輯和審稿嗎?小西覺得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為何不能發表在國內的核心期刊呢?
小西認為必須得提升自己期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