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法國的科研團隊在natuer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報告,報告中提到我們的地球形成之初是乾燥的,數十億年來,不斷潮溼最後形成現在的狀態。那麼地球上的水分到底來自於哪裡呢?有化學家勞雷特分析稱,地球上的水分來自於小行星或者彗星,這些地外天體撞擊地球後,就形成了最早期的水分。這番解釋,徹底顛覆了人類的認知,令人難以置信。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約70%的地方是被水覆蓋的,水源一直都被認為是孕育生命的前提。換句話說,地球上最早期生命的形成是離不開水分的。正因為這樣,地球上的水到底來自於哪裡,一直都是科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不斷模擬地球的演化過程,對於水分的形成也逐步有了一些認識。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可知,在宇宙形成初期,最原始的一號元素與氧氣在特定環境下聚合成了水分。一號元素在極度缺氧和外力幹擾的狀態下,會迅速聚合成古老恆星,恆星經過複雜的過程之後也會逐漸坍縮,最後形成規模更小的星系和行星,這一過程,氫元素也會伺機尋找氧元素並結合成水分,這就是地球水分的來源之一。
然而,截止到目前為止,宇宙大爆炸理論依然處於假想狀態,是不具備推導更加複雜的邏輯鏈條,因此地球水分的來源依然有待考證。有化學家勞雷特曾表示,地球上的水分是由彗星或者小行星帶到地球上,原本乾燥的地球就出現了早期的水分。值得一提的是,有科學家根據太陽系模型推斷,因為太陽系內早期太熱,不足以維持水分或者冰的存在,所以彗星或者小行星帶到地球上的水分也不會維持太久。這一點從金星和火星表面的無水狀態就可以知道。然而,現如今的地球不僅有水,而且還形成了藍色的海洋,這一點顯然與太陽系模型相悖。
那麼,地球上現在的水分,是不是彗星和小行星持續帶到地球上的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對一組被稱為「頑火輝石球粒隕石」的巖石進行深入研究。從研究資料發現,這組巖石中含有類似的氧、鈦和鈣同位素。除此以外,科學家還利用質譜法技術來測量13塊頑火輝石球粒隕石中的氫含量,發現其中的氫元素含量,至少可以為地球提供3倍以上海洋的水量。這一組數據令科學家非常興奮,並認定地球上的水分應該就是來自這組被稱為火輝石球粒隕石的巖石,而這組巖石無疑是來自「天外」。
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喝的水,竟然是來自於遙遠的宇宙,這種解釋令人難以置信。不知道大家對此怎麼看,歡迎在下方互動留言,感謝您的關注!
本文是小牧科技密探原創,嚴禁搬運轉載,侵權必究!